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子纬  郑凡宇  朱盈 《林产工业》2019,56(10):40-43
以竹集成材为基材,办公家具为载体,开展竹集成材办公家具可拆装化设计。从材料属性、家具模块、结构形态等方面,分析了竹集成材在可拆装化设计中的优势和合理性,旨在为竹集成材办公家具产品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按弧形状态叠加胶合而成的弧形原态重组竹为基材,在了解与掌握材性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与总结其在形态、色彩、肌理等方面的设计表现力,探讨弧形原态重组竹在茶艺家具设计中的应用。通过采用简约大方的造型、自然天成的色彩、变化丰富的图案与肌理,以新中式风格为特征,结合茶艺家具的特点,设计弧形原态重组竹茶艺家具。为弧形原态重组竹在家具中的应用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从慢生活的理念出发,提出将慢生活理念引入家具设计的设计原则,为竹家具的创新设计提供新的方法。通过对圆竹家具和重组竹家具现状的分析,明确了其在可持续性和慢生活理念上进行创新设计的思路。结合实际设计案例得出慢生活理念下的竹家具产品设计应该利用竹材的材料优势,同时在造型上顺应竹材的天然特性的设计原则。最后以城市和乡村两个环境条件为例,阐述了如何利用竹家具的创新设计营造慢生活的方法。慢生活理念下的竹家具产品创新设计应从在材料和结构上都符合人实际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求更接近自然的设计风格。  相似文献   

4.
圆竹家具设计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圆竹家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丰富的人文内蕴,然而由于圆竹自身特性,造型和生产等方面受到限制,使圆竹家具难以适应现代人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和工业化生产要求。笔者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对圆竹家具的特点和构造形式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现代圆竹设计可以在生产过程上借鉴现代家具标准化统一生产,在外观造型上脱离传统的家具结构,精简家具构件,并且充分利用竹材韧性好等性能优势,突出造型美和材质美以满足现代审美需求;在连接结构上参考新材料或其他材料家具结构,在设计内涵上突出民族文化,引起情感共鸣。旨在为圆竹家具设计与制造提供理论指导,使圆竹家具设计符合现代生产和制造要求,满足消费者对家具外观造型的审美,达到消费者对圆竹家具情感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刘燕  唐斌  万川  何叶  胡文刚 《林产工业》2023,(4):38-42+50
以现代实木家具中常见的45°斜角接合结构为研究对象,以实现斜角接合结构可拆装,提高其接合强度为目的,分析了现有斜角接合结构的特征与不足,提出一种通过五金连接件与分体榫相结合的45°斜角可拆装改良方案;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从应力分布角度对现有节点和改良节点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力学试验方法测试了两种结构的抗弯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改良方案的极限承载力平均值比现有方案高18.7%,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获得的节点应力云图与试验中试件的破坏形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改良方案实现了斜角接合节点的可拆装,提高了实木家具斜角接合节点的强度,为后续进一步开发实木家具隐藏式五金连接件及榫卯外观下的节点可拆装设计提供了依据及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圆竹家具和竹建筑结构形式的归纳与分析,提出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创新设计圆竹家具结构形式;介绍了开发设计的两个系列共5种圆竹家具新型结构,期望以此提升圆竹家具产品的生产工艺、质量和档次。  相似文献   

