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10年生杉木纯林,通过间伐人工诱导营建杉木苦竹混交林的林分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杉木苦竹混交林林分结构合理,层次明显,呈复层林分。混交林中杉木平均木树干生物量分别是高密度杉木纯林(2500株.hm-2)、低密度杉木纯林(1125株.hm-2)的122.7%、107.9%,净生产量分别是高密度杉木纯林、低密度杉木纯林的122.6%、104.0%;叶对树干的净同化率为5.75 kg.kg-1.a-1,比低密度杉木纯林提高5.7%。混交林中苦竹立竹数6000株.hm-2,现存生物量9.43 t.hm-2,年平均净生产量为1.2 t.hm-2.a-1;8 a间伐竹材和竹笋年平均产量分别达到9.608 t.hm-2和7.587 t.hm-2,取得了一定收益,达到了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目的,是较好的经营模式。人工诱导构建杉木苦竹混交林具有较高生产力。 相似文献
2.
杉木鄂西红豆树混交林分结构与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20年生杉木鄂西红豆树混交林林分结构和生产力的研究,并与各自纯林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表明:杉木鄂西红豆树混交,促进了林分生长,混交林比各自的纯林的林分蓄积提高20.45%和39.1%;形成了合理的林分结构,能扩大营养空间,有利于改善鄂西红豆树的材质、提高主干高度、减少弯曲度;提高林分光合面积和光合效率,是较好的杉木阔叶树混交类型。 相似文献
3.
以金洞林场杉木纯林、杉木-闽楠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密度和混交比例的林分进行研究,将物种多样性指数作为衡量林分密度和混交比例是否合理的参考指标,为人工混交林的经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典型抽样法,按其混交比例分为类型Ⅰ(10杉)、类型Ⅱ(9杉1楠)、类型Ⅲ(7杉3楠)、类型Ⅳ(5杉5楠)4种类型设置典型样地,同种类型林分设置3个密度等级,低密度(A:600~1000株/hm^2)、中密度(B:1200~1600株/hm^2)、高密度(C:2000~2400株/hm^2),对比分析其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从类型Ⅰ至类型Ⅳ随着闽楠比例的增加其林下植被的物种数增加。林下灌木及草本Patrick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表现为类型Ⅳ>类型Ⅲ>类型Ⅱ>类型Ⅰ。林分密度及混交比例与林下灌木及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拟合曲线表明林下植被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atrick丰富度指数达峰值时的闽楠比例为0.465~0.506,即闽楠比例在46.5%~50.6%之间其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达到最大值。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密度及混交比例均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可将物种多样性作为确定杉木-闽楠混交林最适密度和混交比例的因子之一。当前阶段,金洞林场杉木-闽楠混交林最适密度为1200~1600株/hm^2,杉木与闽楠的株数比例控制在0.97~1.10之间。 相似文献
4.
在杉木伴生下的闽楠人工林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杉木伴生下的28年生闽楠人工林生产力研究结果表明:在杉木伴生下的闽楠人工林林分总生物量为171.87 t.hm-2,乔木层153.31 t.hm-2,分别比楠木纯林提高了62.79%、59.2%,平均年净生产量5.475 t.hm-2.a-1。乔木层楠木树干117.427 t.hm-2,分配比例为76.6%,比闽楠纯林干材生物量的分配比例68.2%提高了8.4%,以杉木为伴生树种的楠木林叶面积指数6.03,低于楠木纯林,但叶净同化率4 193.82 kg.hm-2.a-1,却高于楠木纯林,分别增加了78.8%。以杉木为伴生树种的楠木林林分生产力高于楠木纯林。这与闽楠的生物学特性及林分经营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5.
杉木木荷混交林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木荷杉木混交林的生产力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与木荷以2:1的比例行状混交,两树种种间关系协调,可充分利用营养空间,明显地提高了林分生产力和木材材质,经济效益显著。建议在适宜的立地条件下,可进一步营造该混交林。 相似文献
6.
秃杉与杉木、木荷混交林林分结构和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秃杉杉木混交林、秃杉木荷混交林、秃杉纯林、杉木纯林、木荷纯林的林分结构和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秃杉混交林与秃杉纯林、杉木纯林、木荷纯林相比具有较大的生物量和较合理的林分结构,可以把秃杉与杉木、木荷混交林作为用材林造林方式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7.
酸枣杉木混交林林分生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解决目前南方林区人工林针叶化引起的系列生态问题,挖掘本地乡土树种,发展阔叶树种造林,通过营造不同混交模式的酸枣杉木混交林,进行不同混交模式酸枣杉木混交林林分生长效应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混交比例的酸枣杉木混交林群落特征和林分生长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林分蓄积量大小排序为:酸枣纯林>酸枣×杉木(1∶3)混交林>酸枣×杉木(1∶2)混交林>酸枣×杉木(1∶1)混交林>杉木纯林,其中杉木×酸枣(3∶1)混交林是种间关系较为协调并具较高生产力的混交模式,值得南方林区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8.
红豆杉杉木混交林林分生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挖掘本地乡土树种,保护好野生红豆杉资源,大面积推广种植红豆杉,武夷山市林业局对9年生红豆杉杉木混交林,红豆杉纯林,杉木纯林进行调查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红豆杉与杉木混交不仅促进了红豆杉的生长,同时对杉木的生长也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初步证明杉木与红豆杉混交是一种种间关系较为协调的混交模式。 相似文献
9.
