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密云水库上游油松等林分调节水分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从土壤物理性质、土壤蓄水量、土壤入渗、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方面研究了北京山区密云水库上游油松等林分调节水分的效应。研究表明,油松等林分具有明显的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增加林地蓄水量和入渗量、减少地表产流的作用,根据坡面和流域对比试验的观测资料可知,所研究的林分具有明显的调洪作用和减少土壤侵蚀等效益.  相似文献   

2.
<正> 土壤水分入渗是指水分进入土壤的过程,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中有重大的意义。黄淮海平原碱化土壤是一种物理性质很差的土壤,水分往往难以渗入,大部份降雨以径流方式流失,土壤受侵蚀,且抗旱性差.因此,研究碱化土壤的水分与入渗状况,可为改良利用碱化土壤提供科学依据。一、试验区的概况和试验方法试验设在中国科学院黄淮海平原综合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草坪足球场、高尔夫球场球道和果岭三种不同土壤基质的入渗率,依据入渗速率确定水分运移至草坪根系层深度所需要的适宜灌水量。研究表明:三种草坪基质的初始入渗率都比较大,之后显著下降,与时间呈幂指数关系。足球场、球道和果岭的土壤入渗率分别在前5、3、1.5min急速下降,之后逐渐减小,以此为标准估算三种草坪每周所需灌溉量分别为13.4、41.2和68.6mm。足球场入渗性能较差,灌溉强度不能超过1mm/min;果岭保水性能较差,故适当减少单次灌水量,增加灌溉次数,以免造成水分浪费和养分流失。  相似文献   

4.
针对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以及灌溉方式问题,通过人工降水模拟结合正交试验的方法,对不同灌溉方式下土壤水分入渗进行研究,设置了漫灌、沟灌、膜下滴灌3种不同灌溉方式,田间持水率的50%、60%、70%3种不同土壤初始含水率,10、20、30 mm/h 3种不同降水强度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降水强度对土壤含水率的变化速率影响最大,降水强度越大,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值越大,且不同时间影响程度不同;在同一降水强度下,随着土壤初始含水率的增加,土壤的入渗越慢;不同灌溉方式比较的结果表明,膜下滴灌的膜外入渗最快。研究结果为揭示灌水方式对土壤入渗的影响,为研究土壤水运移和地下水入渗补给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交替灌溉作为一种大田作物栽培灌水方式已逐步受到关注。为研究灌水前后水分在垄沟之间的运移及交替灌溉方式适宜的垄高、垄宽等技术参数,试验模拟了交替灌溉不同垄体参数的灌水试验。结果显示,垄背、垄坡、灌水沟和非灌水沟4个观测点同一土壤剖面存在明显的土壤含水量梯度,水分的侧向入渗增强,从而减少了土壤水分发生深层渗漏的几率;交替灌溉方式下,采用15 cm垄高、55 cm垄宽的垄体标准,利于增大地表面积、改善植物生长环境,同时还可使交替灌溉水得到最优分配,达到高效节水效果。  相似文献   

6.
根据土壤入渗率确定草坪灌水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草坪足球场、高尔夫球场球道和果岭.三种不同十壤基质的入渗率,依据入渗速率确定水分运移至草坪根系层深度所需要的适宜灌水量.研究表明:三种草坪革质的初始入渗率都比较大,之后显著下降,与时间呈幂指数关系.足球场、球道和果岭的土壤入渗率分别在前5、3、1.5 min急速下降,之后逐渐减小,以此为标准估算三种草坪每周所需灌溉量分别为13.4、41.2和68.6mm.足球场入渗性能较差,灌溉强度不能超过1mm/min;果岭保水性能较差,故适当减少单次灌水量,增加灌溉次数,以免造成水分浪费和养分流失.  相似文献   

7.
节水灌溉是现代农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滴灌是节水灌溉的重要方式。滴灌非常适合现代温室和园艺等的灌溉。通过安装在滴管上的滴灌带将水一滴一滴的均匀而缓慢地滴入作物根区附近的土壤中,水分借助毛管张力作用在土壤中入渗和扩散。因此,水、肥、农药都可以通过灌溉直接作用于作物根系。  相似文献   

