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障,但长期以来,以学生心理问题为焦点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走进了一些的误区,难以更好地发挥本应有的作用。改变传统心理教育模式,将积极心理教育理念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而达到增进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符合时代需求,契合教育改革,满足个体心理需求,为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实践表明,要实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发展,我们还需要克服很多难题。"线上线下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利于充分整合线上线下资源,让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受众更广。  相似文献   

3.
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立体化教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教育部文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并以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倡导的积极心理学运动为理论依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立体化教育模式的概念,重点阐述了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原则、内容、实施和评估等,旨在通过科学整合各种教育形式,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向专业化发展,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8个基本标准。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以教育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力宣传普及心理科学知识和根据不同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为主要内容;以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营造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校园化氛围和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为主要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以2011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出发点,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性教育与体验性教育为一体,为培养全体大学生心理素质而开设的专门课程的定位,厘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发展性与建构性,内容的实用性与体验性,实施的互动性与开放性,评价的综合性与灵活性的特征,进而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策略中应注意深化学生主体意识、注重课堂内容整合性、教学方式多样化以及评价体系先进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陈博 《河南农业》2023,(9):8-9+12
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发展,在线教育逐渐成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举措。高校推动在线教育常态化的同时,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目的的家校合作共育模式也发生了新的转变。1+2+3模式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有以学校为中心和以家庭为中心的两种类型,可分为以践行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共育三种教育方式。在分析高校家校合作共育模式特征的基础上,为在线教育背景下高校完善家校合作共育模式提供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究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协同促进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通过整合资源、建立协同机制、开展协同教育活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可以有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为努力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创新,本文以《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为例,尝试剖析其在模式构建、教学设计、交互安排、教学应用等方面的特征,以期为开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新模式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建立以发展层面为主、障碍层面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内容上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上以学科渗透为主,形式上,进一步发挥团体咨询的作用;在队伍建设上,对全体教师进行普训,同时注重提高专职咨询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本文立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现状,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阐述了在积极心理学发展的浪潮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问题模式向积极模式转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思路、内容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