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组建了麦套春棉、麦套夏棉和夏直播棉第二~四代、第三~四代和第四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与棉花产量损失率的相关式。分别提出麦套春棉第二、三、四代防治指标为百株累计卵量180粒、50粒和200粒;麦套夏棉第三代和第四代为百株累计卵量25粒和100粒;夏直播棉第四代为百株累计卵量100粒。  相似文献   

2.
棉铃虫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湖北省荆州地区选择有代表性的中产棉田两块,进行了棉铃虫不同代别防治指标的研究,初步明确棉铃虫第三代危害期间,棉株有较强的补偿能力。百株低龄幼虫在5头以内时有增产的趋势;5~15头之间蕾花铃总数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当百株虫量大于15头时,则蕾、花、铃迅速下降,第四代发生危害期间,棉株补偿能力已衰退或消失,当百株幼虫量达到5头时,则蕾、花、铃总数迅速下降,因此第三代棉铃虫的防治指标为百株低龄幼虫12头  相似文献   

3.
1984——1985年在淮南市,通过田间塑料纱网大棚接虫,进行了第二代菜青虫为害甘蓝的损失测定,利用1984年试验数据建立了虫口密度x与甘蓝损失率y之间的Weibull损失模型(回归式)为y=1-exp{-((x-0)/47.4042)~(0.9569)},结果1985年田间试验实测值与理论值之间误差很小。本文还根据经济阀值原理,利用Weibull损失模型,二代菜青虫幼虫期生命表及幼虫各龄食叶量等导出幼虫三龄末防治指标X_(ET(3))=4.2864(头/株),即429头/百株;幼虫四龄末防治指标X_(ET(4))=2.1043(头/株),即210头/百株。  相似文献   

4.
分别采用田间自然危害,人工接虫和模拟危害的方法,就棉田二、三、四代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luralis Jak.)的危害损失和经济损害允许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得出:①二代中黑盲蝽的危害,不至于造成棉花产量损失。②三代中黑盲蝽危害所造成的产量损失随虫口密度呈不对称S形增长,其损失率概率单位(P)与虫口密度(x)的数学模型为:P=5.72301gx-4.3561。最大损失量为10.43kg/亩。③四代中黑盲蝽的危害损失随虫口密度的增加而增加。④三、四代中黑盲蝽的经济损害允许水平分别为百株虫量27头和37头。  相似文献   

5.
Bt抗虫棉棉田棉铃虫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 1996~ 1999年 4年试验观察 ,Bt抗虫棉棉田棉铃虫卵至三龄幼虫存活率 ,二代为 1.3% ,三代为 5.5%。田间幼虫与被害蕾铃比分别比普通棉田提高 35.1%和 2 1.3%。结合对普通棉田复合防治指标研究 ,初步确定Bt抗虫棉棉田棉铃虫防治指标为 :二代百株幼虫 5.2头或百株卵量 4 0 0粒 ,三代百株幼虫 4 .7头或百株卵量 85粒  相似文献   

6.
中晚粳稻区褐飞虱二代的防治指标和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二代褐飞虱对粳稻的危害损失,确定合理的防治指标和防治策略,在武育粳3号上接种不同的虫量,进行笼罩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水稻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褐飞虱,其增长速度不同;在水稻同一生育期,总虫量高密度区显著高于低密度区,增殖速度低密度区大于高密度区。二代褐飞虱虫量与水稻产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76**),防治指标为百丛虫量110~120头。在发生早、迁入量较大的年份,在防治策略上,必须在二代根据防治指标喷洒药剂压低三代虫量,控制四代危害。  相似文献   

7.
1.准确适时用药棉铃虫防治应根据当地的虫情测报,结合棉田植株定期、定点调查,判断防治的最佳时期.春棉二代田间累计百株卵量200粒、三代80粒、四代100粒;夏棉百株累计卵量100粒,幼虫8~15头,是防治的最佳时期.而定期、定时防治法是最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第 4代棉铃虫的百株 3龄幼虫量与夏大豆产量损失率的关系 ,组建了它们之间的相关式。分析提出其推广的防治指标为百株 3龄幼虫 35头。  相似文献   

9.
苗蚜与二、三代棉铃虫相继为害有一定的交互作用,在各自单独防治指标下相继为害可导致棉花减产。为了确保棉花不减产,经试验,在棉田害虫综合治理中应执行苗蚜卷叶株率10%,百株二代棉铃虫幼虫8~12头,三代棉铃虫幼虫6头的复合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0.
第4代棉铃虫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研究了第4代棉铃虫百株不同3龄幼虫量与春直播棉、麦套夏棉产量损失率的关系,分别组建了它们的相关式。测定了在不同棉花产量水平下的防治指标。分析提出推广这两种种植方式棉花的防治指标分别为百株3龄幼虫10头和12头。  相似文献   

11.
第三代棉铃虫危害夏玉米和夏大豆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第三代棉铃虫的百株累计卵量与夏玉米和夏大豆产量的关系,分别组建了它们的相关式。分析提出推广的防治指标分别为百株累计卵量60 粒和55 粒。  相似文献   

12.
棉铃虫是吐鲁番棉区棉花主要害虫之一,以第二代为害棉花最重。近年来吐鲁番地区采用的二代棉铃虫防治指标为经验指标,即百株累计卵量20粒,或百株三龄以下幼虫5头,对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和棉花的补偿能力利用不足,导致用药量过大。1998年,我们在棉田自然开放系...  相似文献   

