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不同坡位火力楠幼树的叶片养分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幼苗叶片的碳含量在不同坡位间无显著差异,均明显高于全球植物叶片C含量均值;叶片N和P含量为下坡中坡上坡,均低于全球植物叶片的N和P平均水平,K含量为中坡下坡上坡。  相似文献   

2.
对木荷Schima superba、灰木莲Manglietia glauca、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在不同坡位的叶片养分含量和叶片化学计量进行了研究,以期揭示这些树种在不同坡位上的适应特征。结果表明:1)4个树种在上坡、中坡和下坡的叶片碳含量范围分别为483.58~527.36、501.99~507.58和473.85~527.18 g·kg-1,叶片氮含量范围分别为10.31~14.86、12.34~16.94和11.37~18.38 g·kg-1,叶片磷含量范围分别为0.65~1.05、0.82~1.14和0.93~1.44 g·kg-1;2)通常上坡的叶片氮、磷含量较低,同一树种不同坡位之间的叶片氮、磷含量大多差异显著;3)4种树种叶片C∶N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在上坡、中坡、下坡的分布范围分别为32.5~48.1、29.6~41.0、25.8~45.3;C∶P较低,在上坡、中坡、下坡的分布范围分别为500.1~766.0、439.9~614.0、329.6~557.0;N∶P在上坡、中坡、下坡的分布范围分别为14.0~16.4、12.9~15.1、12.3~16.8。  相似文献   

3.
《福建林业科技》2015,(3):50-53
在福建省建阳范桥国有林场开展了坡位对林分乔木层、林下植被和凋落物的N、P、K养分积累量及分配的影响研究。试验林分为杉木米老排混交林和杉木纯林,林龄均为16年生。结果表明:杉木米老排混交林乔木层的N和P在上坡和中坡的积累量均大于杉木纯林。不同林分乔木层N、P、K养分积累量均表现为NKP、下坡中坡上坡。从养分分配比例来看,不同林分乔木层N、P、K积累量占整个林分系统养分积累总量的90.25%~99.35%。上坡、中坡、下坡混交林林下植被N的分配比例均小于同一坡位的凋落物层。在不同坡位立地条件下,不同林分林下植被K分配比例为0.63%~6.65%,均明显大于凋落物。  相似文献   

4.
对不同坡位的藜蒴(Castanopsis fissa)人工林进行了生长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坡位的藜蒴林胸径均值、树高均值和单株材积均值均存在显著差异;下坡位的胸径均值为5.22cm,树高均值为6.22m,单株材积均值为0.0110m~3;中坡位分别比下坡位减少3.09%、6.31%和9.32%;上坡位分别比下坡位减少12.29%、12.03%和25.95%;下坡位的各生长因子均值大于中坡位,中坡位大于上坡位;下坡位生长表现最好,中坡位较好,上坡位最差。  相似文献   

