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渭河上游及毗邻地区原始农业生产结构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始农业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相似,也有一个生产结构问题.从采集、渔猎过渡到种植业和饲养业结合,再由种植业和饲养业过渡到传统农业或半农半牧经济或游牧经济,是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渭河上游及毗邻地区原始农业生产结构演变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前仰韶文化至仰韶文化早、中期(6200BC-3500 BC),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种植业和家庭畜养业为次;第二阶段在仰韶文化晚期(3500BC-3000 BC),以种植业和家庭畜养业为主,采集、狩猎居次要地位;第三阶段在龙山文化时期(2900BC-1900 BC),种植业和家庭畜养业进一步发展,畜牧业萌芽;新石器时代结束以后至青铜时代为第四阶段,这一阶段由原始农业向半农半牧经济或畜牧经济转化.此后,随着北方草原游牧经济的南下和中原农业民族的北上及其双方势力的此消彼长,渭河上游及其代表的北方生态过渡带种植业、家庭畜养业和畜牧业的比重不断发生者变化.渭河上游地区原始农业生产结构的演变,仅仅是一个特例,不能囊括全国范围,但有利于澄清学术界关于农业生产发展阶段问题的模糊认识,丰富原始农业生产结构演变思想.  相似文献   

2.
大汶口文化时期是安徽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该地区原始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作者梳理近年来的植物考古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安徽淮河流域在大汶口文化时期阶段实现生业经济由低水平食物生产向原始农业为主体的转变,粟、黍的种植在本地区不断普及,与原有的稻作农业传统融合,呈现出以稻粟并重为特色的稻旱兼作种植模式。原始农业的发展受到气候变化和文化传播、发展的双重影响,大汶口文化晚期气候条件的改善和考古学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原始农业的快速发展,而原始农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3.
北京周日店龙骨山的顶部洞穴里有距今约一万八千年的山顶洞人。渔猎是山顶洞人的主要经济部门。他们捕捞的鱼类中,有达一米以上的青鱼;他们还捞取河蚌。距离现在大约六、七千年前,中国辽阔的土地上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留下丰富的文化遗存;那时候黄河流域是属于仰韶文化的居民,他们以原始农业为主,兼营渔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发现许多采集的坚果以及螺丝和蚌壳,还发现有捕鱼用的网坠。大约五千年前,黄河、长江流域分布着许多氏族部落,大体属于这一时期氏族部落遗存的有:龙山文化、齐家文化、屈家岭文化、青莲岗文化、…  相似文献   

4.
小河西文化是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的文化遗存。通过对小河西文化的气候与环境、聚落、生产生活工具、动植物遗存和原始农业的分析来看,小河西文化的生业模式以渔猎采集为主,辅之以简单的农业为补充,其原始农业已经处于萌芽阶段。  相似文献   

5.
天水地区是中国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嬴秦在商末周初西迁天水两河流域后,在适应环境的基础上不仅发展了早期农业和畜牧业,而且在工商业方面也成就不俗。在甘谷毛家坪A组遗存中铁镰和炊饮类陶器组合的出土、墓葬中车马坑的发现以及非子利用礼县盐官镇井盐养马大获成功,是秦人早期农牧业发展的标志。高超的车辆制造、具有自身风格的金属铸造、以金矿为主的采矿业和以上述物品及食盐、马匹为主的商品交换,显示秦人早期工商业较为发达。秦人以农牧并举、工商业发达为特色的早期经济,为秦人的崛起和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东北亚地区,包括今中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韩国和日本。原始农业是人类农业发展史的初始阶段。就东北亚地区而言,它包括新石器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由于中国中原地区铁器的传人和开始使用,东北亚地区便先后告别了原始农业阶段而进入了古代传统农业阶段。这里,就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这两个方面,来论述以中国东北地区为主的东北亚地区原始农业发展的状况。  相似文献   

7.
东北亚地区,包括今中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韩国和日本。原始农业是人类农业发展史的初始阶段。就东北亚地区而言,它包括新石器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由于中国中原地区铁器的传人和开始使用,东北亚地区便先后告别了原始农业阶段而进入了古代传统农业阶段。这里,就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这两个方面,来论述以中国东北地区为主的东北亚地区原始农业发展的状况。  相似文献   

