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蟹“抖抖病”病因及防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蟹“抖抖病”的症状明显,蟹爪颤抖,行动无力,摄食停止,体表干净,鳃部颜色异常。据调查,该病的易发对象是精养池塘中的二龄蟹,流行季节以8—9月为高峰期,防治以生态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2.
丛宁  成强 《内陆水产》1999,(11):30-30
河蟹"抖科病"(又名"颤抖病"、"环爪病"等)始见于1994年的池塘成蟹养殖,1995年后迅速蔓延,至1998年已大面积流行。我市该病发生最严重的是宝应县,养蟹池塘SO%以上发病,网围养蟹、稻田养蟹的发病率已分别达30%、10%;江都、邢江和高邮的养蟹水面也有不同程度发病。全市1998年因该病死蟹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000万元。今年该病在我市发病时间提前,市病防中』乙、宝应县病防站的门诊部于4月中旬就曾接诊过该病。现将国内对该病研究的现状及相关的防治信息综述如下,供大家参考。l河蟹"抖抖病"的病因1.l病原微生物的研究推上海水大及无…  相似文献   

3.
自1995年首次发现河蟹“抖抖病”以来,到1998年,该病已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蔓延,并造成严重损失。该病来势迅猛,危害大,范围广,死亡率高,尤其在高密度集约化养殖的精养蟹池最易发生。从仔幼蟹到成蟹都有可能发生此病,尤以仔蟹上岸不下水和8—9月份成蟹大面积死亡两种现象最为严重,目前尚无特效药。  相似文献   

4.
一、病因分析根据我市技术人员的调查结果,认为导致河蟹“抖抖病”发生的原因既有内在因素,又有外在因素,或许单独起作用,或许相互作用,现将几点可能因素综述如下:1.内在因素———种质资源退化,抵抗疾病能力减弱(1)人繁场家为了竞争利润,长时间采用近亲交配...  相似文献   

5.
6.
<正>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特种水产品的偏爱和河蟹高利润的刺激,河蟹养殖在全国遍地开花,与此同时,人为过多的调控和干预,使河蟹疾病越来越多,危害程度日趋严重,尤其是令蟹农谈抖色变的“抖抖病”,更是来势迅猛,损失惊人。笔者在多年的技术推广中认为,只有树立蟹病“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治兼施、防重于治”的原则,重点做好“六消毒”工作,才能防患于未然,降低“抖抖病”造成的损失。 1 做好蟹种的消毒工作 生产实践证明,即使是体质健壮的蟹种,或多或少都带有各种病源菌。放养未经消毒处理的蟹种,容易把病源体带进池塘,一旦条件合适,便大量繁殖而引起疾病。因此,在放养前将蟹种浸洗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控制或减  相似文献   

7.
姜仁良 《科学养鱼》2004,(10):49-49
河蟹“抖抖病”目前仍然是困扰养殖业及其广大专业工作者的一块“心病”,养殖户“谈抖色变”,业内人员难以下手,尤其是每年的盛夏高温季节,针对发病塘口,更是束手无策,用药后,往往适得其反,死蟹数量成倍增长,养蟹户怨声载道。本人自2001年始广泛进行调查跟踪,悉心  相似文献   

8.
《海洋与渔业》2013,(9):65-65
症状 河蟹“抖抖病”的致病菌为淡水甲壳动物螺原体病原。  相似文献   

9.
江苏宜兴市新建镇有池塘养殖面积2000多亩,1998年发展河蟹池塘养殖486亩,上审商品蟹22600公斤,亩均产蟹46.5公斤,亩产值7400多元,亩效益3800多元。但有部分养殖户受到河蟹“抖抖病”的馒袭,经济效益不理想,个别养殖户出现了亏损。据统计,全镇“抖抖病”发病面积...  相似文献   

10.
一、病毒性疾病最典型的是河蟹的“抖抖病”。发病河蟹步足发生颤抖或整个身体拱起。呈暴发趋势,死亡率很高,可达80%,有的甚至全军覆没。该病流行期4~11月,高峰期7月底~10月初。  相似文献   

11.
明晶 《科学养鱼》2006,(8):76-76
一、颤抖病河蟹颤抖病又称环爪病、抖抖病,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起河蟹的步足颤抖、环爪的疾病。1.流行:自1994年在江苏省个别养蟹池塘中发生颤抖病以来,接着在上海、浙江、安徽、江苏以至全国养殖河蟹的地区均有发生,且未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的地区还在日趋严重。无论是池塘、稻田,  相似文献   

12.
一、颤抖病 河蟹颤抖病又称环爪病、抖抖病,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起河蟹的步足颤抖、环爪的疾病。  相似文献   

