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广西甘蔗主要真菌病害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广西蔗区主要真菌病害的发生情况和种类,为甘蔗病害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9~2011年采用随机踏查、种植户随访、资料查询和定点调查等方法对广西蔗区甘蔗真菌病害种类及发生程度进行调查,并采集病害样本,通过病原分离培养鉴定等方法确定真菌病害的种类.[结果]共采集和鉴定出13种主要真菌病害,分别为:黑穗病、凤梨病、梢腐病、锈病、叶焦病、赤腐病、轮斑病、褐条病、褐斑病、虎斑病、白疹病、眼点病、黄点病,其中发生严重并对甘蔗品质和产量影响最大的病害有黑穗病、锈病、梢腐病和凤梨病.[结论]黑穗病仍然是对甘蔗危害最严重的病害,生产中急需选育高抗且综合性状优良的甘蔗品种以替代现有的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2.
甘蔗生育期长,容易吸引大量昆虫和感染各种病害。在甘蔗品种选育程序中,甘蔗对这些生物胁迫的耐性或抗性成为首要考虑因素。要了解甘蔗生物抗性来源,需要熟悉甘蔗的分类,而各种甘蔗野生品种因具有生物抗性特征,亟待开发利用。现今种间杂交是许多甘蔗抗病育种程序的基础。文章试图简要探讨甘蔗育种的历史和今后甘蔗品种生物抗性培育的策略,详细讨论了世界大范围内出现的甘蔗病害如宿根矮化病、锈病、黑穗病等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指出了分子标记的应用范围,基因识别的困难以及对一些抗病抗虫性状遗传转化试验取得的进展,还讨论了一些可作为目前甘蔗系谱选育方法的有效补充方法,例如先进的计算机化杂交设计方法和群体选育等,这些方法在今后甘蔗抗性品种选育中将具有很大的利用前景,可保正蔗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甘蔗生育期长,容易吸引大量昆虫和感染各种病害。在甘蔗品种选育程序中,甘蔗对这些生物胁迫的耐性或抗性成为首要考虑因素。要了解甘蔗生物抗性来源,需要熟悉甘蔗的分类,而各种甘蔗野生品种因具有生物抗性特征,亟待开发利用。现今种间杂交是许多甘蔗抗病育种程序的基础。文章试图简要探讨甘蔗育种的历史和今后甘蔗品种生物抗性培育的策略,详细讨论了世界大范围内出现的甘蔗病害如宿根矮化病、锈病、黑穗病等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指出了分子标记的应用范围,基因识别的困难以及对一些抗病抗虫性状遗传转化试验取得的进展,还讨论了一些可作为目前甘蔗系谱选育方法的有效补充方法,例如先进的计算机化杂交设计方法和群体选育等,这些方法在今后甘蔗抗性品种选育中将具有很大的利用前景,可保正蔗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严格按照国际标准检疫程序要求对从法国、澳大利亚、菲律宾、泰国、缅甸、柬埔寨等国外引进的77个甘蔗品种/材料在昆明专用甘蔗检疫温室,进行了2个生长周期的病虫疫情监测,未发现疫情;并利用已建立的分子检测技术进行了甘蔗斐济病、花叶病、白条病和宿根矮化病等4种重要检疫性病害检测,结果有7个甘蔗品种/材料宿根矮化病呈阳性,其余均呈阴性,同时对呈阳性的甘蔗品种/材料进行了隔离处理,符合标准和要求,从而确保了国际合作甘蔗品种交换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5.
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 ,比较粤西 10个甘蔗生产品种甘蔗赤斑病的发病程度与产量损失率。结果表明 :甘蔗品种间的发病程度和产量损失均有明显差异。增施氮肥后 ,甘蔗赤斑病严重度增加 ,但对产量的影响则因品种而异。在单株测定 7个甘蔗生产品种的病害严重度与产量损失的关系中获知 :用来衡量病害严重度的病级与产量损失之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从而建立了病级 ( x)与产量损失率 ( y)之间的回归方程 :y=4 .4 86x- 1.4 12。  相似文献   

6.
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比较粤西10个甘蔗生产品种甘蔗赤斑病的发病程度与产量损失率.结果表明:甘蔗品种间的发病程度和产量损失均有明显差异.增施氮肥后,甘蔗赤斑病严重度增加,但对产量的增加则因品种而异.在单株测定7个甘蔗生产品种的病害严重度与产量损失的关系中获知:用来衡量病害严重度的病级与产量损失之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从而建立了病级(x)与产量损失率(y)之间的回归方程:y=4.50C9x-1.5238.  相似文献   

