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梭毒隐翅虫是农业、林业害虫的捕食性天敌 ,在安徽 1年发生 2~ 3代。隐翅虫毒素是虫体用来抵御外来侵袭的化学物质 ,化学成份复杂 ,在体内主要源于血淋巴 ,毒素的 pH值 5~ 7,易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中。当虫体受到外界刺激或被压迫、击碎时 ,毒液释出 ,皮肤接触毒液引发隐翅虫皮炎。 9月中上旬是隐翅虫皮炎的发病高峰期 ,与隐翅虫的第 3个趋灯高峰期相吻合。由于隐翅虫是农田益虫 ,在隐翅虫皮炎的防治中要全面考虑 ,对隐翅虫不能一概用药杀灭  相似文献   

2.
2006百年不遇大旱期间,毒隐翅虫在重庆发生严重,根据采集样本鉴定为梭毒隐翅虫;该虫分泌物为强酸性,对裸露皮肤伤害严重;暴发原因是高温干旱破坏其生存环境,导致其四处扩散;因毒隐翅虫是多种害虫的捕食性天敌,建议不采用毁灭性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3.
危险性害虫椰花二点象及其近缘种的鉴别(鞘翅目:象虫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椰花二点象Diocalandrafrumenti (Fabricius)是危害可可椰子等棕榈类植物的一种重要害虫 ,分布于非洲大陆、马达加斯加、印度、日本、东南亚国家、太平洋群岛和我国的台湾。该虫蛀食寄主植物的根、叶柄、花和果实 ,幼虫可随寄主植物传播扩散。本文介绍了该虫的寄主、危害、分布、生物学特性、成虫和幼虫的形态特征 ,并列出了椰花二点象与窄跗二点象DiocalandracaelataMarshall、拟长二点象Diocalandraelongate (Roelofs)、塔希提二点象DiocalandrataitenseGu啨rin、方斑二点象DiocalandrasasaMorimoto和卡氏二点象DiocalandrakamiyaiMorimoto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等翅目昆虫(白蚁)初步名录的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在福建省林木白蚁种类研究过程中收集的大量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的结果,列出了福建省等翅目昆虫名录,计4科19属75种。名录中附有等翅目昆虫在福建省的分布地点、寄主植物,文献出处。是迄今为止福建省等翅目昆虫最系统详细的报道。  相似文献   

5.
通过光学显微和扫描电镜技术,对危害华山松的16种小蠹前胃形态结构进行观察.根据前胃板的结构特征可以将16种小蠹前胃分成3个类型,这些前胃形态结构的差异可以作为小蠹分类鉴定的辅助手段,且前胃类型与韧皮部小蠹虫在华山松树干上的空间分布相吻合,华山松韧皮部小蠹前胃结构的特化是适应食物类型(营养的累积和质地)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木蠹象属是以松树木蠹象为模式种建立的属,是鞘翅目、象虫科、木蠹象亚科的唯一属.该属目前已记录种类46种,29种分布于美洲,18种分布在欧洲和亚洲,其中耐猛木蠹象是美洲、欧洲和亚洲共有的种类,它分布于美洲的美国、加拿大,欧洲的俄罗斯和亚洲的日本.木蠹象属许多种类是针叶树的重要害虫,且极易通过人为携带传播扩散.有3种分布区跨越欧洲和亚洲,葛氏木蠹象分布于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德国和瑞典,亚洲的中国、日本和俄罗斯的亚洲部分(西伯利亚);圆角木蠹象分布于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和中国;樟子松木蠹象分布于法国和中国.木蠹象属的寄主植物均为针叶树,包括5属39种,以松属为寄主植物的有26种木蠹象,以云杉属、冷杉属、落叶松属和黄杉属为寄主植物的木蠹象分别为9、5、4和1种.分布于中国的木蠹象有7种,其中粗刻点木蠹象和云南松木蠹象是特有种类,葛氏木蠹象、圆角木蠹象和樟子松木蠹象是与欧洲共有的种类,黑木蠹象、葛氏木蠹象和红木蠹象与日本共有,红木蠹象与韩国共有.分布于日本的耐猛木蠹象和瘤木蠹象、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凸眼木蠹象以及日本、俄罗斯和韩国均有发生的黄星木蠹象,以及在中国均没有分布的美洲的29种木蠹象,都属于应加强检疫的对象,防止人为携带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   

