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基于农村信息贫困的河北农民信息素质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农村信息贫困的成因是有效破解农村信息贫困的前提之一。农民是农村信息需求的最重要主体,其信息素质直接影响着信息需求的认识与表达。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的最基本内容。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法,从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两个方面对河北省564个农民的信息素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农村信息贫困在信息需求层面的原因,以期为农村信息贫困的解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农民视角的河北省农村信息供给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信息供给层面分析农村信息贫困的成因是有效破解农村信息贫困的前提之一。农民是农村信息供给的主要受体,其对农村信息供给的了解和认知,是考察和评价农村信息供给的重要依据。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法,从信息产品、信息供给主体、信息供给环境和信息受体等四个方面对河北省564个农民进行了农村信息供给状况的调查研究,探讨农村信息贫困在信息供给层面的原因,以期为农村信息贫困的解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癸氧喹酯对AA肉鸡感染Eimeria tenella疗效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测定抗球虫指数来衡量癸氧喹酯对鸡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的疗效。结果表明癸氧喹酯低中高剂量组(13.6ppm、27.2ppm和54.4ppm)抗球虫水平都达到了优秀,抗球虫指数分别为181.29、182.65和181.61。癸氧喹酯与马杜霉素组联合用药组(13.6 ppm +2.5ppm)和癸氧喹酯与妥曲珠利联合用药组(13.6 ppm +12.5ppm)的药效突出,抗球虫指数达到了194.37和197.89。试验说明癸氧喹酯能够有效的抑制球虫病的发生,联合用药效果尤佳。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农民信息素养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中国农民信息素养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内涵的论述,以及对中国农民目前受教育现状和农民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不利因素分析,认为中国农民信息素养现状是由于中国教育培养目标主体错位、农村农民教育基础薄弱、组织教育功能弱化等不利因素造成的。明确指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中之重是加强中国农民信息素养教育,提升中国农民信息素养水平;并提出完善农村教育体系,重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构建符合农民特点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对“三农”问题的日趋重视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出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中国政府当前及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大力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水平和效率无疑对于“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有巨大的助力作用。为了推动中国农业信息服务的发展,切实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水平和效率,笔者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农业信息服务进行营销创新的可能和重要性进行了深刻剖析,从营销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农业信息服务理念、方式的创新,最后提出了农业信息服务的营销对策。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生计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先进的国际理念,解决中国农民的生计问题,是当前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新农村建设中最为关注的大问题。笔者利用2006年夏季山西省西北四县的抽样调查数据,对农民生计的可持续性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农民生计问题的严峻性和严重性。其形成的原因:自然条件导致粗放的谋生方式;农村人口增长和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农村土地和生态退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解决农民生计问题的影响结果:阻止土地、生态退化;不断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求。“环境资产的产权赋予农民”、“确定政府与农民的交易量”和“政府给予农民的补偿必须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是解决农民生计问题的三大出发点。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突破口,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依据“燃烧理论”这一理论工具并借鉴中国华西村和韩国新村运动的实践经验得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从农民主体入手,充分利用中国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改变农民精神贫困、依赖懒惰的思想状态,激发、点燃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合作意识。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功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8.
