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也叫四气),寒与凉、热与温为同一属性,只是程度上的不同,介于二者之间的为平性,其实此等中药也有偏寒、偏热之别,只是轻缓而已,因此中药四性实质上可以看作寒(凉)、热(温)二性。万物不离阴阳,治病不离寒热,中药的药性是针对动物机体的寒热而提出来的,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滋阴、泻火功能。治疗热症的中药多属寒凉性;具有祛寒、温里、助阳、补气功能治疗寒症的中药,一般属温热性。鸡属高温动物,临床观察热症多于寒症,传染病多于内科病。传染病在西医又分细菌性和病毒性,但不管细菌或病毒所致的传染病,中医辩…  相似文献   

2.
《北方牧业》2013,(11):30
<正>1中药的四性、五味四性:分寒、凉、温、热四种药性,以及阴、阳两纲。寒、凉为阴,温热为阳,阴、阳之间属于平性。寒与凉:寒性小的为凉,寒性大的为寒。凉、寒属阴纲。寒药与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护阳的作用。温与热:热性小的为温,热性大的为  相似文献   

3.
1性味四性分寒、凉、温、热4种药性,以及阴、阳2纲。寒、凉为阴,温、热为阳,阴、阳之间属于平性。寒性小的为凉,寒性大的为寒。凉、寒属阴纲。寒药与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护阳的作用。热性小的为温,热性大的为热。温、热属阳纲。热药与温药有温里、散寒、助阴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药依其独有的药性 ,气、味 ,决定了每味药物在疾病治疗中所发挥出的特殊作用。药物气味的厚薄 ,是每味药物所具有的或寒、或热、或温、或凉的气 ,或酸、或苦、或甘、或辛、或咸的味所决定的。在中药汤剂的煎煮过程中 ,气厚味薄的容易挥发 ,气薄味厚的滋养药物中心营养成分又难以煎出。在中药处方中 ,医生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根据药物气和味的厚薄、作用 ,分析辨证后 ,进行合理配伍 ,组成方剂。古时候 ,为了在中药煎煮过程中 ,防止挥发和保证药物有效成分能充分的溶解出来 ,药店将一剂中药 ,依其每种药的气和味 ,分类包裹 ,在其封包上注…  相似文献   

5.
中药小别     
中药与化学药品、抗生素、生物制品等现代药物不同,主要是采用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产物。中药有四气五味药性之分,有升降浮沉作用趋势,单就其每一味药来说,各种药物作用与性质各不相同。在中兽医临床上,仔细辨别相似、相近的药物,才能准确运用中药合理组方,才能药病相符。现介绍部分常用中药的运用异同。葛根和柴胡都是解表药,但葛根走阳明经,治热遏于肌表,无汗,口渴,项背强痛等;柴胡是少阳经药,治邪在半表半里而呈现寒热往来症候。百部、天门冬虽都能治咳嗽,但功效不同;百部微温而燥,治肺寒久咳,肺痨咳嗽,并能杀虫;天门冬性寒润,宜治热…  相似文献   

6.
本文按照中兽医药的四气五味和归经与畜禽五脏六腑的属性及对应关系,融入子午流注的理论,对五脏六腑用药规律进行了阐述,根据五脏六腑的属性和药物的四气五味及归经等药物的作用形式,利用药物的这些属性达到正偏救弊、补虚泻实、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现代医学讲究食物的营养成分,祖国医学讲究食物的性味。其实,“医食同源,药食同行”,两者都讲究才有利于祛病健身。中医根据食物的性质将其分为寒、热、温、凉、平;根据食物的味道,将其分为甘、酸、苦、辛、咸。然后再根据人的体质和疾病的偏寒、偏热等情况,安排合理的饮食。这样,既可防病治病起保健作用,又能增加营养,促进食欲,不失为养身之妙法。粮豆类:温性的有面粉、豆油、菜油、酒、醋等;平性的有糯米、粳米、玉米、黄豆、黑豆、豌豆、赤豆等;寒性的有养麦、大麦、绿豆、豆腐、豆浆、豆鼓等。禽肉类:温性的有羊肉、狗肉…  相似文献   

8.
正郁金药性寒,寒能去热,味辛苦,辛能升散,苦能降泻,入血分,因此有散血中热的作用,是常用的凉血活血药物。郁金归肝心肺经,能入血分亦能行气分,是此药的特点,因此该药是治疗气滞血瘀的常用中药,临床常用于咳嗽、两肋下按压疼痛、黄疸、癫痫、狂躁、皮肤病等。1)咳嗽,温病初期外感风温,温热邪气,造成肺卫郁阻,热郁胸中,出现咳嗽、烦躁、脉弦滑数。此时给予银翘散,合并栀子豉汤加郁金、瓜蒌皮等,去胸中  相似文献   

9.
畜禽服用中药是否得法与疗效密切相关。要做到正确的服用,必须注意四点:1时间一般补药应在饲前灌服;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宜在饲后服用;驱虫、攻下药物宜在空腹时灌服,急性病不拘时间,慢性病应定时给药。2温度一般汤剂均微温服;热症用寒药可以冷服;寒症用热...  相似文献   

10.
《猪业科学》2012,29(6):119-119
温热水果补虚寒虽说夏天寒凉性水果比较多,但在众多水果中,像荔枝、桂圆、杏等属于温热性也是相当受人们欢迎的。尤其对于虚寒体质的人来说,他们气虚脾虚,基础代谢率低,体内产生的热量少,四肢即便在夏天也是冷的。相较而言,这类人群的面色比常人白,而且很少口渴,也不喜欢接触凉的东西,包括进空调房间。所以,这些人多吃些温热的水果无疑是补寒佳品。  相似文献   

