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石灰岩植被破坏造成的石漠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石漠化的概念、特点、主要成因及其危害,结合广西喀斯特岩溶地区的实际情况,指出人口过度增长、经济落后、人地矛盾加剧以及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是造成石漠化的主要根源,植被破坏是石漠化产生的直接诱因,具体分析了广西喀斯特岩溶地区石灰岩植被遭受人为破坏而产生石漠化的过程,还介绍了广西石漠化治理工作的一些成功经验和生态恢复模式,为其他地区的石漠化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石漠化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系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端发育的自然条件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地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砾石堆积,地表呈现类似石漠景观的土地退化乃至植被消失现象。在石漠化工程尚未启动之际,湄潭县2005年超前进行了全县石漠化土地调查,文章就这次调查结果,分析了湄潭县石漠化主要成因,并提出县域石漠化土地治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滇东南岩溶石漠化区典型区域建水县为例,针对云南省建水县石漠化现象严重、土地瘠薄以及植被恢复困难的特点,从地貌、气候、人为活动等方面,详细探讨了建水县土地石漠化的成因,指出石漠化是由内因(自然条件如岩溶地貌、气候因素等)和外因(人为因素如毁林开荒、烧放牧场、山林火灾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全面总结建水县当地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得失、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分析了建水县石漠化的发生发展对生态环境、植被恢复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危害,研究并提出了建水县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建议,旨在为我国石漠化地区的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喀斯特石漠化区草原生态系统脆弱,是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为研究退化草原的植被恢复技术,设置不同牧草组合对滇东南峰丛洼地轻度、中度以及重度石漠化样地进行修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轻度石漠化地区采用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鸭茅Dactylis glomerata、木豆Cajanus cajan,按照5:2:5的比例混播;在中度石漠化地区采用多年生黑麦草、鸭茅、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按照5:5:2的比例混播;在重度石漠化地区采用多年生黑麦草、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按照5:2:5的比例混播,3个月后植被覆盖度、株高生长、植被丰富度和草产量等指标与对照相比均有明显的增长。不同石漠化程度草原经过人工种植,使石漠化趋势向潜在石漠化转化,有效减少水土流失量,植被恢复得到显著改善。人工植被恢复是石漠化草原生态修复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石漠化是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人类不合婵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力衰退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石漠化具有易发生、退化快、恢复难、危害大等特点。清镇市作为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重点县(市、区)之一,通过多年研究实践,完成了喀斯特生态经济植被恢复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其主要任务是培育适生的经济林木树种或筛选当地适生优良树种在示范基地阳.呻植,并配套研究出喀斯特石漠化山地植被恢复的技术,形成喀斯特石漠化山地植被恢复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6.
分析田阳县土地石漠化动态变化及原因,认为石漠化土地退化原因主要是过牧等不适当的经营方式,石漠化土地改善途径主要有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坡改梯等。总结石漠化治理的主要经验,包括大力实施林草植被恢复工程,加强宣传,提高群众参与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分析了尚存在的石漠化地区条件恶劣,治理难度大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1)白龙江干旱河谷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退化严重,植被恢复难度大。(2)通过对白龙江干旱河谷现状的分析,总结了该地区生态组成、结构、空间格局等现状,发现目前该区域在保护植被、区域特征等方面研究仍存在不足,认为未来应加强对退化机制、人为干扰、脆弱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研究。(3)分析影响退化原因,找出适应的乡土树种和发展模式,为白龙江干旱河谷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关于广西石漠化治理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漠化是指喀斯特极其发育环境下,由于人为干扰活动造成植被破坏,致使土壤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的土地退化。广西是岩溶地貌发育的典型地区,也是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一年多来,笔者先后对20多个县的石漠化治理工作进行了考察和调研,深刻感觉到石漠化治理是广西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突出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着重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生境是植物生长的具体环境,而群落环境是有机体和生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关于岩溶地区植物对不同生境的利用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文中系统地总结了岩溶地区小生境类型特征、不同石漠化等级、坡位等因素对自然植被群落的分布特征的影响,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了岩溶地区不同生境条件、坡位以及石漠化等级下自然植被群落结构、优势种、物种多样性、生物量以及生活型谱结构的差异,以期为岩溶地区植被与生境耦合程度以及不同生境下植被资源的配置提供理论参考,对岩溶生态环境保护、石漠化防治和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西畴县岩溶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1.6%,石漠化、半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面积大,岩溶地貌相当明显.岩溶洞隙和孔隙、强降雨、水土流失、较大坡度的地貌以及人为因素对森林植被的破坏是岩溶石漠化的主要成因.岩溶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与其恢复的难度,决定了岩溶森林保护的重要性.要限制薪材以及薪材树种的消耗,控制用材消耗,以达到保护效果.以恢复森林植被为主要手段的岩溶石漠化包括半石漠化的山地、耕地、工矿地的治理和石漠化土地的治理.  相似文献   

11.