13.
池养河蟹生态环境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王  汪留全 《内陆水产》2001,26(9):33-34
自80年代中期以来,池养河蟹的规模逐年扩大。但随着池塘养蟹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养蟹池塘出现水质恶化,生态环境破环,造成病害频发,商品蟹品质下降,养殖比较效益急剧下滑,甚至大面积亏损。为了确保池塘养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999~2000年我们对池塘养蟹的水温、水质以及河蟹对隐蔽物的选择性和河蟹对不同饵料的喜食性等生态因子进行了观察。1观察方法1.1池塘环境观察试验在巢湖市油坊集胡岗村进行。试验池塘为稻田改建而成,面积0.2公顷。在改建过程中,沿田埂向内1.5米开挖围沟,中间开挖“十”字沟,使塘埂…  相似文献   

14.
池塘养殖的河蟹在生长过程中,有时在头胸甲和附肢上长出毛状物,此时,河蟹很脏,且行动迟缓、食欲不振、呼吸困难、螯足不夹人,甚至不能蜕壳,最终死亡。如不及时防治,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河蟹“长毛”,主要是河蟹患病所致。河蟹患哪些疾病会出现“长毛”现象呢?“长毛”后又该如何防治呢?  相似文献   

15.
宋长太 《内陆水产》1998,23(10):27-27
在河蟹生长旺盛时期,常常出现规格在100g/只左右的“黄蟹”大批死亡的现象。据调查,造成死亡的原因主要是河蟹着毛病、颤抖病和蜕壳不遂症三病并发,其发病率高达20%-40%,尤以放养上年大规格幼蟹(即“扣蟹”)的发病率最高。1997年7月16日,我县大纵湖乡北宋村宋某承包的蟹塘发生大批死蟹,笔者前去调查诊治。据了解,该池塘为滩面四周挖沟筑堆的“提水养鱼”水面,面积133hm~2,四周沟占总面积的15%,深1.8m,滩面水深0.8m,此塘已养鱼3年,鱼虾蟹混养2年,沟中积存淤泥有0.5m厚。年初在未…  相似文献   

16.
河蟹养殖所发生的颤抖病从1997年开始时的来势凶猛,发展到近两年已传遍全国各地的养蟹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颤抖病已成为养蟹者的心腹大患,几近谈“抖”色变,成为养蟹业发展的一大障碍,每年给蟹民们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无法统计。笔者在农村从事渔业生产指导工作40年,现对防治此病提出几点见解,供广大水产科技工作者及蟹农们参考。一、症状病蟹反应迟钝,行动缓慢,螯足握力减弱,吃食减少,或者不吃食,最典型症状为螯足颤抖,环爪、爪尖着地,腹部离开地面,甚至倒立。故称颤抖病,也叫环爪病、抖抖病。二、流行、危害情…  相似文献   

17.
<正> 1997年,宁河县河蟹养殖面积约66.7hm~2,发病率达60~95%,死亡率达20~30%,据统计,共死亡河蟹2.5万kg,经济损失达100万元。  相似文献   

18.
《科学养鱼》2001,(8):48-48
当前,水生生物已进入旺盛的生长期,各种水体致病菌大量繁殖,河蟹病害发生越来越多,特别是河蟹颤抖病在各养殖区域已开始大规模暴发,有的地区发病率高达90%以上,死亡率在70%以上,损失惨重,综合防治河蟹颤抖病已成为蟹农的当务之急。为此,我们针对河蟹颤抖病发生的病因,采取一些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一、发病情况该病在水质较肥、污染比较严重的池塘,特别是在水质突然变化(如暴雨、水温突然升高或降低等)情况下最易发生,主要危害成蟹。该病流行时间长,从3月至11月均有发生,尤其是夏秋两季最为流行,其中…  相似文献   

19.
目前,由于水温的升高,不少蟹池因放养密度高,饵料投入不足,水体富营养化,病害日益突出,特别是蟹农对一些河蟹病害认识不清,尤其是河蟹“三毛”病很难识别,经常有混淆现象,一些蟹农难以对症下药,因而对河蟹的生长带来一定的影响。现将此病的识别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絮毛”病也就是河蟹的水霉病,其病原主要是水霉科中的一些真菌如水霉菌、绵霉菌等。症状:发病蟹的蟹卵表面及病蟹的体表及附肢或伤口处出现灰白色棉絮状的病灶,导致卵停止分裂变态,病蟹伤口部位组织溃烂,食欲减退,身体瘦弱,行动呆滞,最后无法蜕壳而死亡…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河蟹的经济和食用价值,近年来,产区普遍将早期起捕的河蟹转入池塘“暂养”,一方面起到均衡上市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暂养”使河蟹生长更丰满,肉味更鲜美。但是,因操作技术等问题,失败者有之,主要表现“暂养”成活率低,达不到预期的效益。本报告试图提供高密度“暂养”河蟹的一些操作技术,以供参考。条件和方法池塘深度为0.8-1.2米,灌水深度为0.6-1.0米。池塘由低洼田改造而成。池底生水草丰盛。池塘进出水采取高进水,底排水,池内水流为交错流向(见图1、2所示)。Ⅱ号池因池塘条件所限,增加一出水口。进出水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