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鉴定临床疑似鸭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肉鸭的病原菌,本试验通过细菌分离培养、菌体形态观察、细菌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细菌种特异性鉴定、荚膜分型鉴定和动物回归试验进行鉴定,并通过药敏试验和耐药基因检测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从患病鸭肝脏组织分离到的细菌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中呈现表面光滑凸起、灰白色菌落,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瑞氏染色呈两极浓染;生化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菌能发酵葡萄糖、蔗糖和甘露醇,硫化氢、氧化酶和吲哚等试验阳性;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该分离菌与多杀性巴氏杆菌聚为一支,同源性 > 99%;细菌种特异性鉴定结果与多杀性巴氏杆菌相符;荚膜分型鉴定结果仅扩增到约为1 050 bp的目的基因片段,与荚膜血清A型相符;动物回归试验显示,该分离菌有较强的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对羧苄西林、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和四环素等12种药物耐药;经耐药基因PCR检测显示,该分离菌携带Sul1、Sul3、tetX)和Intl1 4种耐药基因,与药敏表型相符。本试验成功分离到1株鸭源荚膜血清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为鸭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羔羊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实验室细菌学分离技术,从以咳嗽、呼吸等临床症状为主要特征的,死亡羔羊的肺、肝、脾、肾等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病原菌。经细菌形态和培养特性观察,染色镜检,生化实验,结合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特点,确定该病原分离株为多杀性巴氏杆菌。  相似文献   

3.
对从江苏省扬州市郊区某养殖户2月龄发生疑似禽霍乱的鸭群进行了细菌分离,通过染色镜检、菌落形态、培养与生化特性等试验鉴定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再将该菌株与国内标准强毒株C48-1、本所20世纪70年代分离自鸡的天然弱毒株1010在药敏试验、致病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分离菌株在菌落形态、致病性等方面与C48-1株相近。  相似文献   

4.
禽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主要侵害禽类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对鸭主要是引起出血性败血症.急性病例主要表现突然发病、下痢、败血症状及高死亡率,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全身黏膜、浆膜有出血点.出血性肠炎及肝脏坏死。2009年10月.扬州市某鸭场200只60日龄高邮鸭突然出现死亡.经临床诊断和病原学检测.确定为雏鸭巴氏杆菌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从四川省不同地区分离到256株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采用Carter英膜群鉴定法和Heddleston热稳定抗鉴定法对其进行了血清学鉴定,并对原的部分特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对江西省某养鸭场送检的病死鸭进行病理剖检、细菌分离,经生化鉴定确定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该分离菌株对头孢氨苄、头孢曲松、头孢唑啉、甲氧嘧啶、复方新诺明和氯霉素高度敏感;对大观霉素、卡那霉素等中度敏感;对头孢噻肟、四环素、林可霉素和诺氟沙星低度敏感;对阿莫西林、青霉素、氨苄西林和头孢吡肟不敏感。将分离菌株人工感染鸡、鸭、兔和小白鼠,感染后24 h内死亡率为100%,死亡动物均分离到与原分离菌株形态特征、培养特性一致的细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株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株。  相似文献   

