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库尔勒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库尔勒市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的动态耦合关系,为库尔勒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库尔勒市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库尔勒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在不断提高,具体分为3个阶段:(1)2000-2002年社会经济效益极度滞后,耦合协调度在0.5以下波动;(2)社会经济效益增长非常快,生态环境效益总体上升,但是波动很大;(3)2008-2009年,生态环境效益比较滞后,二者达到优质耦合协调,但是耦合度增长缓慢。[结论]为了促进库尔勒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现阶段土地资源的利用一方面要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另一方面,优化经济结构,降低能耗,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以长三角16个城市为例,构建了城镇化和环境指标评价系统与城镇化—生态环境协调耦合度模型,并对长三角各城市进行时空对比。结果表明,2012—2016年间长三角地区各市城镇化综合评分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内部城镇化综合评分参差不齐;从空间来看,呈中间向两边递减趋势,其中泰州、扬州、绍兴等市与上海、南京、杭州等市城镇化综合评分差距仍较大;2012-2016年长三角地区各市生态环境综合评分总体也呈波动上升趋势,除南京、泰州等市外,总体生态环境水平较为平均,生态环境综合评分与城镇化综合评分具有较大相关性;长三角各城市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总体来看,城镇化—生态环境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各城市协调等级以基本协调居多,各市协调度差异大。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借助于系统科学理论建立起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的耦合模型,用耦合度来表达这两种效益之间的协调关系与程度土地利用效益之间的耦合关系为一椭圆轨迹,系统演化经历低级共生、协调发展、极限发展、再生发展4个阶段以广州市为例,对沿海地区土地利用效益之间的耦合规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90-2005年期间,广州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处于持续上升状态,而生态环境效益波动较大,最近几年处于上升状态在此期间,广州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度表现为一条抛物线,总体处于协调发展阶段1994年以前,耦合度处于下降状态,1994年以后,耦舍度处于上升状态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土地利用效益处于最佳耦合状态,最近几年耦合程度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4.
选取湖北省黄冈市为研究区,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多目标决策法,从农用地投入强度、农用地利用程度、农用地产出效果和农用地可持续性4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黄冈市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评价了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分析了2015年黄冈市各县(市、区)农用地集约利用情况和2010—2015年黄冈市农用地集约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15年黄冈市各县(市、区)农用地集约利用综合得分为-0.78~1.22分,总体集约利用水平处于中等偏低状态,且各县(市、区)农用地集约利用情况差别较大。其中,黄州区和罗田县农用地为集约利用,英山县、团风县和黄梅县农用地为一般集约利用,武穴市、麻城市、薪春县和红安县农用地为低度集约利用,浠水县农用地为粗放利用。2010—2015年黄冈市农用地集约利用综合得分为-0.40~1.15分,集约利用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研究结果符合区域农用地利用实际,并根据黄冈市耕地集约利用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建议,对黄冈市农用地高效集约和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2000年以来,安徽省农用地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总体上技术效率大于综合及规模效率,表现出农用地利用技术效率驱动模式;且农用地利用效率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特征,其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皖江地区,较高区主要分布在皖中地区,中值区主要分布在皖北地区,而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皖西南地区;影响因素上,人均GDP>有效灌溉面积>财政支农>受灾面积,并且它们的综合作用影响农用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产生及演化。建议从提高农业规模经营、强化农业科技投入、创新农业发展体制等方面提升安徽省农用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科学评价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协调度是当前土地管理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建立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方法)、极值法、耦合度模型和协调度模型测度河南省耦合度和协调度。结果表明,2005—2014年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益指数和新型城镇化指数均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指数大于新型城镇化指数,说明土地利用效益超前于新型城镇化。从指标层来看,新型城镇化系统中,经济城镇化增幅最大。土地利用效益系统中,土地经济效益成绩最显著,生态环境效益次之。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度为中度耦合且处于拮抗阶段,说明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存在失衡。新型城镇化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大,但两者的耦合度呈上升趋势,耦合水平向逐步磨合的方向发展。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的协调度经历了轻度失调、濒临协调、勉强协调、初步协调4个阶段。两者的协调程度还较低,应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通过采用完整、科学的理论与方法,针对2000-2013年间长春市通过土地利用所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进行合理的计算,同时在二者的耦合度上进行为期14年的动态分析。研究表明,长春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在2000-2013年间总体处于稳步上升状态,在2004-2008年间上升幅度较大,生态环境效益综合值在2000-2013年间整体上处于上升状态,但演化趋势并不稳定。长春市要立足于当前建设用地规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型环保科技,加大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农用地利用效率的综合测度与空间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和Malmquist指数模型,选取2000和2012年山东省17地市农用土地投入、产出数据和相关指标,对山东省农用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来,山东省农用地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整体水平偏低;农用地利用效率地区差异明显,利用效率较低地区主要集中在山东西部和南部等欠发达地区,而且这些地区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产出不足问题突出;农用地利用效率有效地区农地利用尚有很大潜力;技术进步在山东省农用地利用中的贡献呈增长趋势。在分析影响山东省农用地利用效率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提高山东省农用地利用效率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升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对农业经济选取9个指标,对生态环境选取5个指标,构建了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两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指数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0~2019年商洛市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发展水平、耦合度、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9年,商洛市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值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农业经济先呈稳步上升趋势,后期有所波动,生态环境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两系统的耦合度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研究期内,耦合协调类型多在轻度失调衰退类与濒临失调衰退类之间徘徊,仅2017~2018年上升至勉强协调发展类,后又降回濒临失调衰退类,说明目前商洛市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较低。基于此,提出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研究土地利用程度与土地利用效益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空间格局,对于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调控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川中丘陵区仁寿县2011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乡镇为研究单元,采用耦合度和协调度模型分析了该区域县域尺度内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间的耦合协调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总体处于低度协调的低水平耦合状态,但区域差异明显。根据各乡镇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可将全区划为磨合区、拮抗区及低耦合区3个类型区。磨合区主要包括区位位置较好及矿产资源丰富的乡镇,其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耦合协调程度相对较高;拮抗区包括与磨合区相邻的乡镇以及主要交通道路沿线的乡镇,工业用地和特色种植用地占有一定比例,该区土地利用效益明显滞后于土地利用程度;低耦合区以传统农业为主,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严重失调。区位位置、资源状况及交通条件是形成县域内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间空间耦合协调格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李南  苏维词 《农业与技术》2022,(23):157-163
利用均方差决策法、修正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重庆主城12新区2010—2019年间城乡融合水平变化特征及城乡融合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状况,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其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个区县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从时间演变来看,城乡融合子系统的耦合度和协调度总体均呈波动上升趋势,从空间演变来看,主城12新区各区县城乡融合子系统的耦合度与协调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其西部;海拔高度、建成区面积占比、人均GDP、非农产业产值占比、农村人均纯收入是影响其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经济因子的影响力总体上高于自然、空间因子,但后者的影响力有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12.