5.
研究植物叶片和凋落物碳(C)、氮(N)、磷(P)含量和计量比对阐明植物群落生理过程及维持生态系统养分平衡至关重要。以石梅湾青皮林、木麻黄林和红树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建群种叶片和凋落物C,N和P含量,并分析其化学计量学特征与差异。结果表明:1)3种植物叶片C,N,P含量均显著高于凋落物(P0.05),相反,其化学计量比显著低于凋落物;2)3种植物叶片N,P的养分再吸收效率表现为P(44.49~62.63%)大于N(18.96~34.37%),说明对P元素的养分再吸收能力较强;3)3种植物叶片N∶P比值依次为青皮(16.03)、木麻黄(15.18)和拉关木(8.04),说明青皮生长倾向于受P限制,木麻黄生长倾向于受N和P共同限制,拉关木生长倾向于受N限制。研究结果可为海岸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不同油茶品系的养分利用及土壤养分限制情况,以岑软2号(Camellia oleifera Cenruan 2)、岑软3号(Camellia oleifera Cenruan 3)和香花油茶1号(Camellia osmantha 1)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油茶品系叶片与土壤碳(C)、氮(N)和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叶片C和P含量均表现为香花油茶1号>岑软2号>岑软3号,叶片N含量表现为香花油茶1号>岑软3号>岑软2号。不同油茶品系叶片N∶P均为14~16,均受N和P的双重限制。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C、N和P含量降低,土壤C∶P、N∶P增加。岑软2号、岑软3号叶片C、N和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相关指标多呈显著负相关,香花油茶1号叶片N、P含量与土壤N∶P均呈显著正相关。不同油茶品系的生长均受N、P限制;随土层深度增加,植物生长可能受P限制。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上坡、中坡、下坡和平坡油茶林地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林分生长量的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上坡、中坡、下坡的土壤养分状况差别不大,没有形成显著性差异;上坡的土壤养分含量除全钾含量外,其它指标均显著高于平坡。(2)下坡的土壤微生物数量明显高于其它坡位,不同坡位的微生物数量从大到小为下坡>中坡>上坡>平坡。(3)上坡的生长量指标除结果数外,其它指标均显著高于平坡,与中坡、下坡未形成显著性差异。试验结论将为油茶的科学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给培育优质青钱柳人工林提供依据,以青钱柳人工幼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坡位和下坡位林下间作青钱柳的地径与苗高,研究坡位和间作对青钱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坡位对青钱柳人工幼林的地径和苗高生长有显著影响。上坡位的地径均值为0.90 cm,苗高均值为0.92 m;中坡位的地径均值为1.22 cm,苗高均值为1.19 m;下坡位的地径均值为1.31 cm,苗高均值为1.3 m。下坡位生长情况最好,中坡位次之,上坡位最差。林下间作的青钱柳各生长指标均超过了未间作的青钱柳,地径均值增加了72%,苗高均值增加了5%。  相似文献   

