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3 毫秒
1.
1989年7月21日,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骤降暴雨,中心位于东胜市西北的青达门,雨量186mm,使窟野河发生了一场较大洪水,正在建设中的神府东胜煤田遭受了严重的洪水灾害,同时也对这一地区的水土流失和入黄泥沙带来较大影响。调查研究表明,因煤田开发使本次洪水增沙20~30%,而且颗粒变粗,推移质泥沙增多。本文对搞好矿区环境保护、流域综合治理以及开展观测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大理河流域1970-2002年水保措施减洪减沙效益深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实测水文资料,采用"水文法"和"水保法"两种方法,对大理河流域1970-2002年的水沙变化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减洪减沙效益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计算和分析。大理河流域20世纪70,80,90年代降雨量、径流量和输沙量呈递减趋势,其中80年代减幅最大,70,90年代减幅接近。2000-2002年年降水量和汛期降水量分别比基准期增大了8.0%和9.3%,但径流、泥沙依然递减。"水文法"计算结果表明,1970-2002年大理河流域共计减少洪水10.114 5亿m3,年均减少洪水3 065万m3,其中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年均减少洪水2 370万m3,占减少洪水总量的77.2%,年均减少洪水效益25.2%;共计减沙8.448亿t,年均减沙2 560万t,其中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年均减沙1 940万t,占总减沙量的75.8%,年均减沙效益37.6%。"水保法"计算结果表明,1970-2002年大理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共计减少洪水7.524亿m3,年均减少洪水2 280万m3,年均减少洪水效益24.5%;水土保持措施共计减沙6.138亿t,年均减沙1 860万t,年均减沙效益36.6%。近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减洪减沙效益显著,水保措施减水减沙比依时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黄河中游的粗泥沙主要来源于河龙区间(河口镇至龙门)以及泾、洛、渭等几条支流,粗沙来源区与多沙来源区基本一致,形成所谓的多沙粗沙区。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面积为7.86万km2,以22.8%的面积产生了69.2%的总输沙量和772%的粗泥沙量。黄土丘陵沟壑区一副区的土壤侵蚀模数最高,达1万2420~3万6440t/(km2 ·a)。水土保持措施(梯、林、草、坝等)起到了很好的减洪减沙作用。多项有关河龙区间的研究成果(水文法)表明:20世纪70年代,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量为2.08亿~2.75亿t,80年代为3.20亿~4.48亿t,90年代(1990—1996年)为3.16亿t。泾河、洛河、渭河等支流,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洪减沙效益也十分突出。森林植被通过林冠层、枯落物层和根系土壤层的分层拦截吸收,起到突出的减洪减沙作用。晋西、陇东等试点流域,人工林区与无林或少林区相比,减沙效益高达78%~96%,消除了洪峰流量及猛涨猛落的洪水过程,从根本上控制了土壤侵蚀。今后,应加强不同尺度流域间,水沙运移规律的尺度转换等有关研究。  相似文献   

4.
三川河流域是黄河中游地区一条多沙粗沙河流。流域面积4161km~21955年开始治理,1983年列为全国重点治理区,1986年治理面积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4.5%。据水文站观测,近10年输入黄河的泥沙较前20年减少58.8%。采用水保法分析,1975年治理度为12.7%,减沙10.8%;1982年治理度为16.9%,减少19.0%:19.86年减沙31.6%。30多年来,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共拦沙10389万t,占同期实测输沙量的14.7%。文章指出,近20年来人类生产活动,每年约增加河流泥沙的6~8%,抵消了部分水土保持效益,应引起社会重视。  相似文献   

5.
甘肃天水市对比小流域暴雨洪水侵蚀产沙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分析黄土丘三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小流域典型暴雨产汇流特性的影响,依据桥子东、西沟对比小流域暴雨洪水泥沙观测资料,结合实地调查对比分析雨、洪、沙特性。结果表明:在降雨差异很小的情况下,其水沙特性差异明显,桥子东沟较西沟洪峰削减率达66.9%,单位面积减洪量1万3336m3/km2,减沙量8534t/km2,2流域的流量和含沙量过程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西沟变率均大于东沟,且西沟流域侵蚀模数是东沟的3.5倍。桥子东沟流域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发挥了显著的蓄洪拦沙作用,减洪效益59.9%,减沙效益79.5%;桥子西沟的林草措施减洪效益为6.9%,减沙效益8.4%。  相似文献   

