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新修梯田作物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新修梯田旱作施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自然降水条件下对新修梯田施肥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得出:1.不同施肥处理以有机无机配合的产量最高,其次是氮磷配施,单施磷量与对照相当;2.植株生物学性状以示同肥料的反应与产量趋势一致,因配施可增加作物茎叶量进而提高生物学产量;3.新修梯田增加施肥量,尤其是有机肥用量,并注意与化肥合理搭配,是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王俊  刘文兆  李凤民 《土壤学报》2007,44(1):179-183
苜蓿-作物轮作是我国西北半干旱区常见的耕作方式。由于苜蓿的强蒸散特征,苜蓿生长多年后常导致土壤水分匮缺,形成土壤干层,对后茬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根据当地轮作习惯,苜蓿种植后通常种植一种浅根系的作物草谷子(Setaria itallca Beauv)来恢复土壤水分并获取饲料,但是这种耕种模式对土壤水分恢复的效果如何还不得知,苜蓿草地轮作为农田后的土壤水分恢复过程需要加以明晰。由于苜蓿的生物固氮作用,由农田轮作为苜蓿草地一般不会存在土壤肥力障碍,并会不断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由苜蓿草地轮作为农田,土壤肥力一般是下降的,但对苜蓿草地轮作为农田后土壤肥力的消耗动态,以及不同作物对土壤肥力消耗有何影响目前还很少了解。本文研究了苜蓿一作物轮作过程中的土壤水分、氮素和有机质的变化,旨在阐明苜蓿草地轮作为农田后的土壤水分恢复和肥力消耗过程,探讨合理的轮作模式。  相似文献   

4.
采用野外实地观测和作物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轮作模式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长期种植苜蓿地农田土壤水分恢复状况。结果表明:长期连作苜蓿地土壤干燥化进程与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湿度恢复的进程均表现为前期快后期慢;8~10 m深层土壤湿度恢复困难,6~8年生苜蓿草地翻耕后适宜采用PPW轮作模式(马铃薯→马铃薯→春小麦)以恢复土壤水分,种植16~20 a粮食作物后可以再次种植苜蓿。该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苜蓿草地的土壤水分利用和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1988-1995年国内外优良牧草引种选育,选出了适宜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生长的草种,其中尤以禾本科雀麦属无芒雀麦,冰草属,野科属,豆科红豆草,沙相旺,41个外来芷蓿品种,紫草科兰蓟,菊科草地婆罗门参及苋科苋菜等表现为佳。  相似文献   

6.
新修梯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新修梯田不同部位土壤理化性质研究,发现切土和填土部位有显著差异,对作物产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填土部位物理性质好,养分含量高,作物产量高,但保墒能力差;切土部位物理性质较差,底土非常黏重,养分贫乏,造成作物的减产。建议在修筑水平梯田时针对两部位的差异采取措施,以充分发挥梯田的效益。  相似文献   

7.
<正> 从1986年起,甘肃省定西县高泉村坚持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新修梯田以每年400亩左右的进度增加,5年共修梯田1944亩。人均新修梯田1.22亩。1990年该村梯田台地达到4224亩,人均2.64亩。为使新修梯田大幅度增加产量,我们同步开展了新修梯田快速培肥增产的试验与示范,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8.
半干旱区长期施肥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43,自引:5,他引:43  
本文通过15年的定位试验,研究了等氮等磷条件下不同肥料种类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供应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化肥与施用各种有机肥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以施用化肥处理产量最高,全年产量为6508.5kg/hm2;2、各施肥处理均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的增加;3、高碳类有机肥对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及腐殖质结合形态有较好的效果;4、对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大,尤其是提高了土壤中蔗糖酶和脲酶的活性,绿肥表现最佳;5、对土壤水分类型及孔隙组成也有一定的影响,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改善了土壤物理性状;6、增加了土壤团聚体的含量,促进了微团聚体的形成,提高了团聚度和团聚水平  相似文献   

9.
半干旱区雨水集流工程的高效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半干旱区降雨量低,且分布不均,造成水土大量流失,生态严重破坏,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制约半干旱区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瓶颈”因素。雨水资源的集流与利用对半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就固原上黄试区的雨水集流工程的高效开发与利用进行了介绍,为半干旱区更好地开发与利用雨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造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评价了使用秸秆及地膜覆盖,提高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造林成活率、赵冬率及土壤养分与树木生长的试验研究。5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可使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直苗造林成活率提高,柠条提高15.7%-21.7%,山提高 11.8%-26.3%,沙棘提高11.4%-21.0%;地膜覆盖柠条造林成活率提高17.5%-23.4%,山桃提高16.8%-27.0%,沙棘提高12.4%-22.6%。秸秆覆盖柠条土壤含水量增加  相似文献   