8.
滨海农区微咸水-淡水交替灌溉对土壤EC和入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为载体,取滨海农区土壤开展温室避雨盆栽试验,采用矿化度为0.2 g/L的自来水配置NaCl溶液,设置了3种(NaCl,分析纯)矿化度水平(1 g/L,3 g/L,5 g/L)和3种微咸水-淡水交替灌溉方式("咸淡淡","淡咸淡","淡淡咸"),研究灌水矿化度和微咸水-淡水交替灌溉方式对试验土壤EC及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矿化度对土壤EC值有显著影响,EC值随着矿化度和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同一土层深度、相同矿化度、不同微咸水-淡水交替灌溉方式,土壤EC值表现为"咸淡淡""淡咸淡""淡淡咸"。同时土壤的累积入渗量和稳定入渗率均有随矿化度增加而增大的特性;灌水矿化度差异显著影响土壤稳定入渗率,土壤稳定入渗率随灌水矿化度增加而增大;而同一矿化度、不同微咸水-淡水交替灌溉方式处理下,土壤的稳定入渗率差异不大。本实验研究成果可为滨海农区微咸水安全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初始含水率对管渠灌溉过程中湿润锋运移和水分分布的影响,通过室内土槽模拟试验与理论分析,研究了4种不同土壤初始含水率(2.58%、4.76%、6.36%、8.94%)对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初始含水率下的湿润体运移轨迹均呈现出垄内侧为直线型,垄外侧为曲线型;垂直和水平湿润锋运移距离随入渗时间的延长...  相似文献   

10.
试验通过标准地调查、土壤物理性质、持水能力测定及入渗实验,对塞罕坝机械林场3种不同密度华北落叶松林分土壤水文效应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裸地各层土壤容重最大,为134.25 g/cm3;最大蓄水量及有效蓄水量在林分密度为3 990株/hm2(样地3)最高,其它样地分别为122.05,670.59 t/hm2;样地3非毛管孔隙度是裸地非毛管孔隙度的2.4倍,利用幂函数对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进行拟合,结果显示相关系数都在0.90以上。  相似文献   

11.
通过加强对开都河-孔雀河灌区水利管理,使灌区实现了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经验介绍,提出还应采取深化水管单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整体改革,促进水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水利工程建设;改革水价格机制;加大投入力度与节水力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灌溉效率;偿试水资源使用权有偿转让;进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措施,促进灌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及高效利用,使开都河-孔雀河灌区和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系统逐步改善.  相似文献   

12.
This research is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irrigation water treatments and soil moisture distribution uniformity (DU). Soil moisture distribution was based on long-term data sets that were collected using a novel electromagnetic sensor-based platform moving inside sub-surface horizontal access-tubes. Th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under controlled laboratory conditions in a soil tank. The irrigation treatments regarding two case studies under dry and wet soil conditions (from permanent wilting point to field capacity) were conducted for a period of 115 and 110 days respectively. In dry soil conditions, the irrigation water treatments strongly affect the DU of soil moisture that can be achieved constantly using non-uniform irrigation treatments. In contrast, the DU of soil moisture in wet soil conditions was maintained at a high percentage and was slightly affected by irrigation treatments. However, obtaining accurate soil moisture information at a large scale over a long period can be used to improve water use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13.
以塑管渗灌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简易微喷灌技术,除具有渗灌的优点外,还具有可移动、投资小、简便灵活、适应性广等特点。小麦越冬期即使补水量不大,也可使土壤水分有明显增加,到翌年春,50~80cm土层含水量补水田高于对照2.57个百分点。小麦返青期补水田0~30cm土层含水量平均比对照高3.39个百分点。在1997~1998年度特殊干旱条件下,不同补水时期的增产效应为抽穗期>拔节期>返青期。补水量在450m3/hm2以内,随补水量的增加,增产幅度增大。地膜覆盖加补水,产量增加366.0~1324.5kg/hm,增产率为25.0%~90.4%。裸地麦田补水,产量增加315.0~701.6kg/hm2,增产率为22.5%~50.2%,产投比为1.2~1.6。  相似文献   

