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烤烟主要化学成分与中间香型彰显度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间香型主要产区的151份烟叶样品检测分析,研究烟叶主要化学成分烟碱、总氮、还原糖、总糖、钾、氯、钾氯比、糖碱比、氮碱比和两糖比等10项指标与中间香型彰显度值的关系。结果表明,当烟碱含量在3.00%左右,钾氯比在12~16之间,糖碱比在6~8之间,氮碱比在0.6~0.8之间,两糖比在0.7左右时,中间香型风格彰显度较高。通过对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和中间香型彰显度值进行回归分析,表明中间香型彰显度值与烟碱和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两糖比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不同香型烤烟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不同香型烤烟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在感官评吸确认的基础上对我国主体浓香型、中间香型、清香型代表烤烟进行了化学成分检测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香型烟叶化学成分有明显差异。浓香型烤烟常规化学成分总氮、烟碱、降烟碱含量较高,分别为2.08%、25.68 mg/g、0.23mg/g,清香型烤烟的烟碱含量最低,中间香型烤烟的总氮和降烟碱含量最低;清香型烤烟总糖、还原糖含量相对较高,分别为34.38%、29.10%,浓香型烤烟最低;3种香型烤烟钾、氯含量差异不显著;清香型烤烟叶黄素、β-胡萝卜素和绿原酸、莨菪亭含量较高,分别为50.06、70.54μg/g和15.66、0.36mg/g,其次为中间香型烤烟,浓香型烤烟最低。 相似文献
3.
为了快速无损地判别国产烤烟香型,指导卷烟配方原料利用,对1 383份烟叶样品进行近红外光谱采集,基于八大香型区划结果进行香型分类,选用各香型稳定区的样品构建香型分类模型。结果显示,基于近红外原始光谱数据利用随机森林构建的香型分类模型准确率仅为48.64%,光谱数据经过SG滤波一阶或二阶导数和多元散射校正预处理后,模型准确率提高29.54个百分点,然后经因子分析降维处理(45个因子)模型准确率提高到85.91%,最后对模型关键参数进行优化,当评估器数量为500、随机种子为9时,模型准确率最高为90.45%。利用建立的分类模型对预测集进行预测,清甜香型、焦甜焦香型、清甜蜜甜香型和木香蜜甜香型的召回率均达到90.00%以上,召回率最低的为蜜甜香型和焦甜醇甜香型(66.67%)。以上结果表明,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能够有效鉴别烤烟八大香型。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四川烤烟各产区烟叶质量的年度变化,整理了2010~2018年四川3个香型共21个烤烟产烟县的中部烟叶样品数据,分析了不同香型烤烟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年度变化。结果表明,四川清甜香型、蜜甜香型和醇甜香型烤烟化学成分含量特征有明显差异,总糖、还原糖、烟碱、总氮含量差异较大。四川烤烟化学成分含量在年度间均有较大变动,且清甜香型、蜜甜香型和醇甜香型产区的变动不同,同一香型产区内不同产烟县的年度波动也有差异,醇甜香型产烟县间的年度波动相对一致。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烤烟主产区烟叶主要化学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安徽省烤烟烟叶化学成分现状与优质烤烟要求差距较大 ,主要表现在以下 3个方面 :(1)各产地烟叶含全氮量偏低 ,除宣州外其他产地烟叶含钾量也偏低 ,氯含量近几年来各产地都有所提高 ;(2 )化学成分间比值不协调 ;(3)部分化学成分及化学成分间比值年份间变化、产地间差异也大 ,烟叶质量表现出不稳定和分布不均衡 相似文献
6.
烟草赤星病对烤烟烟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烟草赤星病发病危害的叶位主要是烟株下部,使其烟碱与还原糖含量降低,蛋白质及总氮含量提高;随发病严重度提高,烟碱和还原糖含量下降,蛋白质和总氮含量增加;病情严重度与化学成分的相关分析表明,造成主要烟叶化学成分发生显著变化的临界病情严重度为11.3%,提出烤烟叶片若有10%以下赤星病班存在,不显著影响烟叶质量。 相似文献
7.
烟草赤星病发病危害的叶位主要是烟株下部,使其烟碱与还原糖含量降低,蛋白质及总氮含量提高;随发病严重度提高,烟碱和还原糖含量下降,蛋白质和总氮含量增加;病情严重度与化学成分的相关分析表明,造成主要烟叶化学成分发生显著变化的临界病情严重度为11.3%,提出烤烟叶片若有10%以下赤星病班存在,不显著影响烟叶质量。 相似文献
8.
9.
10.
11.
陈化期间烟叶香气成份消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以烤烟为试材,研究了陈化期间烟叶香气物质和主要化学成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陈化时间的延长,烟叶中大多数香气物质成分的含量持续上升,尤其是低分子量的成份上升明显;而还原糖、烟碱、总氮等化学成分的含量则逐渐下降。在不同的陈化阶段,烟叶中香气物质和化学成份在12个月以前含量变化最为激烈,之后趋于缓慢。对陈化期间烟叶的烟气特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陈化时间在18 ̄24个月时烟叶的内在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2.