13.
麦棉套种棉田棉蚜棉铃虫的防治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棉套种田害虫为害对棉花生育及产量的影响比单作棉田大,因此单作棉田的防治指标在套种田无法应用。研究证明,适合套种田棉蚜棉铃虫的单独防治指标是苗蚜卷叶株率20%,2代棉铃虫百株幼虫12头;相继两次为害的复合指标为苗蚜卷叶株率5%,2代棉铃虫百株幼虫12头;相继3次为害的复合指标为苗蚜卷叶株率5%,棉铃虫百株幼虫2代为8头,3代为6头;相继4次为害的复合指标为苗蚜卷叶株率5%,伏蚜百株三叶蚜量1万头,棉铃虫2代、3代百株幼虫均为6头。  相似文献   

14.
转基因抗虫棉承受棉铃虫风险压力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8年采用田间罩笼于二、三、四代棉铃虫发生期间,对转双抗基因棉苏抗310接不同密度棉铃虫蛾,以观察不同棉铃虫虫口压力下双抗基因棉的承受能力。试验结果表明,双抗基因棉对二、三、四代棉铃虫均表现有较好的抗生,以对二代抗性最好,模拟高密度发生年的接蛾50对处理,高峰日百株卵量1690粒,残留虫量只有8.2头,尚未达到棉铃虫幼虫防治指标,而对照棉已远远超过防治指标;对三代抗性较差,接蛾最少的7对处理,  相似文献   

15.
麦蚜是北京郊区小麦主要害虫之一,麦蚜有四种,但最主要的是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ea(F)),为害主要在穗期,从灌浆始期至末期(5月18—27日)约10天是影响小麦产量的关键时期。灌浆前中期(5月21—23日)的蚜量与小麦千粒重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从三块麦田百株蚜量与小麦千粒重的直线回归方程计算出百株千头小麦千粒重损失分别为3.6%、2.48%和3.81%,平均3.3%。以北京郊区亩产400斤计算,防治可挽回小麦损失11.8斤,因此我们认为以灌浆前中期百株千头蚜虫为防治指标是合适的通过1981—1982年麦蚜发生的系统调查资料计算初步提出监视和短期测报的防治指标为百株蚜量抽穗末期60头,盛花期250头,和扬花末灌浆初420头供参考及生产上进一步考验修正  相似文献   

16.
甘薯天蛾是甘薯上的一种毁灭性害虫。在阜阳地区每年发生三至四代,大发生为害多是第三或第四代幼虫,时間在8—9月間,正值甘薯結块时期,造成甘薯大量減产。据調查研究.成虫繁殖率高,一头雌虫平均能产卵一千零三十五粒。幼虫食量大,一头幼虫一生可吃中等大小的胜利百号甘薯叶片三十五个左右。6—9月雨水偏少,則有利发生。6月中旬,第一代幼虫发生在春甘薯地里,春薯面积小,这时虫口密度也稀,不仅防治成本低,而且收效大,是防治有利时机。天敌有小茧蜂、悬茧蜂、寄生蝇等,卵寄生以第二代为最高,寄生率达41.6%,幼虫寄生率以第三代最高,在28.5—38.5%之間。1965年,甘薯天蛾第一代发生早、数量大,成虫多、落卵稠。6月上旬在田間調查,百株甘薯上有卵和幼虫五十个左右,多的百余个,比1964年同代虫期高两倍。全专区二百多万亩春薯,块块都有发  相似文献   

17.
转Bt基因抗虫棉田2、3代棉铃虫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不施药防治条件下 ,对转Bt基因抗虫棉棉铃虫防治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转Bt基因抗虫棉田在棉铃虫大发生条件下 (百株累计卵量大于 45 0粒以上 ) ,2代棉铃虫必须适当辅以化学防治 ,其防治指标为百株 2龄下幼虫 15~ 2 0头 ;3代棉铃虫防治指标为百株 2龄下幼虫 2 0头 ,根据情况可适当放宽到 2 5~30头。总结提出了科学应用棉铃虫防治指标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棉田玉米螟危害损失及经济阈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棉田玉米螟扩散危害行为及其卵块在棉田内的空间分布,以考察不同含卵样点所造成的棉花受害数量,研究了棉田内不同玉米螟卵块密度与棉花受害各器官数量关系,并建立了数学回归模型。同时,系统测定了棉花受害的器官所造成的产量损失,得出二代玉米螟蛀食棉茎平均损失2.14个铃,单株皮棉减产3.85g;二、三代蛀食过的棉铃单铃损失皮棉分别为1.69g和1.58g。据此,提出了棉田玉米螟危害经济允许损失水平(EIL):二代为百株3.72块卵,三代为百株4.97块卵,为棉田玉米螟化学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根据历年褐飞虱田间系统调查资料和灯下虫量的逐步回归分析,证明苏北杂交稻区主害代(三代)发生程度与下列因素显著相关:(1)一代迁入峰后田间长翅成虫量(r=0.8856~*);(2)7月底田间褐稻虱数量(r=0.6837~*);(3)8月上旬百穴总虫量及短雌成虫量(r_夏=0.9476~*)。据此分别建立不同阶段的褐飞虱预测方法和指标。根据危害损失测定,以允许损失5%以下为标准,主害代虫量高峰期的防治指标为8~10头/穴,并提出病虫兼治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采用田间接虫试验的方法,探讨江苏沿海地区棉铃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的危害与产量损失。结果表明,Bt棉田的残虫量、蕾铃被害率和产量损失均随着接虫量的加大而增加,其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从各代棉铃虫的接虫数量与残虫量的线性关系看,2代虫量呈对数增长,3、4代虫量表现为直线增长;Bt棉田棉铃虫的防治可以幼虫数量与蕾铃被害率两项指标来把握,其2、3、4代虫量分别为百株有3龄左右幼虫15头、8头和10头,若以Bt棉的蕾铃被害率为防治指标,则依次为1.18%、2.70%3.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