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刺五加林上层木不同强度的间伐,营造红松刺五加混交林和抚育时保留刺五加的3种技术措施,增加刺五加的贮量,保证了红松的正常生长。在不同强度间伐试验中,刺五加贮量分别增加了56%和13%;在红松造林地进行保留刺五加的抚育试验中,每亩刺五加贮量分别达到42102g和15301g。  相似文献   

2.
在适宜的立地条件下,使用良种壮苗,采用正确的抚育管护措施,冠下更新红松的成活率可达到85%以上,保存率达到75%以上。冠下更新红松是天然林改培的重要方式,亦是培育和恢复长白山顶级森林植物群落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通过选用红松优质苗进行更新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选择红松优质苗造林成活率能达到99.6%,优质苗比常规苗保存率提高10个百分点;栽后9a时树高生长量比常规苗提高28.5%,胸径生长量比常规苗提高13.5%,优质苗造林可使红松幼林提前2a郁闭;苗造林结实时间比常规苗能提前3~4a;林分整齐,离散度小,栽后15a,优质苗Ⅰ级木比常规苗提高31%,Ⅲ级木降低56%。  相似文献   

4.
为迅速发展红松果材经济林,尽快满足市场对红松产品的需求,开展了红松不同林龄移栽试验,结果表明:红松移栽成活率能达到80%以上,5年后保存率达到70%以上;红松移栽后2年内生长缓慢,以后生长逐渐加快,并能很快恢复到保留树的生长速度;红松移栽后林木分化遵从正态分布,优势木随年龄增大逐渐占30%左右,不良木在林分中占10%~20%。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红松、油松、落叶松人工林及次生林皆伐迹地上红松幼林的生长和土壤养分含量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红松迹地上更新的红松成活率和保存率低,幼林生长缓慢,土壤养分含量低;次生林和油松迹地上红松成活率和保存率均在90%以上,幼林生长快,土壤养分含量较高;落叶松迹地上红松也能正常生长。指出营建红松速生丰产林,应以次生林皆伐迹地为其最佳宜林地。红松采伐迹地不应继续营造红松,应以改善林地条件、恢复其生产力为目的营造混交林。  相似文献   

6.
在红松人工林迹地上,更新油松、樟子松成活率达90%以上,树高、地径生长快。红松、日本落叶松生长不良,5年生幼林保存率平均仅45%左右。因此,红松人工林皆伐后,油松、樟子松是较适宜的更新树种。  相似文献   

7.
红松人工林皆伐迹地二代连栽红松历经10年试验,结果表明:连栽后红松造林成活率为62%,10年后幼林保存率仅为30%,且幼树生长缓慢,生长量与同龄的一代林分相比树高和胸径分别下降了33.3%和49.5%,呈现明显的地力衰退趋势,故红松人工林二代不宜连栽红松。  相似文献   

8.
对不同迹地类型更新红松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红松与落叶松迹地更新红松成活率和保存率不足80%,幼树生长不良,土壤养分含量低,林木质量低劣,而次生林和荒山荒地迹地更新红松,成活率和保存率在90%以上,林木生长迅速,根系发达,土壤养分含量较高,林木质量优异.所以今后营造红松速生丰产林,应以次生林和荒山荒地迹地为宜.  相似文献   

9.
红松和刺五加是辽东山区主要经济树种,红松嫁接苗套种刺五加造林,可以短养长,相得益彰。红松与刺五加套种混交,由于密度的提高,抑制了林地杂苗,微生境的变化能促进红松幼林生长。文章根据2012—2015年在新宾满族自治县木奇镇所属的公有林区退耕林地的生产实践,总结出切实可行的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0.
《林业实用技术》2021,(9):74-76
在辽宁省锦州等地以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为砧木,红松为接穗,进行异砧嫁接红松试验。对各试验地红松、油松物候特征,异砧嫁接初期情况及嫁接后15 a生长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红松与油松在几个主要物候指标中具备一定的匹配性。异砧嫁接成活率在70%以上,保存率在60%以上。异砧嫁接红松林分生长、结实均好于未嫁接红松。  相似文献   