北流市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参考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成果,以北流市为例,建立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得到农用地集约利用度,分析了研究区1997~2005年农用地集约利用的年际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其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
以海南省博鳌镇为研究区,选取1993、2001、2009年3期TM遥感影像数据,运用RS、GIS方法、马尔可夫模型,分析了博鳌镇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结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其发生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海南省博鳌镇建设用地呈急剧增加趋势,农用地、未利用地呈现下降趋势,水体变化不明显。其中,19932001年,农用地大幅减少;建设用地增加量超过了其初始面积,主要来源于农用地和未利用地;未利用地利用率达到73.66%;水体增加来源于建设用地。20012001年,农用地大幅减少;建设用地增加量超过了其初始面积,主要来源于农用地和未利用地;未利用地利用率达到73.66%;水体增加来源于建设用地。20012009年,博鳌镇农用地增加来源于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增加趋势渐缓,2009年未利用地利用率达到96.59%,水体向建设用地转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参考了相关研究成果,构建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武威市2002—2015年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状况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为:研究期内,武威市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系统综合评价值均呈上升趋势,表明农业生态环境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发展状态良好。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耦合度属于低水平发展阶段,耦合度总体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两系统协调度属于中度失调类型,但协调度呈现出逐渐上升的发展趋势,两系统逐渐向良好态势演化。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类型和结构的变化引起区域生态环境效应的变化,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利用1996年、2000年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详查和变更数据资料,应用Con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和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首先分析了1996~2000年和2000~2005年两个时段的宁波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再对由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5年间,耕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下降趋势,而林地、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面积呈上升趋势。1996~2000年总体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呈下降趋势,而2000~2005年总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广西土地的低效利用问题与提高广西土地利用节约集约程度,结合土地资源利用总体结构中的建设用地与农用地,从社会、经济、土地、资本、劳动力和环境角度分别构建了建设用地与农用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全面测算与评价了广西14个地级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并分析了其全要素生产率时空变化格局,结果表明:广西农用地利用效率总体处于增长趋势,广西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总体处于降低趋势,没能重视利用效率提高与建设用地规划管理不当是广西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的关键因素。最后,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了广西城市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广西土地的低效利用问题与提高广西土地利用节约集约程度,结合土地资源利用总体结构中的建设用地与农用地,从社会、经济、土地、资本、劳动力和环境角度分别构建了建设用地与农用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全面测算与评价了广西14个地级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并分析了其全要素生产率时空变化格局,结果表明:广西农用地利用效率总体处于增长趋势,广西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总体处于降低趋势,没能重视利用效率提高与建设用地规划管理不当是广西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的关键因素。最后,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了广西城市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地利用不仅要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而且要求3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协调。本文以宁阳县为研究区,构建农地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测算2001~2010年农地效益,变异系数法计算农地系统协调度。结果表明:1宁阳县农地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均在2002年出现最低值,之后呈上升趋势。其中,社会效益最好,生态效益波动较大,经济效益最低。2农地综合效益总体呈上升趋势,农地系统协调度波动较大,2002年出现最低值,2005年以后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3两种方法评价结果总体一致,但生态效益、农地系统协调度在个别年份有较大差异。研究结果可为宁阳县提高农地效益和促进土地协调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黄雪花  冉瑞平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8):4168-4172
为了测度农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之间的协调度,利用熵值法和灰色系统理论模型对湖北省各地区2001~2009年的农地利用效益协调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各地区的农地利用效益协调度差异性很大,位置偏远且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协调度低,沿长江区域的协调度比其他地区偏低,武汉城市圈区域的协调度比其他区域高,其中省直管市的协调度好.农地利用只有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发展下才能实现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以海南省博鳌镇为研究区,选取1993、2001、2009年3期TM遥感影像数据,运用RS、GIS方法、马尔可夫模型,分析了博鳌镇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结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其发生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海南省博鳌镇建设用地呈急剧增加趋势,农用地、未利用地呈现下降趋势,水体变化不明显。其中,1993~2001年,农用地大幅减少;建设用地增加量超过了其初始面积,主要来源于农用地和未利用地;未利用地利用率达到73.66%;水体增加来源于建设用地。2001~2009年,博鳌镇农用地增加来源于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增加趋势渐缓,2009年未利用地利用率达到96.59%,水体向建设用地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