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小麦超高产形态生理指标与配套栽培技术体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根据“九五”科技规划 ,国家把小麦超高产形态生理指标与配套技术体系研究列为重中之重科技攻关招标课题 ,这对深入开展小麦超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以及全国小麦生产的发展和栽培学科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经过 5年各中标单位协作攻关 ,在不同试验基点进行多层次、多学科的试验研究 ,完成了招标课题规定的各项主要任务指标 ,进行了八项小麦超高产形态生理指标及技术指标的研究 ,提出了“三优二促一控一稳”的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并在生产实践中示范推广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现将主要研究结果简要介绍如下 ,以期为进一步开展小麦超…  相似文献   

2.
超高产水稻生理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综述了超高产水稻根系活力及其影响因子,光合作用机理及其产量实现过程,茎的转运和调节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水稻超高产生理育种要加强产量及其相关生理性状在细胞水平生理过程和形态水平目标性状的构成相互关联的研究。在分子水平上建立实现水稻高产优势的生理学基础,利用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手段,从分子到群体不同生理层次相互依存关系,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逐步实现水稻超高产设计数字化生理育种。  相似文献   

3.
水稻“三超”是在水稻旱育稀植的基础上研究总结出的一套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其主要内容是:以优质超级稻品种为前提;以多蘖壮秧为基础;以宽行单(双)本超稀植为核心;以深施肥控灌水为关键;以防治病虫草害为保障;以……  相似文献   

4.
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进一步挖掘小麦高产潜力,带动鲁西沿黄平原小麦持续稳定增产,进行了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小麦氮肥后移增穗保粒超高产栽培技术,连续两年创造了小麦平均单产1134.9kg/hm^2和10911.45kg/hm^2的全省最高纪录。  相似文献   

5.
寒地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江 《中国种业》2007,(5):65-66
水稻是高产作物,增产潜力大,目前生产上每hm^2产500kg左右,种植过程中如何科学做好适宜品种选择.育苗方法、田间肥水管理及病虫草害防治,使hm^2产量达到700~800kg,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优质春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文彬 《小麦研究》2007,28(2):17-20
提高小麦产量的途径一是扩大种植面积,二是提高单产,在小麦总产的增长方面,单产提高的作用明显高于扩大面积的作用。随着科技进步、科技攻关的深入,黑龙江省也涌现出许多单产4500kg/hm2以上的农场,3750kg/hm2以上的县市,6000kg/hm2以上的地块。品种是实现超高产的核心载体,必须选用中矮秆、小株型、抗倒伏性强的小麦品种,才能适应高密、高肥、高水的栽培条件。要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首先要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合理的轮作及耕作配套技术,才是保证春小麦超高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水稻超高产与节水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鹏至 《作物杂志》1999,15(3):31-32
地处海河下游的天津市东丽区,因水资源不足,制约了水稻面积的稳定与发展,1980年至今全区水稻面积在8000~9000hm2之间徘徊。水稻栽培技术受老稻区多年传统栽培模式的影响,单产水平一直突破不了9000kg/hm2。1994年推广了适合我区的“三早...  相似文献   

8.
小麦超高产形态生理指标与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广才 《作物杂志》1999,15(2):28-28
小麦超高产形态生理指标与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研究是国家“九五”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小麦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中的招标课题。该项研究的主要攻关指标为建立0.33~0.66hm2单产9000kg/hm2以上的样板田,并系统总结出相应的高产形态生理指标及配套栽培管理技术体系。我们课题组按照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在广泛搜集国内外有关小麦高产栽培资料,借鉴国内外小麦高产栽培经验及本课题组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系统工程原理,集成包括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的单项技术,结合当地生产情况,进一步深入开展试验研究,提出综合配套的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并从探索小麦高产规律和生产管理诊断的需要考虑,实行超高产栽培  相似文献   

