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2.
以延庆龙庆峡荒滩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铺设和未铺设生态垫林地小气候、自然降尘、土壤水分、林下植物群落及植被生长情况的调查研究,表明生态垫在这种类型造林地上使用,在防止地表风蚀,抑制地表蒸腾,保存土壤水分,提高土壤温度,促进植物生长和群落形成等方面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干旱区受损植被恢复过程中生态需水量,为生态恢复不同阶段所需水资源量及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90,2000,2010,2015,2020年Landsat系列影像,采用遥感技术,结合改进的彭曼公式法,对新疆哈巴河县平原区植被耗水量时空演变特征及生态恢复需水量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1)1990—2020年天然植被平均耗水量为7.55×108 m3,以3.60×107 m3/5 a的速率减小,与之对应的是天然植被面积以17.36 km2/a的速率减小,植被覆盖度从高植被覆盖度向中植被覆盖度转化,生态受损严重。(2)区域内植被耗水量时空分布均存在较大差异:空间上高值主要分布于哈巴河流域,别列则克河流域植被耗水量整体偏低;时间上年际变化以2000年植被耗水量为最高,年内植被耗水量则主要集中在生长中期。(3)绿洲区生态恢复需水量如下:维持现状(2020年)生态需水量为4.62×108 m3,恢复到1990—20... 相似文献
4.
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技术及生态效应--以云南小江流域为例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金沙江干热河谷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强烈,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以小江流域干热河谷为研究区,根据立地条件和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提出了7类治理措施,并通过人工降雨试验,应用对比研究方法对植被的生态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植被延缓雨水汇集、截流拦沙、增强土壤入渗等生态功能效应显著;裸地、稀树草丛地、灌草地分别在人工降雨31,34,75min后开始产流,在61,79,150min后产流趋于稳定,稳定产流率分别为6.20,3.04,0.64L/min.径流平均含沙量分别为6.8,4.2,2.0g/L。 相似文献
5.
珠海建设迹地岩土坡植被恢复的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迹地岩土坡是华南地区新生的严重水土流失区。试验结果表明,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之后,岩土坡的植被恢复效果良好。岩土坡植被恢复的过程中,其局部环境不断改善,主要包括地温、气温和湿度等小气候因子的改善.土壤养分的提高和物理性状的改良,进而促进了群落植被的良性演替。 相似文献
6.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矿山的开采使局部生态系统结构遭到破坏,功能及稳定性下降。从探究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与重建角度出发,探明河北省涞源县独山城矿山不同废弃地类型的植被状况,探明了独山城矿山不同废弃地植被群落特征,揭示了独山城矿山不同废弃地植被群落空间的变异特征与废弃地恢复治理的次序。 相似文献
7.
8.
为了研究腾格里沙漠东缘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阶段土壤养分和pH值的变化,在研究区从东向西分别采集6种植被恢复阶段的土壤,分别测定了其pH值、有机质和全效速效养分含量。结果表明,沙丘固定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都呈逐渐增加趋势,分别从1.32和0.025g/kg增加到1.89和0.061g/kg,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半固定沙丘速效氮、速效钾含量均明显增加,发展为固定沙丘后由于大量植物的生长土壤速效氮、速效钾含量反而比半固定沙丘低。荒漠草原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及速效氮含量最高,退化草原速效磷含量比荒漠草原略高,差异不显著随退化荒漠草原恢复进程,人工梭梭林速效磷含量降低,速效钾总体呈显著增加趋势pH值以人工梭梭林较低。植被恢复过程中,沙生植被的存在对有机质和氮素的富集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流沙固定和退化荒漠草原恢复,土壤有机质、氮和磷的含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全氮、全磷和有效氮的含量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2000年和2010年ETM+遥感数据为数据源,借助ArcGIS和ERDAS软件平台对子长县退耕还林以来的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植被覆盖度由劣等和差等向中等和良等转变,其中良等盖度面积比例由2010年的2.30%增加到51.30%;主要植被类型中林地面积增长幅度最大,增长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23.73%;退耕还林十年间子长县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上升0.052 8。 相似文献
10.
