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物理量场预报资料在降水预报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比烟台2011年7月2~3日降水预报与降水实况及2011年9月12~15日连续强降水预报与实况,比较日本传真图、欧洲中心、MM5、Grapes、T639等数值预报模式的优缺点。[结果]MICAPS系统可以提供物理量场的实况形势,却不能提供物理量场的未来演变形势,日本传真图、欧洲中心、MM5、Grapes、T639等数值预报模式,可提供物理量场的未来演变形势。[结论]对多次降水过程物理量场的预报形势的对比分析表明,不同高度的垂直速度、温度露点差、相对湿度以及风场演变,能提高烟台降水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对2010年9月4—5日哈密地区一次大降水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表明高低空环流形势的配合、对流层低层强烈辐合与高层强烈辐散、垂直上升运动以及"三股气流"的存在是其形成的重要机制,同时在哈密地区大降水天气短期预报着眼点方面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充分利用数值预报模式产品,对环流形势演变、各物理量场,尤其是产生降水的水汽、动力、不稳定能量3个宏观条件的物理量场充分细致分析,对降水预报有非常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数值预报产品、物理量场资料对锦州2005年6月29日一次较大降水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了锦州地区强降水的高空环流形势及地面形势特征,以及各种物理量指标和各家数值预报产品的预报特点。  相似文献   

4.
利用实况资料对葫芦岛2018年7月2次副高外围降水过程的天气形势、物理量条件等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2次降水过程的异同点,以期为今后类似的降水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利用EC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对2015年3月出现在抚顺章党站的2次一般性降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和预报释用,结果表明:EC细网格预报的累积降水量大小不能作为判断未来降水量的直接依据,应根据EC细网格预报出的其他物理量综合判断,即850 hPa层面以下存在比较大的比湿、较长的降水持续期间、低层925~700 hPa持续的上升运动、较强的850 hPa低空急流。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诊断和数值预报等方面,对2011年6月14-15日辽宁省朝阳地区大范围持续性降水天气过程的成因和预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受东北冷涡及地面倒槽系统共同影响,中高层的冷空气和低空急流输送的暖湿气流交绥,为此次降水过程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利用T213物理量(相对湿度、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涡度、散度、假相当位温、K指数)格点资料对2004~2007年,每年5~8月阿拉善盟所属9个气象观测站30次中雨以上降水过程71个样本进行分析,找出阿拉善盟中雨以上降水过程的一些物理量特征,并总结出一种阿拉善盟中雨以上降水概率预报方法。另外,用该预报方法对2004~2007年,每年5~8月中雨以上降水过程进行了检验.并对2009年5月1日~7月20日的降水进行了试报,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利用实况资料对葫芦岛2018年7月两次副高外围降水过程的天气形势、物理量条件等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今后类似的降水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一次副高控制中局部大暴雨预报失误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一次副高控制中局部大暴雨预报失误的原因。[方法]从总结预报失误的原因出发,利用常规的地面观测资料、高空探测资料、T639和T213以及欧洲中心(ECMWF)数值预报产品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GFS降水预报产品,对2010年8月5日发生在邵阳北部一次大暴雨过程发生前后的天气形势、物理量场进行了细致分析;利用数值分析预报产品资料,采取预报与实况对比分析方法,对这次副热带高压中大暴雨预报失误的原因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分析。[结果]预报人员对天气形势分析不够深入细致,表面上500 hPa为副高控制,但实际上700和850 hPa存在弱的切变线,并忽视了弱冷空气和东风波的影响;副高迅速减弱,系统调整过快,ECMWF预报850、700和500 hPa风场变化与实况存在较大误差,比实况偏东2个经度左右;在夏季预报中仅考虑500 hPa副高强度和位置变化,忽视了中低层和地面形势的变化,是导致这次副高中暴雨预报失败的最关键因素;数值预报产品对高度场形势变化的预报误差较大,日本FSAS降水预报、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GFS预报和T639、T213降水预报都偏小,T639湿度场预报值较小;在此次暴雨预报中,没有当地暴雨预报指标方法用于预报实践;在降水预报过程中只注重该站点的评分预报,对非站点预报不够重视,有些重要的物理量因素没有能仔细推敲。[结论]该研究为此类局地大暴雨的预报预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临夏州“8·10”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icaps实时资料和数值预报及物理量产品,对临夏州2013年"8·10"区域性暴雨、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动力、热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雹降水过程的大气环流形势为典型的"东高西低"型,过程前期,副高西伸北抬且稳定,进退频繁,导致较强冷空气在副高外围堆积,副高东退时爆发,促使能量释放而造成的暴雨降水过程。综合分析了"8·10"暴雨天气过程,探讨了强降水天气系统的结构特征及形成的物理机制,寻求对预报有指示意义的物理量。  相似文献   