7.
记述采自中国境内危害白榆的突瓣叶蜂属(膜翅目:叶蜂科)一新种:白榆突瓣叶蜂 Nematus pumila Liu,Li & Wei,sp.nov.。该种幼虫取食白榆的叶片,当虫口密度较大时,可将寄主叶片蚕食殆尽,对寄主产生严重危害。本研究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鉴定、监测与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新种与申氏突瓣叶蜂 N.sheni Wei,1999十分相似,二者的主要区别是:新种上唇、前胸背板和翅基片完全黑色;前足胫节、中足胫节基部3/4和后足胫节基部3/5白色;单眼后区宽长比为1.9;前翅无Rs脉;锯腹片15锯刃,锯刃内侧亚基齿明显,外侧亚基齿粗大;1-11节缝具刺毛带,刺毛带最宽处约2/3于锯节宽;锯根0.7倍于锯端;申氏突瓣叶蜂上唇黄白色;前胸背板后缘、翅基片基小部黄褐色;前中足胫节腹侧大部和背侧基部1/4、后足胫节基部1/3黄白色;单眼后区宽长比约等于3;前翅Rs脉痕状;锯腹片23锯刃,内齿亚基齿不明显,外侧亚基齿细小;2-15节缝具刺毛带,刺毛带最宽处约1/3于锯节宽;锯根0.4倍于锯端。采用DNA试剂盒法提取了新种基因组DNA,测序获得COⅠ基因序列,长度为810 bp。另外,从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突瓣叶蜂属、槌缘叶蜂属、厚爪叶蜂属已知种类COⅠ序列10条,与新种序列构成COⅠ序列数据集,分析其碱基组成,结果显示: A+T含量均大于G+C含量,且均高于65%;基于贝叶斯法构建了COⅠ基因系统发育树,树图结果显示:白榆突瓣叶蜂与突瓣叶蜂属内其他6个已知种聚为一支,构成单系群。分子分析结果与形态鉴定结果一致,均支持新种成立。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湖南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昆虫模式标本室。  相似文献   

8.
2014-2017年在河北省采用室内饲养结合野外观察的方法总结危害杏树Armeniaca vulgaris Lam.和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枝干的天牛科害虫——圆尾弧胫天牛Callimus(Nathriopterus)shensiensis(Gressitt, 195l)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该虫在河北承德1 a 1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木质部蛀道末端越冬,翌年4月上旬开始陆续化蛹,成虫5月上旬开始羽化,盛期在5月中下旬。并据此提出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9.
《林业科学》2021,57(8)
【目的】研究悬铃木方翅网蝽在我国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探讨其种群在我国的入侵趋势。【方法】共测定12个悬铃木方翅网蝽地理种群中240个个体COⅠ基因的部分核苷酸序列,利用Dna SP V6.12.03等软件对方翅网蝽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基因流水平、分子变异情况、种群历史动态等进行分析。【结果】悬铃木方翅网蝽12个地理种群的COⅠ核苷酸序列含有13个变异位点和9个单倍型,其中有5个共享单倍型,Hap1为祖先单倍型。方翅网蝽总种群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_d为0.584,地理种群间H_d值在0~0.758之间。种群总固定系数F_(ST)值为0.48,各地理种群间F_(ST)值在-0.05~0.89之间,种群间基因分化程度差异较大;种群总基因流N_m值为0.55,且各地理种群间N_m值在-85.25~47.58之间,种群间基因交流程度不同。悬铃木方翅网蝽种群内个体间变异占总变异的52.19%,同时华中组群经历了方翅网蝽种群扩张事件。【结论】12个悬铃木方翅网蝽地理种群在不同组群间和地理种群间具有显著分化的遗传结构。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种群内个体间变异,各地理种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明显的相关性,地理距离未明显阻碍地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同时,推测在中国主要分布区内悬铃木方翅网蝽以上海为中心向全国进行扩散。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采自河南省民权县、寄生枸杞负泥虫 Lema decempunctata Gebler 的长凹姬蜂属一新种:民权长凹姬蜂 Diaparsis minquanensis Sheng et Wu, sp.nov.及采自辽宁省沈阳市的一中国新记录种:皱长凹姬蜂 Diaparsis multiplicator Aubert.标本保存在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  相似文献   

