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文章主要研究Defb124基因在绵羊睾丸、附睾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特性。采用QRT-PCR法对绵羊不同时期睾丸、附睾中Defb124 mRNA的表达进行绝对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3、6、12月龄附睾头中Defb24的表达量分别为3.190×10^-4、5.447×10^-3、6.602×10^-3、8.757×10^-3ng/μL,在附睾尾中表达量分别为1.610×10^-4、4.658×10^-3、5.443×10^-3、5.510×10^-3ng/μL,在附睾体及睾丸中的表达量很少。说明Defb124 mRNA在绵羊不同发育时期睾丸、附睾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在附睾头中大量表达,且表现出明显的组织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选用凉山半细毛羊对昭觉县本地绵羊进行改良,并对其后裔初生重、周岁重、成年体重、繁殖性能等指标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凉×本F1代初生重平均为3.62±0.45 kg,较本地绵羊2.44±0.36 kg高出48.36%;周岁重较本地绵羊增加9.49 kg,提高27.07%;成年体重较本地绵羊增加11.98 kg,提高25.91%;产羔率、繁殖率和繁殖成活率分别比本地绵羊提高26.32%、28.77%和28.18%;剪毛量平均为3.37±0.46 kg,较本地绵羊增加0.94 kg,提高38.68%;8月龄肥育公羔体重达47.67±0.28㎏,屠宰率为50.98%,分别比本地绵羊提高18.39%和6.13%。凉×本杂交优势明显,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3.
“杂种优势”是指在(肉用羊生产中)不同肉用羊品种、品系或类群间开展杂交,其后代在生活力、长势和生产性能等方面均超过亲本纯繁群的现象。目前国内肉用羊生产中采用的杂交组合方式很多,如二元杂交、三元杂交和多元杂交等,杂交效果也不尽相同。本试验通过对小尾寒羊和蒙古绵羊母羊实施同期发情处理后分别与特克塞尔和杜泊绵羊进行杂交,对杜泊绵羊×小尾寒羊F1和杜泊绵羊×蒙古绵羊F1母羊实施同期发情处理后与杜泊羊进行级进杂交,然后在3月龄和5月龄分别开展屠宰测定。  相似文献   

4.
为探析定时输精绵羊妊娠期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收集了河北省某地区规模化养殖场2564只定时输精绵羊2016年1月—2020年9月共4294条繁殖记录,统计分析其平均妊娠期天数,并采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遗传基础、分娩胎次、胎产羔数、产羔季节、是否产有死胎因素对绵羊妊娠天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定时输精绵羊平均妊娠天数为(148.55±2.11)d,遗传基础、分娩胎次、产羔只数、产羔季节和是否产有死胎的主效应对定时输精绵羊妊娠期长短变化有极显著影响;分娩胎次×产羔季节、遗传基础×分娩胎次互作效应对定时输精绵羊妊娠期长短有极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增加四川草地型藏绵羊群体产多胎多羔个体的比例,本研究通过级进杂交方式导入多胎基因FecB,并利用PCR-RFLP方法检测FecB基因在杂交试验羊群中的多态性,结果显示:藏×小F1代群体中存在三种基因型,即纯合型(BB型)、杂合型(B+型)和野生型(++型),萨×藏F1和湖×藏F1代群体中存在两种基因型,即B+型和++型,相应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0.7,说明FecB基因已经在草地型藏绵羊3个杂交群体中导入成功。后对藏×小、湖×藏、萨×藏三个杂交绵羊群体内的FecB基因进行多态性检测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发现未进行人工选择的F1代群体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对比分析不同杂交组合的产仔数,发现以多羔型品种绵羊(小尾寒羊)作为杂交组合的母本,FecB基因聚合优势更大,产羔数更多。  相似文献   

6.
