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苏北农林生境蚂蚁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诱捕法和样方调查法获得苏北地区农林生境蚂蚁4亚科11属14种。优势种为铺道蚁(Tetramorium cae-spitum)、针毛收获蚁(Messor aciculatus)、中华小家蚁(Monomorium chinense)和日本弓背蚁(Camponotus japonicus)。从生境分布来看,前2种亦是研究区域的广布种。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了该地区7种农林生境中蚂蚁群落的结构及多样性特征,以及人为干扰和生境异质性对蚂蚁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生境中蚂蚁群落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等指标均不相同。山地针叶阔叶林中蚂蚁群落种类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最高;蔬菜果园农田蚂蚁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最低。人类干扰越强的生境,蚂蚁群落多样性指数越低;生境质量和异质性越高的生境,蚂蚁群落多样性指数越高。PCA分析可将这7种生境蚂蚁群落分为3大类型。相关分析与群落结构PCA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揭示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对不同人工林的响应特征和响应机制,评估不同人工林对地下生态系统的影响。[方法]以辽西北风沙区樟子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和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每个样地采用"S"型布点采样,采集0~10 cm表层土壤并进行混合,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FUNGuild软件,获取并分析辽西北风沙区不同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组成与功能特征,并对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杨树人工林能显著增加土壤pH值、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速效磷的含量,降低土壤的C/N。该区人工林土壤优势真菌门类群是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优势真菌属类群为Guehomyces、被抱霉属及青霉菌属。NMDS和heatmap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特征差异显著,都可划分为两个聚类,其中,樟子松人工林和油松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相似性较大,而杨树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与针叶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差异较大。土壤pH、速效磷、DOC和C/N是影响土壤真菌多样性和土壤真菌群落功能的主要因子。[结论]不同人工林对土壤特性及土壤真菌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具有不同的影响,杨树人工林显著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增加土壤真菌多样性。因此,在辽西北风沙区种植杨树较针叶树能更好地改善土壤。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约占陆地总面积的20%,在国家生态安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近年来过量的放牧和毁草开荒等人为因素,使草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内蒙古呼伦贝尔退化草原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了不同退化程度草场的牧草根段AM真菌侵染率及多样性的变化,根据土壤因子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显示:土壤含水量、土壤团聚体结构数量、总碳含量、土壤脲酶活性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深而显著下降,土壤pH值和EC值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而土壤有效磷含量、土壤蔗糖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则呈现出轻度退化>未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的趋势。牧草根段AM真菌侵染率随退化程度加深而显著下降,并与土壤含水量、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EC值呈显著负相关。从土壤样品DNA中扩增AM真菌特异性片段并采用DGGE技术对AM真菌多样性进行分析,发现AM真菌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均匀度变化均呈现轻度退化>未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的趋势,且都与土壤有效磷、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蔗糖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人为干扰对草原土壤根际AM真菌群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于土壤因子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些研究可为更好地理解草原退化原因及更有效地进行草原植被开发和修复提供可靠地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植物叶际真菌与植物健康息息相关,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是植物、微生物与其他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了解同一生境下,不同植物叶际真菌群落和多样性差异,确定不同植物对叶际真菌组成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调查大理大学古城校区校园内50m范围内的大青树(Ficus altissima)、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和枇杷树(Eriobotyra japonica)三种园林植物叶际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叶际真菌群落Alpha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广玉兰(M. grandiflora)、枇杷树(E. japonica)和大青树(F. altissima)。三种园林植物叶际真菌群落注释阶元中,Ascomycota门,Cladosporium属皆为三种植物叶际真菌群落的优势类群,其相对丰富度略有不同。此外,不同植物也有其特有物种,三种植物叶际真菌群落组成存在明显差异。植物种类决定叶际真菌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不同植物自身的特性会塑造其独特的叶际真菌群落。  相似文献   

