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渭北山区种植冬小麦采用膜侧沟播、覆膜沟穴播、平膜穴播、露地条播的试验表明,4种方式的土壤含水量大小依次为膜侧沟播覆膜沟穴播平膜穴播露地条播植株株高、穗长、小穗数由大到小顺序为沟穴播、平膜穴播、膜侧沟播、露地条播;产量水平高低的次序为覆膜沟穴播、侧沟播、平膜穴播、露地条播。地膜小麦不同播种方式在干旱少雨的山区均有良好的增温保墒效应,小麦生育期缩短,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1998年,甘谷县在继续稳定扩大冬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栽培面积的同时,积极引进了膜侧沟播栽培技术,在罕见的大旱之年,表现了良好的抗旱增产效果,为旱作农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当年全县小麦膜侧沟播栽培面积达1933hm^2,其推广速度远远超过了过去任何一项技术,目前全县膜侧沟播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1200hm^2左右,实践证明,该技术集流增墒、操作简单,增产幅度高,膜侧沟播小麦平均折合产量为3126kg/hm^2,较露地小麦产量1773kg/hm^2增产1353kg/hm^2,增产率高达76.3%,深受农户的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3.
干旱半干旱区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以定薯3号为试材,设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半膜双垄侧播、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全膜双垄侧播和露地播种5种栽培模式,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旱作马铃薯生产中合理应用和推广覆膜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覆盖栽培马铃薯生育期均较露地种植生育期长,说明覆盖栽培可以适当延长作物生育期,增产增效;覆盖栽培马铃薯0~30 cm耕层含水量均较露地种植高,以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保水保墒效果最好(在马铃薯出苗期、现蕾期、薯块膨大期平均含水量分别为13.01%、11.71%、10.53%,较露地种植分别高2.49%、2.66%、3.45%)。在马铃薯生长前期,半膜双垄侧播、全膜双垄侧播土壤含水量高于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半膜双垄侧播和全膜双垄侧播;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出苗率、株高、茎粗和主茎个数的影响差异性不显著;不同栽培模式马铃薯单株结薯数为7.0~10.7个,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覆盖处理马铃薯单株薯块重和大中薯率均显著高于露地种植,各覆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栽培模式下,以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马铃薯产量最高(为39 444.0 kg/hm2,比对照高6 639.0 kg/hm2,增产率为20.2%),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次之(为38 395.5 kg/hm2,比对照高5 590.5 kg/hm2,增产率为17.0%)。说明马铃薯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和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2种栽培模式适宜在干旱半干旱区推广。  相似文献   

4.
<正>冬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是在示范推广小麦半膜穴播栽培技术和膜侧栽培技术的基础上,继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马铃薯全膜覆盖膜侧播种技术之后静宁县稳步推行的又一项全膜覆盖旱作农业技术。一般年份可比露地小麦增产30%~40%,比膜侧沟播小麦增产15%~20%。在2008年特殊极度干旱年份,静宁县甘沟乡等山区梯田全膜覆土  相似文献   

5.
对4种不同种植方式的产量、集雨效果、保水效果及经济性状的多点试验结果表明,覆膜沟穴播、膜侧沟播、施水沟播3种集雨沟播种植方式均明显优于露地对照,可在不同区域进行大面积推广;以覆膜沟穴播种植春小麦的平均产量最高,为2692.6kg/hm^2,较露地对照平均增产51.0%,而膜侧沟播种植和施水沟播种植的平均产量分别较露地对照增产38.0%和20.8%。  相似文献   

6.
覆膜方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了甘谷县冬小麦不同覆膜栽培方式的效果,结果表明,3种覆膜栽培方式均能有效保墒增温,增产效果明显,以全膜覆土穴播的产量最高,较露地条播增产115.6%;全膜不覆土穴播和膜侧沟播分别较露地条播增产61.0%、45.5%。  相似文献   

7.
庄浪县冬油菜不同栽培模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庄浪县旱地梯田条件下,以全膜覆土穴播、全膜不覆土穴播、膜侧沟播和露地条播4种模式进行了冬油菜不同栽培模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冬油莱采用全膜覆土穴播栽培,保墒增温效果显著,产量可达到2605.5kg/hm^2,较常规露地条播栽培增产31.6%,应在全县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8.
旱地谷子不同种植方式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谷子不同种植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地膜栽培均比露地栽培早熟且增产。以地膜双垄沟和三垄沟种植的增产效果最好,分别比露地平播增产54.3%、50.7%,且早熟9d;其次为地膜穴播和膜侧条播,分别比露地平播增产44.5%、34.9%,早熟7d和4d。  相似文献   