14.
垄作沟灌技术具有显著的节水增产作用,但在春小麦种植中应用尚缺乏参数设计方面的理论支撑。本研究采用粉砂质粘壤土与粘土两种典型土壤实测水分运动参数和HYDRUS软件,模拟了梯形灌水沟不同垄宽情况下的土壤水分运动和停水后水分再分布,研究了不同灌水量时湿润锋推进过程和水分再分布后的湿润体变化,分析了设计灌水定额下适宜作物生长湿润体范围,提出了粉砂质粘壤土和粘土宜采用的合理垄宽为20~50 cm和20~35 cm,这一结果为干旱区春小麦垄作沟灌技术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新疆膜下滴灌棉田盐分运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不同土壤质地、不同滴灌年限的滴灌棉田为研究对象,探明新疆膜下滴灌棉田盐分运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壤土中盐分随生育期的变化表现出 "盐随水动"的特点;盐分在不同广度与深度下被重新分配,在膜间地表和60cm土层以下积累强烈.而粘土中盐分的变化却较为缓慢,规律性较差.不同滴灌年限中滴灌年限越长,棉田中的盐分积累就越多.研究提出对于壤土地每3年进行一次秋冬灌溉或茬灌是一种经济有效地压盐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农业节水理论的研究的深入,水肥灌溉正朝向精量化、智能化不断发展。提出了基于知识工程的(KBE)智能灌溉系统概念,并开发决策支持系统,利用知识工程的技术和方法,结合计算机网络、智能推理和人工智能等现代高新技术,将多年来的水肥灌溉的研究成果和专家知识进行系统集成。系统包括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智能决策、可视化查询等模块,通过计算机程序把专家经验和大量知识结合起来,运用推理和解释机制模仿农业专家进行分析,借助数据挖掘技术、机器学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灌水量精准决策,提高灌溉用水的灵活性、准确性、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温室产业发展迅速,温室内移动喷灌机市场随之扩大。对国内外温室内自走式移动喷灌机的轨道结构形式、喷灌机供水方式、移跨装置等关键部位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表述,对各种结构形式的特点进行了比较,总结了目前温室内移动喷灌机的发展趋势,为后续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北疆常年膜下滴灌棉田为研究对象,分析棉花整个生育过程中土壤温度变化对棉田水盐运移规律的影响,并对灌溉制度进行优化调整。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温度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升高,降低而降低,气温影响作用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弱,滞后时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延长;8月份之前,土壤温度自上而下呈递减分布,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土壤水分扩散率不断增大,土壤持水能力不断降低,造成5~60 cm处土壤含水率降低,而90~150 cm处土壤含水率增高,导致5 cm和90~150 cm处土壤盐分相对增高;8月份之后,随着土壤温度的降低,土壤温度分布发生变化,土壤水分扩散率不断减小,土壤持水能力不断增强,土壤水分蒸腾降低,渗漏减小,各层土壤含水率相对保持较高,各层土壤含盐率相对保持较低;在灌溉定额不变的条件下,在5、6月份相对减小灌水定额,7月和8月份相对减小灌水周期、增加灌水定额,8月之后相对增加灌水周期、减小灌水定额,在生育期末,通过穿插灌水,加大灌水定额,对土壤洗盐、抑盐有着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苜蓿作为优质的高蛋白饲料,被称之为“牧草之王”。新疆作为中国五大牧区之一,人工饲草料地建设滞后,长期以来饲草生产中普遍存在灌溉管理水平差,水肥利用效率低,高投入低产出问题,成为制约新疆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新疆的农牧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以大型喷灌机为基础的节水牧草业,迫切需求喷灌苜蓿节水高产优质生产技术。把水肥一体化技术与喷灌苜蓿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从品种选择、地块的理化性状、平整土地、系统管理、种植模式及群体指标、苜蓿各生育期的水肥管理和配套栽培措施等方面,阐述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苜蓿生产中的应用技术要点,形成了具有普遍指导性的水肥一体化技术规范。该技术要点体现了喷灌水肥一体化的技术优势,可为北疆的喷灌苜蓿生产、广大农技推广人员、农技推广服务和农业领域科研工作者提供技术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节点渗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维东  门晓云  王璞东  张杰华  陈旭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8):1397-1398,1404
通过在室内土槽中的渗灌试验,研究了节点渗灌条件下土壤中的水分运动规律,主要包括灌水过程中土壤水分的入渗过程和灌水结束后土壤水分再分布过程,即土壤水湿润锋的运移及湿润区内的土壤含水率分布状况。根据试验结果,对湿润体的形状及其动态变化、横断面及纵断面上的湿润锋的运移速度和土壤含水率的分布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描述,并且探讨了灌水量对土壤湿润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