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研究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及绿色建筑的标准要求,结合变电站的特点和建造实际,对变电站的场地雨水设计进行了优化,提出了透水铺装、雨水调蓄、雨水净化等适用于变电站的绿色雨水技术。其中透水铺装用于操作地坪和人行通道,调蓄池可独立设置或结合雨水泵站设置,管网末端设置雨水调蓄池及雨水净化集成装置。整站采用雨水渗排调蓄系统:雨水自然入渗、有组织收集、雨水调蓄和雨水净化相结合。满足了海绵城市对雨水利用生态化、资源化的要求,也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  相似文献   

2.
集蓄雨水是山区果树节水栽培的主要技术之一。本文简述了山地果园集蓄雨水主要技术,包括集蓄雨水模式选择、集水区布设、蓄水设施布设、防渗处理、蓄水蒸发控制等。  相似文献   

3.
基于雨水收集及可持续利用的相关理论,使雨水通过渗、净、蓄、排的方式得到利用。并以怀化市麻阳锦江中学校园景观结合各区域不同方式的雨水收集利用方式,进行了相关设计,以达到资源的持续使用并与文化景观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从屋顶绿化的去除污染、削减屋面雨水径流量、储存雨水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屋顶绿化对城市雨水回用的作用,同时介绍了小区居住环境屋顶绿化雨水回用系统的设计实例,认为屋顶绿化为城市雨水回用开辟了一条生态的、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针对兰州市水资源匮乏和供需矛盾,为充分利用雨水资源,进一步推行节水型园林绿地建设,本文通过对兰州市区具有代表性的屋面、庭院混凝土路面、机动车道沥青路面雨水径流及蓄雨罐中的雨水水质进行不同时间段化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集流面雨水径流初期污染物浓度较高,随着降雨历程,浓度有所下降;同一场降雨屋面雨水径流水质最好,其次为混凝土路面径流,二者均可直接用于绿地浇灌,沥青路面雨水径流各阶段固体悬浮物(SS)浓度较高,对园林植物危害较大,不宜直接回用。同时,提出了园林绿地雨水利用的初步建议,为兰州市园林绿地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阐述海绵城市、雨水花园的相关概念,提出在雨水花园设计中要注意在地形设计时保留高差,排水设计中结合绿色设施,从功能和审美角度优先考虑乡土树种等设计要素。以雨水花园经典案例——中航山水间公园为例对其设计亮点进行解析,并对入口景观区、生态湖区、阿基米德花园、儿童活动区、山林步道区等重点功能区景观及雨水循环系统进行详解,指出海绵城市雨水花园的设计手法应注意维持景观的持续性,功能、景观、生态需相互协调,不能脱离现有的城市问题和场地现状等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7.
城市公园是市区最重要的绿色生态组成部分,也是最大的海绵体之一,通过对城市公园进行海绵化改造,让其充分发挥调蓄雨洪的功能作用,可真正的体现城市公园绿色海绵体的价值。以某城市公园的海绵改造为案例进行了分析,园内景观与海绵设施相互结合,优化现有的园区资源,以实现对雨水的重新利用。该城市公园通过海绵化改造后,实现设计范围内年径流污染削减率达到60%以上,公园及周边可汇水的客水范围内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5%,可有效削减公园内硬化地面及周边区域的初期雨水对南湖水环境的污染,是一项具有显著生态及社会效益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8.
该文分析了园林绿地的雨水截留原理和有效的雨水设施,在对保定市区绿地建设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综合运用雨水设施、合理选择植物种类、丰富植物群落结构、加强养护管理等利于低影响开发的绿地建设思路,为促进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城市内湖水质问题在我国非常普遍,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解决河流水域污染已成为政府部门工作重心。以长沙市龙王港梅溪湖为例,针对梅溪湖水质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①滨湖截污干管渗漏严重;②上游小区分流不彻底;③现状雨水净化区容积较小,初期雨水污染无法得到完全净化。采用工程措施对截污干管进行了重建和修复,对初期雨水进行了收集和处理,根据初期雨水相关设计标准,合理设置智能截留井和初雨截留管,截留后初雨储存在调蓄池后转输至污水处理厂,能有效减少梅溪湖水质污染,对解决梅溪湖水质污染起到积极作用,为保障城市水环境和区域生态环境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根据气候等特点,提出了关中地区城市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植物选择应遵循的乡土物种优先、适当引进外来物种,植株强健、净化能力强,短时间耐涝、长时间耐旱,合理搭配、兼顾观赏性和生态性等适宜植物选择与配置原则,以及雨水花园、植草沟、蓄滞池等城市主要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边缘区、缓冲区及蓄水区适宜植物种类。  相似文献   