秃杉与杉木、木荷混交林林分生长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秃杉×杉木、秃杉×木荷混交试验,并与秃杉纯林、木荷纯林、杉木纯林、杉木×木荷混交林对比,15 a的试验结果表明:秃杉与杉木、木荷混交后,促进了林木的生长,混交林胸径、树高、材积的生长量都大于秃杉纯林,增益可达18%~28%以上。其中秃杉×杉木、秃杉×木荷混交林是种间关系较为协调并且具有较高生产力的混交模式,可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杉木巨尾桉混交林林分生物量及土壤肥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杉木纯林、杉木巨尾桉混交林的林分生物量、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杉桉混交林林分的总蓄积量比杉木纯林高出26.41%,生物量则是纯林的1.6倍,大大地提高林分生产力。两种林分林地土壤结构稳定性相差不大,混交林土壤肥力略有下降,但混交林增加了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因而营造杉木巨尾桉混交林是科学经营杉木连栽地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1.
12.
对26年生楠木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及土壤肥力进行调查,以研究楠木人工林培肥土壤功能,结果表明:营造楠木人工林后林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团聚体的稳定性增强,容重降低,总孔隙度增加,林地土壤结构状况、孔隙、水分和养分状况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楠木人工林比杉木能更好地培肥土壤。 相似文献
13.
对5年生杉木三年桐混交林的林分结构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与三年桐混交能加快林分郁闭,有效地利用林地空间,从而大大地提高林分的光能利用率,5年生混交林总生物量是杉木纯林的1 92倍,混交林中杉木的干材生物量比杉木纯林增加72 6%,有效地提高木材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以湖南省国有黄丰桥林场的杉木人工林为对象,采用相对直径法研究林分直径结构规律,通过确定相对直径的取值区间,分析相对直径与林分直径正态分布特征统计量的关系、相对直径与直径Weibull分布特征统计量间的关系,得出了相对直径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闽楠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用材树种,为克服闽楠纯林造林成效差,病虫害多发的问题,对不同规格闽楠容器苗与1a生杉木苗采用不同混交模式造林后,对闽楠的生长及存活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1a生闽楠轻基质营养袋苗与1a生杉木苗混交造林,造林1a后,3种混交模式下闽楠的生长、存活率等指标虽因混交模式的不同而表现各异,但差异不显著。1a生闽楠轻基质营养袋苗与1a生杉木苗按3∶1进行混交最有利于闽楠生长,造林1a后,树高平均可达60.51cm,地径平均可达7.67mm,冠幅可达25.14cm,枝下高为22.75cm,造林成活率为73.33%。采用2a生闽楠无纺布营养袋苗与1a生杉木苗也以3:1进行混交为最优,该模式下闽楠的平均地径为15.67mm,平均树高为134.12cm,平均当年抽高为34.51cm,平均枝下高为47.47cm,平均冠幅为58.67cm,平均存活率为90.00%。采用3a生闽楠无纺布营养袋苗与1a生杉木苗进行混交造林,3种混交模式中闽楠生长表现各异,其中,闽楠∶杉木=1∶1混交模式下的闽楠平均地径和平均冠幅最大,分别为21.12、79.42cm;闽楠:杉木=2:1混交模式下的闽楠... 相似文献
16.
17.
随着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Lamb.)Hook.)的多代连栽,林地生境恶化,地力衰退,林分稳定性下降,林分产量也逐代下降;同时南方林区造林树种单一,杉木林集中连片,使得杉木人工林的病虫害面积扩大和蔓延[1~3]。因此必须寻找合适的阔叶树种来改变这种现状,以保持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这方面已有较成功的报道[5,6]。福建含笑(Micheliafujia-nensisQ.F.Zheng)生长快,适应性强;干形直,材质好,切削容易,是适宜于制作家具、工艺品和造纸等… 相似文献
18.
以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瀚仙镇连厝村沙洲坑甲闽楠自然保护区的闽楠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冠长、相对冠长的变化规律,并结合相关数学模型和数理统计学方法,对范围内林木的冠长与其胸径和树高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建立最适宜函数模型。结果表明:闽楠天然林木的平均冠长、相对冠长总体上随着径阶的增大而增大,其中相对冠长的总体变化趋势较为平稳,总体上与林木的生物学特性相符;闽楠天然林木冠长同样随着树高的增大而增大,而树高对冠长的影响较大于其直径对冠长的影响,选用幂函数方程CL=0.252×H 1.246来描述研究地闽楠天然林冠长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的生产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闽楠人工林与天然林生长特点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29年生的闽楠人工林和明溪县35年生的闽楠天然林平均木,采用树干解析法,进行闽楠人工林与天然林的生长差异比较。结果表明:29年生的闽楠人工林,其平均树高、胸径、材积生长量明显大于35年生的天然林,人工林的树高年平均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15年生,连年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10年生左右,连年生长量和年平均生长量在16~17 a左右相交;人工林、天然林胸径年平均生长量最大值同时出现在15年生;人工林材积连年生长量在15年生时达最高峰,天然林则在30年生时达最高峰,人工林与天然林材积连年生长量最大差值出现在15年生,随后差值缩小,到29年生时天然林的材积连年生长量反而略大于人工林,表明天然林具有较大的生长潜力。闽楠人工林经营应处理好立地和密度的关系,才能持续速生并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闽楠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年龄母株穗条、扦插基质、生根促进剂浓度、扦插时间对闽楠生根率及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扦插基质、母株年龄、扦插时间对闽楠生根率及根生长影响显著,不同生根促进剂浓度对生根率及根生长无显著影响;各因素的最佳组合为:1年生母株穗条经ABT1#800 mg.L-1速沾后扦插于砻糠灰中;3月份扦插生根率最高,达89.6%。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