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部湾二长棘鲷的生态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1997年12月~1999年6月在北部湾17°53′~21°15′N,106°58′~109°34′E水域进行的4个季节5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北部湾二长棘鲷种群数量分季节、平面和纵深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湾二长棘鲷的渔获率呈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冬、春季渔获率密度指数高于夏、秋季,以3~5月的渔获率最高;秋末冬初,亲体向湾北部进行产卵洄游,春季产卵后鱼群分布在湾内,幼鱼在沿岸海区成长;二长棘鲷的水深分布也有明显特征,高渔获率主要出现在30~60m水深,尤以30~40m水深海域最高,生物量渔获率和个体数渔获率分别达10·27kg/h和700·9尾/h。此外,本文对二长棘鲷的洄游、数量分布与水系、水团、水温及盐度等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地分析。  相似文献   

2.
北部湾二长棘鲷的资源变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根据不同时期在北部湾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北部湾二长棘鲷群体的资源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资源年间数量变动明显,平均渔获率最高为35.8kg·h-1(2000),最低为2.73kg·h-1(1992),其数量变动机制是生长、死亡和补充因素综合决定的。二长棘鲷渔获率的季节分布主要是由洄游引起的,目前以3~5月的渔获率最高。北部湾二长棘鲷的高渔获率主要出现在30~60m水深,尤以30~40m水深海域最高。近年来该资源有所恢复,但渔获组成主要以当年生幼鱼和低龄鱼群体组成。并探讨了资源分布与数量变动以及养护资源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真鲷和二长棘鲷染色体数目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仲庆  徐福章 《福建水产》1991,(1):42-44,41
本实验以真鲷和二长棘鲷的肾细胞为材料,常规空气干燥法制片,Giemsa染色,研究二村鲷科鱼类的染色体数目。结果表明这两种鱼的染色体数都是2n=48。  相似文献   

4.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群体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根据1998年7月至2000年6月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的生物学测定资料,本文主要研究其群体组成、生殖、摄食等特点,为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二长棘鲷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二长棘鲷周年叉长优势组为110—140mm,占58.9%,体重优势组为30—70g,占64.6%,平均叉长为123mm,平均体重为55.3g;由0-Ⅵ龄7个年龄组所组成,以0龄组占优势,平均年龄仅0.71龄,雌性性腺成熟度以Ⅱ期为主,其初次性成熟的叉长为117mm,生殖期为12月至翌年3月;周年均有摄食,各月摄食强度变化较大,平均摄食等级为1.46,平均摄食率为88.8%,摄食强度与叉长成显著的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二长棘鲷种群结构趋于简单化、小型化、低龄化。  相似文献   

5.
北部湾二长棘鲷生长和死亡参数估计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作志 《水产学报》2003,27(3):251-257
根据上世纪90年代及60年代的生物学资料,运用体长频率分析法估算二长棘鲷的生长和死亡参数。vonBertlanffy生长方程的主要参数L∞=27.3cm,K=0.45,t0=-O.34;体重的生长拐点为2.12龄;瞬时总死亡率(Z)、瞬时自然死亡率(M)和瞬时捕捞死亡率(F)分别为2.825,1.045和1.78。当前开发率为0.63,资源处于过度利用状态。根据等渔量曲线图分析,当前的捕捞强度过高,而开捕年龄和开捕体长过低,资源出现衰竭现象。综合考虑当前的捕捞强度和社会经济效益,建议北部湾二长棘鲷的最适开捕年龄大于1龄,开捕体长大于120mm。  相似文献   

6.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叶孙忠 《水产学报》2004,28(6):663-668
根据1998年7月至2000年6月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的生物学资料,研究其年龄组成和生长特性.二长棘鲷捕捞群体由0~Ⅵ龄组7个世代组成,以0龄组为主,Ⅰ龄组次之,平均年龄为0.71龄.应用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拟合的生长参数L∞=244.56mm,K=0.2313,t0=-1.1817,体重的生长拐点为3.71龄.与上世纪80年代初相比,二长棘鲷群体结构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个体早熟化,生长速度加快,捕捞群体小型化、低龄化,二长棘鲷幼鱼损害情况严重,资源处于过度利用状态.根据渔获组成、资源现状及生长特性,建议加强对二长棘鲷幼鱼的保护和管理,合理利用其资源.  相似文献   