11.
由于年径流污染控制目标可通过SS指标来控制。通过分析望城区域的径流雨水的污染物浓度、组成成分、水质等几个指标之间的关系和水量的变化,判定了控制SS指标能否控制住雨水污染:通过对望城区天然雨水水质、道路径流雨水水质、建筑屋顶径流雨水水质、海绵城市改造后的下垫面雨水径流水质及污染物相关性分析,分析了采用不同海绵设施,对各污染物的消减能力。结果表明: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和生态滞留设施对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削减率较高,绿色屋顶和植草沟的对污染物削减率低,和设置比例有关,不少海绵地块检测的径流SS值较高,可适当提高LID设施设置比例,消减雨水。通过数据分析,可进一步指导雨水径流控制设施的选择,以期使望城区能达到年径流总量和年径流污染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12.
正当您漫步在西城区金中都公园的园中小路上,是否知道踩在脚下不起眼的地砖还有渗水功能?您可能还没发现,园中精致的绿地下面,竟然有个收集雨水的"蓄水箱"!近年来,北京市各级园林绿化部门大力推进"集雨型绿地"建设,通过对雨水利用技术及设施进行深层次的研究,结合园林绿化特点,在绿地建设中普遍采用了一些基本的雨水利用方法,收到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海绵城市,作为我国当前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理念,源于低影响开发。基于海绵城市的内涵,结合贵州贵安新区星月湖公园规划实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六种途径,将"低影响开发"理念与公园设计相结合,提出下渗、径流控制、截污、雨水收集处理的四大海绵体建设重点系统,希望对我国后续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指出了雨水花园是一种生态美观的可持续雨洪利用和管理设施,具有高效能、低成本、建造简单以及养护方便等特点。对校园雨水花园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概况进行了阐述,并详细介绍了校园雨水花园的功能与类型,提出了校园雨水花园的设计方法、建造步骤和后期维护的方法和措施,期望对城市校园雨水花园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在不同雨洪管理目标下城市公对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SI)的选用现状以及其偏好特征,搜集了伯明翰铁路公园等20个采用GSI建设的城市公园案例,按照公园的雨洪管理目标和GSI措施类型对其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表明:城市公园在4种雨洪管理目标下的GSI措施选用差异并不明显,都倾向于选用蓄水池、生物滞留设施和雨水湿地3种GSI措施;同时,在雨水资源利用和雨水景观营造2种目标下,城市公园也倾向于增加对渗管/渠型GSI措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福建林业科技》2015,(1):177-182
以哈尔滨市"颐源庭院"居住区景观设计为例,从雨水资源潜力分析、居住区雨水资源直接、间接利用景观途径3个方面详述了居住区景观与雨水资源化的整合设计策略。结果表明:颐源庭院5—10月可回收利用的雨水总量为14023.55m3、总消耗用水量为20129.54 m3,收集回用雨水量能够满足该居住区的部分用水;通过构建"雨水花园"及"花坛雨水收集利用模式",颐源庭院居住区可分别收集道路、绿地雨水资源7786.08 m3,屋顶雨水资源6985.03 m3。在居住区雨水资源化的同时打造出丰富的居住区景观,可为城市居住区雨水资源管理与景观的整合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雨洪管理视角下的浅山区冲沟公共绿地设计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山区冲沟公共绿地设计应注重加强浅山区雨水调蓄能力,提升生态屏障功能,同时丰富游憩体验。文章从雨水安全与雨水利用两个角度,综合考虑提升浅山区作为自然基底的蓄水能力和基于低影响开发的雨洪管理策略。以北京石景山五里坨浅山地区为例,从风景园林学的角度,结合使用人群需求,整理浅山区基于冲沟地貌的用地开发和绿地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8.
指出了武汉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正在区域性的展开,管道过载能力和防洪防涝能力是水安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江夏区金鞭港汇水分区海绵城市建设为例,针对金鞭港汇水分区水安全的关键指标,以InfoWorks模型为模拟方法,模拟分析了金鞭港汇水分区的管道过载和防洪防涝能力这两项指标,对研究区能否达到水安全指标考核具体目标进行了可行性评估。结果表明:管道过载能力未达到两年及以上考核目标的,超过一半是由于自身过流能力不足导致管道超载,其余是因为下游过流能力不足导致管道超载,可进行针对性海绵改造;而防洪防涝能力未达到20年考核目标的,有4个高风险积水区域,可通过设置雨水调蓄池来增大积水区域的调蓄能力。通过模拟分析研究并提出了改进方案,进而可满足水安考核具体目标。以期为国家全面推行海绵城市理念提供参考,也为海绵城市水安全指标评估提供基础性研究。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南昌市蔡家桥电排站场地雨水花园的构建进行分析,探究了海绵城市理念在电排站环境建设中的应用方法,结果表明:海绵城市理念能够很好地指导区域生态环境的营造,彰显生态水利形象,改变区域脏、乱、差等特征。蔡家桥电排站雨水花园的建设突破了已往单一的钢筋混凝土形象,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互动的生态场所,为后续城市电排站景观环境的建设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指出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城市内涝风险和雨水径流污染。建设海绵城市要求加大城市径流雨水源头减排的刚性约束,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充分发挥从源头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雨水花园和绿色屋顶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中常用的LID措施,在减少径流量和改善径流水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介绍了雨水花园和绿色屋顶的组成结构,并对雨水花园和绿色屋顶截流减污效率进行了分析,为城市化过程中的居民小区和广场建设优选工程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