7.
甘蔗赤斑病的严重度与产量损失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比较粤西10个甘蔗生产品种甘蔗赤斑病的发病程度与产量损失率。结果表明:甘蔗品种疃的发病程度和产量损失均有明显差异。增施氮肥后,甘蔗赤斑病严重度增加,但对产量的增加则因品种而异。在单株测定7个甘蔗生产品种的病害严重度与产量损失的关系中获知:用来衡量病害严重度的病级与产量损失之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从而建立了病级(x)与产量损失率(y)之间的回归方程:y=4.5029x-1.523  相似文献   

8.
甘蔗夙梨病(Ceratocystis paradoxa(de Seynes)Moreau)是甘蔗种苗的毁灭性大病害。它广泛分布于世界各热带蔗区,我国的台湾、广东、广西和福建等省(区)也都普遍发生。 一九五八年以来,海南岛大量引进感病品种台糖134,又加上忽略了蔗田的卫生工作,致使甘蔗夙梨病在北部蔗区蔓延扩展十分迅速。种苗发病率相当高,甚至出现不少全田死亡的失败事例。海南甘蔗试验站在一九五八至一九六一年对夙梨病的发生情况及防治途径进行了试验研究,兹将所获结果以及我们对防治甘蔗夙梨病的一些看法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2010~2012年采用定点踏查、普查和定时系统调查的方式对广西甘蔗病害种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共鉴定出甘蔗病害21种,其中真菌病害15种,细菌病害1种,病毒病害2种,线虫病害3种;甘蔗鞭黑穗病、凤梨病、梢腐病、宿根矮化病和花叶病发生较普遍,是广西蔗区的主要病害。  相似文献   

10.
正1甘蔗常见的病害甘蔗在生长发育中最大的威胁就是甘蔗病害,一旦发生病害就会导致甘蔗在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发生变化,影响甘蔗的正常生长。1.1凤梨病甘蔗在生长和发育的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为凤梨病,主要发生在广东、广西和台湾地区。该病害主要是种子受到感染或是土壤存在病菌引起的,从甘蔗种苗两端的切口处入侵,呈凤梨般的香味,在前期切口呈现红色,后期种苗就会变黑。该病害危害性较大,影响甘蔗种子的发芽,破坏种苗的内部结构,使  相似文献   

11.
甘蔗生态农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甘蔗生态育种、甘蔗生态栽培和甘蔗生态病虫害综合治理等方面进行论述。甘蔗生态育种主要是利用甘蔗叶型(长短、宽狭、厚薄和旗叶)、株型(幼苗株型和成长株型)、茎型(紧密直立和疏散斜生)、根型(浅根和深根)等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育成生产上所需求的优异生态良种,如早封行良种能抗旱和抗咸,迟封行良种有利于种植间套作物,群体透光度高的良种其高产高糖后代机率高于透光度低的.自动脱叶及茎直立的良种适于甘蔗机械化栽培管理。甘蔗生态栽培包括地膜覆盖、化学除草等生态栽培技术措施,使甘蔗生长在一个人为创造的生态条件下,保温、保湿、保土、保肥有利于高产高糖高效益。甘蔗生态病虫害综合治理主要是利用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生态防治和有限度的农药防治等来获得长效、高效、低残、低毒、低污染和低成本的防治病虫害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主要对甘蔗黄叶病病原、发病症状、传播途径、寄主范围、甘蔗黄叶病的发生及其危害、黄叶病病原检测及防治策略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甘蔗脱毒技术及其检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甘蔗系无性繁殖作物,容易因多年连续种植后受到各种病原物的反复侵染,造成产量和品质下降。本文简述甘蔗病害情况,及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脱去甘蔗病毒的研究进展,并提出脱毒苗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PCR技术在甘蔗病害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病害是制约甘蔗产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病害检测在甘蔗育种、健康种苗繁育以及植物检疫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综述了PCR技术在甘蔗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以及植原体病害检测中的应用概况,并列出相应的检测引物,为相关科研人员检测甘蔗病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利用对甘蔗黑穗病生理小种1和生理小种2免疫的甘蔗品种NCO376作为寄主材料,在云南开远蔗区搜集黑穗病孢子,依照浸渍、割苗涂抹、抖黑粉孢子、菌液浇灌等人工接种的方法进行甘蔗黑穗病菌的侵染实验,针对NCO376的抗性和黑穗病生理小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5×106个孢子/mL的浸渍组试验中对照的侵染率为16%,割苗涂抹侵染率为25.8%,侵染率最高,菌液浇灌侵染率最低为2.5%;清水浸渍组试验中菌液浇灌侵染率为0,割苗涂抹侵染率为13%,抖黑穗孢子侵染率为0.材料NCO376在浸渍组中,割茎涂抹处理侵染率>抖黑穗病孢子处理>对照>菌液浇灌处理;清水浸渍组中,割茎侵染率较高,菌液浇灌和抖黑穗病孢子相对不容易侵染宿主材料.依据标准的浸渍组对照试验,云南开远蔗区可能有新的生理小种存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次明确甘蔗褪绿线条病(Sugarcane chlorotic streak)普遍存在于我国福建、广西和云南蔗区,局部地区的部分品种的发病率甚高。该病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正反两面形状相同的淡黄色褪绿条纹,后条纹可发展或愈合成长条纹。条纹中间部分坏死,呈淡褐色或灰白色,严重时叶片枯死。条纹可出现在叶片的中间、边缘或顶部。病株还可见有可逆性萎蔫现象。该病可由病株的蔗茎和病土传播,但不由病叶汁液、甘蔗黄蚜(Aphis sacchari)、甘蔗粉蚧(Saccharicoccus sacchari)和甘蔗扁角飞虱(Perkinsiellasaccharicida)传播。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广东甘蔗的传统品种仍以中国型的竹蔗为主;但传统品种缺乏选择的强大压力,长期没有得到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木蔗、金山种等外来品种的传入,对这一时期广东甘蔗品种结构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传统品种在广东的甘蔗品种结构中,仍然占统治地位。这种品种结构直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才发生重大改变。  相似文献   