新彊维吾尔自治区的绵羊,约占全国总数四分之一左右。新疆绵羊育种工作又走在各兄弟省区之前,因此养羊工作者对新疆养羊业的发展是很关心的。笔者此次(1961年年秋)应××部邀请,重游新疆,兹将见闻所及,就绵羊育种工作片断情况,简述于下。我们此次主要到了该区若干羊场。他们考虑到新疆的有利的条件,因此很重视畜牧业的发展。最近还在浆泥泉召开了绵羊育种工作现场会议,要求每个部门建立一个种羊场,这就说明了领导上对发展养羊业的决心。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构建绵羊卵巢组织细胞的cDNA文库,为进一步研究绵羊卵巢中蛋白互作机制提供工具。本研究以不同发情周期的绵羊卵巢组织为材料,利用TRIzol试剂提取绵羊卵巢组织细胞总RNA,应用SMART技术经过长链PCR(LD-PCR)合成双链cDNA(ds cDNA),通过CHROMA SPIN~(TM)+TE-400柱纯化得到ds cDNA,并与线性pGADT7-Rec共转化酵母Y187感受态细胞。用同源重组的方式,在酵母细胞内构建绵羊卵巢组织细胞酵母双杂交cDNA表达文库。结果构建了含有3×10~8个重组子的绵羊卵巢组织cDNA文库,插入片段长度多数为500~2 000 bp,重组率达96%,重组子中平均插入的片段长度为1 000 bp,文库滴度为2×10~7cfu/mL,符合建库标准。  相似文献   

8.
对凉山48-50半细毛羊改良石棉县本地绵羊的效果进行了观察和测定,包括初生重、周岁重、成年体重、剪毛量、繁殖性能和体尺等.结果表明:凉×本F1代初生重平均为3.5kg,极显著高于本地绵羊(2.5kg)(P<0.01);周岁重、成年体重、繁殖性能和生产性能等都明显高于本地绵羊,凉×本杂交优势明显,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9.
为了检测在小尾寒羊、无角陶赛特羊及陶×寒F1、F2代中骨形态发生蛋白15(BMP15)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试验采用PCR-RFLP、PCR-SSCP方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小尾寒羊、无角陶赛特、陶×寒F1和F2代群体中均未检测到BMP15基因,编码序列第718位碱基处发生了FecXG(B2)突变,与贝尔克莱绵羊和剑桥绵羊相同,说明BMP15 B2突变在这4个绵羊群体中的自然发生率非常低。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研究葡萄籽原花青素(Grape Seed Proanthocyanidin Extract,GSPE)对绵羊前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选择1月龄健康小尾寒羊公羔羊,屠宰后取腹股沟白色脂肪组织。分离绵羊前脂肪细胞,并进行原代体外培养。诱导分化后,进行油红O的染色鉴定。将传代培养后的绵羊前脂肪细胞随机分成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培养基内添加不同浓度GSPE(0、6.25×10~1、1.25×10~2、2.5×10~2、5×10~2、1×10~3ng/mL)。培养结束后,用CCK-8法测定GSPE对绵羊前脂肪细胞增殖的影响。绵羊前脂肪细胞由诱导分化培养基和分化培养基处理后,再用含不同浓度GSPE(0、6.25×10~1、1.25×10~2、2.5×10~2、5×10~2、1×10~3ng/mL)的培养基培养。培养结束后,测定甘油三磷酸脱氢酶(G3PDH)、脂肪酸合成酶(FAS)以及FASmRNA、激素敏感脂肪酶mRNA(HSLmRNA)。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GSPE具有促前脂肪细胞增殖的作用,且有明显的时间和浓度效应;在分化试验中,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GSPE能明显抑制TG合成,但在诱导分化第8天,仅6.25×10~1、1.25×10~2 ng/mL的GSPE对TG的合成有抑制作用;在诱导分化后期,GSPE降低了脂肪沉积过程中关键酶G3PDH、FAS的活性,对FAS mRNA的表达无明显影响(P0.05),显著降低HSL mRNA的表达(P0.01),并且GSPE是通过同时作用脂类生成与脂解来抑制脂肪沉积。  相似文献   

11.