9.
穴播栽培对冬小麦生理特性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明确穴播栽培对冬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西农8727’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对比分析3种栽培方式(穴播、沟播、条播)下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穴播栽培条件下小麦叶片SPAD值及净光合速率(Pn)在其各生育时期均大于沟播和条播栽培;穴播栽培可促进小麦灌浆期灌浆速率、缩短灌浆历程,且灌浆速率在花后20d达到最大,最大灌浆速率穴播比条播和沟播分别高13.9%、42.6%;各生育时期平均单株地上、地下部分干质量穴播均大于沟播和条播。产量表现为穴播沟播条播,穴播和沟播分别比条播增产7.77%、4.55%,但各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可见,穴播栽培会对冬小麦的生理特性产生积极影响并增加产量,但在水热资源较好的关中地区对冬小麦最终产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旱作冬小麦覆膜沟穴播栽培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冬小麦覆膜沟穴播,膜侧沟播,周年覆膜穴播,常规覆膜穴播,露地沟播和露地平播进行的试验结果表明,覆膜沟穴播的出苗率,经济性状及产量最优,其出苗率高达95.3%,株高,穗粒数,成穗数分别为49.7cm,51.3粒,304.5万穗/hm^2,产量为4149.75kg/hm^2,较露地沟(CK1)109.10%,较露地平播K2)增产175.38%。经方差分析,覆膜沟穴播与膜侧沟播产量差异不显,与周年覆膜穴播产量差异显,与常规覆膜穴播,露地沟播,露地平播产量差异极显,覆膜沟穴播还可明显改善土壤墒情,提高水分利用率和地温。可在庆阳地区及同类地区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1.
2021年秋播时庄浪县以“旱地小麦膜侧宽幅匀播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为依托,实施了旱地冬小麦膜侧宽幅匀播抗旱增产机理试验。结果表明:膜侧宽幅匀播产量为7 192.35 kg/hm2,全膜覆土穴播产量为6 699.45 kg/hm2,膜侧沟播产量为6 423.90 kg/hm2,均比传统条播(CK)增产,因此大田生产中力推膜侧宽幅匀播栽培技术,同时积极探索全膜覆土穴播和膜侧沟播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摘要:本试验用定薯3号原种作为种薯材料,设5个处理,分别为:(1)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2)半膜双垄侧播;(3)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4)全膜双垄侧播;(5)露地播种(CK),通过对不同栽培模式下马铃薯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研究,以期为旱作马铃薯生产中合理应用和推广覆膜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马铃薯生育期比对照生育期都长,说明地膜覆盖可以保留土壤水分,适当延长作物生育期,增产增效。不同栽培模式下种植马铃薯,土壤0 cm~30cm 耕层含水量均比露地种植土壤含水量高。在马铃薯出苗期、现蕾期、薯块膨大期分别测定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以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保水保墒效果最好,土壤耕层平均含水量分别为13.01%、11.71% 、10.53%,比对照不覆膜种植(CK)分别高2.49%、2.66%、3.45%;在生长前期,半膜双垄侧播、全膜双垄侧播的土壤含水量高于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的土壤含水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半膜双垄侧播和全膜双垄侧播的土壤含水量。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出苗率、株高、茎粗和主茎个数的影响差异性不显著。不同栽培模式马铃薯单株个数为7.0个-10.7个,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覆膜处理马铃薯单株重和大中薯率普遍高于露地种植,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和对照间差异显著。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种植产量最高,为2629.6 kg/667m2,亩产比对照高442.6kg,增产率为20.2%;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种植产量第二,为2559.7kg/667m2,亩产比对照高372.7kg,增产率为17.0%;对照产量最低,为2187.0kg/667m2。马铃薯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和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这两种栽培模式适宜在干旱半干旱区推广。  相似文献   

13.
覆膜对旱地冬小麦产量与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覆膜措施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试验设测控施肥、垄膜沟播+测控施肥和平膜穴播+测控施肥3种方式。结果表明,平膜穴播+测控施肥处理可显著提高产量,产量高达12 823.33 kg/hm2,在产量构成因素中,穗数和穗粒数是增产的主要因素;夏闲期土壤水分得到补充与恢复,播种时平膜穴播+测控施肥处理下2 m土壤贮水量显著提高,尤其是0~140 cm土层保水效果较好;平膜穴播+测控施肥处理耗水较多,较其他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66%~7.37%。因此,平膜穴播+测控施肥是最适宜山西晋南地区的覆膜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4.
覆膜栽培能够明显的改善小麦生长发育环境,增加小麦产量,三种覆膜模式中,以全膜平铺产量最高,全膜覆土穴播次之,膜侧沟播最差。  相似文献   