9.
在1996—1997年度莱州市农科所试验中产量达589.3kg,比对照烟农15增产71.0kg,增产13.7%,比鲁麦14增产48.6kg,增产9.0%,实践证明,产量超千斤的适宜穗粒结构为:成穗数40—45万,每穗粒数45—50粒,千粒重43g左右。适期早播,减少播量,降低基本苗,提高播种质量。  相似文献   

10.
11.
水稻超高产栽培的途径与技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水稻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实现水稻超高产对保证中国粮食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水稻超高产研究的由来、超高产概念及超高产研究的必要性,讨论了水稻超高产的几个栽培学问题,介绍了水稻超高产栽培的途径与技术,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水稻超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超级稻“三定”栽培法研究Ⅰ 概念与理论依据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 410128)  相似文献   

13.
蒋鹏  黄敏  Md.Ibrahim  曾燕  夏冰  邹应斌 《作物学报》2011,37(5):855-867
为探讨南方双季稻区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于2008—2010年在湖南长沙和浏阳以超级早稻陆两优996、陵两优268和超级晚稻天优华占、丰源优299为材料进行大田定位试验,比较了“三定”栽培、免耕摆栽和传统栽培下双季超级稻的产量形成特点和生理特性。与传统栽培相比,“三定”栽培齐穗期的颖花伤流量、根系氧化力、根冠比、叶面积指数及籽粒结实期剑叶的光合速率较高,齐穗后剑叶SPAD值下降缓慢、干物质积累量大,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多,早季平均产量为7.18 t hm-2,增产11.68%,晚季平均产量为8.39 t hm-2,增产7.41%;免耕摆栽干物质积累量大、有效穗数多,但其收获指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居劣势,使其单季增产效果不显著。由此可见,南方双季超级稻在“三定”栽培下后期生理优势明显,产量构成因子协调,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超级杂交稻的优化(稀植、结构施肥)栽培试验于2002-2004年在长沙进行,以比较不同栽培方法对超级杂交稻产量及物质生产的影响。以两优培九为材料,并以汕优63作为对照。结果表明,两种栽培法,两个供试品种的产量表现不同,其中两优培九采用优化栽培单产为8.20~10.37t/hm2,比传统栽培增产显著。主要表现为有效穗多,而结实率、千粒重、穗实粒等产量因子差异不明显。汕优63采用优化栽培单产比传统栽培减产0.37%~8.8%。两种栽培方法间的茎蘖发生动态和单株分蘖数存在极显著差异,两组合单株分蘖数优化栽培比传统栽培分别多110.36%和110.64%,但由于移栽密度不同,两种栽培方式间的单位面积分蘖数没有明显差异。两优培九采用优化栽培的在各个生育时期,植株体内的含氮量比传统栽培的高。  相似文献   