11.
中药的五味与无机元素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具专一药味的201种兽用中药的11种无机元素含量,并分析了其咸、苦、甘、辛、酸等药味与元素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各药味所测诸元素总平均含量的顺序是咸>辛>甘>苦>酸。咸味药的Fe、Zn、Na含量高,但含Li低;辛味药Zn、Ca含量低;甘味药各元素含量与其余各味比无显著差异;苦味药Ca、Li含量高;酸味药Fe含量低。据此认为,中药的无机元素含量可能是决定其五味属性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2.
崔敏 《饲料与畜牧》2006,(10):34-37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是指以天然中草药的药性(阴、阳、寒、凉、温、热)、药味(辛、酸、甘、咸)和物间关系的传统理论为基础,以现代动物营养学和饲养学理论为指导,并结合生产实际,研制的单一或复合型的添加剂。1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特点1.1低毒性天然性中草药取自动植物、矿物及其产  相似文献   

13.
中药炒炭即用武火炒至药材表面焦黑,部分炭化,内部焦黄,但仍保留原有药材固有气味(即存性)者成为炒炭. 1 炭药的功用 1.1 温经活血止血 中兽医认为红属火,黑属水,根据五行相克规律,水克火即黑克红,因此有“以黑胜红”、“红见黑则止”之说.明代李时珍认为“烧灰诸黑皆能止血”.止血类药物炒炭后能增强其活血止血功能,常用药物有茜草炭、蒲黄炭、血余炭、地榆炭、槐花炭、牡丹皮炭、小蓟炭,艾叶炭、白芍炭、当归炭、藕节炭、白茅根炭、棕榈炭、泽兰炭、大蓟炭等.炭类药用于治疗血证具有标本兼治的优点,由于“炒炭存性”,炭药平和,如辛温类药物艾叶炭温经而不动血,寒凉类药物牡丹皮类清热不伤胃,活血化瘀类药泽兰炭祛瘀不伤血,滋补类药熟地炭补而不腻.有些药物炒炭后原有药物性能归经有所改变,产生新的功效,如生艾叶性凉,凉血止血,艾叶炭温热,温经止血.  相似文献   

14.
凡是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透热等作用,用以治疗温热病邪引起的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里热证有热在气分、热在营血、气血同病、热在脏腑、热壅成毒、虚热内生等区分,所以治里热证的清热方剂又可相应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气血两清、清脏腑热、清热解毒、清退虚热6类。此外,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亦温之类,暑自温而来”(《温病条辨》),故清热祛暑方剂亦属清热方剂  相似文献   

15.
家畜寒、热证的治疗,通常用正治法,寒证用温热药,热证用寒凉药。但在临床上有时遇到寒证施以热药或热证施以寒凉不见效的病例。正如《元亨疗马集》所载:“东溪问于曲川曰:‘凡马寒症灌暖药,而寒之转盛;热疾施凉剂,而热不退者何也?’曲川答曰:‘寒症灌暖药而不效者,心血不足也;热疾施凉剂而不效者,肾水不足也。’东溪曰:‘何以治之?’曲川曰:‘心血不足者,养心生血;肾水不足者,降火滋阴’”。这里明确指出热症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368味兽用中药材11种元素含量与其法定药性、药味、归经、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类药11种元素总平含量是寒凉药〉平性药〉温热药、咸味药〉辛味药〉甘味药〉甘味药〉酸味药、肾经药〉肝经药〉大肠经药〉胆经药〉脾经药〉胃经药〉心经药〉肺经药〉小肠经药〉膀胱经药。统计发现,高Fe、高Mn、低K分别是寒凉药、温热药和平性药的元素谱征;咸味药含Fe、Zn、Na高而Li低,辛味药含Zn、Ca低,甘味药  相似文献   

17.
正中草药是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性能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选择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应用于临床的主要形式,离开了配伍,则中药的功效几乎无法充分表达,只有充分掌握和了解中草药的配伍禁忌,才能发挥中草药方剂的最大功效,起到防病治病的功效。本文作者就中草药的性能、配伍、方剂组成进行综述,供同行参考。1中草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是对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  相似文献   

18.
石膏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膏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林家义(江西省龙南县程龙镇兽医站)在现有中药中石膏是药源丰富、价格低廉、服用方便、无副作用、应用范围广泛对家畜各种热性病疗效确实的理想药物。石膏味辛甘,性凉微寒,有清热降火、止渴除烦的功效。笔者用石膏治疗家畜各种热性病,经反复实...  相似文献   

19.
瘀血是温热病血分证的重要病理变化之一。凡诸温热病,一但毒热内陷,出现瘀血,说明病情加重,而且治疗效果往往不够理想。《温疫论补注》指出:“气属阳而轻清,血属阴而重浊,是以邪在气分,则易疏透,邪在血分,恒多胶滞。”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温热病瘀血的形成与毒、热、阴虚关系密切,可以认为是导致瘀血的三要素。而瘀血又在温病发热、发斑、出血、发黄、肿胀、昏、狂、痉、厥等一系列病症中起着一定作用。随着中  相似文献   

20.
紫草又名红石根、鸦街草、地血、紫丹等,属多年生草本,为清血热之要药。《痊骥通玄论》赋:“紫草味苦、性寒。具有导热凉三焦、凉血活血、清热解毒之功”。《师皇安骥集》载:“紫草根味苦、寒也。治诸疮。胀满用之良,益气补虚,马尿结时用之”。《兽医药性赋》刊有:“润肠,透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