5.
土壤真菌是森林生态循环的重要调解者之一, 与植物和细菌维持着重要的共生关系, 人为干扰会对森林土壤真菌产生影响。土壤真菌调查困难, 对调查方法依赖很大。文中从传统方法、分子方法及二者结合的方法对土壤真菌调查方法进行归纳, 并从传统和分子方法2个层面, 对人为干扰下森林土壤真菌变化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目前, 国外已开始利用分子方法对人为干扰影响土壤真菌进行研究, 多从林型转换、火烧方面入手, 对其他人为干扰措施下森林土壤真菌的研究几乎没有。从微生物学角度看, 森林受人为干扰而变化的内在机制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针叶林转换成阔叶林后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的变化特征。 方法 以我国南亚热带地区针叶马尾松林及乡土阔叶红锥林、米老排林和火力楠林为对象,将收集于2017年2月各林分土壤表层(0~20 cm)、中层(20~40 cm)和底层(40~60 cm)的样品进行细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基于该数据分析将马尾松林转换成乡土阔叶林后土壤细菌群落分类与系统发育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变化特征。 结果 表明:(1)马尾松林改造成米老排林和火力楠林后,显著增加了土壤表层细菌群落分类与系统发育多样性,这主要由土壤含水量(SWC)所致。(2)红锥林、米老排林和火力楠林取代马尾松林后,表层土壤细菌群落分类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而在中层只有红锥林有显著改变,受限于土壤SWC、总磷(TP)、总氮(TN)和碳氮比(C/N)。(3)马尾松林改建为乡土阔叶林后,不同土层的细菌群落系统发育结构仍为聚集,环境过滤始终是调控群落构建的主要因素。(4)在土壤表层和中层,马尾松林转换为红锥林的分类及系统发育转换率高于转换为米老排林和火力楠林,表明红锥林土壤细菌群落稳定性较差。 结论 综上,考虑土壤细菌群落分类和系统发育多样性及转换率,该地将马尾松林改建成米老排林或火力楠林后的土壤细菌群落稳定性高于改建成红锥林后的土壤细菌群落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之"字形路线在小兴安岭丰林自然保护区椴树红松林的腐殖质层和土壤表层真菌进行取样调查。采用稀释平板法,选用马铃薯琼脂和孟加拉红培养基分别进行真菌的分离,并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进行纯化培养,共得到428个真菌菌落,进一步分离、纯化后获得67个真菌菌株。分别采用麦芽汁琼脂、查氏琼脂、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进行不同属真菌的培养和鉴定,共鉴定出27属58种。结果表明:青霉属、木霉属为小兴安岭森林腐殖质层真菌的优势种群,不同月份之间腐殖质中可培养的真菌种类和数量具有一定差异,7月份真菌属和种的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种植辣椒秧苗前后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差异性和相似性,分析辣椒种植对耕作土壤的影响,以云南丘北辣椒和观赏辣椒为试验材料,通过ITS rDNA测序技术对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个样本中共同含有的OTU数为55个;门水平下共获得7个物种种类,在4个辣椒样本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优势菌,相对丰度...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树栖真菌和树栖真菌群落的初次定义以及与微生态学的关系,阐述了树木树栖真菌在群落结构、群落多样性、群落调查方法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树木树栖真菌的调查方法及抽样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2004年7~8月份采用群落生态调查和国家林业局有害生物普查2种方法,在河北省廊坊地区的4个县(市、区),应用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优势度等,分析了平原耕作区不同生境类型的昆虫群落特征。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观察到97种昆虫,隶属于11目、48科。在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鳞翅目食叶昆虫为优势类群。杨树林地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枣树与花生间作的生境最低。  相似文献   

11.
利用呼伦贝尔沙地及周边区域2007-2017年生长期遥感和气象数据,结合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对区域内植被覆盖度变化及气候因素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7年呼伦贝尔沙地植被覆盖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7-2013年植被覆盖度呈现整体增加的趋势,年均增加2.76%,显著增加的区域所占面积比例为20.52%,2013—2017年植被覆盖度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年均下降6.57%,显著下降的区域所占面积比例为15.69%;区域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与降水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温度呈现非显著性负相关关系,与日照的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科尔沁沙地植物多样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科尔沁沙地草场为研究对象,依据生活型与生态型分别调查植物种类,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草场内共有植物83种,隶属于19科。其中,以禾本科(Gramineae)的植物最多,21种,其次为菊科(Compositae)15种,豆科(Leguminosae)13种,莎草科(Cyperaceae)6种,百合科(Liliaceae)5种,其余的23种分属于14科。其中沼泽-草甸植物67种,草原植物16种。  相似文献   