15.
以冬油菜品种陇油9号为指示品种,以露地条播为对照,在环县川旱地试验观察了全膜覆土穴播、全膜平铺穴播、全膜微垄侧播等3种覆膜栽培方式对旱作冬油菜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及冬油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覆膜栽培方式较对照露地条播而言,其保水保墒效果和保温增温效果均优于对照露地条播,且优化了冬油菜的经济性状,大幅度提高籽粒产量。保墒效果以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方式最好,在冬油菜播种期、出苗期、越冬前、返青期、蕾薹期、始花期、成熟期0~60 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16、122、123、67、76、76、83 g/kg,较对照露地条播分别增加6、8、6、14、12、11、9 g/kg。保温增温效果以全膜微垄侧播栽培方式最好,播种期、出苗期、越冬前、返青期、蕾薹期、始花期、成熟期0~25 cm土层的平均土壤温度分别为23.0、23.0、17.6、17.1、23.3、26.0、28.3℃,较对照露地条播分别增加1.4、1.4、2.7、1.5、2.8、3.1、2.5℃。冬油菜籽粒折合产量以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方式最高,为2 416.7 kg/hm~2,较对照露地条播增产110.9%;全膜平铺穴播栽培方式次之,折合产量为2 142.4kg/hm~2,较对照露地条播增产87.0%;全膜微垄侧播栽培方式居第3位,冬油菜籽粒折合产量为2 128.5 kg/hm~2,较对照露地条播增产85.8%。建议在环县及周边旱地推广冬油菜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配套旱地冬油菜全膜平铺穴播栽培和全膜微垄侧播栽培。  相似文献   

16.
试验了谷子全膜覆盖穴播、膜侧条播、膜侧条播沟覆盖麦衣3种覆盖栽培的效果,结果表明,以膜侧条播沟覆盖麦衣栽培的效果最好,折合产量和纯收益最高,分别为5170.0kg/hm。和5416.95元/hm2,较对照(CK)增产58.10%,增收56.94%,建议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全膜覆盖穴播、膜侧条播分别较对照增产42.20%和33.49%,增收31.49%和31.02%,在生产中可作为辅助栽培技术应用。  相似文献   

17.
起垄覆膜方式对半干旱区大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镇原县半干旱塬区开展了大豆不同覆膜栽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4种覆膜栽培方式均有明显的增温、保墒、增产作用。以全膜平铺覆土穴播效果最好,较露地穴播增产119.6%,较全膜平铺不覆土穴播、全膜垄作沟播和全膜双垄沟播分别增产23.2%、55.4%和62.9%。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马铃薯不同覆膜方式试验的探讨,结果表明,地膜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影响极其显著,全膜膜侧播种比对照露地穴播种植增产35.5%;全膜垄上穴播比对照增产27.8%;半膜膜侧播种比对照增产16.8%;半膜穴播比对照增产13.7%,最佳栽培模式为全膜覆盖膜侧种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对玉米的增产机理。[方法]试验设在甘肃省环县许旗村,供试品种为承单20号,共设5个处理,即全膜双垄沟播、全膜覆盖平铺穴播、半膜覆盖平铺穴播、常规半膜种植起垄覆膜、露地平播,研究5个处理对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全膜双垄沟播栽培处理的玉米不同生育期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均高于全膜覆盖平铺穴播、半膜覆盖平铺穴播、常规半膜种植起垄覆膜和露地栽培处理,经济产量分别增产4.4%、22.4%、27.5%、46.3%,生物产量分别增产4.1%、22.0%、27.1%、46.7%。[结论]全膜双垄沟播栽培增产效果明显,应在我国旱作农业区粮食生产中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旱地谷子不同覆膜栽培模式试验结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榆中县干旱、半干旱山区进行的谷子不同覆膜栽培模式试验结果表明 ,谷子覆膜栽培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 ,其中以地膜穴播种植的产量最高 ,为 5 1 4 9.2 5 kg/ hm2 ,较露地种植增产 1 6 2 6 .86 kg/ hm2 ,增产率达4 6 .1 9% ,新增纯收益 2 73 3元 / hm2 ;膜侧沟播种植的产量为 4 776 .1 2 kg/ hm2 ,较露地种植增产 1 2 5 3 .73 kg/ hm2 ,增产率 3 5 .5 9% ,新增纯收益 1 96 8元 / hm2。因此 ,地膜穴播和膜侧沟播技术是榆中干旱、半干旱山区及同类地区提高谷子产量、增加收入的一项旱作适用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