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建志 《茶报》2004,(2):43-44
唐陆羽《茶经》之出:“福州生闽方山山阴县也”说明“方山露芽”茶在闽县方山。那方山在哪里?现全国多书载方山(五虎山附近),也有书指方山是在闽候县尚干的五虎山,如:《三山志》《闽书》《闽都别记》等志书载在闽县清廉里。《三山志》是宋淳熙九年(1182年)成书,因福州曾一度  相似文献   

2.
一信一诗武夷茶出了山。茶史确认,茶始于唐而盛于宋.茶叶为福建名产之一.唐韩偓避乱入闽,福州荔枝已列贡品,而无茶品,他的诗中有“遐方不许贡珍奇,密诏惟教进荔枝.”(《吴评韩翰林集》)而李肇在《唐国史补》说:“当时风气重品茶,福州方山(原属建州,俗称五虎山,今属闽候)有露芽为第一”当时福建名茶之一种.《三山志》载:“元和间,诏方山院僧怀恽,至麟德殿说法,赐茶”.怀恽奏曰:“此茶不及方山茶佳,则方山茶得名久矣,盖建茶未盛前也.”  相似文献   

3.
文献表明,福州在唐朝有两种茶作为贡茶,即“腊面茶”与“方山露芽”。方山露芽又称“方山之芽”。唐·李肇《唐国史补》“:福州有方山之露芽。”方山在何处?早时有人认为“方山就是今之鼓山”,但《八闽通志》载“:(茶)福州诸县皆有之,闽之方山、鼓山、侯官之水西、怀安之凤岗山尤盛。”可见鼓山、方山有别,方山不是今之鼓山。近来又有人认为“,失传了千年的贡茶‘方山露芽’的故乡,就在福州长乐航城镇泮野村”。可是《长乐县地名志》并无记载“方山”这一自然实体或村名,亦即长乐无“方山”这一地名;并且,泮野村系位于福州的东南,与古籍记载…  相似文献   

4.
一、福建茶叶的兴起我国茶叶盛于唐,产区遍及现在南方的十四省。《唐史》载:“风俗贵茶,茶之品益众,”此际茶叶已成为商品广为销售。当时品质首推阳羡,但局处边隅的福建“方山露芽”亦已崭露头角,《三山志》载唐宪宗赐茶给僧怀晖,怀晖说;“此茶不及方山茶佳,”可见  相似文献   

5.
福建发展茶业的九大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是我国茶叶的主产区,是红茶与特种茶——乌龙茶、茉莉花茶、自茶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早在东晋(公元376年)南安市丰州古镇的莲花峰就有“莲花荼襟太元丙子”摩崖石刻,是福建茶事最早的文字记载。这比睦羽《茶经》(公元780年)问世要早404年,距今已有1632年的历史。从唐代开始,福建就是贡茶的产地——福州长乐郡(福建福州),福州的方山露芽、“蜡面茶”,“福州柏岩极佳”。宋代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与世。  相似文献   

6.
<正>陆羽《茶经·八之出》在叙述岭南茶区时说"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还特别注明"福州,生闽县方山之阴"。闽方山究竟在福州的什么地方?《茶经》中没有说明。并且也没有交代方山所产的是什么茶?研究表明,福州于唐朝有两种茶作为贡茶,即"腊面茶"与"方山露芽"。方山露芽又称"方山之芽"。  相似文献   

7.
建瓯产茶历史可上溯唐以前,但有文字记载的则自唐朝开始,距今约一千二百多年,陆羽著的《茶经》(著于公元760年前后)中《八之出》云:“茶生岭南,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建州系唐时建瓯之称)说明当时建瓯不但盛产茶叶,而且品质甚佳。  相似文献   

8.
诸暨茶业概况及"十一五"发展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光鑫 《中国茶叶》2006,28(6):30-31
诸暨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产茶历史悠久。唐时,即被列入全国八大茶区的浙东茶区,所产茶称越州茶。南宋《剡录》称诸暨石笕岭茶为“越产之擅名者”。明时,东白山茶充作贡品,“岁进新芽肆筋”(明隆庆《诸暨志》)。清代光绪年间《诸暨县志》载:“邑茶之著者石笕岭茶、东白山茶(即太白山,当地称东白山),宜家山茶、日入柱山茶、梓乌山茶”。民国期间,茶以“太白山产者最上,质味皆佳,坑坞山次之,鸡冠山,扁担山又次之。”(《诸暨民报五周年纪念册》)。  相似文献   