7.
明清竹家具设计风格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是我国传统家具生产的鼎盛时期,其中融合了很多人文因素。因此无论是在当下的艺术品拍卖上还是在仿古家具的设计与生产上,都能充分体现出明清家具的艺术性价值。相较宋代初期刚刚兴起竹制家具明显不同的是,明清时期作为我国传统中式家具的鼎盛时期,其家具器型和设计使用风格都已经较为成熟,所蕴含的人文文化元素能与艺术元素相契合。概述了明清家具艺术特征,简析了明清竹家具特点,为人们更深入了解明清竹家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竹生态家具的设计与制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市场需求,设计制作了一组竹生态家具,并对制作过程中出现的误差进行了分析。试图在竹家具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体现其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9.
整理了市场上常见的竹集成材家具形式,分析了竹集成材家具市场化效果不佳的原因,从材料特性入手,提出了充分发挥材料力学性能、轻量化设计、直线为主、轻巧的框架结构、多采用侧拼纹理等市场化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0.
基于重组竹的折叠家具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设计与文化紧密相连,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将宋文化与竹家具设计相融合,通过研究宋代竹家具的设计观,结合现代实用和审美需求,提出现代宋式竹家具的设计思路。结合具体案例,从材料、工艺、结构与造型等要素的角度,分析了现代宋式竹家具的设计要求与做法。此研究方法和成果对于基于中国时代性特色文化的竹家具设计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提到我国的传统家具,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以硬木为主材的红木家具,因为我国传统家具主要是以明清家具为主,而明清家具的主要用材是以红木为主,所以在研究传统家具时容易忽略一些利用其他材料制作的传统家具,竹类家具就是其中的一类。文中从传统竹家具的造型特点、传统竹家具结构中线的种类和传统竹家具中"线"的形态特征3个方面对其性质、特征、变化以及延伸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拟得出传统竹制家具在造型形态上"线"元素应用的基本特点和变化规律,以期为现代竹家具在线的设计应用上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随着大工业时代背景下家具工业技术和家具生产能力的迅速提高,各种造型的竹家具加工生产成为可能;另外随着人们对生活美学品质要求的逐步提高,消费者对竹家具产品造型和功能的设计需求也越来越高。竹家具作为家具品类中较为重要的一类产品,在设计美学的视野下对竹家具在形式和功能设计上进行突破,开发新型的竹家具产品类型,探索创新型竹家具设计发展方向,对于我国竹家具产业发展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清代广东竹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延续了中国传统家具的制器脉络,而且也体现了一定的地域特色,与传统木质家具相比,其简便特征比较明显。在结构上,广东竹家具主要以梁柱式架构为主,并用竹片、竹篾来围合家具的目标界面。在工艺上,其普遍采用弯曲成型、相并加固及榫接工艺,使家具整体稳固匀称;在造型上,又以几何造型为主,整体规整有度、清新简练;在装饰上,则以结构性装饰为主,兼用艺术性装饰手法,以满足不同设计对象的需求;在功用审美上,不仅实用简洁,而且还人文雅致,并能因人而异,具有很强的包容特质。  相似文献   

16.
传统圆竹家具创新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产工业》2021,58(6)
随着家具品类增多,目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圆竹家具市场占有率较低,发展缓慢。针对此现象,研究了传统圆竹家具的结构特征,剖析了圆竹家具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结合可拆装结构、扁平化设计、材料混搭等方法,从设计的角度提出较为具体的创新设计方法和思路,以提高家具生产中材料利用率和生产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同时更加适应现代审美需求。旨在拓宽圆竹家具市场,促进圆竹家具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竹家具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我国是一个木材资源较少的国家,但却是世界上竹材蓄积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木材资源的严重短缺,作为速生材的竹子更有它开发利用的价值。传统观念普遍认为竹家具忽视设计、缺少品味,使用寿命短、档次低。但如今它也步入大雅之堂,不仅有民用、酒店用的竹椅、竹床、竹屏风;而且也出现了竹类大班台、竹类会议桌等。尽管竹家具品种丰富、造型各异,但其基本结构却是相似的,主要部件大体可分为框架与板状部件两类,现就这两类部件的结构及竹家具的装配分述如下。1框架结构竹家具的框架不仅体现家具的外观造型,而且还是主要受力部件,因此,…  相似文献   

18.
《世界竹藤通讯》2005,3(2):29-29
在厄瓜多尔,工业设计师对马来甜龙竹(Dendrocalamusasper)和狭叶瓜多竹(Cuadu aungustifolia)两种竹子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分析,并取得了对这两种竹资源的创新性应用。作为设计师,他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开发竹子的美学特性,即它的带有徽黄条纹的天然纹理和具有抗压应力的内部纤维构造。设计师们运用厄瓜多尔现有的技术,  相似文献   

19.
基于传统文化的简约竹家具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传统文化的简约观与竹家具设计相融合,不仅符合当前世界设计发展潮流,而且也助于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的承传出新。通过比较儒家、道家、墨家等的造物观,阐述了传统文化的简约设计观及其基本内涵。并结合竹文化和时代需求,提出了当前竹家具的设计发展思路。最后还结合具体案例,从材料、工艺、结构与造型等要素的角度,分析了简约竹家具的设计要求与做法。设计简约竹家具产品,不仅要简洁实用、朴素美观,而且还应具有文化意境,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20.
源远流长的竹文化与茶文化有许多共通之处,自古以来竹材在茶空间内就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通过分析人们对茶空间的情感需求和二者之间的情感互动,结合竹材自身的特点,从造型、质感、功能3个方面,提出进行茶空间竹家具情感化设计时要与时俱进、因材制宜和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建议,使茶空间更加贴合新时代消费者的期望,更好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