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是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的关键性举措,也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乡村振兴的具体行动。湘西州"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是湘西州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最为快捷、最为有效的手段,乡村振兴为湘西州"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分析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实施湘西州"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的价值,找准湘西州"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在服务湘西州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立足于"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更好的服务湘西州乡村振兴,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创新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以来,农村发展以城镇化、非农化为主导。随着乡村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进,传统文化消退、人才流失、产业凋敝等现实问题日趋显现,实施"以农民为中心"的乡村建设势在必行。农民是乡村生产生活的主体,乡村建设理应突出农民需求导向。遵循"反规划"的乡建规划理念,推行以农民需求为前提的规划设计;挖掘居村农民的农耕智慧,振兴以农民发展为核心的乡村产业;创新以农民生活为导向的乡村文化,增进农民身份的自我认同;倡导农民主体的多元参与,实施以农民为主体的基层治理,是新时代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以乡村土地为实践平台,以政策战略为思路设计,农民群众作为乡村主体,其道德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乡风文明的程度以及乡村振兴的进程。乡村振兴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现实价值主要表现为:打破"农民——农村"的话语规定,树立新时代农民形象,促进"农民——农村"的"五位一体"建设。乡村振兴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途径应该是:坚持农民主体,村委直接领头,基层党委和政府部门规范谋划、监督问责,高校研究团队、乡贤、大众传媒充分发挥优势,共同维护农村的和谐环境。  相似文献   

4.
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存在农民被"挤出"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农民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农民的意愿没有得到尊重、农民的权益受到侵害.上述现象如得不到重视并加以解决,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形成掣肘,影响"三农"相关问题的推进.因此,需要明确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和听取农民的意愿,切实保障好、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回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初心和本原,以顺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规划实施.  相似文献   

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2):205-206
本文主要以"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与解决措施研究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乡村振兴实际发展情况为依据,首先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必要性,其次介绍"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最后从加深认知,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准备、创新培训手段,体现农民培育的精准度、更新培训制度,优化多种培训资源、科学管理和经营,创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平台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的解决措施,进一步强化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效率,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同样面临着乡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同时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主导式乡村环境治理模式面临困境,即忽视了乡村农民主体的作用。现阶段只有在乡村环境治理中,积极培育农民的主体地位,并且充分发挥其作用,才能为乡村环境的长效治理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只有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组建乡村环境组织,制度保护农民的主体地位,发展乡村经济,才能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实现乡村环境的良好治理。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一个"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美丽乡村,但我国人才资源较为匮乏,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制约因素。而加强农民教育是培养大量人才,实现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充分认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加强农民教育的必要性及其主要内容,不断深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加强农民职业能力教育、强化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加大农民致富主动性教育,进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支持,推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8.
传统乡村治理研究着眼于体制和治理模式等宏观因素,基于退出-呼吁机制从不同的学科和视角切入讨论农民呼吁、退出和沉默的表现,进而分析相关的乡村治理路径是一种新的探讨切入点。就我国乡村的情况来看,在治理路径上倡导"呼吁"是优于"退出"的选择。建立促成农民"呼吁"的相关机制和模式,拓宽农民呼吁渠道,降低农民呼吁成本和提高农民呼吁效率将有利于持续提高乡村治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正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抓住人才这个关键,坚持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贯穿人才队伍建设始终,打造高素质农民队伍、回乡创业队伍、"三农"工作队伍,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人才支撑。打造高素质农民队伍。农民是农业的主体、农村的主人、"三农"的根本。了解农民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用"乡村新移民"来探讨中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乡村方向迁移的流动农民群体,旨在突破传统身份农民建构束缚的同时,关注这一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流动性常态。同时,乡村新移民作为乡村建设主体,其社会融入问题亟待社会各界给予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1.
何林英 《现代农业》2022,(1):104-107
随着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进入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关头,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成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内涵丰富、意蕴深远.高素质农民培育经历了"职业农民"—"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农民"四个阶段的现代扩张演变,培育学习图景呈现互动性逐步增强的发展态势.在高素质农民培育政策的有效...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党的领导下,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提升农民道德素质的教育实践活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投身于乡村建设行动之中.因此,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从战略高度上充分认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着力把握乡村振兴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厘清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既是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以"南陵水改"为例,对"项目理事会"的实际运作中存在的组建和运作不畅、政府部门和村委会的潜在影响多、农村"空心化"制约乡村治理进程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在乡村治理体制创新上应激发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自主意识,严格规范和完善"村民自建"制度,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培养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4.
蒲嘉伟 《农技服务》2011,28(3):374-375,403
乡村旅游既是旅游开发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对贵州省台江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利益主体、开发形式以及对农民参与的现实意义进行深入的剖析,客观审视当前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环境状况,提出要培养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意识和能力,并要形成农民参与旅游开发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农村规划建设正实现从"新农村"到"美丽乡村"的时代跨越。我国"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工作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各地方结合当地的实际,努力探索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地方自然地理地貌条件和社会文化特征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道路。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民人口众多,所以美丽乡村的建设显得格外重要。分析了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以农民为主体、加强农村污染治理等美丽乡村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6.
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抓好农民增收,妥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则是做好农民工作的关键。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既有利于农民增收,也可为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还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村环境,带动农村实现新型城镇化。为此,本文在着重分析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对解决"三农"问题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4项加快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措施,以期对推动"三农"问题解决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7.
<正>日前,《山东省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发布。计划到2020年,乡村旅游消费达到3600亿元。《方案》专门把"坚持保护农民主体地位"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之一,引导各地正确处理农民主体与市场化发展的关系,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让农民成为乡村旅游接待的主体、管理的主体和利益分配的主体。据介绍,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农村经  相似文献   

18.
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抓好农民增收,妥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则是做好农民工作的关键。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既有利于农民增收,也可为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还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村环境,带动农村实现新型城镇化。为此,本文在着重分析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对解决"三农"问题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四项加快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措施,以期对推动"三农"问题解决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背景下的稳定脱贫和乡村振兴,具有目标的统一性和措施的互补性,实现二者有机衔接意义重大。本文基于贫困治理的历程与特征梳理,结合苏北地区的实地调研,分析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理论上的逻辑基础与实践上的认知偏差,探讨促进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政策着力点。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贫困治理依据瞄准对象经历了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产业扶贫和精准扶贫四个阶段,显示出贫困治理方式从"输血式救济"到"造血式开发"转变、扶贫瞄准对象遵循"区域—县—村—户"的顺次由"面"及"点"演变、贫困治理目标由"解决温饱"到"两不愁,三保障"的"民生改善"转变三个特征。当前,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相衔接应该遵循以乡村产业为接口,以乡土农民为主体,以乡村创业为手段的内在逻辑。苏北地区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做了大量的工作,并探索出一些积极做法。但是,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实践仍然存在一些认知偏差,表现为以传统工业化思维发展乡村产业,忽视彰显乡村特色;以传统城市化思维实现农民市民化,忽视农民主体地位;以传统城乡二元思维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忽视农民创业能力。因此,需要以农业为基础衍生新业态,以农民为主体提升新能力,以创业为手段积蓄新动能,才能实现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亿万农民福祉,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重大任务,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七个方面的重大部署,为亿万农民描绘了一幅美丽乡村的现代图景,是振兴乡村的总纲领,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路线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我们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