无角陶赛特羊与当地寒杂羊杂交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西市安定区肉羊良种场引进的无角陶赛特羊具有早熟、体形大、繁殖率高、生长发育快、肉用性能好等特点,是优良的肉用品种.周边农户饲养的绵羊主要以寒杂羊为主(小尾寒羊♂×滩羊♀、小尾寒羊♂×细毛杂种羊♀、滩羊♂×小尾寒羊♀所杂交繁殖的杂种羊简称寒杂羊),占绵羊总数的69.8%.  相似文献   

12.
用陶赛特公羊改良山西本地绵羊,杂种羊与本地羊在同样饲养管理条件下,陶×本一代8月龄羔羊的宰前活重较同龄本地绵羊高13.68 kg,胴体重高7.04 kg,净肉重高6.15 kg,差异均极显著(P<0.01).陶×本一代胴体重达到国外上等羔羊肉胴体重标准,羊肉干物质、蛋白质和熟肉率分别比本地绵羊高5.81、1.53和1.65百分点.每只杂种羊仅产肉一项比本地羊多收入100元,经济效益明显.说明利用陶赛特公羊改良山西本地绵羊,对提高产肉性能、改善羊肉品质和增加养羊经济效益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用WA或PA琼脂平板制备嗜线虫真菌一级种子,用以小麦为基质加土豆汁的固体培养基或以土豆汁、微量盐为基础的液体培养基制备二级种子。再以上述固体培养基进行扩大培养,26℃培养3-4周,制剂厚垣孢子量可达1×106/g。研究了该制剂不经胃肠道和经胃肠道捕杀幼虫的生物学活性。用1×106/kg体重的剂量饲喂绵羊,对围栏草场中人工感染胃肠道线虫的绵羊进行生物防治临床效果观察,试验组羊克粪便虫卵数较对照组减少87.5%,草场中感染性幼虫减少82.6%,该制剂对绵羊胃肠道线虫病有良好的生物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绵羊肺炎支原体引起绵羊及山羊非典型肺炎,分布广泛,危害严重。本试验旨在研制绵羊肺炎支原体灭活疫苗。采用改良Thiaucourt's培养基对绵羊肺炎支原体临床分离株SC02进行培养,收集生长滴度达109 CCU/mL的培养物,浓缩20倍后灭活,制备油佐剂疫苗。选择绵羊肺炎支原体抗体阴性的6月龄健康山羊经颈部皮下接种该疫苗5.0 mL/只(2×1010 CCU/mL),免疫后21 d,试验组与对照组山羊经气管接种绵羊肺炎支原体强毒Y98株5.0 mL/只(≥2×1010 CCU/mL),测量体温、观察临床症状,并于攻毒后30 d剖检,观察肺脏病理变化。结果表明,试验组5只山羊均获得免疫保护,全部精神状况良好,临诊和剖检均未见异常;对照组5只山羊出现咳嗽、发热、流鼻涕等症状,剖杀后见肺脏组织有典型的肺炎病理变化。本研究结果表明,该疫苗对山羊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08年3月28日~2008年4月5日,用新研制的氯精氨可溶性粉对10只患有羊疥癣、硬蜱、毛虱的绵羊进行了治疗试验。分别用1.2×10^-4、1.5×10^-4和2.1×10^-4氯精氨水溶液对3只、3只、4只绵羊进行了患部涂擦和淋浴。用药3d后检查,羊体上的螨虫和硬蜱发生死亡,部分硬蜱脱落,毛虱消失;7d后,疥癣患部皮肤好转,并出现新长出的绒毛。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赖氨酸对绵羊组织生长的影响,试验选用15只年龄、体重相近的杂交母羊(陶塞特♂×蒙古羊♀)随机分为3组,于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赖氨酸(0,4,10 g),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日粮不同赖氨酸水平对绵羊肝脏和背最长肌中GHR和IGF-Ⅰ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赖氨酸水平影响绵羊肝脏...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分析6个绵羊群体骨形态蛋白受体1B(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1B,BMPR-1B)基因多态性,为绵羊繁殖力的标记辅助选择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采集新吉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羊(无角型)、东北细毛羊、杜×寒杂交羊(F1)、杜×寒杂交羊(F3)、白头杜泊羊6个绵羊群体共381只个体的血样,通过PCR-RFLP技术检测BMPR-1B基因多态性,并用DNAStar软件预测蛋白质二级结构,利用Excel 2003软件计算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Hardy-Weinberg平衡,以及遗传多样性参数(杂合度(He)、纯合度(Ho)、有效等位基因数(Ne)和多态信息含量(PIC))。