9.
对闽北山地坡位对湿地松生长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坡位对湿地松幼林的生长有显著影响,中坡和下坡湿地松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显著大于上坡;不同坡位上湿地松幼林的林分生物量为下坡(9 522kg hm~(-2))中坡(7 137kg hm~(-2))上坡(6 266kg hm~(-2));不同坡位上湿地松对养分的利用效率不同,其中中坡对氮、磷的利用效率显著高于上坡和下坡,下坡对钾、钙、镁、铁的利用效率高于上坡和中坡。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江西武夷山南方铁杉林主要树种叶片养分含量,阐明不同生活型(落叶树种和常绿树种)树种新鲜叶和凋落叶养分化学计量特征与养分再吸收效率,为揭示南方铁杉林主要树种叶片养分含量及再吸收效率对植物生活型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南方铁杉天然林内主要树种的新鲜叶和凋落叶,测定叶片碳(C)、氮(N)、磷(P)含量,计算其化学计量比和养分再吸收效率,采用标准化主轴回归估计方法对南方铁杉林主要树种新鲜叶与凋落叶中N、P含量的异速生长关系进行研究,分析生活型对叶片N、P含量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1)南方铁杉天然混交林中,落叶和常绿两生活型树种间的新鲜叶C含量无显著差异,但落叶树种N和P含量均显著高于常绿树种(P<0.05);但两生活型树种间的凋落叶C、N、P含量均无显著差异。2)新鲜叶C∶N和C∶P均表现为落叶树种显著低于常绿树种(P<0.05),但N∶P在两生活型树种间差异不明显;凋落叶C∶N、N∶P和C∶P均显著大于新鲜叶,但其在两生活型树种间差异不明显。3)常绿树种新鲜叶N与P含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凋落叶N与P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1.
在泉州森林公园林下开展了不同坡向、坡位和不同树种不同郁闭度下南方红豆杉造林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森林公园内林下南方红豆杉在不同坡位、坡向生长差异显著,生长量大小顺序为下坡中坡上坡,阴坡阳坡。中下坡是森林公园内林下南方红豆杉适宜生长的坡位,阴坡是森林公园内林下南方红豆杉适宜生长的坡向。森林公园内南方红豆杉在木麻黄林和龙眼林下种植其生长量随上层林郁闭度的增大而提高,空地栽种南方红豆杉保存率低,生长量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揭示不同坡位对芳樟生长指标、生物量积累与分配和精油特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设置了上坡、中坡和下坡三个处理,来研究芳樟矮林的坡位效应。【结果】1)芳樟矮林各项生长指标在不同坡位间总体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不同坡位间的株高差异均显著;下坡和中坡的基径显著大于上坡,下坡和中坡之间基径差异不显著;与上坡相比,中坡和下坡的叶面积分别增加了74.09%和99.87%。2)芳樟矮林生物量在不同坡位总体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其中叶片、侧枝和单株总生物量差异显著,均表现为下坡显著高于上坡,下坡和中坡及中坡和上坡之间差异不显著;主干生物量在不同坡位间差异不显著。植株生物量的空间分配在不同坡位上均表现为叶片侧枝主干,但不同坡位间各器官生物量所占比例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3)芳樟不同器官中精油含量在不同坡位上均表现为叶片侧枝主干,其中叶片和主干精油含量均表现为下坡显著大于中坡和上坡,下坡和上坡的侧枝精油含量显著高于中坡。精油产量在不同坡位总体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且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比例表现为叶片侧枝主干,但不同坡位间各器官的分配比例差异不显著。【结论】下坡位有利于芳樟矮林的生长、生物量积累和精油产量形成,提高叶片中生物量的分配比例是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闽北山地坡位对闽楠生长和林下植被丰富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揭示坡位对闽楠人工林生长和林下植被丰富度的影响,选择闽北山地不同坡位的闽楠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保存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林分蓄积量、生物量以及林下植被种类和数量组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坡位显著影响了闽楠人工林的生长和林下植被组成,不同坡位上闽楠人工林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林分蓄积量均为下坡位大于上坡位,不同器官生物量除细根的生物量为下坡位与上坡位无显著差异之外,其他器官的生物量均为下坡位上坡位,下坡位闽楠人工林林下植被的数量和种类组成均大于上坡位,在选择闽楠造林地时,应尽量选择下坡造林,不宜选择上坡造林。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梅州市大埔县百侯17年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人工林,对不同坡位之间马尾松人工林的生长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坡位之间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均值均有极显著差异;下坡位马尾松人工林生长情况最佳,中坡位次之,而上坡位最差,各均值均随坡位的上升呈下降趋势;下坡位胸径均值为23.78cm,中坡位和上坡位分别20.52cm和18.87cm,分别比下坡位减少13.71%和20.65%;下坡位树高均值为13.78 m,中坡位和上坡位分别为12.88 m和11.89 m,分别比下坡位减少6.53%和13.72%;下坡位单株材积均值达0.2897m3,中坡位与上坡位分别为0.1988m3和0.1315m3,分别比下坡位的减少31.38%和54.61%;下坡位、中坡位和上坡位的胸径变异系数分别为51.37%、55.63%和61.47%;树高分别为6.71%、7.52%和11.12%;单株材积分别为1.98%、2.28%和3.27%,下坡位的个体之间分化较小,随坡位上升个体分化程度加大。  相似文献   

15.
选择福建省建阳范桥国有林场16年生杉木×闽粤栲混交林与杉木纯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坡位不同林分养分积累量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上坡立地条件下,杉木纯林乔木层N、P、K养分积累量均大于杉木×闽粤栲混交林。中坡和下坡林分乔木层养分积累量则表现为混交林大于杉木纯林。不同林分乔木层养分积累量均占整个林分养分积累总量的90%以上,且表现为N>K>P和下坡>中坡>上坡。上坡杉木纯林的灌木层和草本层N、P积累量均大于混交林,下坡林分的灌木层N、P、K养分积累量均表现为杉木×闽粤栲混交林大于杉木纯林。不同林分凋落物的N和P的积累量均大大超过草本层和灌木层的积累量。  相似文献   