生境是植物生长的具体环境,而群落环境是有机体和生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关于岩溶地区植物对不同生境的利用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文中系统地总结了岩溶地区小生境类型特征、不同石漠化等级、坡位等因素对自然植被群落分布特征的影响,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了岩溶地区不同生境条件、坡位以及石漠化等级下自然植被群落结构、优势种、物种多样性、生物量以及生活型谱结构的差异,以期为岩溶地区植被与生境耦合程度以及不同生境下植被资源的配置提供理论参考,对岩溶生态环境保护、石漠化防治和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指出了石漠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由于人为活动的干扰,导致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导致土壤严重侵蚀,基岩裸露以及石砾堆积等土地退化现象。石漠化现象一直被誉为"生态癌症",已成为岩溶地区的典型生态问题,严重制约着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对国土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从禄劝县石漠化治理现状出发,在阐述了禄劝县石漠化治理措施后,对禄劝县"十二五"期间石漠化治理项目所取得的效益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广南县岩溶森林保护及石漠化治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岩溶洞隙和孔隙、强降雨、土壤流失、较大坡度的地貌以及人为因素对森林植被的破坏是岩溶石漠化的主要原因。岩溶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与其恢复的难度决定了岩溶森林保护的重要性。要限制薪材及薪材树种的消耗,控制用材消耗,以达到保护的效果。以恢复森林植被为主题的岩溶石漠化治理包括半石漠化山地、耕地、工矿地的治理和石漠化土地的治理。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目前我国土地石漠化的形势,指出了人为活动造成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是导致土地石漠化扩展的主要原因,探讨了防治土地石漠化的关键问题,通过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实施分区防治战略,搞好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阐述了土地石漠化的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我国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林草植被恢复模式的诊断与调整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耕地面积稀少、人地矛盾剧烈、生态环境脆弱、植被恢复难度极大,提高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功能、遏制石漠化发展仍然是当前的主要工作之一。众多学者采用林草植被恢复进行了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经过长期的生物学过程检验发现这些模式虽然成效显著,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文中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时效性的15种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林草植被恢复模式,深入分析了各模式的特点和成效,并就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诊断,发现主要存在结构缺失型、立地衰退型、低度适应型和产业脱节型4种缺陷类型;依据不同缺陷类型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模式调整和结构优化需要突破异龄复层混交、地力改良、适应性修复和产业链延长等关键科技问题,以期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促进生态、社会、经济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沈小春 《广西林业》2003,(4):30-31,41
石漠化,主要是指在亚热带湿润地区岩溶及其发育的自然环境背景下,受人为活动的干扰和破坏,造成森林植被减少,土壤严重侵蚀,基岩裸露或沙砾堆积,地表呈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是岩溶地区生态恶化的顶极形态。我区有37.8%的国土面积为碳酸岩,共有8.95万平方公里,裸露的石山面积达7.88万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33.3%,其中石漠化面积为4.7万平方公里,并正在以每年2500平方公里的速度迅速扩展。石漠化一方面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另一方面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加剧了贫困程度,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喀斯特地区…  相似文献   

17.
广东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其综合治理措施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5年野外调查数据,分析广东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的分布现状、危害及其成因,以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该区域石漠化治理的总体思路与治理措施,主要包括植被恢复、水土流失治理、开发建设农村新能源、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和建立石漠化监测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土地的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分析了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土地的主要类型和形成过程,并针对不同强度等级石漠化土地所表现出的缺土、缺水、植被覆盖度低、土地生产力水平低下等特征,提出了不同强度等级石漠化土地的植被恢复途径与对策,以及不同强度石漠化土地的植被恢复技术。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西南石灰岩地区,不合理土地利用导致了大面积土地退化,甚至形成"石漠化",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该地区的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贵州石漠化区植被恢复及树种选择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中国西南喀斯特区石漠化与北方区沙漠化是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症结所在。贵州地处于我国西南山区石漠化区域的核心地段,石漠化区的植被恢复与治理成败与否直接影响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改善生存环境的生态价值。基于前人研究基础,综述了石漠化成因及主要类型划分,结合已有植被恢复生态学理论,系统阐述了贵州石漠化区植被恢复研究现状,并揭示了影响植被恢复效果的重要关键因素。此外,专门针对树种选择技术研究展开了相关论述,总结了现有的主要恢复模式、关键物种配置模式,并分析了现存模式的优劣,提出了相对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