9.
福宁清水绿     
福宁清水绿,又叫龙首山清水绿。因龙首山主峰于福宁城北,属太姥山南支脉,此茶扬名于发源地龙首山巅的圣水寺,以及龙首山麓“百里诸山”,故近代人称龙首山清水绿。 福宁清水绿历史悠久,国内外久负盛名。早在唐代(公元618~907年)福宁(今之霞浦)已开始产茶。如《新唐书,地理志》福州(当时霞浦属之)土贡中就有茶的记载。宋代淳熙的《三山志》和清代《福建通志》四卷中云:……“《唐地理志》亦载福州贡蜡面茶,盖建茶未盛前也,今古田、长溪(即霞浦)近建宁界亦能采造,然气味不及。”又《乡土历史》上册30页中载:“福建是茶叶生产区,早在唐代,闽东、闽北已开辟了许多茶园……我  相似文献   

10.
毛文锡《茶谱》载:"福州柏岩极佳。"民国出版的《闽侯县志》(1930年)也载:"茶……《茶谱通考》云:建州之北苑先春、龙焙,福州之柏岩。"说明福州柏岩是一种好茶,它产于福州的什么地方?毛文锡,字平珪,五代十国高阳(今河南高阳)人,出自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十四岁便得中进士,仕途上更是平步青云,后任后蜀翰林学士,升为内枢密...  相似文献   

11.
茶叶历来为闽江上游山区的传统产品,武夷茶是茶中之精品.武夷茶生产可远溯唐代,至明代,茶叶生产虽有所停滞,但"(武夷)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1].降至清代,茶叶商品生产有较大发展,鸦片战争后走向鼎盛. 一、福建茶叶生产的兴衰沿革 福建茶叶大规模种植开始于唐代.肃、代年间,陆羽著《茶经》记:茶"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福建有武夷茶(建州茶)与福州茶,福州茶主要是方山露牙和正黄茶两种,《三山志》记方山茶:"唐宪宗元和间,诏方山院僧怀恽麟德殿说法,赐之茶,怀恽奏曰:‘此茶不及方山之佳’.则方山茶得名久矣……盖建茶未盛前也"[2].《膳夫经手钞》记正黄茶:"福州正黄茶,不知在彼味峭."直至唐末,建茶才开始出名,所谓"自建茶出,天下所产皆不复可数"[3].五代期间,建州茶生产更加兴盛,南唐统治建州时,还大规模组织人民种茶采茶于北苑,并制造团茶,用特制的龙凤模压印,谓之"龙凤腊面茶",简称"龙凤茶",为贡茶.作为建州茶中突起的名品——武夷岩茶也已普遍种植.福建茶叶除了茶品有名外,其产量也颇为可观.唐代时,福建茶叶产量已居全国第五位[4],为全国重要产茶区.  相似文献   

12.
福州鼓山半岩茶在唐朝就负盛名。它的品质之优良如唐代茶圣陆羽《茶经》中所指,“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说明福州在唐代鼓山半岩茶与方山露芽一样,属当朝名荼,早已出名。见《李肇·唐国史补》。但是由于时间久远、地点变迁、史料的欠缺,福州这二处历史名茶早巳绝迹,至今要探寻其准确茶园地点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聪明能干,智商高,是世界公认的。而中国人的这种广为称颂的聪明智慧与其自古以来喜好饮茶及茶文化的发展是分不开的。鉴此,笔者从茶叶蕴藏的丰富物质,文化及精神内涵等方面探讨茶叶对人体智慧的有效功能和作用,旨在强化和宣传茶叶对人体的保健和文化价值,以促进我国茶叶经济和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1饮茶醒脑提神与僧人坐弹驱睡茶能醒脑提神早在古代就有很多论断。东汉医学家华论所著《食论》云:“苦茶久食,益意思。”《神农食经》中也称:“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明代(公元1368-1628)顾元庆所著《菜谱》中阐述更为全…  相似文献   