13.
无人为干扰下不同生境阔叶林的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无干扰环境,选取河岸带、内陆森林和林线3种生境阔叶林群落为研究对象。群落结构特征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生境类型的群落建群种不同,但群落各层主要优势种的重要值均呈差异不显著,物种组成上均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山矾科、杜鹃花科、蔷薇科、冬青科等为常见,且种属数较多。2)立木总株数(乔灌木)林线群落高于其他生境群落,但不同生境类型的群落间乔木与灌木平均株数均呈差异不显著。3)群落各层物种的种数及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有河岸带>内陆森林>林线,乔木层、草本层与层间植物物种种数以及物种多样性Patrick、Gleason、Margalef和Shannon-Weiner指数,河岸带均与其他生境类型群落差异呈显著性;而灌木层物种种数及多样性Simpson和Pielou指数差异不呈显著性。4)散点图和线性回归得出林线群落活立木平均高度和平均胸径均高于其他生境类型的群落。  相似文献   

14.
沙地草牧场防护林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白音花沙地草牧场防护林下的土壤水分变化分析得出:草牧场防护林保护下的土壤水分随季节变化呈现明显的周期变化,距林带不同距离及不同土壤深度的土壤水分变化也不同。研究表明:草牧场防护林不仅提高了其防护范围内的土壤水分,改善了土壤水分供应状况,而且可有效调控沙地土壤水分,提高沙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境和季节变化对土壤跳虫群落分布的影响,为自然保护区森林健康的评价和监测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6年4月、7月和11月对该区青冈林、光皮桦林和栲树林的凋落物和土壤进行取样调查,采用Tullgren干漏斗法分离土壤跳虫,分析土壤跳虫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与生境和季节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共捕获土壤跳虫3 785头,隶属于4目15科29属,其中优势类群为符䖴属、长䖴属、球角䖴属和棘䖴属,4属共占总个体数的71.08%。分析数据表明,土壤跳虫主要集中分布于凋落物层,其个体数、类群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大小顺序为青冈林>栲树林>光皮桦林,且主要类群与生境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钾、pH 呈显著负相关。春季(4月)土壤跳虫类群数最多,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最高,群落结构最复杂;秋季个体数量最多,但丰富度最低。[结论] 八大公山土壤跳虫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受生境和季节变化影响显著,生境的植被类型与土壤理化性质共同决定土壤跳虫分布,保持地表植被多样性和保留凋落物对促进土壤跳虫多样性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分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樟子松人工林群落结构和土壤水分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年林龄的樟子松人工林3 0 0cm深层的土壤水分已基本耗竭,而且整个生长季还在持续减少,土壤水分不能得到有效补给;林木生长衰弱,平均高仅3 59m ,平均胸径5 77cm ,并出现大量枯梢;林木生长已受到土壤水分亏缺的严重制约,林分开始衰败;林下草本层发育良好,盖度较高。研究指出,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工林在不适宜的密度下造成群落结构与环境条件不相适应,存在着由乔木植被向草本植被演替的规律,对人工林群落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指出通过密度控制、树种选择等措施可以进行调整,延缓土壤水分的耗竭速度,提高林分的稳定性。要建立稳定性更高和维持时间更长的人工林,从根本上改变草本植被代替乔木植被的规律,需要借鉴天然稀树草原植被的乔木密度,大幅度降低人工林的密度。在有地下水存在和植物可以利用的情况下,人工林的稳定性可以维持一个世代甚或更长。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嫩江沙地具有代表意义的退化草地封育后植物群落的调查,研究了封育禁牧后沙地植被生长发育规律和演替趋势。结果表明:与自由放牧相比,封沙禁牧分别使半固定和固定沙质草地植被盖度提高25和27个百分点,产草量(干草)分别提高27.09%~41.09%,优质牧草比例分别提高23.51和46.2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8.
通辽地区沙地果园改土培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沙地建果园的关键在于加强土肥管理,采用挖沟栽植、压绿肥、树盘覆草(生草)、抽沙换土、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措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赢。  相似文献   

19.
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在对土壤动物分类及其作用以及土壤动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作简要介绍的基础上,从土壤动物群落、区系组成、空间分布、季节动态以及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等方面,报道了我国土壤动物多样性的研究状况,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