11.
处理松材线虫病病死松树伐桩木腐菌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试了木腐菌对松材线虫繁殖的影响以及对马尾松木块和松材线虫病病死树伐桩的分解能力,结果表明,供试菌株除裂褶菌菌株外,其他菌株都能抑制松材线虫的繁殖,其中松材线虫在松生拟层孔菌菌株W10、W11,硫磺菌菌株5452、6600,粗皮侧耳菌株6221,虎掌菌菌株6320,茯苓菌株6284,灵芝菌株6501菌落上完全不能存活.对马尾松木块的分解试验结果表明,松生拟层孔菌菌株W10、W11、硫磺菌菌株6600、杂色云芝菌株6923、茯苓菌株6284对马尾松木块具有较强的分解能力.田间接种硫磺菌菌株6600、杂色云芝菌株6923、松生拟层孔菌菌株W11、茯苓菌株6284和粗皮侧耳菌株6221处理松材线虫病病死树伐桩70 d后,硫磺菌菌株6600和杂色云芝菌株6923表现出对松材线虫病病死树伐桩较强的分解能力,这2个菌株可作为今后利用木腐菌处理松材线虫病病死树伐桩的潜力菌株.  相似文献   

12.
椰心叶甲生活习性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椰心叶甲是我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其幼虫和成虫隐藏于棕榈科植物未展开的新叶或狭窄的夹缝中危害,危害部分仅仅限于最幼嫩的心叶部分,叶展开后才离去,严重时可使植株死亡。文章对该虫各个虫态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对其生活习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黑翅土白蚁工蚁对松木粉及密黏褶菌腐木粉的觅食行为及腐木粉对工蚁的引诱活性,为进一步研究黑翅土白蚁工蚁取食习性和开发毒饵诱杀技术提供参考。【方法】以 Y 形嗅觉仪为主要部件,构建了黑翅土白蚁采食场,观察工蚁的觅食行为。同时,利用 Y形嗅觉仪观察黑翅土白蚁工蚁对松木粉和腐木粉的趋性反应。【结果】黑翅土白蚁工蚁觅食行为主要包括嗅觉感受、食物探索与确认以及采食个体召募等环节,采食工蚁对松木粉和腐木粉的觅食行为相似,但各环节的行为出现时间不同,工蚁在松木粉侧臂首次出现、到达松木粉、泥被出现的时间皆晚于腐木粉侧臂;不同树种来源的工蚁对腐木粉觅食行为反应依次是杂交鹅掌楸工蚁>香樟工蚁>水杉工蚁;在腐木粉侧壁中不同树种来源工蚁的采食个体数量变化有2个高峰期,但出现时间有差异,杂交鹅掌楸工蚁取食活动最高峰在0.5~1.5 h和11.5 h,香樟工蚁取食高峰为3.5~5.5 h和12.5 h,水杉工蚁仅在0.5~5.5 h和10.5~13.5 h期间取食腐木粉。而对松木粉觅食过程中高峰时段不明显,采食松木粉的工蚁数量显著少于腐木粉;比较工蚁对松木粉和腐木粉的趋性反应,来自不同树种的工蚁均对腐木粉有较强的嗜好性。【结论】黑翅土白蚁工蚁觅食行为研究表明:嗅觉感受在隐蔽采食白蚁的觅食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取食不同树种的工蚁,取食记忆影响觅食行为的主要环节,表现程度因食物种类而异。工蚁趋性反应试验结果表明:腐木粉对采食工蚁有明显引诱活性,即腐木粉中存在引诱活性物质,引诱活性物质的化学成分及工蚁的感受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