6.
砚瓦河坝系工程建设对小流域洪水泥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于2006年在济源市砚瓦河小流域下游的双堂村设立监测站,积累了2007—2010年4年8次洪水的监测资料。监测情况表明:坝系工程建设改变了小流域的汇流条件,使洪峰滞后11.4h,削减洪峰流量32.2%,延长了洪峰退水历时,洪峰峰形由尖瘦变得圆滑;坝系工程建设促使洪水在坝系内停留时泥沙沉淀,减少了洪水的含沙量和输沙量,减沙效益为次洪水含沙量减少21.2%、输沙量约减少10.0%。  相似文献   

7.
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为治理黄河泥沙的核心区域。根据建站至2016年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皇甫川、窟野河、孤山川、秃尾河、佳芦河、大理河和延河等支流次暴雨洪水泥沙资料,以支流为分析单元,通过Pettitt检定法把各支流划分为早期、中期和近期三个时段,按照暴雨洪水和暴雨泥沙的关系分析了区内各支流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支流中期和近期时段不完全一致,这主要是与支流下垫面治理有关;按照支流入选标准在研究区内各支流中共选取486场洪水参与计算,对建立的暴雨洪水和暴雨泥沙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与早期下垫面相比,中期和近期所表现出来的减洪减沙比例不尽相同,总体上次洪径流量中期减少1/3、近期减少3/4,次洪输沙量中期减少2/5、近期减少9成以上,减沙比例大于减洪比例。  相似文献   

8.
皇甫川流域综合治理对河道冲淤变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皇甫川系黄河的一条多泥沙河流,至1997年底流域治理度达28.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削减中小洪水水流动量的作用明显,河流中的中粗粒径泥沙所占比重变小,细粒径泥沙所占比重增大。减水幅度与减沙幅度不同,河道断面未发生大的调整。水土保持蓄水拦沙和减轻黄河泥沙淤积的作用,为深化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神府东胜矿区,自然环境脆弱,加之开矿对地表形态的破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年土壤侵蚀模数达10000~30000t/km~2。水土流失的空间分布由西北向东南递增,时间分布与降水关系密切。矿区开发对水土流失具有加剧的作用,矿区一、二期工程新增土壤流失量16806~19776万t。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在于给黄河增加了泥沙,污染了水质,明显地影响着矿区的农业生产与水资源。  相似文献   

10.
黄丘一区水土保持单项措施及综合治理减水减沙效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大量实测与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了水土保持单项措施水平梯田、造林、种草的减水效益分别为86.0%、63.5%、33.7%,减沙效益分别为94.8%、83.0%、74.6%,年拦蓄径流量分别为213m~3/hm~2、154m~3/hm~2、105m~3/hm~2,年拦蓄泥沙量为94.0t/hm~2、63t/hm~2、45t/hm~2。淤地坝是主要的治沟工程措施,平均每公顷坝地的拦泥指标为6万m~3。11条综合治理的小流域,无论其治理措施实施年代的长短,均具有明显的减水减沙效益,减水效益平均为45.41%,减沙效益平均为59.22%。  相似文献   

11.
渭河水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渭河是黄河的一条多泥沙支流 ,1970年之前每年向黄河输送泥沙 1 85亿t。渭河具有水沙异源的特点 ,泥沙主要来自南河川站以上地区 ,径流主要来自南河川站至咸阳站区间流域。 1970~ 1996年 ,流域内水利水保措施年均减水2 5 5亿m3 ,年均减沙 0 6792亿t,发挥了重要的蓄水拦沙和削洪作用。流域内人类活动有使泥沙增长的势头  相似文献   

12.
河龙区间及泾河、北洛河、渭河流域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人类活动对该地区径流泥沙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50-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年均增沙量分别为2439.99万t、4469.25万t、4948.46万t和7254.84万t;年均增洪量分别为528.07万m^3、324.22万m^3、089.03万m^3和9 583.26万m^3。1970~1996年增沙量分别占同期河道洪水输沙量和水保措施减沙量的5.28%和14.1%,增洪量分别占1.06%和3.35%。  相似文献   