鉴于农民人均收入的高低和农村恩格尔系数的大小能够直接反映农村贫困状况,以农民人均收入和农村恩格尔系数表征农村贫困状况,通过选择南疆三地州作为研究区,以农民人均收入和农村恩格尔系数为参考序列与农民收入结构进行灰色关联分析,从而得出农民收入结构与贫困之间的内在关联程度。结果表明:家庭经营性收入与贫困关联程度最大,其次为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对贫困状况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因此,进一步从优化种植结构、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南疆三地州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李文政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9):353-356
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依然存在,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障碍。当前,中国农村贫困治理存在着相对贫困问题突出,贫困人口返贫率高,实际贫困人口数量较大等问题。为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改革户籍制度,打破二元社会结构,建设传递机制,完善农业金融立法,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资金支持力度,把土地处置权上升为土地资本功能,发挥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优势,完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中国信息化建设对基层农村科技服务产生了哪些影响及未来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发展还面临哪些制约因素。本研究面向农村科技服务者开展问卷调查,基于来自中国14个省级地区的调查结果,从网络认知、网络应用、上网目的、上网地点、科技网站访问频次等方面分析了基层农村科技服务者的信息行为特征,并考察了各地区应用互联网开展科技服务的现状,在此基础上从信息内容和传播方式两个层面总结了农村科技服务者对网络科技信息的需求。最后以实证研究结论为依据,从网络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传播方式建设、农村信息服务设施建设、农民信息素质提升等方面提出推进基层农村科技服务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云南农业信息化服务三农新模式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解决农业信息传播“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三农”,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与新华社云南分社和中国移动云南分公司紧密合作,共同搭建了“云南农村信息化扶贫暨农信通专家咨询服务平台”。本研究主要介绍了平台的建设现状、服务内容、功能模块、实施方案和取得的成果,提出在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过程中要选择低成本的信息化模式,走低成本和本土化的农村信息化道路;建立健全农信通专家服务长效运行机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农信通”服务功能模式,构建基于移动数字图书馆的云南本土化移动信息服务集成;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完备的农业科技服务支持体系,以产业化方式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徐晓 《中国农学通报》2021,37(21):160-164
电商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并最终摆脱贫困的一种创新型扶贫手段。黑龙江省作为中国最北的农业大省,一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农村贫困问题,另一方面又具有生态环境良好、绿色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因此十分适合运用电商手段助力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梳理和系统性分析黑龙江省农村电商扶贫现状,发现电商扶贫中存在农民从业人员“等靠要”思想严重、电商产业缺乏领军人物、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和基础设施相对不足等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提高贫困户电商脱贫意识、培养农村电商领军人才、建立本土农产品电商知名品牌和完善基础设施等对策建议,为黑龙江省进一步发展农村电商扶贫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农村网络就业信息多但针对性不强、搜索准确率低的瓶颈问题,急需统一标准对相关信息进行规范。在分析现有农业农村信息资源分类的基础上,考虑农村劳动力信息的用途以及网络服务实践和管理的信息特征,提出农村劳动力信息分类规范的应用范围和构建原则,利用线性分类法设计信息分类体系和属性,初步建立了网络化的农村劳动力信息分类规范,并依托于广东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等信息化项目进行了应用。  相似文献   

14.
在对湖南省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分别对湘西3个县6个村的贫困脆弱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湘西自治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户贫困脆弱性的主要因子是相对落后的经济状况、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以及恶劣的自然环境;不同区域农户面对风险的冲击和抵御能力有较大差别。因此,湘西地区应改变扶贫开发模式,开展发展式和参与式扶贫项目;创新贫困检测模式,建立动态扶贫监测管理新模式;统筹城乡综合发展,实现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推广生态扶贫计划,遏制自然环境恶化;结合区域发展特点,制定针对性扶贫政策,以全面提升农户抵御风险冲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中国存在数量较多收入徘徊在贫困线上、且缺乏有效的脱贫手段的群体,在中国区域、城乡之间,暂时贫困率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对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的研究与分析,对上述假设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1)在CHNS的有效样本中,25.87%的家庭出现了暂时贫困状况,远大于样本中出现的贫困率与长期贫困率;(2)就区域、城乡比较而言,经济落后地区与农村地区的暂时贫困率要高于发达地区与城市地区。依据该研究结果提出政策建议:加大“能力扶贫”的力度,特别是对于贫困人群初、中级应用技术、技能的免费培训工作;继续推进各项一体化政策,重点关注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信息熵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农民信贷决策的信息熵函数,以华北平原地区农村为例,探求了信息熵对农民家庭收入和支出两方面的影响及其对农民信贷需求的影响。研究发现,信息对农民家庭收支的影响存在差异;由于农村信息传播不畅通,致使农民家庭信贷需求是不完全有效的,并指出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传播机制,是提高农民信贷需求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石灰岩贫困山区农户土地利用转型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灰岩山区因土地利用存在可用面积少和可利用方式有限等诸多问题,容易导致农村贫困问题产生,研究石灰岩贫困山区影响农户土地利用转型的因素,探讨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土地利用模式有助于缓解石灰岩贫困山区的贫困问题。本文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洛阳镇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二值选择Logit模型从农户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权属和土地利用方式三个方面着手,系统分析现阶段影响农户土地利用转型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的土地承包政策依然是影响农户土地利用转型的主要因素;而农户自身的家庭类型、个人特征、资源禀赋、经济因素则分别通过农户不同方面的土地利用转型需求影响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当地政府应以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为基本原则,根据石灰岩山区的特殊背景,从差异化修正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等方面合理引导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