7.
蔡良候 《海洋渔业》2001,23(4):188-188,196
斜带髭鯛(Hapalogenys nitens(Richardson),俗称打铁婆、乌包公(福建、台湾等地),隶属于鲈形目、石鲈科、髭鯛属,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其肉味鲜美、色彩鲜艳,市场售价颇高,唯自然海区产量稀少。近年来,福建沿海地区利用天然苗种进行网箱养殖试验,当年达到商品鱼规格,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北部湾二长棘犁齿鲷摄食习性和营养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2008年11月—2009年9月期间对南海北部湾拖网渔获物中二长棘犁齿鲷采样所得的生物学资料以及胃含物分析相关数据,应用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北部湾二长棘犁齿鲷的食物组成、摄食习性、营养级等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二长棘犁齿鲷在北部湾海域广泛摄食,包括中上层鱼类、底栖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等,鉴定到种的饵料生物有23种,以鱼类为主要饵料生物,占79.74%,主要有麦氏犀鳕、康氏小公鱼、粗纹鲾等,其中麦氏犀鳕所占比例最大,每月均有出现,为58.38%;甲壳类和头足类分别占10.86%、6.97%;根据IRI%分析可知,体长在30~59 mm时主要以小型饵料生物浮游动物为食,而60 mm及以上个体则主要以大型饵料鱼类和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有食性转换现象;饱满指数(RI)有显著的体长变化(P0.05),随性腺发育变化也较明显(P0.05);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5N的范围为12.009×10-3~16.007×10-3,营养级随体长和月份的变化均不显著,根据饵料质量百分比及δ15N估算得出北部湾二长棘犁齿鲷营养级平均值分别为3.1和3.7。  相似文献   

9.
测定了二长棘犁齿鲷(Evynnis cardinalis)线粒体控制区全序列,并结合从GenBank中下载的9种鲷科鱼类的相应序列,采用ClustalX对控制区结构进行了分析,识别了相应的保守序列,包括终止相关序列ETAS、中央保守区的CSB-F、CSB-E、CSB-E、CSB-C、CSB-B和CSB-A序列,以及保守序列区的CSBl、CSB2和CSB3序列。以副鲈(Paralabrax clathratus)和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为外群,用最大简约法(MP)和邻接法(NJ)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鲷科鱼类构成一个单系类群,二长棘犁齿鲷应该归入赤鲷属,建议有必要对犁齿鲷属和赤鲷属的分类地位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10.
北部湾二长棘犁齿鲷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长棘犁齿鲷(Evynnis cardinalis)作为北部湾主要经济鱼类之一,长久以来受过度捕捞的影响,其资源量发生较大波动,将对渔业生产和种群结构有较大影响。文章根据2014年~2015年近海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应用生物量和个体数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综合分析该鱼种资源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该鱼种广泛分布于北部湾中国管辖海域内,四季的出现率均在86%以上。生物量和个体数CPUE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均表现为最高值在夏季(平均值分别为7.3 kg·h~(-1)和240.83尾·h~(-1)),而冬季最低(平均值分别为1.76 kg·h~(-1)和21.94尾·h~(-1))。从空间分布看,生物量和个体数CPUE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北部湾20°N以北海域,而低值区则处于海南岛西部海域。近年来在该海域实施的资源养护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相比于20世纪90年代,二长棘犁齿鲷的资源量有所恢复。但二长棘犁齿鲷生物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体长200 mm或体质量80 g以上的群体比重总体偏低,种群低龄化和小型化问题仍较为严峻,需采取新的管理措施(增大最小网目和开捕体长),以降低捕捞强度,改善种群结构。  相似文献   