8.
阮正福 《农业考古》2003,(1):22-33,75
一 .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界定在进入对江西传统农业改造的分析研究之前 ,为了准确地把握现阶段江西农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改造的方向 ,必须对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从一般的意义上作出界定 ,概括其典型特征。从农业发展史的角度看 ,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阶段。原始农业是人类早期以渔猎和采集获取食物的农业生产方式。据历史学家考证 ,这一生产方式大约存在了 2 0 0万年。传统农业是在原始农业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以种植谷物和养殖家畜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这一生产方式大约发生于公元前 80 0 0年 ,大致…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农业生产都是以粮食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肉、奶等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逐渐上升,畜牧业将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来发展。畜牧业能非常好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如何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畜牧养殖业得到了更多关注,基于此,文章对如何利用当地牧草资源发展畜牧养殖业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0.
<正> 在农业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由供给不足转为供求平衡结构性剩余,农民增收困难,增幅趋缓的形势下,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引导农民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现农业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河南省洛阳市结合本地实际确定了以牛羊为主的畜牧业、以优质小麦为主的优质粮食、以苹果为主的林果业、以牡丹为主的花卉业、以天麻、杜仲、山萸肉为主的中药材、以崤山牌烟叶为主的优质烟叶等六大支  相似文献   

11.
从半坡遗址考古材料探讨原始农业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遗址地层与原始农业的关系地层,在考古学上是判定原始社会文化早晚分期的主要依据。在原始社会的大多数遗址中,都发现有早晚叠压的地层关系,这些地层的形成原因我们认为应与农业弃耕迁徙有关。因为不论是火耕农业还是锄耕农业,由于耕地肥力下降与树木的滋长就要不断更换,所以遗址地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居住地点随着耕地的变更而往返迁徙造成的。从一个新石器时代遗址来说,是有一个或几个部落的氏族在不同的时间内往返迁徙,就形成了早晚不同的地层。而不同的地层就会有不同的文化面貌与器物特征,这在考古研究中就出现了分期与类型。遗址有大有小,地层有薄有厚,这与往返迁徙次数和居住时间长短有关。还应指出迁徙是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如遗址周围环境能否给氏族提供必须的生活用品:传染病的流行等等,都可能促成氏族迁移。  相似文献   

12.
农业产业结构在我国占据着极高的比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这两者的共同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提升。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发展以紫花苜蓿为主的牧草种植产业能够提升畜牧业的发展,进而解决人畜争粮的矛盾[1]。灌溉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农业和畜牧业产品的灌溉技术,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灌溉技术分为多种,其中滴灌技术在紫花苜蓿的栽培中起到了积极作用,能够有效提升紫花苜蓿的产量和质量。本文围绕滴灌技术和滴灌技术所需要的条件,分析在滴灌条件下紫花苜蓿高产优质栽培的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3.
《新农业》2020,(9)
随着国内经济及科技双重层面的充足发展,我国各行业内的生产技术得到了一定的改革和创新,就国内的农业层面来看,正处在由传统农业过渡至现代化农业的重要阶段。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是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助力,且对植物保护事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备着重要影响力,植物保护能促使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又进一步完善了当前的植物保护,两者间互相影响,互相进步。笔者分析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结合个人经验提出有利于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以期为业内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共促我国的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西部地区与中华农业文明发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西南和西北两大部分 ,自然环境独特 ,新石器时代的粟作文化和稻作文化交相辉映 ,是中国原始农业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农业起源以相对定居为前提 ,而农业的不断开发又促进了定居生活的巩固和文明的进步。西北黄土高原有利于人们早期的定居生活 ,尤其适宜使用木石工具开垦土地、种植农作物 ,因而这里的原始农业发展较快 ,成为中华农业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西部其它地区的原始农业亦因自然条件的差别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 ,形成一定的发展特色。当今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分析和总结西部地区在中华农业文明起源进程中…  相似文献   

15.
本篇主要谈少数民族在畜牧业方面的贡献。众所周知,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是以经营种植业为主的,而许多少数民族却以经营畜牧业为主,畜牧业生产相当发达;另一些民族虽以营农为主,但其畜牧业具有不同于汉族的特点。这些民族畜牧业生产及其技术,是我国古代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独立驯化和培育了多种牲畜和优良畜种,在畜牧技术上也有不少独特的创造,对汉族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甘肃以肉牛、肉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草食畜牧业产值占畜牧业产值比重逐年增加,成为加快农民收入增长和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践证明,发展草食畜牧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甘肃现代农业建设的必选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中叶以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下,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和发展循环经济。农业作为人类最古老、最基础的产业,也经历了由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常规现代农业—可持续农业这几个发展阶段。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获得根本性转变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8.
永胜县三川镇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大镇,是永胜县的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畜牧业在以农业为主的三川镇也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是三川镇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近年来,生态畜牧是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为促进三川镇畜牧业的生态化发展,从加强草场生态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宣传、利用农作物秸秆、优化畜种畜群结构、建立畜牧合作社、完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机制和加强基层畜牧兽医队伍建设方面探讨三川镇畜牧业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也就是科学技术化。未来农业将是以现代科技及其应用技术装备起来的崭新产业。农业的发展大体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主要靠大自然的恩赐,传统农业以经验为基础,现代化农业则是依靠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20.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人类在漫长的农耕文化发展历程中,已经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的阶段,正进入现代农业发展新阶段。现代高效农业已在我国迅速展开,但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实践上都存在一些问题。从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基本思路和路径选择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从而实现加快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