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杨理想  徐杭忠  刘长江  王贵龙  艾怡  蒋万胜  罗庆华  李虹  罗莉  向枭 《水产学报》2023,29(10):109614-1-109614-12

为研究维生素C对大鲵机体生长性能及消化系统各器官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实验以鱼粉、鸡肉粉等为蛋白源,鱼油为脂肪源配制大鲵基础饲料,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50、300、450、600和750 mg/kg的维生素C (维生素C磷酸酯,35%含量),配制成6种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养殖初始体重为(34.14±0.15) g 的幼鲵。结果显示,大鲵增重率(WGR)随维生素C添加量的升高呈先增大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在维生素C含量为450 mg/kg 时达到最大,为102.04%。随维生素C添加量的增加,大鲵胃蛋白酶、H+-K+-ATP酶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在维生素含量为300 mg/kg 时均达到最强;肠道糜蛋白酶、脂肪酶及Na+-K+-ATP酶活性均维生素C含量的升高而呈先升高后平稳的趋势,且均在维生素C含量为450 mg/kg 时达到最强。通过对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维生素C添加量为300 mg/kg时更利于大鲵胃及肠道肌层和绒毛的发育。随维生素C含量的增加,大鲵肝脏中CAT、T-SOD、ACP及AKP活性均呈先上升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MDA、AST和ALT的活性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并且,随着维生素C的添加,大鲵肝脏炎性细胞浸润现象明显减少,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研究表明,适量的维生素C可有效改善大鲵消化道的结构,增强其消化酶活性,提高其生长性能,增强肝脏抗氧化能力,有效地保护肝脏健康。本研究可为探究维生素C对大鲵消化器官发育的影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不同剂型维生素C对罗非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剂型Vc对奥尼罗非鱼的饲喂效果。结果表明,添加Vc的5个试验组的增重率、饲料转化率均优于对照组,而稳定型Vc组又优于结晶Vc组,各稳定型Vc组以Vc磷酸脂镁和Vc硫酸脂钾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维生素C对水产动物促生长和免疫增强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年来,有关维生素C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产动物对维生素C的需求量以及其对水产动物的生理影响的产生机理等方面。本文系统地综述了近些年来国际和国内关于维生素C在水产动物饲料中的主要应用衍生物的需求量以及其重要生理功能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维生素C是水生动物必须的营养物质,维生素C缺乏,对水生动物的组织器官和细胞结构均产生影响。本文综述了水生动物维生素C缺乏症、病理变化缺乏症以及导致维生素C缺乏的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水温对大鲵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1年多的观察证明,大鲵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水温对其摄食具有显著的影响。观察结果表明,大鲵冬眠的复苏温度为8.5℃±1.5℃,春季摄食高峰期的温度为23.2℃±2.0℃,夏季停止摄食的起始温度为27.8℃±1.8℃,夏季复苏温度为24.7±1.2℃,秋季摄食高峰期温度为18.0℃±1.6℃,开始冬眠的温度为11.5℃±1.6℃。  相似文献   

6.
7.
水温21~26℃下,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维生素C(以抗坏血酸多聚磷酸酯为维生素C源,添加量分别为0、50、120、240、360、500mg/kg),研究维生素C对(1.996±0.176)g泥鳅幼鱼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维生素C添加量的增加,泥鳅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并在添加量为132.2mg/kg时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其他几个试验组(P0.05)。组织和肌肉中的维生素C积累量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在132.2mg/kg时和248.8mg/kg时分别达到最高。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的增加,溶菌酶活性也呈现出先升后降趋势,在362.6mg/kg时达到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呈上升趋势,以特定生长率和血清溶菌酶含量为指标,做折线模型回归分析最终求得泥鳅幼鱼饲料中维生素C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95mg/kg和423.3mg/kg。  相似文献   