11.
在天水市清水县采用野外典型抽样调查和室内分析测定的方法,研究了新修水平梯田和休闲坡耕地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新修梯田土壤含水量变化与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年内分布有密切关系,随时间变化表现为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的趋势;新修梯田不同深度和不同月份土壤含水量均表现为内侧中部外侧;新修梯田和坡耕地土壤含水量在垂直方向上都表现为随土层加深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总体上都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且新修梯田各层土壤含水量均大于坡耕地。  相似文献   

12.
针对宁南山区新修水平梯田建设初期土壤肥力下降、作物产量不稳等问题,通过布设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培肥方式对宁南山区新修水平梯田土壤肥力、作物生长状况和产量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施肥有利于增加土壤养分,采用复合肥和农家肥、酵素菌肥、腐植酸肥等有机肥相结合的方式培肥效果显著,尤以复合肥配施农家肥效果最好,而单施复合肥的处理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根系质量、植株生物量和马铃薯产量增加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河池学院图书馆岗位轮换情况及取得的积极效果,对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岗位轮换的原则和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针对宁南山区新修梯田有机培肥存在的问题,选择宁夏西吉县作为典型研究区,研究了作物秸秆配施生物菌肥对宁南山区新修梯田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施入生物菌肥可有效改善新修梯田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从而可促进作物秸秆有机物质的快速分解,弥补作物秸秆翻压还田后有机物质分解速度慢、长期施用化肥带来环境污染的缺陷;生物菌肥推荐施用量为2 250~3 000 kg/hm~2。  相似文献   

15.
三峡库区坡地新建梨-旱稻复合系统生态经济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三峡库区坡地梨-旱稻复合系统的生态经济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清耕梨园相比,间作旱稻并秸秆还田后,不仅能改善梨园小气候环境,有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和改土培肥效果,而且能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改善果实内在品质。同时能有效控制田间杂草,减少梨园病虫害的发生,且可消减非点源N污染负荷60.19kg/hm2,非点源P污染负荷8.0kg/hm2。与单一系统相比,复合系统能提高土地利用率44%,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对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上滩项目区坡改梯工程实施后新修水平梯田土壤肥力、土壤含水量变化情况及特色作物马铃薯产量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实施坡改梯后,新修水平梯田土壤含水量较坡耕地有所提高,但由于修建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被改变,加之配套的培肥措施跟不上,导致新修水平梯田土壤肥力下降,马铃薯产量较坡耕地有所降低,但经过合理的培肥耕作,3年后土壤肥力有所提高,5年后土壤肥力提高更为显著,马铃薯产量也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7.
半干旱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的土壤水分效应是农业生产、植被恢复和土地合理利用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孙家岔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格局实测土壤水分资料分析,结果表明,梯田区阴坡的土壤含水率高于阳坡;梁峁顶区封闭荒地不同累积深度的土壤含水率均高于农地;缓坡区(<15°)农地土壤平均含水率高于荒地;灌木林地表层(0-80 cm)土壤含水率高于荒地,而较深层(80-180 cm)低于荒坡;松树林地平均土壤含水率高于杏树林地.说明在半干旱黄土区,梯田的保水效益最好;杏树林相对于松树林耗水量更大,不适宜在无灌溉条件的半干旱黄土区大面积种植;柠条灌木林改善地表土壤水分状况的效应明显,并且能充分利用较深层的土壤水分;缓坡区种植农作物比荒地更有助于土壤水分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和轮作方式对旱地红壤生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增强  赵炳梓  张佳宝 《土壤》2014,46(1):53-59
研究不同土地利用和轮作方式对旱地红壤肥力的影响对提高红壤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以湖南省桃源县的林地、大豆-油菜轮作、玉米-休闲轮作土壤为研究对象,明确了林地、农地土壤及农地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化学和生物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地土壤的pH、有机碳、速效养分、微生物生物量碳及酶活性(纤维素酶、酸性磷酸酶、转化酶、蛋白酶)均显著高于农地土壤;大豆-油菜轮作土壤的pH、养分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及其微生物熵在大多数情况下高于玉米-休闲轮作,但轮作处理对各酶活性的影响并不完全一致。这种不一致性可能与不同酶对由不同利用和轮作方式导致的土壤性质差异的敏感性不同所致。土壤有机碳和pH与各生物指标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提高该地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对于维持土壤的生化性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宁南山区不同建设年限梯田土壤肥力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宁夏项目区6个重点小流域坡改梯工程实施后不同建设年限的梯田土壤肥力进行了为期4年的定点跟踪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坡改梯初期土壤肥力与修建前相比有所降低,经过3~5年的合理培肥和土壤肥力的逐步恢复,不同建设年限梯田土壤肥力的年度变化大体上呈现出逐渐提高的趋势,在梯田修建第5~7年土壤肥力各项指标达到最高,但修建第8年时土壤肥力出现了下降趋势。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继续加大梯田建设力度,重视梯田修建后的培肥与改良,为宁南山区作物高产、稳产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