11.
利用Micaps实时资料和数值预报及物理量产品,对临夏州2013年"8·10"区域性暴雨、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动力、热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雹降水过程的大气环流形势为典型的"东高西低"型,过程前期,副高西伸北抬且稳定,进退频繁,导致较强冷空气在副高外围堆积,副高东退时爆发,促使能量释放而造成的暴雨降水过程。综合分析了"8·10"暴雨天气过程,探讨了强降水天气系统的结构特征及形成的物理机制,寻求对预报有指示意义的物理量。  相似文献   

12.
陈礼斌  郭林  郑礼新  张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552-6555,6633
采用概念模型预报法,从降水实况、天气形势、物理量特征、雷达回波演变等方面,对2008年6月12和14日厦门的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场短时强降水过程具有完全不同的天气背景,因而反映大气热力、动力特征的各种物理量表现不同,其雷达回波特征及演变过程也有所不同,说明厦门的两次强降水过程有不同的形成机制和演变过程。因此,预报中要结合多种资料准确把握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诊断、模式预报产品检验等方面,对2015年4月11—12日朝阳地区小到中雨转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成因和预报误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是在东北冷涡和华北气旋共同影响下,2系统前部偏南气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850h Pa的切变过境、地面气旋辐合线作为低层触发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抽吸作用,低涡位置相对稳定,冷锋云系旋转少动,利于降水的维持。热力条件和动力条件表明了其稳定性降水的性质,也为由前期以降雨为主转为降雪提供了条件。此外,本次过程850h Pa温度和2m气温预报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降水相态转变时间及预报量级的把握。  相似文献   

14.
该文利用T639数值预报产品资料,从降水分布、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方面分析了湖南省2010年5月5日晚至6日的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农技服务》2017,(22):131-132
本文从天气学角度,利用常规气象资料从环流背景、天气影响系统、物理量场、降水模式预报等方面对7月11日的区域性暴雨作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低空急流以及切变线的配合为此次区域性暴雨提供有利条件;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为对流性降水;EC模式预报对于此次暴雨过程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从水汽通量散度和垂直上升速度中心的分布和移动以及相对湿度的变化来看,均是有利于我市中南部地区的强降水,与实况有一定偏差;T639降水模式预报是与实况最为接近的。  相似文献   

16.
利用在国家气象中心业务运行的T639模式,对2013年6月16—18日克州地区出现的一次大降水天气进行预报检验,结果表明:T63924h高度场形势预报准确率较高,能较好地预报欧亚中高纬环流的演变特征,T639海平面气压场24~72h预报场较实况场强度偏弱,位置偏北,但移速与实况场基本一致,范围要偏小。从T639降水模式预报检验来看,其较实况场略偏弱,但对此次大降水过程中,降水主要集中时段、降水落区预报有较好的参考价值。T639物理量场中的比湿、水汽通量、温度露点差等预报因子对此次大降水预报也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吕作俊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1):166-171
利用单站气象要素逐小时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以及MICAPS常规资料,从过程实况、大尺度环流背景、物理量等方面,对2012年7月13日20:00~14日00:00发生在三门峡市区及附近的短时局地强降水过程的形成机制及预报难点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短时强降水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产生的,整个过程冷空气活动均非常活跃;三门峡站气象要素演变对降水开始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过程的水汽条件及动力条件在降水开始前6 h左右仍然不利于产生降水,直到降水开始前2 h左右才逐渐转化为有利条件。过程预报中存在气象参考资料时空分辨率不足以及水汽条件与当地暴雨预报指标不一致两大难点,业务中需要在不断完善当地暴雨预报指标的基础上,着重从短时临近角度进行分析预报。  相似文献   

18.
周翠芳  何佳  杨海山  张广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935-14937,14953
从影响系统、探空资料、卫星云图、物理量场、数值预报及预报成败几个方面对此次透雨进行了全面分析,总结了此类天气的预报着眼点,为今后更好地预报此类降水提供一定的预报依据。  相似文献   

19.
齐杰  王浩  高松影  孙连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635-9638
针对2009年2月相隔时间较短的两次降雨和降雪天气过程,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中低层温度层结特征、数值预报产品应用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判断冬季降水形态是雨还是雪,除了要细致分析温度垂直分布状况外,还要准确预报冷空气入侵时间、气温下降的速度,尤其是雨雪分界线相配合的高低层气温临界值更是做好雨雪预报的关键点;降水前高空地面温度不同是照成降水性质不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此次暴雨的物理量场的分析,中低层的西南暧湿水汽输送与足够的热力作用,是此次暴雨的重要条件之一。根据天气形势预报,结合数值产品的应用,总结了这次暴雨过程天气特点,此次降水主要影响系统是受高空低槽东移、中低层切变线影响,造成武宁县中南部乡镇出现了强对流天气和暴雨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