8.
9.
水温11.0~14.0 ℃,将平均体质量2.29 g的仿刺参幼参随机放入39个容水50 L的塑料水槽中,投喂以玉米蛋白为蛋白源,分别添加0、500、1000、2000、4000 mg/kg VC-2-三聚磷酸酯、 VC-棕榈酸酯和VC-磷酸酯镁的13种饲料.90 d的饲养结果表明,摄食添加VC-2-三聚磷酸酯、VC-磷酸酯镁和VC-棕榈酸酯饲料幼参的体腔液中平均过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分别为0.514、0.458 U/ml 和0.438 U/ml,分别比对照组(0.391 U/ml)高30.18%、17.31%和12.21%;平均溶菌酶活性分别为5.435、5.297 U/ml 和4.161 U/ml,分别比对照组(2.699 U/ml)高101.39%、96.29%和54.17%;摄食添加VC-2-三聚磷酸酯饲料的幼参体腔细胞中溶酶体膜的平均稳定性最高(90.60%)、VC-棕榈酸酯(87.52%)次之,VC-磷酸酯镁最低(85.91%),分别比对照组(79.16%)高14.45%、10.56%和8.53%.提高免疫力效果,VC-2-三聚磷酸酯> VC-磷酸酯镁> VC-棕榈酸酯.  相似文献   

10.
罗氏沼虾对维生素C的需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每公斤饲料分别添加0、50、100、200、400、800mg维生素C多聚磷酸酯(LAPP)的半纯化饲料饲养初始体重约5.52g的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9周。结果表明,添加LAPP使罗氏沼虾的相对增重率显著升高,蜕壳频率增加,蜕壳周期缩短。添加量达到50mg/kg的,可以保证罗氏沼虾正常蜕壳。肝胰脏和血淋巴中的Vc含量随饲料中LAPP水平的上升而上升,LAPP的添加量达200mg/kg时,肝胰脏中的Vc达到饱和;而血淋巴中的Vc含量则随饲料中LAPP水平的上升一直上升。若饲料中缺乏LAPP,则罗氏沼虾全虾的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下降,而肝胰脏中的粗脂肪含量上升。以增重率为指标,用突破点直线回归法确定罗氏沼虾饲料中Vc多聚磷酸酯的适宜含量为111.9mg/kg。  相似文献   

11.
许峻旗  谢建平  王志坚 《水产学报》2022,46(11):2186-2195
为了分析自然环境中病死大鲵和健康大鲵皮肤及水样的微生物区系差异,实验通过高通量16S r DNA的V4~V5区测序,对皮肤微生物区系进行差异分析,探讨大鲵在患病前后微生物区系的变化。健康大鲵和病死大鲵生活水样以及皮肤菌群的多样性、结构和功能存在显著差异。各样品序列标签(Tag)数量平均为97 150条,测序平均长度为400 bp,操作分类单元(OTUs)数据显示,健康大鲵生活水样和皮肤的微生物丰度远远高于病死大鲵。在健康大鲵生活水样中的优势菌群为砷氧化菌属,而当大鲵病死后,其生活水样的优势菌群变为金黄杆菌属。同样,在病死大鲵皮肤样本中金黄杆菌属、丛毛单胞菌属、伯克氏菌目的微生物菌群丰度显著升高,而砷氧化菌属、微小杆菌属、莱比托泉动性球菌等微生物菌群丰度显著下降。同时,病死大鲵皮肤表面有大量溃疡并伴有菌毛,具有典型的伯克氏菌属感染症状。研究表明,大鲵患病死亡前后皮肤微生物区系差异明显,人兽共患病菌伯克氏菌属可能是通过水媒传播感染自然环境下的大鲵并导致死亡的主要病原菌,为科学养殖大鲵、保护野生大鲵以及开发益生菌改善大鲵养殖环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鲵是全球现生最大的两栖动物,具有重要的科研、生态与经济价值.按照我国现行法律法规,野生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人工养殖子二代及之后子代可作为水产品或药食资源加以利用.作为一种我国特有且珍稀的水生动物,在兼具保护与利用的双重特性下,大鲵种质资源现状一直备受关注.然而,尽管有多重保护地位加身,其野生种群现状依然不容...  相似文献   

13.
为评定大鲵幼体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量,以鱼粉为主要蛋白源配制6种蛋白质水平(干样基础)的实验饲料:D1(43.7%)、D2(47.1%)、D3(51.3%)、D4(55.7%)、D5(59.9%)和D6(64.4%),饲喂初始体质量为(20.99±0.15) g的大鲵幼体92 d。结果显示,①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大鲵增重率有显著影响,在D4组达到最大值,较D1组增加了276.4%,且全鲵蛋白质沉积率和肌肉RNA、RNA/DNA值、胃蛋白酶、H+-K+-ATPase、胰蛋白酶、脂肪酶和Na+-K+-ATPase、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均在D4组达到最佳,而肝脏和肠道丙二醛(MDA)在该组均达到最低;②随饲料蛋白质水平增加,肌肉粗蛋白线性增加,全鲵脂肪线性下降,全鲵水分和粗灰分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全鲵粗蛋白先增加后趋于稳定,在D4组达到最大;③大鲵皮肤胶原蛋白含量在D4组达到最高,较D1组增加了27.83%。研究表明,以增重率、肌肉RNA/DNA值、蛋白质沉积率和皮肤胶原蛋白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二次回归...  相似文献   