13.
宁夏清水河流域近60年降水量及入黄沙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揭示黄河上游水沙变化成因,根据清水河流域的降雨、径流、输沙等实测资料,采用Mann-Kendall趋势及突变检验、“水文法”、“水保法”等方法,分析了不同时段降雨特征值及入黄沙量的变化情况及沙量变化成因。结果表明:1958-2015年,年雨量、汛期雨量、主汛期雨量未发生显著变化及突变;流域控制站泉眼山的多年平均沙量为0.248亿t,1990-1999年来沙量最大,2010-2015年来沙显著减少;流域人类活动减沙量随时间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主要与下垫面的水利水保工程建设及流域坡面治理密切相关;2000年以来,流域水土保持坡面措施及淤地坝数量大幅增加,减沙效益日益显著,其中2010-2015年流域面上的水土保持措施减沙量为733万t,减沙贡献率达12%。清水河近期入黄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的下垫面变化,流域自2000年起逐步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2010年以来减沙效益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泥沙配置状况及其资源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析黄河流域水沙运动过程和水沙分布特点,给出了流域泥沙配置单元,指出流域泥沙配置单元的配置量随着流域治理工程实施、径流条件等不断变化;1950—1999年,流域水土保持滞沙、水库拦沙、河道滞沙、两岸引沙用沙、河口淤积与入海泥沙等配置单元年均配置沙量占流域产沙量(17.63亿t)的14.24%、14.05%、12.19%、10.56%和50.77%;阐述了水库拦沙多、河道淤积严重是黄河流域泥沙配置现状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指出流域水沙资源优化配置和泥沙资源化是维护黄河健康的重要途径;结合黄河下游长期泥沙处理与利用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了黄河下游泥沙资源化的主要途径,包括淤临淤背、河道治理与河槽维护、引洪淤灌与土壤改良、灌区堆沙高地农田化、建筑材料转化、河口泥沙造地和疏浚泥沙利用、湿地塑造等。  相似文献   

15.
水土保持措施对黄河减水减沙作用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泾河、北洛河、渭河 ,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黄土丘陵沟壑区年土壤侵蚀模数达 5 0 0 0~ 15 0 0 0t/km2 。采用“水保法”、“水文法”分析计算 ,1970~ 1996年 ,河龙区间及泾河、北洛河、渭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水 5 45 6亿m3,年均减沙 2 2 3 8亿t ,每年可为黄河下游减少泥沙淤积 1 5 7亿t。水土保持措施是实现黄河下游“河床不抬高”的治本之举。  相似文献   

16.
<正> 昕水河流域是山西省临汾地区西山最大的入黄一级支流,面积4326km~2,占临汾西山地区总面积的42%。统计该流域葛口水文站1955~1989年径流泥沙资料,可知1973~1989年的17年,水沙变化较大,年平均径流量、输沙量分别比1955~1972年减少了39.6%和54.8%。特别是1981~1989年,年平均径流量减少了47.8%,输沙量减少70.8%。本文拟对该流域的水沙变化原因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水文法对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晋西北地区实测水沙资料进行分析,与1969年以前相比,1970~1996年区域年降雨量减少81%,相应的年均洪水径流量减少28293万m3,其中流域综合治理影响占496%,降雨影响占504%;年均输沙量减少9945万t,其中流域综合治理影响占566%。降雨减少虽比水保措施对水沙的影响来得直接、强烈,但当流域综合治理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们所期望的蓄水减沙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对未来地表水资源影响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据《全国水土保持建设规划》 ,2 0 0 1~ 2 0 5 0年 ,黄土高原将新增基本农田12 45万hm2 、骨干坝 2万座、林草地 2 965万hm2 。水土保持措施将对地表水资源量产生重大影响 ,林草措施年减少径流量2 2 2 3亿m3 ,水平梯田年拦蓄径流量 3 7 4亿m3 ,坝地年拦蓄 60 0 0万m3 。水土保持措施将给黄河下游年减少 7~ 8亿t泥沙 ,但也要年减少约 60亿m3 径流量。介绍了各种水土保持措施的水文效应。  相似文献   

19.
泾河来水来沙对渠首电站运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媛 《水土保持通报》2010,30(6):166-169
针对泾河河流含沙量高,电站运行工况复杂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泾河干流(电站取水口)1994—2009年水文数据,研究了泾河来水来沙变化特点及对电站运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强烈的区域水土保持措施的作用下,泾河近16a来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河道来水来沙年内分布极不均匀,汛期来水来沙分别占全年来水来沙量的64.6%和92.6%,尽管来沙量减少但汛期河水含沙量仍然很高。针对泾河来水来沙变化特点,进一步探讨了泾河来水来沙对电站运行的影响,并初步给出了高含沙条件下几种保证电站正常运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湟水青海省境内面积 15 3 4 2km2 ,是黄河中上游地区主要产沙区之一 ,年输入黄河泥沙 2 0 40万t。流域径流主要产生于 6~ 9月 ,占年径流总量的 5 3 % ;下游地区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 41 2 % ,年径流量占流域年径流总量的 42 4%。上游地区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 5 8 8% ,年输沙量仅占全流域年输沙量的 2 1 6% ;下游地区年输沙量 160 0万t,占流域年输沙总量的 78 4%。流域内灾害性天气频繁 ,水热配置不利于植物生长 ,大面积植被退化 ,人类经济活动频繁等 ,是导致下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