工业废弃地生态恢复中的植被重建技术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生产建设活动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工业废弃地。特别是在城市地区,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变,城市内的传统产业向外迁移,在城市中留下大量的工业废弃地。这些废弃地的资源枯竭和生态系统退化问题十分突出,必须对其进行生态恢复。为此,阐述了各种工业废弃地生态恢复中的植被重建问题,主要对土壤基质改良、植物种类选择和植物种植技术3个环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陕北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搞好该区生态修复工程,对于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以陕北榆林地区为例,针对该地区生态修复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对生态修复提出了3条对策:一是遵循自然规律;二是要做好生态修复分区工作,因地制宜,合理营建生态结构;三是生态建设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长武塬区沟坡开发中的植被建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处黄土高原南部的黄土塬区,气候温暖,雨量适中,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平坦的塬面历来了陕甘两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占该区土地总面积50%~70%的沟壑地带如何增加产值,提高效益;长期以来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为此,根据黄土塬区沟壑内不同的地形部位自然资源的特点提出:1.充分利用梁坡与沟坡上已平整的梯田,大力发展以苹果为主的园林果业;2.扩大经济林与用材林的比重,改变林、树种单一的现状;3.用皆伐萌蘖新技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推广客土喷播技术在边坡生态修复与防护中的应用,结合业已完成的客土喷播技术应用实例,对该技术的原理、技术要点、适用范围进行了较完整的介绍。客土喷播技术,融工程防护和生物防护为一体,其特点是,以高分子黏结剂代替水泥,重视生态保护,采取以柔性防护为主的措施等,以求自然生态景观得以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14.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若干科学问题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生态修复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深化和发展。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生态修复研究进展、发展趋势、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系统退化的特殊性,以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我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主要包括生态修复的潜力及驱动因子,不同尺度生态修复的布局,生态修复技术措施及标准,以流域为单元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对生态水文过程、植被演替、生物多样性、农村经济的影响等的综合评价与预测等。 相似文献
15.
以深圳国际花卉博览园为例,探讨在城市中心地带山坡地公园开发建设中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应注意的问题,论述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水土流失量的预测,并对排水系统、边坡防护、微地形改造、崩岗治理、施工临时措施等方面做了阐述。将自然、生态、景观理念贯穿于所提出的水土保持方案中,以期实现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城市合理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兼顾的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广东省高州市马贵镇遭受台风袭击后的洪水灾害调查,分析其生态环境新问题,并根据洪灾破坏的特殊性、生态破坏的程度、人类活动的关联性,将马贵镇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域划分为重点治理区、次重点治理区、一般治理区、生态保育区以及河流景观恢复区5个治理分区,提出灾后恢复重建总体策略及思路以及各治理分区的治理策略和措施.认为坚持以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原则,可协调生态恢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何长高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4,2(3):99-102
生态修复是近年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思路,但目前对其概念的界定尚不统一。为了探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理论,加速生态修复实践的进一步深入,讨论了生态修复的定义、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的关系,提出了实施生态修复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为适应旅游业发展形势,使旅游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能持续、稳定发展,有必要加快旅游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以江西省为例,分析加快旅游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重要意义,提出生态修复分区,论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路线、内容和技术保障措施,以及可产生的水土保持3大效益。 相似文献
19.
金沙江上游滇西北高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效果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对金沙江上游滇西北高原植物群落调查、土壤理化分析、径流小区观测,对陆生生态系统的退化模式和生态修复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为干扰形成的退化生态系统通过人为诱导修复,可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功能较完善的人工生态系统。灌丛、次生林、人工混交林都已经形成明显的立体垂直结构,并有正向演替趋势。荒草丛、灌丛、人工混交林和次生林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29、2.58、2.04和2.03,对应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80、0.81、0.67和0.65。灌丛的土壤理化效应最佳,其0~30cm土层土壤总孔隙度分别比坡耕地、荒草丛、天然次生林、人工混交林高8.7%、24.7%、45.9%和14.3%,有机质含量分别高19.3%、15.9%、276.8%和50.9%。天然次生林由于本底立地条件差,理化性能赶不上其他类型。人工幼林和天然次生林有较好的减轻土壤流失的作用,分别比坡耕地减少土壤侵蚀量38.0%和52.3%,比荒草坡减少土壤侵蚀量25.0%和42.3%。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库姆塔格沙漠北界阿奇克谷地的土壤细菌多样性,探索该地区土壤微生物与植物群落的相互作用关系,采用NA、R2A培养基分离培养土壤细菌,通过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鉴定菌株。结果表明,R2A平板菌落数量和种类较多;发现13株潜在新种菌株,已知菌种分属3大类群、4属、20种,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优势类群,芽胞杆菌属(Bacillus)为优势属,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 subsp.inaquosorum)为优势菌种。与其他类似环境相比,阿奇克谷地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生物量偏小,可培养的细菌多为抗性、耐性强的极端微生物。该地区特有的微生物资源、功能微生物和新菌资源丰富,为防沙治沙、微生物菌剂开发等研究提供物质基础。本研究结果对库姆塔格沙漠的自然生态保护以及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