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 一、从永续收获到持续发展传统的永续收获观点认为,林业是按照这样一种方式进行经营的,即未来潜在采伐量绝不会低于实际的采伐量水平。这并非是一种进取的林业发展战略。首先,它只考虑到材积收获的数量,而未考虑到森林收获过程中质量和价值这两个重要特征。其次,以永续收获为基础的经营只能以低收获量水平进行。例如,天然林生态系统在其进入成熟  相似文献   

2.
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是我国“四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林业经营的根本目的。周总理生前提出“林业一定要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高度概括了林业的经营方向。林业不同于其他产业,林业具有资源的再生性和经营森林的长期  相似文献   

3.
第11届世界林业会议热点议题第11届世界林业会议于1997年10月13~22日在土耳其的安塔利亚市举行。针对全球性森林面积萎缩、水土和大气资源损失以及沙漠化的危机,本次会议选定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永续林业发展”这一主题,根据永续林业发展的7条标准确定了...  相似文献   

4.
为了净化、保护和加强土地、水和空气、可再生资源、北极、公园和野生动物,减少废物产生和能源消耗,加拿大提出了新的政策、计划和标准。这些政策、计划和标准都包括在“绿色计划”中。由于认识到林业在加拿大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该计划提出,林业应从永续收获转向永续发展。该计划包括永续发展的八个工作模型、更好地支持研究和开发改进的林产品  相似文献   

5.
<正> 我国在考虑某一经营单位或某一林区的森林永续收获时,一般在森林的主产品——木材方面考虑更新能否跟上采伐,后续资源能否接茬等问题比较多。这是因为我国大多数基层经营单位对长期均匀流通(Evenflow)式的安排尚未很好形成。因时代背景所限,林业规划的  相似文献   

6.
打破传统理论束缚,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传统林业理论以永续经营利用为基本原则 ,以法正林 (完全调整林 )为经营目标 ,严重制约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甚至出现森林环境资源价值与经济效益下降的现象。本文指出其缺限 ,并提出 8种纠正措施。  相似文献   

7.
生态林业建设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林业是森林多种功能充分发挥的生态表现,是一种综合生产体系和社会工程。生态林业必须遵循:生物和环境适应性;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容;建立连续效益系统的原则。建立生态林业要:合理进行林业区划;提高森林覆被率及其质量;实行多业结合的大林业;集约经营各种生态林业模式;运用生态理论解决林业企业“三危”(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8.
“公司勇于跳出单一的产业经营模式,立足林业做活林业,走出了一条资源培育和林产加工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永安林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在企业经营中显  相似文献   

9.
<正> 敬爱的周总理生前关于:“林业的经营一定要越来越多、越来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遗愿,至今未能实现,除了其他原因之外,还与国内外林学界一度否定森林永续利用原理有关。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苏联和一些国家的林学界把森林永续利用与法正林学说当做“林业发展的特殊道路”、“简单再生产理论”和“平衡论”予以批判。进而否定林业的  相似文献   

10.
现代林业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林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林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林业;培育新型务林人推进林业;提高林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林业发展的质量、素质和效益。作者对现代林业的历史、内涵、特征和基本理论进行了评述。现代林业的基本理论包括:木材培育论或森林永续经营理论;近自然林业论;新林业理论;林业分工论;生态林业理论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作者建议:起草“山东省现代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借鉴“近自然林业”的森林培育理念与方法;处理好永续利用与分类经营的关系;选择适宜的现代林业发展模式;要明确现代林业空间布局、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提出林权制度改革、生态补偿机制、科技创新体系等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森林永续利用也称森林永续收获或森林永续作业等。森林永续利用是林业人认识事物的一种思想,它同其他思想的的形成过程一样,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森林永续利用思想雏形出现的很早,但形成完整的木材永续利用体系在18世纪。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永续利用完成了从木材永续利用到森林多种效益永续利用的过渡,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森林。森林永续利用思想的发展基本可分为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持续经营是自然资源经济的重要基础之一。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森林生物多样性是持续林业的两个重要基础。持续林业与过去的永续收获或永续产量不同,是林业理论和经营实践方面的一个新领域。因此,可称持续林业是林业的一场革命。 本文叙述并讨论了持续发展的概念、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以及持续林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林业建设中,平原农区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实现了森林资源的快速增长。尽管如此,但同永续利用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永续利用,已经从传统的培育森林生产木材的“永续作业“或“永续收获“,发展到了森林多种效益的永续利用。本文从这种观点出发,阐述了平原农区实现永续利用的必要性,并通过对通辽市科尔沁区这个典型的平原农区森林资源现状的分析,对如何实现永续利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一、森林永续利用与林业可持续发展 1、森林永续利用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转变纵观建国以来,我国林业发展指导思想的变化,先后制定了“以木材生产为中心”、“以营林为基础”、“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这些指导思想的核心均是以满足木材需求为主,是永续利用的表现。进入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围绕一个“中心”,抓好两个“重点”,实现两个“提高”,从此,林业指导思想发生了转变。  相似文献   

15.
候洁 《河南林业科技》2013,33(2):39-40,47
近年来,登封市在资源型产业为支撑的经济体系遭受重大影响下,积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立足区域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林业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德国森林经营历史经验的借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者介绍了德国森林经营理论的阶段性特征,包括:德国人工造林思想的形成和“森林永续利用理论”的诞生、膨胀的工业化对木材的需求和“土地纯收益理论”的诞生、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认识和“接近自然的林业理论”的诞生、国家对林业的扶持和“林业政策效益理论”的诞生.我国林业正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借鉴德国森林经营的经验,对于我国的林业改革和选择适合我国特点的森林经营模式,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 在欧洲大陆,几乎远在二百年以前,林业作为一门科学就已发展起来。当时,尚有足够的森林满足人类对木材的需求。尽管这样,却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担心:现有的森林是否能满足这种需要?出于这种忧虑,最早的经理方法问世了,它被用于计划一百年和更长时间的收获量。这些方法和这种长期计划旨在保证永续收获。于是,在永续收获原则的基础上就形成了森林经理的一整套理论。为什么呢?因为人  相似文献   

18.
一、林业数据的空间性林业数据描述了森林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森林健康等情况,以及林业资源的生产状况,它是制定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与永续利用规划的主要依据。森林资源生长在不同的地  相似文献   

19.
上杭县林业发展潜力和可持续经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森林和林业资源消长的客观规律,遵循“法正林”概念和经营模式,运用林木生长和收获模型研究结果,采用动态比较的方法,分析上杭县的林业资源结构及其缺陷,研究并提出了分类指导的经营策略。分析表明,通过科学规划和经营,县域用材林林分在实施分类经营的前提下,可以适度缩减面积,保留生长(立地)类型良好的林分实施集约化经营,在10 a经营期内,可以增加2倍的采伐量,林木蓄积增长73%。同时可以促进竹林、经济林、薪材林等资源的增长,促进林区生产的多样化,实现林业生产、林区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林业现代化是我国林业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加速林业建设、迅速改变自然面貌是实现“四化”的重要保证。解放后,林业工作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林业列入了全国性的建设事业,在“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方针指引下,合理地利用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