浓香型烟叶分切不同段位质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襄县烟叶是河南浓香型烟叶的代表。对襄县B2F进行分切,采用常规化学成分检测、气相色谱-质谱(GC-MS)致香成分分析及感官质量评吸等手段,研究单叶分切后不同段位的内在质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分切后不同段位的烟叶在总糖、烟碱、糖碱比及钾氯比等常规化学指标与酸性、中性及碱性致香成分含量上均存在差异。叶中部香气量更充足、透发性好、地方性杂气小,烟气特征较为细腻、刺激性较小、余味干净,感官评吸质量好于未分切的原级B2F;叶尖部分感官评吸质量次之;叶基部分感官评吸质量较差。究其原因在于叶中部致香成分总量丰富,碱性致香成分适当,且糖碱比及钾氯比协调。 相似文献
13.
14.
不同成熟度烟叶在散叶烘烤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收成熟度是决定烤烟烤后烟叶内在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获得化学成分协调的烤后烟叶,试验比较了尚熟烟叶、成熟烟叶、完熟烟叶不同成熟度烟叶在散叶堆积烘烤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①不同成熟度烟叶在烘烤过程中烟碱、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趋势不同,而总氮含量的变化较平稳,在烘烤期间变化不太大;不同成熟度烟叶的烟碱含量高低排序在整个烘烤过程中大体表现为尚熟烟叶、成熟烟叶、完熟烟叶;总氮和蛋白质含量在整个烘烤过程中尚熟烟叶要明显高于成熟烟叶、完熟烟叶,而成熟烟叶和完熟烟叶在鲜叶和干叶中总氮含量基本相当,蛋白质含量是成熟烟叶高于完熟烟叶.②不同成熟度烟叶在烘烤过程中烟叶总糖、还原糖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大体表现为“N”形变化走势,烤后的干叶总糖、还原糖含量较鲜叶有大幅增加,不同成熟度烟叶的总糖、还原糖含量高低排序在整个烘烤过程中大体表现为完熟烟叶、成熟烟叶、尚熟烟叶.③不同成熟度烟叶烤后的干叶钾、氯含量均比鲜叶有所上升,但幅度不大;在烘烤结束时,各成熟度烟叶的钾、氯含量在干叶中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15.
为合理评价毕节烤烟内在化学品质状况,应用模糊数学理论对各产区烟叶化学成分进行可用性评价。结果表明:毕节市烤烟总氮、烟碱、钾含量处于合理水平,氯含量适宜,部分烟区糖含量略高;产烟县间以大方烤烟化学成分可用性指数较高,金沙县烤烟化学成分可用性指数相对较低。不同乡镇中以雪山镇、核桃乡化学成分可用性较高,小海镇、柳塘镇化学成分可用性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6.
对轮回选择育种过程中不同世代群体烤烟的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高香气烤烟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C1群体的糖类化合物(还原糖、总糖和淀粉)和原始亲本相比分别降低了28.79%、12.53%和52.32%,而含氮类化合物(总植物碱、总氮和蛋白质)分别增加了26.37%、23.67%和23.11%,除挥发酸外,其余各化学成分指标在C1群体和原始亲本间均达到显著差异;C1群体的香气质、香气量、刺激性和评吸总分均有明显的改善;除了杂气和余味外,其余各项感官质量指标在原始亲本和C1群体之间均达到显著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1群体香气量得分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显著高于原始亲本,说明轮回选择加强了烤烟香气量得分与常规化学成分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海拔对盐源烤烟主要化学成分及中性致香物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云烟87为材料,在盐源4个不同海拔烟区(1 600、1 800、2 000、2 400 m)进行烤烟大田栽培,研究了四川凉山烟区海拔对烤烟主要化学成分及中性致香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烟区海拔对烤烟主要化学成分及中性致香物质有明显影响,随海拔的升高,烟叶烟碱、总氮、苯丙氨酸类降解产物、棕色化反应产物、西柏烷类降解产物、中性致香物质总量等先升高后下降,其中烟碱、总氮、苯丙氨酸类降解产物、棕色化反应产物、中性致香物质总量的峰值出现在海拔2 000 m烟区,西柏烷类降解产物峰值出现在海拔1 800 m烟区;烟叶还原糖、总糖先下降后升高,最低点出现在海拔2 000 m烟区。 相似文献
18.
不同世代群体烤烟化学成分和评吸质量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轮回选择育种过程中不同世代群体烤烟的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高香气烤烟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C1群体的糖类化合物(还原糖、总糖和淀粉)和原始亲本相比分别降低了28.79%、12.53%和52.32%,而含氮类化合物(总植物碱、总氮和蛋白质)分别增加了26.37%、23.67%和23.11%,除挥发酸外,其余各化学成分指标在C1群体和原始亲本间均达到显著差异;C1群体的香气质、香气量、刺激性和评吸总分均有明显的改善;除了杂气和余味外,其余各项感官质量指标在原始亲本和C1群体之间均达到显著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1群体香气量得分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显著高于原始亲本,说明轮回选择加强了烤烟香气量得分与常规化学成分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