15.
以江苏省近6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12个粳稻品种(含超级稻)为材料,依据种植推广年代结合株型和基因型将其分为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以后6个类型,研究了品种演进过程中产量和形态生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品种演进产量逐步提高,其原因主要是总颖花量的增加,而这又主要由于每穗粒数的显著增多。自早期的50年代品种,结实率逐步提高,但90年代品种和2000年以后的超级稻品种,结实率有下降的趋势,穗数和千粒重无明显变化。随着品种演进,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同步提高,以抽穗后增加的量尤为明显,主要生育期根干重、根冠比、根系氧化力和叶片光合速率显著增加,但现代超级稻品种的根系活力和叶片光合速率在结实期下降较快。品种改良提高了抽穗期总叶面积、有效叶面积、高效叶面积和粒叶比,还增加了穗长、着粒密度、一次和二次枝梗数目。由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品种,植株高度降低,而2000年以后的超级稻品种显著上升,升至120cm左右。抽穗期顶三叶叶片角度则随品种更替显著降低。上述结果说明随品种演进,粳稻的农艺、生理性状和产量均有明显改良,但超级稻较低的结实率限制了其产量潜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杂交水稻因利用杂种优势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被称为现代农业科学的主要成就之一。目前杂交粳稻存在产量竞争优势不强、生育期偏长,生态适应范围窄、稻米品质有待改善等问题。选育同时兼顾产量、生育期、品质等特性的新组合将有利于杂交粳稻的发展。‘申优26’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以BT型粳稻不育系‘申9A’和恢复系‘申恢26’配制的粳型三系杂交稻。2015-2016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10751.3 kg/hm^2,比对照‘花优14’增产7.5%,2016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0069.5 kg/hm^2,增产2.6%。‘申优26’具有产量优势强、成熟期早、稻米品质优异、适宜种植范围广等优势,已于2017年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审定编号为沪审稻2017001。适合在上海全郊区、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安徽省南部等地作为单季晚稻或早茬口双季晚稻种植。本研究介绍了其选育过程、品种特性以及主要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在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制条件下的分蘖特性及其与群体生产力的关系,以超级稻淮稻9号和徐稻3号为材料,比较研究旱育中苗壮秧精量手栽、小苗机插、直播3种栽培方式水稻分蘖发生与成穗特点及其生产力和对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水稻产量差异极显著,手栽稻最高,直播稻最低。机插稻和直播稻主茎和一次分蘖群对产量贡献大,尤其是直播稻,主茎产量比例达27.5%,二次分蘖群仅5%左右,而手栽稻主茎产量比例小(16.7%),二次分蘖群产量占近20%。一次分蘖群产量比例不同栽培方式间变化幅度较小,都在65.84%~67.09%之间。手栽稻分蘖发生叶位数多,且茎蘖成穗率高,单株成穗数多;一次分蘖群发生在主茎第1至第10叶位,其中第5至第8叶位分蘖发生率与成穗率较高,二次分蘖群以1/5、1/6、1/7发生和成穗为主。机插稻分蘖发生比较集中,一次分蘖群发生在主茎第3叶至第7叶位,第4至第7叶是分蘖发生与成穗的优势叶位,二次分蘖群发生以1/4、2/4、1/5为主,但主要依靠1/4成穗。直播稻一次分蘖群发生在主茎第1至第5叶位,其中第1至第4叶位分蘖发生率与成穗率较高,二次分蘖发生较多,但仅在1/1、2/1、1/2有成穗,且成穗率很低。3种栽培方式均未见三次及三次以上分蘖发生。各栽培方式主茎及优势叶位分蘖群生产力高、穗部性状好,对产量贡献大,产量的85%以上来自这些茎蘖。说明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分蘖发生与成穗规律是不同的,提高茎蘖成穗率,增加单株成穗数,充分发挥分蘖群的调控作用,对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生产中应根据各种栽培方式的实际,应用各自配套的管理技术措施,通过肥水等的精确合理调控,促进优势叶位分蘖早发、多发,抑制无效叶位分蘖发生,提高群体质量,发掘优势叶位的增产潜力,从而实现不同栽培方式水稻的高产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18.
杂交水稻种子生理特点与耐贮藏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陈良碧 《种子》1994,(4):19-21,24
与常规水稻相比,杂交水稻种子具有明显的生理优势。具体表现在杂交水稻种子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和淀粉酶活性强。且杂交水稻种子胚乳中具有α-淀粉酶,而常规水稻种子乳中不具有此种酶。杂交水稻种子萌发速率和活力指数也比常规水稻大。但杂交水稻种子耐贮藏性较差。本文对杂交裟发物生量特点与耐茂5怀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优质杂交稻川优6203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优质三系杂交水稻川优6203为对象,通过关键技术研究和生产示范,集成川优6203在常规移栽,免耕栽培和机械化插秧生产模式下的高产栽培技术,以指导四川优质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20.
超级稻金农丝苗机械化插秧示范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级稻金农丝苗为材料进行机械化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示范,示范面积2 801 m2,平均产量达607.30kg/667m2,在机械插秧条件下,金农丝苗表现稳大粒多,米质优.同时总结出金农丝苗机械化插秧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