14.
Dmrt2是参与性腺发育最古老的发育基因家族Dmrt家族成员之一,在维持胚胎组织的正常发育、精子的发生、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发育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目前在哺乳动物人类、鸟类红原鸡以及水生动物青鳉中都克隆到Dmrt家族成员并证明其与性腺和生长发育的密切相关性。研究采用RACE方法克隆了大鲵Dmrt2基因全长cDNA序列共2 026 bp,开放阅读框长1 581 bp,5′非编码区长58 bp,3′非编码区长387 bp,基因序列提交GenBank的登录号为FJ859987。该基因编码蛋白含526个氨基酸,依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该氨基酸为非跨膜蛋白,无信号肽,定位在细胞质内,无分泌蛋白。CDD数据库分析该ORF框翻译的氨基酸,在93~146位含DM保守结构域(c102557)的两个成员pfam00751和smart003010,与哺乳类人mab-3、鸟类红原鸡Dmrt2、两栖类非洲爪蟾Dmrt2和水生类鲐mab-3 DM结构域存在I(异亮氨酸)、R(精氨酸)、M(甲硫氨酸)、T(苏氨酸)、C(半胱氨酸)5个氨基酸的变异;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大鲵Dmrt2与以上四物种首先聚类,据此推测Dmrt基因在进化上高度保守,DM结构域上5个氨基酸的变异对蛋白功能的发挥可能无重要影响。实时荧光定量组织差异表达显示,Dmrt2基因在大鲵的精巢和肌肉组织中高表达,预示该基因可能在性腺发育和生长发育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本实验室构建的大鲵皮肤cDNA文库为材料,通过文库质量检测、随机测序、ESTs拼接、COG软件进行基因注释等对文库进行了分析,并从中分离获得了大鲵胞质动力蛋白轻链2(dynein light chain,LC8-type 2,Dynll 2)基因的cDNA序列,对Dynll 2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组织表达研究。结果表明,本实验室构建的大鲵cDNA文库初级库容为1.50×106 cfu,文库重组率为94.8%,插入片段平均长度约为1 kb。400个随机克隆测序共获得343个有效ESTs,其中214条ESTs序列E值<10-6,经COG软件归为9大类,其中与分泌蛋白、细胞代谢、细胞骨架以及信号转导相关的基因表达量最高,分别为31.3%、14.0%、13.0%和12.6%。表明大鲵皮肤分泌活动强烈,代谢旺盛,这和大鲵皮肤发挥免疫、呼吸以及渗透压平衡等生理功能相一致。获得的大鲵Dynll 2基因全长为682 bp,其中5′-UTR为57 bp,3′-UTR为313 bp,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104个氨基酸,分子量为12.03 ku,等电点pI值为7.05。Dynll 2蛋白在88~104处有由里向外和由外向里的2个跨膜螺旋区,且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在69~87处有典型的“ZnFC2H2”结构模体;经比较,其三级结构与鼠Dynll 2蛋白相似。Dynll 2蛋白的进化分析表明,大鲵与无尾两栖类相比,更接近陆生动物。荧光定量实验表明,大鲵Dynll 2基因在肌肉中高表达,在其他组织中低度表达。  相似文献   

