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十字花科黑腐病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am.)Dowson 是世界性分布的十字花科作物的重要病害,近年在我国蔬菜上的为害呈加重的趋势。关于该病的非十字花科寄主,未见报道。黑腐黄单胞菌的侵入途径是典型的水孔侵入方式,侵害十字花科作物,特别是甘蓝,细菌由叶缘水孔侵入后沿叶脉蔓延,形成很具特点的叶缘“V”字形斑的症状。1986年,我们在宝鸡市郊区和杨陵等地菜田调查中看到,菠菜也有类似的症状发生。为查明其性质,遂进行了以下试验。  相似文献   

2.
贡柑黑腐病是近年来在贡柑上发生的一种新型病害,该病害可导致嫩梢快速枯死,大量嫩叶脱落,严重影响树势和产量。本研究从病区采集发病枝叶,对贡柑黑腐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rDNA-ITS序列分析技术对其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贡柑黑腐病病原菌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 Nees真菌,rDNA-ITS序列与GenBank中芸薹链格孢菌A.brassicae(Berk.)Sacc.和柑桔链格孢菌A.citri Ellis et Everhart的ITS序列的同源性为99%。结合形态学特征,推断该病原菌为柑桔链格孢菌。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山东省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工厂化厂房内发现的细菌性病害的种类,从感病子实体组织分离获得病原菌菌株,通过提取其基因组总DNA并分别扩增病原菌的16S rD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托拉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tolaasii)。  相似文献   

4.
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是由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致病变种引起的世界性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黑龙江省大白菜黑腐病增加,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依兰县感染黑腐病的大白菜叶片为试材,分离纯化病原菌,获得3株病原菌.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以细菌通用引物16S rRNA对该病原菌进行16S rRNA的PC...  相似文献   

5.
以新疆冬枣为试材,对其采后贮藏中黑腐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和鉴定,并对其控制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枣黑腐病病原菌鉴定为链格孢菌;链格孢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菌落生长速率、产孢量以及菌落厚度差异较大,黑暗对其孢子的产生起促进作用,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70℃,微波和超声波处理均能抑制其孢子的萌发,链格孢菌孢子具有较强的抗紫外线辐照能力。  相似文献   

6.
罗宽 《中国蔬菜》1983,1(3):23-0
十字施科黑腐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病害,发生较普遍。美国1973年大发生,1975年由18个州的研究者合作组成一个委员会,称为NCR-100,专门研究黑腐病和黑胫病。日本也列为蔬菜病虫害测报对象之一。我同近年各地也发生较多,有的地区甘蓝发病率达100%,胜利油菜发病率达72%,还造成大白菜死株,严重影响产量。现提供一些国外的研究情况供参考。 一、病原菌 Xanthomonas campcstris PV.campestris (一)形态和生理:病原纠菌为短杆状0.4—0.5X 0.7— 3微米,链生、有荚膜、无芽胞,极生单鞭、毛格兰氏阴性、不抗酸、好气。在牛肉汁琼胶上菌落淡黄色,随着菌…  相似文献   

7.
萝卜是重要的蔬菜作物,黑腐病是其主要病害之一,对萝卜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从黑腐病发生、黑腐病菌特征、黑腐病抗源材料的筛选及抗病育种研究、抗黑腐病基因、抗黑腐病遗传规律和黑腐病综合防治等方面对萝卜黑腐病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黑腐病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卡特兰黑腐病又称冠腐病、猝倒病,主要危害叶片,是卡特兰常见真菌病之一。其症状表现为卡特兰叶片上出现细小、有黄色边缘的紫褐湿斑,在叶的下表面为不规则的病斑发生.以后病斑逐渐扩大,病斑直径2cm~3cm.有的横径长达7cm-8cm,呈水渍状褐色,较大较老的病斑变成黑褐或黑色,用力挤压还会渗出水分,老病  相似文献   

9.
《中国瓜菜》2019,(4):8-11
近年来,大白菜黑腐病日益加重。笔者综述了大白菜黑腐病的病害症状、黑腐病病原菌的特征特性、黑腐病病原菌对抗氧化系统的影响、黑腐病蛋白质组学研究等进展。如黑腐病菌侵染植物后活性氧的生成速率增加、抗氧化酶活性也发生改变;蛋白质组学研究表明,防御和胁迫、及光合系统相关的蛋白丰度增加,茉莉酸和乙烯途径被激活。  相似文献   

10.
2011—2012年采用盆栽苗人工接种和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贡柑产区近年为害严重的黑腐病(病原菌为Alternaria citri)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其病原菌可以从没有伤口的叶面侵入,但更易从伤口入侵;贡柑和默科特桔最感病,其次是椪柑和南丰蜜桔,在有伤口和连续下雨的条件下马水桔、沙糖桔和温州蜜柑的嫩芽也偶被感染,橙类、柚类、柠檬和金柑抗病。在田间,贡柑、默科特桔最感病,其次是南丰蜜桔、椪柑,马水桔、沙糖桔、温州蜜柑未见发病。刚抽发的嫩梢和幼果易感病,组织越嫩越易感病,老叶、成熟果实感病少,幼树和刚结果树以及嫩梢多的树发病重。该病原菌孢子萌发需要高湿,下雨、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夏梢发病最重,其次是春梢和幼果,秋梢发病轻。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只要下雨和温度达到15~30℃,1~3天即可显症,病斑沿着叶脉快速扩展。发病快、扩展快是其难防治的最大原因。  相似文献   

