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广西重点公益林区48个公益林监测点进行土壤水源涵养能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位由于土壤物理性质存在差异,土壤对水源涵养的总量也就存在差异,总体趋势为:水库、江河沿岸、江河源头〉自然保护区〉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中越边境线、石漠化地区。  相似文献   

2.
分析广东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历程及第三期建设的必要性,其体系由沿海基干林带和纵深防护林构成,基干林带是沿海防护林体系的主体,建设类型包括红树林恢复造林、基干林带人工造林、灾损基干林带修复和老化基干林带更新、困难立地造林和退塘造林;纵深防护林对进一步防御和减轻登陆台风、台风引起的暴雨和泥石流等危害具重要作用,建设类型包括...  相似文献   

3.
公益林生态区位是公益林区划界定的基础,也是公益林动态调整管理的依据。为更好优化广西公益林布局,通过收集数据和资料、明确区划标准、提取生态区位和处理优先级,完成了广西公益林生态区位区划,共区划广西公益林生态区位总面积1 170.24万hm2,占广西国土面积的35.8%,各生态区位按照面积大小依次排列为岩溶石漠化区、江河两岸区、自然保护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地区、江河源头区、重要水库区、边境生态区和沿海基干林带、红树林区。同时通过对比现有公益林的分布和最新区划标准,探讨了广西公益林布局存在的不足和本次公益林生态区位区划的局限,提出了优化广西公益林布局和加强重点生态区位管控的建议,以期能为广西森林资源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归一化植被指数是反映植被分布、生长和覆盖度的重要指标。通过分析广东省国家级公益林NDVI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对国家级公益林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进行监测。结果表明,2004—2018年广东省国家级公益林NDVI在0.76~0.85范围内波动,除受干旱和特大冰雪灾害影响外,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粤北地区、东江中游、北江流域雨热同期,植被生长受人为干扰较小,NDVI值较高;NDVI低值大多出现在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等生态区位,及人口密度大的区域;NDVI极显著增加区域面积占比60.72%,生态保护成效显著;NDVI值总体处于非常稳定和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5.
天然林资源质量评估是天然林保护修复工作开展的关键环节。文章以海南省天然林资源数据库为基础,从中选择8项天然林小班属性因子,构建天然林资源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计算评估指标权重,建立模糊评价模型,对海南省天然林资源质量水平进行评估分析。评估结果表明,海南省天然林资源质量总体评估分值为2.403 8,海南省内不同林种中,以特种用途林的天然林资源质量最优,用材林中的天然林资源质量评估分值相对较低。全省不同生态区位之间的天然林资源质量总体评估分值排序为:干流源头>江河两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它生态区位>重要水库>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  相似文献   

6.
利用沿海防护林评价体系,通过典型林带调查对浙江省泥质基干林带服务功能及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2008-2012年浙江省泥质基干林带生态服务功能效益总计171.23亿元,其中保护基础设施效益88.80亿元、防灾减灾66.76亿元、涵养水源5.12亿元、固碳释氧4.80亿元、净化大气3.20亿元、红树林生态价值1.75亿元、保育土壤价值0.80亿元。  相似文献   