7.
为确诊贵州省安顺市某土鸡养殖场暴发的疫病,无菌挑取病鸡的心、肝、脾和全血分别接种至血琼脂平板、TSA平板和麦康凯琼脂平板进行细菌培养,分离菌经革兰氏染色、生化实验,PCR鉴定、药敏实验和动物致病性实验。结果:分离菌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该菌对庆大霉素、米诺环素中度敏感,对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其他药物不敏感。结论:实验成功分离鉴定了一株鸡多杀性巴氏杆菌。根据药敏实验指导该场用药后,疫情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8.
从疑似禽霍乱死亡鸭分离到3株细菌,经PCR法鉴定为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纸片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发现3株细菌同时敏感的药物有恩诺沙星、多黏菌素B、复方新诺明和头孢唑啉,3株细菌同时耐受的药物有链霉素、四环素、克林霉素和青霉素。本研究结果可为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血清流行病学和禽霍乱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今年10月,某猪场饲养的中猪突发死亡,当地兽医部门初诊为猪肺疫或因中毒导致猪的死亡。为进一步查明原因,送病料至本实验室作病原学检查。我们对病料进行了细菌学检验,分离并鉴定了分离菌株,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从黑龙江省某猪场发生的以呼吸道症状为特征的病死猪脏器中分离到3株细菌,通过触片镜检、细菌分离培养、常规生化试验和小鼠致病性试验等对该菌进行了初步鉴定,并进行了药敏试验检测。结果表明,分离菌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对氟哌酸、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氯霉素敏感。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猪瘟病毒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对应用不同猪瘟免疫程序的猪场进行仔猪母源抗体水平检测。结果显示,在20日龄以内仔猪母源抗体的OD630平均值和阳性率均维持较高的水平,仔猪能够获得较好的母源抗体保护,避免猪瘟病毒的早期感染。随着日龄增长,仔猪母源抗体逐渐下降,尤其在断奶后一周(30~40日龄)下降趋势最为显著。本研究可为本地区规模化猪场猪瘟免疫程序的制定尤其是仔猪首免日龄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高母源抗体水平下新城疫常用免疫程序免疫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高母源抗体下,对商品肉鸡4种新城疫常用免疫程序的效果进行了检测研究,结果4个免疫组在首免后母源抗体水平都有明显下降,组内变化不明显,但组间变化差异明显。二免后,活苗组仍然受到母源抗体的较大干扰,至55日龄时抗体滴度都在保护水平(6log2)以下,但7日龄组高于3日龄组。而死苗+活苗组受母源抗体的干扰相对较小,3日龄组在50日龄抗体水平可达6log2以上,7日龄组在45日龄达到6.4log2,50日龄升至7log2,并维持至试验结束。7日龄组较3日龄组提前5 d达到抗体保护水平,且抗体滴度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3.
为了弄清动物园成年珍禽的禽流感免疫抗体消长规律,用禽流感(H5+H9)二价灭活疫苗免疫接种动物园的8种珍禽,分别在免疫接种前后不同时间无菌采血,检测血清中H5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抑制(HI)抗体。结果表明,大部分珍禽首次免疫接种后都能产生H5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HI抗体,但不同种类免疫反应不同。孔雀等4种珍禽在首次免疫接种后400d,H5、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抗体仍能维持较高的水平;白冠长尾雉等4种珍禽首次免疫后,H5、H9亚型禽流感病毒抗体水平不高,且维持时间很短,在进行H5+H9二价灭活苗加强免疫后,能有效提高H5、H9亚型禽流感病毒免疫抗体,免疫抗体均能维持7个月。通过对免疫抗体的监测,对两种不同剂量的比较研究,并结合动物园珍禽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初步建立了成年珍禽的禽流感的免疫程序。  相似文献   

14.
臧莹安  丁发源  王小龙 《中国家禽》2006,28(24):103-105
采取分组对比的方法(对照组,肺动脉高压综合征(PHS)发病组,维生素C治疗组)分别检测试验鸡只肝组织、肠黏膜、心肌线粒体中的NO含量和NOS的活性。结果显示,对于发生PHS的快大型黄羽肉鸡,其肝脏、心肌和肠黏膜线粒体NO含量呈现先显著上升后显著下降的变化趋势(P<0.05)。线粒体NOS活力的变化趋势则与NO一致。与对照组相比,维生素C治疗组各指标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说明其能有效地阻止快大型黄羽肉鸡发生PHS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5.
雏鸵鸟新城疫母源抗体水平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监测了常规免疫种鸵鸟的雏鸵鸟新城疫母源HI抗体在1-25日龄期间的水平变化动态,结果表明,随着日龄的增长,血清母源抗体水平逐渐升高,至7日龄时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至25日龄时已不能检出。总体看,其消长曲线呈明显的山峰势,由此可确定免疫接种的监界日期为14日龄。  相似文献   

16.
监测了常规免疫种鸵鸟的雏鸵鸟新城疫母源HI抗体在1-25日龄期间的水平变化动态,结果表明,随着日龄的增长,血清母源抗体水平逐渐升高,至7日龄时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至25日龄时已不能检出.总体看,其消长曲线呈明显的山峰势,由此可确定免疫接种的临界日期为14日龄.  相似文献   

17.
旨在探究快速型黄羽肉鸡饲料利用效率性状的遗传参数,评估不同方法所得估计育种值的准确性.本研究以自主培育的快速型黄羽肉鸡E系1923个个体(其中公鸡1199只,母鸡724只)为研究素材,采用"京芯一号"鸡55K SNP芯片进行基因分型.分别利用传统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基因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GBLUP)和一步法...  相似文献   

18.
<正>1蛋鸡免疫参考程序1.1推荐的蛋鸡免疫简化程序见表1。原则上不考虑接种禽脑脊髓炎、病毒性关节炎、大肠杆菌病、传染性鼻炎、霉形体病、沙门菌病、  相似文献   

19.
<正>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FMD)是当今最为严重的家畜传染病之一。FMD的病原为口蹄疫病毒(FMDV),该病毒属小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有A、O、C、SATⅠ、SATⅡ、SATⅢ及AsiaⅠ共7个血清型及65个以上的亚型,其中O型流行最广,国际上仍时有发生。口蹄疫一旦发生,不但会造成大批小猪死亡,还要采取扑杀封锁等措施,影响国内国际猪肉及其产品的贸易和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给农牧业生产造成极大  相似文献   

20.
采用禽流感疫苗和新城疫疫苗同步免疫和常规免疫法试验,免疫后15d和30d采血样分离血清,用血凝抑制法监测其抗体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同步免疫与常规免疫并没有出现疫苗互抑制现象,抗体效价无显著差异(P〉0.05),减少了免疫次数,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