16.
以湖南会同杉木基地Ⅲ号集水区25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杉木林土壤及凋落物的C、N、P含量。结果表明:凋落物中有机C、全N、全P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569.16、13.82、2.76 g/kg;C∶N、C∶P、N∶P的平均值分别为44.92、263.72、6.11。土壤中有机C、全N、全P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4.51、1.19、0.60 g/kg;C∶N、C∶P、N∶P的平均值分别为13.6、26.5、2.2;土壤C∶N、C∶P、N∶P等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空间上具有显著差异;土壤全N含量表现为上坡高于下坡,中坡最低;全P含量基本保持稳定的状态,养分元素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凋落物的全P与土壤表层的全N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凋落物的C∶P、N∶P与土壤表层的全N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不同坡地条件木荷人工林的生长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业资源管理》2015,(5):70-75
对不同坡向、坡位之间18a生木荷(Schima superba Gardn.et Champ.)人工林进行生长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坡向、坡位的木荷林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均有极显著差异;阳坡下坡位的胸径均值为9.17cm,树高均值为8.10m,单株材积均值为0.031 617m3;阴坡下坡位的胸径均值为8.84cm,树高均值为7.83m,单株材积均值为0.027 923m3;阳坡或阴坡下坡位的各生长指标均值均分别超过中坡位,中坡位均分别超过上坡位;阳坡生长优于阴坡;下坡位生长情况最佳,中坡位次之,上坡位最差。2)不同坡向之间的冠幅和活枝下高均有极显著差异,死枝下高(P>0.05)差异不显著;不同坡位之间的冠幅、活枝下高、死枝下高均有极显著差异;树高、胸径分别与活枝下高、死枝下高及冠幅等指标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表明林分生长力的强弱与其自然整枝能力的强弱关系密切。3)由不同坡向的不同坡位DBH/H值可知,木荷林的生长随坡位的上升均表现出树高生长逐渐替代径向生长;郁闭的木荷林分,受到干扰较少,仅产生少量萌枝,表明萌枝的产生与干扰有关。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东南部地区是我省主要木材产区之一,分析该区域内土壤的碳、磷含量对常见森林群落植物叶片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有助于改善该区域内的森林经营措施。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植物叶片C和N含量的算术平均数分别为61.646 g/kg和7.080 g/kg,叶片P含量的几何平均数为1.241 g/kg。土壤N∶P与植物N含量及N∶P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植物P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研究指出,在贵州省东南部地区,土壤N、P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9.
在福建省大田县太华镇调查了天然起源闽楠林不同坡向、不同坡位楠木林及其林下幼苗生长情况,结果表明:(1)坡向、坡位对闽楠林木胸径、树高和郁闭度的生长具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坡向×坡位交互作用对胸径生长具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但对树高和郁闭度的影响不显著((p>0.05))。闽楠林木胸径、树高生长阳坡极显著大于阴坡,中、下坡极显著大于上坡;阳坡的中、下坡有利于楠林胸径生长,阳坡、阴坡的下坡有利于林木树高的生长,阴坡的中、下坡则有利于其郁闭。(2)坡向、坡位以及坡向×坡位交互作用均对林下闽楠幼苗的数量和苗高生长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阳坡幼苗的株数和苗高极显著大于阴坡;中坡株数最多、但苗高最矮,下坡株数最少、但苗高最高,上坡株数、苗高均居中;阳坡×中坡最有利于楠木林幼苗株数生长,阳坡×下坡最有利于楠木林幼苗苗高生长,而阴坡×下坡既最不利于幼苗株数生长,也最不利于苗高生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解雷州半岛尾巨桉速生人工林生态系统的C、N、P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方法]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法,选取雷州半岛4种不同林龄(1、3、5、7 a)的尾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尾巨桉叶片、凋落物及土壤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C、N含量表现为叶片凋落物土壤,P含量表现为叶片土壤凋落物,且3个库间差异显著;土壤的C含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N、P含量差异不显著,土壤C∶N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逐渐下降;凋落物的C∶N为54. 07 92. 18 ( 25),表明尾巨桉林下凋落物分解速率较慢,N元素成为主要限制凋落物分解的元素,凋落物的C∶N随林龄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凋落物分解速度先降低后升高;叶片的N∶P为10. 80 12. 98,说明中幼林龄尾巨桉受N限制较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凋落物养分元素含量受叶片限制,土壤养分含量受凋落物限制,表明生态系统内部C、N、P元素在植物、凋落物与土壤之间实现了运输和转换。[结论]雷州半岛尾巨桉中、幼林龄时期土壤有机质及凋落物分解速率较慢;随林龄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凋落物分解速率下降,N元素成为其主要分解限制性元素,林分生长受N限制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