7.
福建沿海基干林带保护利用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沿海基干林带是沿海防护林中最基础、最主要的林带,是抵御自然灾害的第一道屏障和生态防护线。简单介绍了福建沿海基干林带保护利用的现状、成效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基干林带保护管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根据浙江省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建设的要求和目标,以余姚市泗门镇沿海防护林基干带建设规划为例,在总结该重点区域海防护林基干林带建设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杭州湾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重点区域建设规划的思路、营造技术、保障措施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甘肃省江河两岸区、国家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沙漠接壤区等4种不同生态区位不同类型公益林为对象,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甘肃省4种生态区位公益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野外调查及实验室分析数据,对不同生态区位不同林分类型公益林生态效益进行评分。结果表明:对同一生态区位,乔木林生态效益大于灌木林,阔叶混交林生态效益大于针叶纯林;对同一林分类型,阔叶混交林具有较高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针叶纯林保持水土流失功能高于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阔叶纯林和灌木林则具有较高的水源涵养功能。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厦门沿海防护林调查分析发现,厦门沿海防护林存在树种单一、林带老化、基干林带闭合难度大、护路林建设质量不高、沿海防护林定位较低等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造措施,为厦门沿海防护林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干林带是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主体,是抵御自然灾害的第一道屏障和生态防护线。文章阐述了福建省沿海基干林带发展历程、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初次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全省基干林带长度、断带率、平均宽度等相关指标,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加强基干林带建设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沿海防护林工程是能缓解沿海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弥补海岸生态脆弱性,提高抗御风暴、大潮、风沙、盐蚀等自然灾害能力,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改善人们生活环境,保障农业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泥质海岸沿海基干林带是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质量的高低对于整个海防林体系效用的发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总结多年的研究经验和技术成果,用以指导生产,对于提高泥质海岸沿海基干林带的建设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建设技术泥质海岸大多都是盐碱地区,  相似文献   

13.
国家级公益林是指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为脆弱,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发挥森林生态和公益林社会服务功能为主要经营目的的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因此对其进行动态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公益林中的宜林地的动态变化直接影响公益林的动态监测,文章主要以山东省泗水县国家级公益林宜林地的动态监测为研究对象,分析国家级公益林中宜林地的动态变化情况,从中发现公益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是我国最早在全省范围内实施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制度的省份,也是我国惟一的省级林业分类经营改革试验示范区。自1999年实施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制度以来,广东省的林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林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许多新鲜的经验。在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方面,广东省重点抓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做好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等基础工作;二是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标准;三是逐步规范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在开展生态公益林建设方面,广东省大力推进“四江”流域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区、沿海防护林、红树林、农田林网、绿色通道、城市林业和治理水土流失八大生态工程建设,落实生态公益林目标责任制,全面开展“创建林业生态县、建设林业生态省”工作,使全省森林资源大幅度提升,生态状况明显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的竞争力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蕉城区沿海基干林带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沿海基干林带是国家规定的特殊保护林带,是沿海防护林体系的主体和核心,是沿海地区抵御台风和风暴潮的第一道、最重要的防线。本文阐述了蕉城区沿海基干林带建设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提出加强沿海基干林带建设的几点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沿海基干林带是国家规定的特殊保护林带,是沿海防护林体系的主体和核心。文章介绍了连江县沿海基干林带的区划工作思路及界定的原则。根据最新区划结果,初步分析了全县沿海基干林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今后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明确了沿海基干林带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对浙江省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建设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分析了现有基干林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列举了近几年海防护林基干林带建设中出现的新理念,并对海防护林基干林带造林技术和树种选择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针对现阶段基干林带建设中的新问题和新要求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平阳县沿海防护林泥质、岩质基干林带的现状分析,根据基干林带存在的建设质量、自然灾害、人为破坏、森林火灾、病虫害、造林用地、建设资金等方面问题,提出了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林带修复等恢复措施,以实现平阳县基干林带的全面合拢.  相似文献   

19.
我国建设新型沿海防护林 沿海防护林具有防御台风、海啸等生态功能.截至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国基本建成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但近年来,由于自然灾害和树种老化,很多地区的防护林遭到了破坏.为更有效地抵御海啸,加强沿海防沙治沙力度,国家林业局部署沿海地区从现在开始建设新型沿海防护林体系.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平潭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按垂直距离海岸线的远近划分的基干林带后沿片林、基干林带后沿林带、基干林带前沿林带和基干林带前沿等4个典型类型林带生物多样性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4个典型类型样地组的物种数分别为15、10、11和9个;平潭沿海防护林人工群落演替过程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均受人工调控的影响,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以乔木层最低,灌木层次之,草本层最高;多样性 Shannon’指数与均匀度 Hurlbert’指数均能较好反映人工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