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生物质固体废弃物在绝氧热裂解条件下转化为生物炭。人类以生物炭的形式完成碳的"捕获"(捕集、捕捉),又通过生物炭的土地利用实现碳的"存储"(封存、固存)。生物炭的土地利用不仅实现了碳存储,且能改良和修复各类障碍性土壤。本文重点阐述生物炭对盐渍土壤、酸性土壤、污染土壤改良修复的作用机理,为生物炭大面积土地利用与障碍性低产土壤改良修复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生物炭具有良好的理化性状,其在农业中的运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简述了生物炭的性质、加工工艺,以及作为土壤改良剂或调节剂对土壤理化性质性状、微生物活性、温室气体排放、作物增产等方面的影响及其可能影响机制,并提出目前生物炭在土壤改良中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污泥作为污水处理的副产物,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其产量在不断地增加,污泥内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给污泥的无害化、资源化带来一定的难度。污泥热解制备生物炭作为近年来新型的污泥处理方式,具有稳定、减量、可循环利用等优势。污泥生物炭是性能良好的土壤改良材料,能够对土壤容重、酸碱度、阳离子交换量、重金属含量等理化性质进行改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总结了污泥的成分来源和污泥生物炭热解的生产方式及表征,讨论了施用污泥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机制,并分析了目前单一及共热污泥生物炭的研究应用进展,提出污泥生物炭在土壤改良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我国南方农田普遍存在土壤酸化加速、土壤肥力和质量不断下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失调等土壤退化现象。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生物炭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土壤改良剂,而将其与肥料有效结合制成生物炭基肥,将在我国农田酸化土壤改良和作物增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重点针对生物炭和生物炭基肥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影响土壤改良的效应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我国南方农田土壤改良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土壤盐碱化严重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施用改性生物炭对盐碱地改良效果显著。为探究改性生物炭改良盐碱土壤的作用机制,本文归纳总结了不同改性方式对原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改性生物炭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改性生物炭具有比表面积大、含氧官能团类型和数量多、碱性物质比例下降等特点;可以促进盐碱化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加对盐分离子的吸附和养分保持,改变土壤微生物的功能结构,增强作物应对外界胁迫的能力。然而改性生物炭长期效应及在不同类型盐碱地上应用差异的研究较少。未来应进行不同类型盐碱地应用的大田试验,深入研究改性生物炭对不同盐分离子的吸附能力及长效作用,优化在不同盐碱类型下的改良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生物炭对土壤的改良作用及对土壤产生的积极作用,希望生物炭的应用能够提高土地的质量,为人们带来更多高品质的农产品。  相似文献   

7.
生物炭及生物炭基肥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物炭可作为土壤改良剂单独施入土壤,改善土壤环境条件,也可与肥料混合制成生物炭基肥,其具有养分缓释、增产稳定等一系列优点,在农业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从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对农田土壤污染的治理,以及生物炭基肥对肥料养分、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这几个方面,对生物炭及生物炭基肥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阐明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旨在为生物炭和生物炭基肥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9.
施用生物炭对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改良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为了解生物炭的农业环境效应,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生物炭施用量(0、5、10、20、30 t·hm-2)对韶关仁化县矿区周边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理化性质、玉米(粤甜9号)生长状况、产量及重金属累积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生物炭显著提高土壤pH值和有机质质量分数,其提升幅度随施用量的增加而升高,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随施用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生物炭施加量达到30 t·hm-2时,土壤速效钾含量是CK处理的3.1倍,但不同生物炭施用量对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用量生物炭均能降低土壤Pb和Cd的含量,降低幅度分别为11.3%和23.9%。各处理均能有效降低Pb、Cd在玉米粒、玉米芯、玉米叶和玉米秆中的累积。当施用量为20 t·hm-2时,玉米粒中Pb的含量降低幅度达49.4%,Cd的降低幅度达45.4%;生物炭对玉米的增产效果随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分别为CK的1.75、6.16、8.84倍和8.90倍。综上所述,生物炭通过提高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实现了对南方酸性土壤的改良,对玉米产量具有促进作用,可降低污染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利用原料广泛、成本低、具有较高环境稳定性的生物炭进行土壤修复受到广大学者的青睐。结合国内外生物炭土壤污染修复最新研究,从生物炭的定义、性质、污染修复机理、应用与展望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生物炭土壤污染修复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限制因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有针对性细致的分析 ,才有可能找出差距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本文就是带着这一意图 ,着眼于安徽在 2 1世纪全面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相似文献   

12.
当前农药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化学防治在病虫害的综合治理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对如何科学地、合理地安全使用农药,以及当前农药安全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扼要的阐述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李蔓 《江西农业学报》2012,(11):165-168
以福建省为研究区域,建立了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SPSS软件,对农用地的投入水平、产出水平、利用程度、可持续性等指标进行了定量分析,并计算了福建省农用地集约度分值。研究表明,福建省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不高,但从2001~2010年年际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变化来看,总体呈现提高的态势。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农业新技术革命与科技政策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人类将广泛应用基因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信息化学及生态工程等一系列生物技术来服务于农业生产,从而形成一场新的农业技术革命,这场农业新技术革命将极大地改变人类的作物种植,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为迎接农业新技术革命的早日到来,需要在农业科技政策,科研体制及农业结构等方面作必要的调整,以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在土地征用中,地方政府起主导作用,村委会扮演对上负责、为民服务的双重角色,农民面对眼前的补偿及日后生活陷入矛盾境地。基于维护各自利益的立场,各方主体出现角色偏离的行为,需要各方都摆正角色。  相似文献   

16.
生物炭及其对酸性土壤改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生物炭以其特殊的性质及环境生态效应日益成为众多学科研究的前沿热点,特别是其在酸性土壤改良方面有较大的应用前景.随着中国农业种植方式和结构的不断变化,一些区域的土壤酸化现象逐渐加重.主要从生物炭的性质及其对酸性土壤改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并对今后生物炭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展望21世纪中国农业信息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如果说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定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模式,那么十五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农业发展的基础地位则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世界经济出现停滞的大背景下,我国要想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考虑到十二亿多人口中农民占八亿的国情,促进农业跨越新台阶乃重要基石,否则只能是泥中垒墙.  相似文献   

18.
朱行 《世界农业》2003,(3):13-15
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地区,欧盟在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全球多边贸易谈判的同时,还在实施许多非全球性的特惠贸易协议。根据特惠贸易协议的规定,来自特惠贸易伙伴的进口产品可以享受关税减免等更为优惠的待遇。欧盟特惠贸易协议既能阻碍不享受特惠贸易待遇的国家或地区的产品进入欧盟市场,又能方便自身的产品出口到特惠贸易伙伴市场。一、欧盟目前实施的贸易协议欧盟目前实施的贸易协议基本上分成两大制,欧盟向来自146个发展中国家的某些特定进口产品实施较低的税率,其中对非常敏感产品的税率要低15%…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有机废弃物产生、利用现状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与《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年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秸秆与畜禽粪便两大可循环利用资源的理论与实际产排量,并分析了农作物秸秆与畜禽粪便的主要利用途径,预测了2015年上述两大资源的可能产排量,这对改变内蒙古自治区不合理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减少可循环利用资源的浪费及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服务现代农业生产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文章以甘肃省农垦农业研究院为例,总结了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进而得出农业科研单位要充分发挥自有科技成果的优势,通过承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发挥科技专家大院优势、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途径,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为现代农业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