11.
利用PCR技术克隆了二长棘犁齿鲷(Parargyrops edita Tanaka)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该基因的全长为1140bp,并将该基因与GenBank中犁齿鲷、金头赤鲷、真赤鲷、四长棘鲷、黄牙鲷、平鲷、黑棘鲷和灰鳍棘鲷的Cytb序列进行了比较,共检测到407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占总序列的35.7%。同时结果也显示,二长棘犁齿鲷与犁齿鲷亲缘关系最近,序列差异仅为1.5%,与传统分类一致,它们应同属于犁齿鲷属;与金头赤鲷和真赤鲷的遗传差异分别为8.3%和8.4%,也处于种间的分化水平,且以较高的置信度(100%)在分子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一支,是否应该将它们归为一个属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渔业数据缺乏是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面临的难题。以2006—2018年北部湾二长棘鲷体长频率数据为例,运用基于长度频率的贝叶斯生物量方法 (LBB),估算二长棘鲷的渐近体长(L)、最适开捕体长(Lcopt)、相对自然死亡率(M/k)和相对捕捞死亡率(F/k)等种群参数。结果发现,2006—2018年间北部湾二长棘鲷的渐近体长平均为21.0 cm,最适开捕体长平均为12.6 cm,相对死亡率M/k、F/k、Z/k和开发率E分别为1.49、3.65、5.15和0.67。二长棘鲷的开捕体长和渐近体长的变化趋势一致,均呈下降趋势,且其生长速度有加快趋势。基于LBB估算的最适开捕体长和开发率与运用独立评估模型估算的结果基本一致。如果长度频率能代表资源开发阶段的长度组成,使用LBB估算的结果将较好地反映其真实情况。基于LBB的研究方法可为渔业数据缺乏情况下进行渔业资源评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北部湾二长棘犁齿鲷生长、死亡和性成熟参数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1961年~1962年(1962年)、1997年~1999年(1998年)以及2006年北部湾底拖网调查的渔业生物学资料, 对3个时期二长棘犁齿鲷(Evynnis cardinalis)的群体结构、初次性成熟体长(L50)以及生长、死亡参数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1)与1962年和1998年相比, 2006年二长棘犁齿鲷的体长频率分布由双峰型转变为单峰型, 雌雄比明显增加。2)平均体长由1962年的108.8 mm减小到2006年的102.0 mm; L50由108.9 mm减小到95.9 mm; 生长系数由0.35 增加到0.50; 二长棘犁齿鲷小型化、性成熟提前和生长加快现象明显。3)对比1962年, 1998年并未发生平均体长、L50的减小, 分析认为这可能是由于这段时期二长棘犁齿鲷并未受到长时间的过度捕捞。4)3个时期的开发率分别为0.49、0.62 和0.60, 目前二长棘犁齿鲷处于过度开发状态。  相似文献   

14.
闽南—台湾浅滩二长棘鲷年龄和生长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张其永  张雅芝 《水产学报》1983,7(2):131-144
本文根据闽南一台湾浅滩1019尾二长棘鲷年龄和生长的周年资料,阐明年轮特征及其形成时期、生长发育阶段和参数,并探讨种群结构的资源特点。其鳞片可作为年龄鉴定依据,从鳞片边缘增长率和体长分布频率,表明年轮每年形成一次,3—4月为年轮主要形成时期。逆算体长不存在Rosa Lee现象,各年龄组平均体长的实测值,以定差法所求得的生长参数为最佳值。衰老拐点(相当于Ⅳ龄组)正处于成鱼强壮期转入老年鱼生长衰老期。拖网周年渔获中0龄组最多,Ⅰ龄组次之。应严格限制拖捕当年生的0龄组幼鱼。  相似文献   

15.
神农架斑鳜生物学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库渔业》1983,(4):48-50
  相似文献   

16.
赛里木湖新疆高原鳅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对赛里木湖新疆高原鳅的形态特性、生长、食性及繁殖习性等生物学进行了观察研究。经观测赛里木湖新疆高原鳅雌性体长7.8cm(6.0g),雄性体长9.0cm(8.2g)达性成熟。繁殖时间5-7月,平均绝对怀卵量20096粒/尾。食性以钩虾为主,其次是摇蚊幼虫。本文还对新疆不同水域新疆高原鳅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并就赛里木湖水域环境对新疆高原鳅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洪泽湖所产太湖短吻银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太湖短吻银鱼Neosalanx tankakkeii taihuensis Chen是湖泊重要经济鱼类之一。本文初步探讨了洪泽湖所产太湖短吻银鱼的形态、繁殖、食性和生长。它有分别于春、秋季产卵的两个生态类群。卵沉性。产卵场分布于湖湾。以浮游动物中的枝角类和桡足类为主要食物。生长迅速,鱼苗孵出后经6—7个月可达捕捞规格。其寿命都只一年,产卵后不久死亡。此鱼增产潜力较大,划出主要产卵场为禁捕区,规定适宜的禁渔期,是关键性的增殖措施。  相似文献   

18.
大西洋牙鲆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大西洋牙鲆 (Atlanticflounder) ,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大西洋沿岸 ,是西北大西洋所产四种牙鲆中的一种较大型鱼类。为了改变我国牙鲆鱼种单一的局面 ,我们首次于 2 0 0 2年 9月 1 2日从美国GreatBayAquaculture,LLC .引进犬齿牙鲆鱼苗5 0 0 0尾试养 ,养殖 1 2个月平均体重达 5 93g  相似文献   

19.
20.
月光鱼的生物学特性及饲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志勇 《内陆水产》2004,29(2):41-41
月光鱼(Xiphjorus maculares)又称月鱼。由英文名Moonfish直译而来,它和孔雀鱼、玛丽鱼、剑尾鱼等同属花鱼将科(Poeciliidae),和剑尾鱼的亲缘关系最近,能杂交。月光鱼原产于中美洲墨西哥、危地马拉的大西洋海岸,洪都拉斯北部水域也有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