11.
黄抒 《防护林科技》2016,(10):37-38
研究了刺五加扦插基质和植物激素对扦插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扦插基质刺五加扦插成活率差异显著,以黄沙土+山皮土处理显著提高扦插成活率,1龄枝扦插成活率最高可达79.8%;不同激素水平和不同激素种类间刺五加扦插成活率差异显著,以0.2mg·mL-1萘乙酸(NAA)成活率和生根数最高,分别为78.8%和8.9条。  相似文献   

12.
50年代初伊春林区,按传统方式营造的红松人工纯林,60年代后半期逐渐出现成活率和保存率低,分权率高的问题。为此,从60年代未期便模拟小兴安岭的地带性植被一阔叶红松林的演替模式,采取“栽针保阔”的造林方式,即在郁闭度0.5—0.8的天然阔叶混交林冠下进行红松人工更新,大面积地开展恢复红松资源的育林工作。十几年的观测表明,“栽针保阔”不失为解决红松人工更新的有效方法。“栽针保阔”与60年代未出现的林冠下造林是有  相似文献   

13.
刺五加更新扶育技术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五加更新扶育,不需要培育刺五加苗,投入少,见效快,并可结合营林生产同时进行。因此,对于林区发展多种经营和扩展刺五加资源,促进刺五加丰产,具有重要意义。 自1986年开始,我们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刺三加更新扶育实验:(1)通过不同强度的间伐抚育,促进刺五加更新;(2)在皆伐迹地上营造红松、刺五加混交林;(3)在皆伐后的人工林地进行保护刺五加抚育。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扩繁刺五加物种资源,帮助林农取得更大的经济收益,依据刺五加生物学特性及本地种植刺五加生产经验,从选地与整地、苗木繁育、移栽要点、栽后管理、采收与初加工等5个方面详细的阐述了刺五加仿野生栽培技术,以其促进刺五加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5.
节水保水技术在山杏造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水保水技术和传统技术在山杏造林中成活率、保存率、生长特性的影响对比调查的结果表明,应用节水保水技术进行造林,可以显著提高造林的成活率、保存率和苗木的生长量,当年成活率可提高39.3%,5年保存率提高43.1%,5年平均株高提高1.2%,5年平均地径提高37.7%。  相似文献   

16.
为确保红松当年造林成活率达到85%以上,于2000年开始采用容器育苗,进行雨季造林的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容器苗雨季造林,可使造林成活率达到89%以上,形成的林分林相整齐,林木生长速度加快,每公顷可节省造林费用275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枫桦和红松4种混交造林模式的调查分析,对比筛选出枫桦与红松混交造林的最佳模式为:枫桦红松行间混交。解决枫桦单纯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低的问题,从而为实现扩大枫桦人工林的栽培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通过3种方法对刺五加种子进行处理来研究刺五加种子发芽情况,结果表明,9月份采种后立即用0.1%的DDV或乐果拌种,脱粒后亦用同样浓度DDV或乐果拌种混沙并置于25℃室内条件下,待当年11月末置室外雪藏,次年3月中旬再置于室内30℃条件下,到5月份播种,此处理室内成活率61%,室外成活率56%,极大地提高了刺五加种子的发芽率,缩短了刺五加种子的处理时间。  相似文献   

19.
在红松人工林迹地上,更新公,樟子松成活率90%以上,树高,地径生长快。红松,日本落叶松生长不良,5年生幼林保存率仅公45%左右。因此,红松人工林皆伐后,油松,樟子松是较适宜的更新树种。  相似文献   

20.
文章根据育苗试验,探讨了刺五加绿枝扦插无性繁殖技术方法,试验结果表明,从扦插时间段上以6月中旬扦插生根率和成活率最好,外源激素NAA浓度以400×10-6对促进愈伤组织形成,获得较好的生根率,有较好的试验效果。建议刺五加用绿枝扦插繁殖方法,扩大人工栽培规模,保护天然刺五加物种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