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全国造林保存状况分析与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近年来全国营造林综合核查结果,分析了影响造林面积保存率、成林率、幼树生长状况等指标的变化原因,从造林后续管理、国家重点工程造林投入、自然灾害受损后的政策支持、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适宜性、林牧矛盾等5个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加强造林后续管理、提高重点工程造林投入标准、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封山育林为主、推进自然灾害受损核定工作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翔实的数据对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三种不同造林方式的保存状况和成林效果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人工造林成林效果最佳,其次是封山育林,最后是飞播造林。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中南监测区8年造林实绩核查和5年保存状况的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论述中南监测区7省(区)自1988年以来造林绿化所取得的成就和产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取得成就的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人工造林成活率低下,是一个长期困扰当地造林工作的难题。而造成这一难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工造林植苗后的一段时间内,苗木根系严重缺水所致。为解决这一难题,在人工造林中应用保水剂,植苗后使其在苗木根系周围,人为地造成并保持一个局部的湿润环境,在一定时间内充足供应苗木生长所需水分,使苗木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而安全渡过  相似文献   

5.
6.
造林保存率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天保工程的深入进行,大兴安岭林区造林项目越来越多,对成活率要求越来越高,这就涉及到造林保存率问题。作者详细论述了影响造林保存率的因素及提高造林保存率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北方干旱地区一般在春季进行人工造林。但由于北方干旱地区春季风沙大、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土壤水分少,导致造林地立地条件差,影响了造林成活率。笔者于2008~2011年在阿拉善左旗南部的腾格里沙漠地区进行了十几种乔、灌木树种的秋季造林试验,造林地为沙壤土。现就不同树种的秋季人工造林技术及思路进行总结。一、灌木树种试验树种有梭梭、花棒、沙拐枣、红柳、宽叶沙木蓼。梭梭秋季造林成活率较高,并经过连续3年的秋季造林试验后,于2011年秋季在腾格里地区进行了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西北干旱地区速生杨伐根萌条更新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北干旱地区,利用速生杨伐桩上休眠芽和不定芽所形成的萌生枝条来更新速生林,不仅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和幼林生长量,还可节省造林费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中冶美利工业园区纸浆原料林内进行了速生杨伐桩萌条更新造林和植苗造林的对比试验,其结果是伐桩萌条成活率比植苗造林高7.7%;萌芽林平均树高的年生长量比植苗林高3.11m,平均胸径年生长量比植苗林高2.45 cm.  相似文献   

9.
浅谈干旱地区造林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干旱是西北地区造林成活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如何提高造林成活率是林业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现介绍几种西北干旱地区常用的抗旱造林方法。1、阔叶树种截干造林对于萌芽力强的阔叶树种,可采取截干的方法进行造林。以刺槐为例:在造林前对已准备好的刺槐苗,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中南七省(区)6个年度的人工造林更新保存状况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深入剖析了区域内人工造林更新保存成就、原因、发展趋势,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与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宁夏六盘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雪害的影响因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宁夏六盘山2011年秋一场罕见的早雪造成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受害情况,分析林分受害率与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海拔冲风地段和土层瘠薄立地的林分受害率偏大;高密度林分的受害率显著大于低密度林分,说明密度是影响林分抵抗雪灾能力的重要结构指标,但直接原因是林分密度增高导致林分高径比增大;当高径比在0.7~0.9时,样地出现受害,但受害率随高径比增大的增幅不大,当高径比大于0.9后,林分受害率随高径比增大快速升高,当高径比大于1.0后,林分受害率随高径比增大急剧升高;及时间伐降低林木密度,把林分高径比降到0.7左右并维持在0.9以内,是提高森林抵抗雪灾能力的可行营林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文章针对西北干旱区特殊的地域性气候特征,提出了城市森林建设在抑制风沙活动、改善人居环境舒适性及实现城市水盐动态平衡等方面的对策,并对适于该区域城市林建设的主要树种进行了简要的评述,可供干旱区城市林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柳树在西藏广泛种植,占人工林的30.10%,发挥了固碳释氧等生态功能。以柳树为研究对象,研究柳树人工林的分布、碳累积规律及影响碳密度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区域、树种、林龄对柳树碳密度均有显著影响。林芝地区、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柳树碳累积速率大。柳树碳汇与林龄、经度呈正相关,与纬度、海拔、距农田的距离、距水域的距离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近年来有关造林密度的研究分析,详细阐述了造林密度与水分平衡的关系;造林密度与近自然造林的关系;造林密度与林种的关系。通过对上述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结合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实际情况,给出该区域小叶锦鸡儿、胡枝子、油松、樟子松、沙地柏、油蒿等几种常见乔灌木树种造林的合理密度范围,为干旱地区造林绿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少雨,地表植被稀疏。然而,具有广泛生态适应性的微生物仍可通过生理代谢活动改变沙土的理化性质,促进土壤形成及植物营养转化,有利于植物生长,在区域荒漠化防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学研究意义。文中总结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土壤微生物的空间及季节分布特征,并对影响其分布特征的自然和人为因素进行全面梳理。了解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为土壤微生物在该区域生态恢复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同时,根据区域生态恢复重建及增强区域生态安全保障的需要,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In order to supply quality seed for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of Northwest China, the effects of Platycladus orientalis seed storage under ultra-drying and accelerated aging were studied. The seeds were dried from 6.8% to 5.1%, 4.4%, 3.7% and 2.2% MC, respectively, in a desiccator with the silica gel. The germination energy, germination percentage, germination index and vigor index of the seed were investigated. After ultra-drying, groups of seeds were carried on the accelerated agin...  相似文献   

17.
陈俊松  赵尘  石迪 《森林工程》2010,26(5):83-86
为比较人工林的不同林分在不同林龄下的经济效益,依据与当地林业生产企业的资料和数据,采用净现值法、内部收益率法等经济分析方法,分别对不同龄级的杉木、马尾松和桉树人工林的动态收益进行分析,并对工资水平、成本、税费、木材产量和价格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林分和龄级人工林的净现值均大于零;桉树林的内部收益率最高,木材产量和价格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我国旱区节水林业体系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旱区节水林业为依据,提出了我国旱区节水林业概念,并就旱区节水林业体系和林业的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根据目前旱区实际情况,提出了若干条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1IntroductionTheforestestateisoneofthemostimportantsectorsofournaturalendowmentandisthematerialfoundationofsustainabledevelopmentinChina.TheurgentquestionfortheforestrysectorinChina,andindeedfortheentireworld,ishowtoeffectivelyincreasethesupplyofforestresourcesandmaintainthecurrentimprovementinenvironmentalconditionsinordertopromotesustainableeconomicdevelopment.Chinaisalargecountrywithcomplexnaturalconditionsandgreatclimaticdiversity,suitableformanytypesofforests.Thisvarietyandwealthofherfor…  相似文献   

20.
总结了微薄木粘贴时常出现的各种质量缺陷。并从木材学,干燥原理及胶粘剂胶合理论上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