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小麦免少耕机条播具有省工、省种、节本、高效等特点,其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包括选用良种、适期早播、精量播种、科学管理、适期收获。 相似文献
3.
4.
5.
研究表明,旋耕条播是稻茬小麦区高产的最佳播种方式之一,与免耕撒播相比,具有技术先进,机械化程度高,省工节时,效益显著的特点。本项研究重点分析了旋耕条播对小麦根系、小麦形态生理、不同生育期的群体变化、产量构成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总结了旋耕条播小麦的增产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6.
7.
为熟化配套稻茬麦高畦降渍机械化种植技术,提高稻茬小麦播种质量,开展了不同播种量对小麦群体动态及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适期适墒条件下,水稻秸秆切碎或粉碎还田高畦播种时的适宜播种量为225~300kg/hm2,在注重提高播种质量前提下,确保一播全苗. 相似文献
8.
9.
采用2因素裂区试验,研究播种量和施氮量对稻茬免耕小麦产量和相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产量以播种量1125 kg·hm-2最高,播种量过多或过少的产量和相对经济效益均降低。播种量75 kg·hm-2,氮肥增加,产量增加;播种量1125 kg·hm-2,氮肥增加,产量差异不显著;而播种量150 kg·hm-2,氮肥施用太多,产量反而降低。播种量1125 kg·hm-2,施纯氮180~240 kg·hm-2,可以达到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11.
行距和播量配比对高产小麦品种洛麦23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农业科学》2017,(12)
在大田条件下,连续2 a以洛麦23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3个行距和3个播量对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行距间,穗数、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均表现为15 cm最高,较10,20 cm分别高3.32%和4.45%,3.68%和4.55%,2.13%和8.84%,千粒质量表现为10 cm最高,较15,20 cm分别高4.63%和8.65%;不同播量间,穗数表现为D2(262.5 kg/hm2)和D3(375 kg/hm2)显著高于D1(150 kg/hm2),分别较D1高5.98%和9.28%,穗粒数表现为D1高于D2和D3,分别高4.84%和11.45%,千粒质量表现为D1最高,较D2和D3分别高2.45%和4.82%,产量表现为D1和D2高于D3,分别较D3高3.45%和5.92%;2个因素互作下表现为:穗数以R1D3(10 cm行距、375 kg/hm2播量)为最高,穗粒数以R2D1(15 cm行距、150 kg/hm2播量)为最高,千粒质量以R1D1(10 cm行距、150 kg/hm2播量)为最高,产量以R2D1(15 cm行距、150 kg/hm2播量)为最高。 相似文献
12.
13.
行距对麦棉套种小麦产量及其三要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麦棉两熟条件下,采用3-1式播种方式,对大穗、大粒型小麦品种93中6(37系)进行了3种不同行距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缩小行距有利于小麦、棉花产量的提高,3种行距间产量差异显著;随着行距的缩小,亩产量和有效穗数增加,千粒重和穗粒数减少,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为探明行距配置对紧凑型冬小麦品种粒质量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设置15 cm、20 cm、25 cm 3种行距处理,研究了其对紧凑型冬小麦品种新麦26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新麦26的粒质量增加动态、灌浆速率、灌浆持续期和最终粒质量受行距的影响。15 cm 处理的籽粒干物质累积增长量在灌浆前期较低,但后期增加速度较快,至花后31 d 分别比20 cm 处理、25 cm 处理增加1%、5%。籽粒灌浆速率在灌浆前期表现为20 cm 处理>25 cm 处理>15 cm 处理,灌浆后期表现为15 cm 处理>20 cm 处理>25 cm 处理。相对灌浆速率随行距增大而上升,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受行距的影响较小。灌浆持续期随行距增大而缩短;最终粒质量和理论粒质量随行距增大而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4%和8.5%。因此,缩小行距能延长灌浆持续期,提高粒质量。 相似文献
19.
宽窄行种植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松-122水稻品种为试材,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水稻在不同宽窄行配置下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0 cm-20 cm宽窄行距配置使水稻的分蘖数、穗数、粒重降低,导致产量减少;50 cm-20 cm宽窄行距配置对水稻形态发育和产量形成无明显影响,可提高插秧效率,改善田间环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