11.
甘蓝抗黑腐病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锐  雷建军 《西南园艺》1998,26(3):29-32
对甘蓝黑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侵染途径、病害的症状和甘蓝抗病遗传特性、抗病性鉴定方法、抗病性材料选择、抗病育种等方面作一概述,并对未来甘蓝抗黑腐病育种提出了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枣黑腐病发病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志清  常聚普 《果树科学》1997,14(4):252-256
  相似文献   

13.
金针菇工厂化生产中黑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山东省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工厂化生产中发现一种新病害,将其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经柯赫氏法则验证,该病原菌为致病菌。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及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其为托拉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tolaasii)。  相似文献   

14.
初步研究了枇杷花腐病在不同发病时期及不同组织的病原菌种类及其致病性,结果表明:(1)细菌不是引起花轴维管束变褐的最初病原菌,它是在维管束变褐之后寄生上去,引起花轴表皮腐烂的病原菌。(2)灰葡萄孢菌是在花腐病的中后期腐生上去的,应该不是引起花穗腐烂的关键性致病病原菌。(3)引起枇杷花腐病最初发病的病原可能与2种真菌有关,一种是引起灰斑病的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aeriobofoliaDesm),另一种是长出粘孢团的真菌(尚待鉴定)。(4)室外接种拟盘多毛孢菌的花穗发生明显花腐症状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该菌可能是引起枇杷花腐的病原菌之一;而接种粘孢团的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明显,它可能不是引起花穗腐烂的关键性致病病原菌。  相似文献   

15.
李明远 《蔬菜》1997,(4):23-24
注意防治十字花科黑腐病100081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所李明远十字花科黑腐病是一个世界性的大病,1898年在美国首次发现。在我国最早的记载是1940年。在北京市七十年代即有发生,八、九十年代发生普遍,日趋严重,个别田块绝收。这个病害危害的蔬菜种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贡柑黑腐病已成为贡柑上仅次于柑橘黄龙病的重要病害,其病原菌是柑橘链格孢菌。根据该病发病快和发病需要高湿度的特点,笔者提出稀植、剪除病枝叶、下雨前喷药和选择使用有效药剂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为了验证这些措施的有效性,笔者于2012~2013年在桂林进行了田间验证试验。【方法】:通过间伐,在田间设置未封行区和封行区;通过剪除病枝叶,在田间设置剪除病枝叶区和未剪除病枝叶区;根据天气预报,设置下雨前喷药、下雨后喷药等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结果】未封行小区病情指数比封行小区低15.13%,相对防效达64.35%,平均单株果实数多515.77个,单株果实数增加78.23%;剪除病枝叶小区比未剪除病枝叶小区防效显著增加;下雨前喷药保护比下雨过后再喷药,防效显著增加。经田间筛选,防效较好的药剂有:80%络合态代森锰锌WP 1.67 g/L+10%氟硅唑EW 1.00 g/L、72%霜脲·锰锌WP 1.67 g/L+10%氟硅唑EW 1.00 g/L、72%霜脲·锰锌WP 1.67 g/L+10%氟硅唑EW 0.67 g/L。在连续下雨条件下,上述药剂的持效期为7 d;在喷药后不下雨的天气条件下,持效期为7~9 d。【结论】保持果园不封行、下雨前喷药保护、喷施有效药剂、剪除病枝叶是控制该病危害的四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以人参锈腐病病原菌为试材,将人参锈腐病病原菌侵染的土样分别填埋至5~25cm土层中,研究其在不同深度土层中自然越冬情况。结果表明:自然越冬后各层锈腐病病原菌均有一定浓度的存活,且病原菌存活率随土层加深而升高。  相似文献   

18.
山楂花腐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在清水中不萌发,而在0.5%葡萄糖、0.5%粗制麦芽糖、5%山楂叶片汁液、0.5%和1%山楂花朵柱头汁液中均能萌发,其中以在0.5%粗制麦芽糖和0.5~1%山楂花朵柱头汁液萌发中萌发率最高。子囊孢子只在含有微量生物素和硫酸素中能少量的萌发。菌系在20~25℃温度范围内生长良好,超过30℃时几乎不能生长,低于10℃时菌丝生长很慢。菌丝在马铃薯蔗糖培养基上生长较好。  相似文献   

19.
高芬  褚建梅  李静虹  王梦亮 《果树学报》2015,(2):274-280,352
【目的】明确山西省‘赞皇大枣’黑腐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2011—2013年从山西石楼‘赞皇大枣’种植区采集新鲜‘赞皇大枣’黑腐病果样品,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和柯赫氏法则回接证病;采用形态学和ITS r DNA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鉴定病原菌;采用菌落生长法和血球计数板孢子计量法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明确了链格孢属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是引起‘赞皇大枣’黑腐病的优势病原菌。该菌生长的最适条件为温度28℃,p H 8;最佳碳源葡萄糖,最佳氮源硝酸钠,最佳培养基PDA;光照对菌丝生长无影响。产孢的最适条件为温度28℃,p H 10,不加碳源,最佳氮源硝酸钠,光暗交替有利于产孢。【结论】山西省‘赞皇大枣’黑腐病主要致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的明确,为后续的病原侵染规律和病害防治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大白菜褐腐病(茎基腐病)的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在北京、河北、江苏等地的部分大白菜种植区,当地俗称的大白菜“茎基腐病”普遍严重发生,实际调查后共采集到大白菜“茎基腐病”病样12份,分离获得12个真菌分离物,经形态学鉴定,分离到的菌株均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对病原菌rDNA-ITS进行PCR扩增,并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将分离到的菌株分别回接健康的大白菜植株,植株表现出与田间相似的发病症状,重新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得到相同的病原物。基于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和致病性试验最终确定北京、河北、江苏等地大白菜 “茎基腐病” 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大白菜“茎基腐病”与大白菜褐腐病、大白菜立枯病属同病异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