18.
甘蔗抗虫转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蔗是重要的糖料和能源作物,甘蔗生产中鳞翅目害虫(大螟、二点螟等)和同翅目害虫(甘蔗绵蚜等)的危害已成为其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甘蔗组织培养和离体再生等技术体系比较成熟,十分有利于基因工程改良,利用基因枪转化和农杆菌介导法等已经建立了多种甘蔗受体系统与转化系统,成功获得甘蔗转基因植株。综述了甘蔗转基因技术、抗虫基因以及甘蔗抗虫转基因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PCR的基本程序上,以甘蔗宿根矮化病菌Lxx 16S~23S rDNA内部转录间隔区特异性引物,优化PCR反应条件,以建立稳定、快速、灵敏度高的甘蔗宿根矮化病PCR检测技术.[方法]以Lxx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TaKaRa的Ex Taq Polymerase和2×GCBuffer Ⅱ,调整退火温度和引物浓度等主要因子,优化PCR反应体系;稀释Lxx基因组DNA模板的浓度,检测优化PCR的灵敏度;用优化的PCR对田间生长的甘蔗品种GT11叶片总DNA进行RSD测定.[结果]优化的PCR得到清晰特异的条带为Lxx 16S~23S rDNA内部转录间隔区序列;能从稀释1000倍的Lxx基因组DNA( 15.9 pg/μL)中检测到Lxx,而常规的PCR只能从稀释10倍的Lxx基因组DNA( 159 pg/μL)中检测到Lxx,且出现假阴性,不稳定.对田间生长的甘蔗品种GT11叶片总DNA进行PCR检测,结果用优化后的PCR检测RSD感染率为66.7%,而常规的PCR检测RSD感染率为0.[结论]优化的PCR体系为:2xGC Buffer Ⅱ12.5 μL,Ex Taq DNA酶(5 U/μL)0.2 μL;dNTP(2.5 mmol/L)1.5 μL;Lxx1(10 μmol/L)1.0μL,Lxx2(10μmol/L)1.0 μL,DNA模板1.0 μL,用ddH2O双蒸水补足至25.0μLcPCR反应程序为:95℃预变性10 min,94℃ 15s,57℃ 15 s,72℃ 30 s,40个循环;72℃延伸10 min.优化的PCR比常规PCR的灵敏度高、结果稳定、检测效率高,更适合于田间大批量样品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20.
甘蔗优良品种桂糖23号的选育与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吉森  韦明珠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603-10605
[目的]介绍广西甘蔗优良品种桂糖23号的选育过程和主要特征特性,为甘蔗杂交育种和推广种植提供参考。[方法]广西甘蔗研究所以早熟、高糖、高产品种"新台糖1号"(ROC1)为母本,以宿根性好、抗病性强、含野生种质的"崖城71-374"为父本,进行系统杂交选育而成了一个甘蔗优良品种。对该品种进行品比试验、区域试验及国家级新品种区域试验,并在不同生态区域进行生产试验。[结果]桂糖23号具有中熟、高产、高糖、稳产、宿根性好、高抗黑穗病、高抗花叶病、抗寒、抗旱、适应性广等特性。[结论]桂糖23号性状优良,2005年3月通过国家甘蔗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是值得推广的甘蔗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