结果显示,新吉细毛羊、东北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羊(无角型)、白头杜泊羊BMPR-1B基因均不存在多态性;杜×寒杂交羊(F1)、杜×寒杂交羊(F3)具有多态性,存在3种基因型:++、B+和BB。杜×寒杂交羊(F1)χ2值达到显著水平,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杜×寒杂交羊(F3)χ2值未达到显著水平,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杜×寒杂交羊(F1)、杜×寒杂交羊(F3)的PIC分别为0.311和0.264,为中度多态。推测BMPR-1B基因不是新吉细毛羊、东北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羊(无角型)、白头杜泊羊4个绵羊群体多胎性状的主效基因,但可作为杜×寒杂交羊(F1)、杜×寒杂交羊(F3)多胎性状的主效基因。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相同亚油酸水平下,不同植物油对绵羊瘤胃发酵和微生物酶活性的影响.选取4只雄性、健康、体重(40±1)kg、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绵羊(东北半细毛羊×陶赛特羊).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整个试验分4期,每期16 d.按采食的饲粮中添加的不同植物油将试羊分为对照组(无添加)和3个试验组[PO组(4.0...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绵羊瘤胃细菌、原虫蛋白质分解代谢相关酶活力及谷氨酸脱氢酶体系的米氏常数(Km)值,为解释绵羊瘤胃细菌、原虫蛋白质分解代谢特征提供酶学依据。选用6只1岁左右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中国美利奴(新疆型)绵羊[平均体重为(32.00±1.36)kg],饲喂精粗比为30∶70的饲粮,依次采集饲喂前(0 h)和饲喂后1.5、3.0、6.0、9.0、12.0 h 6个时间点的瘤胃液,重复采集3次。分离和制备细菌、原虫破碎液,分别测定相关酶活力及谷氨酸脱氢酶体系的Km值。结果显示:1)绵羊瘤胃细菌、原虫破碎液中蛋白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谷氨酸脱氢酶的活力随饲喂时间的延长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动态变化规律,总体在饲喂后1.5 h达到峰值;谷氨酸和氨含量也呈现相似的变化规律。原虫破碎液中参与蛋白质分解代谢的这4种酶的活力在各时间点均极显著高于细菌(P0.01)。2)原虫破碎液谷氨酸含量极显著高于细菌(P0.01);原虫破碎液氨含量在1.5、6.0、9.0和12.0 h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细菌(P0.05或P0.01)。3)绵羊瘤胃细菌、原虫谷氨酸脱氢酶对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Km值分别为2.60×10~(-7)、1.48×10~(-7)mol/L;细菌、原虫谷氨酸脱氢酶对谷氨酸的Km值分别为8.41×10~(-6)、4.91×10~(-6)mol/L;细菌、原虫谷氨酸脱氢酶对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的Km值分别为3.80×10~(-8)、2.70×10~(-8)mol/L;细菌、原虫谷氨酸脱氢酶对α-酮戊二酸的Km值分别为1.16×10~(-6)、2.07×10~(-6)mol/L;细菌、原虫谷氨酸脱氢酶对氨的Km值分别为2.97×10~(-5)、1.40×10~(-5)mol/L。结果提示,总体上,绵羊瘤胃细菌、原虫中蛋白酶、谷氨酸脱氢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的活力在饲喂后1.5 h达到峰值,之后逐渐降低;绵羊瘤胃原虫中蛋白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谷氨酸脱氢酶的活力均极显著高于细菌,原虫中蛋白质分解代谢更旺盛;瘤胃原虫中不仅存在谷氨酸转氨机制,还可能存在利用氨重新合成氨基酸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1987年6月末,我县江东乡福兴村8个养羊专业户饲养绵羊共537只,其中薛××家存栏105只,6月30日发病1只并死亡,7月1日和2日发病3只,7月3日死亡1只。治愈2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