16.
制备抗大鲵虹彩病毒(CGSIV)MCP COE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对其基本特性进行鉴定及开展初步应用。用纯化的重组CGSIV MCP COE蛋白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间接ELISA法检测阳性孔,经有限稀释法亚克隆,筛选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采用间接ELISA法、免疫印迹法和单克隆抗体亚型检测试剂盒等鉴定单抗的稳定性、特异性和亚型;采用腹水诱生法制备单抗腹水,饱和硫酸铵法纯化腹水单抗;间接ELISA法分别测定单抗杂交瘤细胞上清液和腹水单抗的效价;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CGSIV的增殖。结果显示,细胞融合克隆率为98.68%,阳性率为20.52%,得到1株能够稳定分泌特异性抗体的阳性杂交瘤细胞,命名为1M6。单克隆抗体的亚型属于Ig G2b,κ链;免疫印迹法和间接ELISA法测定结果显示,单抗具有很好的特异性;杂交瘤细胞株培养上清液的效价为1∶1600,腹水单抗效价为1∶2×106,亲和常数为2×105。间接免疫荧光显示CGSIV感染EPC细胞24 h后在宿主细胞质中可以观察到成熟的病毒粒子形成的包涵体,而且在宿主细胞核内也能发现病毒粒子。抗CGSIV MCP COE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成功制备为CGSIV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其他相关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dietary vitamin C and/or E and their interaction on growth and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in yellow perch. Yellow perch juvenile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treatments with triplicate groups and fed with one of four semi-purified diets for 32 weeks. The experimental diets were formulated to contain no or high vitamin E levels (160 mg/kg) without or with vitamin C supplementation (250 mg/kg) designated as diets −C−E, −C+E, +C−E, or +C+E, respectively. The growth rates and survival of yellow perch fed with +C−E and +C+E die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fish fed with −C−E diet. Total- and dehydro-ascorbate concentrations in liver and testis increased in response to its dietary supplementation. The -tocopherol concentration in sperm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dietary supplementation of vitamin C. Gonadosomatic index of males was lower in the fish fed with −C−E diet compared to that of fish fed with other diets. Hatching rates of embryos obtained from testing sperm viability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fish fed with the diets sufficient in vitamin C (82±7%) compared to the fish fed with the −C−E diet (59±7).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supplementation of dietary vitamin C and E increase growth rate, and semen quality can be improved by dietary vitamin C supplementation within one maturation cycle, and vitamin C may spare sperm vitamin E depending on vitamin E stores in tissues.  相似文献   

18.
为探寻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的适宜投饵率,在水温为18-19℃、pH为8.0和溶氧为6.0 mg/L的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用鲜饵分别投喂了2、3、4和5龄大鲵各60 d.比较了各实验组体重增加量、全长增加量、饵料系数、平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饵料转化率等生长指标.结果显示,2龄大鲵的投饵率为2.0%时,其饵料系数均显著低于投饵率为1.7%、2.6%、2.9%的组,其平均增重率和饵料转化率均显著高于投饵率为1.7%、2.3%、2.6%、2.9%的组,其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投饵率为1.7%、2.6%的组(P<0.05);3龄大鲵的投饵率为2.2%时,其饵料系数均显著低于投饵率为1.9%、2.5%、2.8%的组,其平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投饵率为1.6%、1.9%、2.5%、2.8%的组,其饵料转化率均显著高于投饵率为2.5%、2.8%的组(P<0.05);4龄大鲵的投饵率为2.3%时,其饵料系数均显著低于投饵率为1.7%、2.0%、2.9%的组,其平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投饵率为1.7%、2.0%、2.9%的组,其饵料转化率均显著高于投饵率为1.7%、2.9%的组(P<0.05);5龄大鲵的投饵率为2.5%时,其饵料系数显著低于投饵率为1.9%的组,其平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投饵率为1.9%、2.2%、2.8%、3.1%的组,其饵料转化率均显著高于投饵率为2.2%、2.8%、3.1%的组(P<0.05).为使大鲵的饵料系数较低,平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饵料转化率较高,研究表明,2、3、4和5龄大鲵的适宜投饵率分别为2.0%、2.2%、2.3%、2.5%;随着大鲵年龄的增加,适宜投饵率呈逐渐增加的变化规律,关系式为y=0.000212x+2.07 (r2=0.8797).  相似文献   

19.
温度、光照和保存液对大鲵成熟精子存活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人工催产得到的大鲵精子,在不同温度、光照和保存液中的存活状况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5℃条件下体外保存大鲵精子原液,有光照时精子存活5h,无光照时存活10h;相同温度下精子原液经0.9%生理盐水、鱼用任氏液、蒸馏水、山泉水稀释后,精子在鱼用任氏液中存活时间最长,但与原液中保存精子的存活时间相比较有明显的缩短;通过对大鲵精子活力级别的判定,认为大鲵精子在水温20~25℃时受精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