14.
《安溪茶歌》全文:安溪之山郁磋峨,其阴长温生丛茶。居人清明采嫩叶,为价甚贱供万家。迎来武夷湾人制,紫白二毫粟粒芽。西洋番舶岁未实,工钱不论凭官牙。溪茶送仿告茶样,先炒后培不争差。真伪混杂人清清,世道如此良可嗟。吾哀肺病日增加,蔗浆茗饮当餐露。仙山道人久不至,开坑香涧路途除。江天极目浮云遮,且向闲庭扫落花,无暇为君辨正邪。录自乾隆《泉州府志》19卷作者简介:阮晏锡,字畴生,厦门人。《同安县志》载:“甲申(1644年)之变,曼锡方弱冠,慨然谢举子业,师事曾樱,传性理学,患难与共。”其生年为天启7年(1677年…  相似文献   

15.
武夷岩茶文化所含内容极为广泛,本文仅能扼要地述说如下:1武夷茶包含武夷岩茶,但武夷岩茶虽是武夷茶中的主要部分,而不能概括统称为武夷茶,武夷茶历史悠久,南北朝(公元479-502年)的南朝“齐”时,浦城令江淹赞武夷山为“碧水丹山”称山上所产的“珍木灵芽”皆淹平生所至爱。已有文字记述。至唐元和(公元806-820)年间《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云“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碧水丹山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贱用之“,至同代光启年间(公元885-886年)进士、郑谷之徐寅腊石茶诗云“武夷初暖日初园、采摘…  相似文献   

16.
龙游方山茶 浙江龙游县产茶历史悠久,北宋西安长史蔡宗颜撰述:“龙游方山阳草坡出早茶,味绝胜。”明弘治年间《衙州府志》载:“龙游县方山之阳,出早茶,味绝胜,可与北苑、双井争衡。”北苑茶、双井茶是当时全国著名的茶叶,方山茶可以与之争衡,说明方山茶质量具有全国名茶的术平。1935年余绍宋的《龙游县志》记载:“龙游南乡多产白毛尖,香高味鲜,销于上海、杭州竹木商人。”方山茶也称白毛尖。1986年龙游县农业部门成立名茶课题组,通过3年努力,研制恢复成功  相似文献   

17.
永州茶业史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永州市(原零陵地区)茶叶历史悠久,江华苦茶最早记载于春秋时代的《尔雅释木》:“、苦荼”,距今约2500余年。宁远县古时产疑茶“以出九疑山故名”,“每岁谷雨前采芽焙之曰炭青,味甘香不减武夷日铸,以潇水煮之厥味倍佳。”(清嘉庆《九疑山志》)唐代大文学家...  相似文献   

18.
(续)三、采摘天气陆羽《茶经》有“凌露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古人强调保持茶芽的鲜度,所以认为采茶必须在“日出之前”,如《北苑别录》说:“采茶之法,须是侵晨,不可见日,侵晨则夜露未晞,茶芽肥润,见日则为阳气所薄,使芽之膏腴内耗,至受水而不鲜明。故  相似文献   

19.
巩志 《中国茶叶》2008,30(7):33-34
茶,钟山川之灵禀,集天地之风露,含英咀华,吐香韫玉。宋徽宗《大观茶论》:“夫建茶擅瓯闽之秀气,臻山川之灵禀。”茶为草木之灵芽,本是大自然之杰作,是上天赐予人类的最佳饮料。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一般认为唐代中期(约公元8世纪)以前的“茶”写成“荼”(读作“ú”)。据查,“荼”字最早见于《诗经》,在《诗经·邶风·谷风》中记载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相似文献   

20.
早在唐朝,福州就以方山茶著名。五代、十国时,闽宫人有采摘甘露堂前两株茶的新芽,在甘露堂设倾筐会的活动,清侯官人林直《闽宫词》十首中的第四首云:“绿树婆娑甘露堂,春来相约会倾筐;建州闻有茶膏贡,可似新芽入焙香?” 明朝弘治年间,产茶已“福州诸县皆有之”。到清朝,福州是花茶和米砖茶的中心产地,是茶叶贸易的重要港口。明、清两代,写福州茶事的诗尤多,闲集数事拾缀成篇,公诸同好,冀有所增益也。 鼓 山 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