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参照CTFS森林监测技术规范,在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建立20 hm2森林监测样地.2017年第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样地内共调查到DBH≥1 cm含分枝的乔木、灌木和木质藤本植物存活个体有100129个;其中,独立个体有85501株,隶属于64科,140属,230种.不同物种的独立个体数存在明显差异,排序在前面8个...  相似文献   

2.
研究参照CTFS森林监测技术规范,在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建立20 hm~2森林监测样地。2017年第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样地内共调查到DBH≥1 cm含分枝的乔木、灌木和木质藤本植物存活个体有100 129个;其中,独立个体有85 501株,隶属于64科,140属,230种。不同物种的独立个体数存在明显差异,排序在前面8个物种独立个体数为41 815棵,约占总数的50%。样地内单种属有112个,占总属数的80%,包含两个种的次之,其属数为19个。从植物区系组成分析表明,样地群落调查到的230个物种中,有5个物种属于世界分布种。样地内广义热带种为170个,隶属于95个属;广义温带种51个。结果表明,车八岭处在由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森林生态系统,属于典型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中亚热带不同演替森林群落土壤大孔隙及对结构分形特征的响应,为不同森林群落土壤大孔隙及生态功能予以数据支撑。 方法 选择滇中磨盘山演替初期的云南松林、演替中期的云南松阔叶树混交林和演替顶级的常绿阔叶林为对象,利用染色示踪法结合图像形态学分析,探讨土壤分形特征及其对大孔隙的影响。 结果 垂直剖面大孔隙数量和总孔隙度总体随土层加深而减小,水平方向孔隙半径越大,数量越少;不同林地间孔隙度大小依次为:云南松阔叶树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孔隙面密度(Mz)随土层加深单调递减,孔隙复杂度(Dz)与其相反,常绿阔叶林Dz最大(2.006),云南松林最小(1.595),说明群落等级越高,结构越复杂,大孔隙扭曲变异度大。土壤分形特征表明,常绿阔叶林土壤结构较其余两种群落好,土层越深,土壤结构变差。相关分析显示,Mz与D团(团聚体分形维数)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1),Dz与D机(土壤机械分形维数)呈显著负相关(P < 0.05),不同径级团聚体含量和D团与土壤孔隙面密度的影响较显著。 结论 土壤大孔隙与结构随演替进程明显提高,演替顶级群落的土壤结构稳定性最佳,研究结果可为降低土壤水分、养分流失和提升森林群落的生态服务功能等森林多功能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防护林类型的本质和防护能力有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运用系统聚类、主成分等方法,对27个现有防护林的生态经济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比较。提出了林分部分的生态特性可以分成4个组合类群;林地土壤的生态经济特性也可以分成4个组合类群;防护林类型、林分类型和林地土壤类型3个不同层次水平上的组合类群之问有较密切的联系,但又有较大的离散性。  相似文献   

5.
6.
以湘中丘陵区杉木人工林(CL)、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PM)、南酸枣落叶阔叶林(CA)、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LG)为对象,研究了中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同一土层SOC、TN、TP含量随着森林树种增加而增加,LG、CA 0~30 cm土层SOC平均含量显著高于CL,但与PM差异不显著,CA各土壤层TN平均含量均显著高于CL、PM,但与LG差异不显著,CA各土壤层TP平均含量显著高于CL、PM、LG;4种森林土壤SOC、TN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呈"倒金字塔"的分布模式,但TP含量随土壤深度变化不明显,呈"圆柱体"的分布模式。LG各土壤层C:N、C:P平均比值最高,其次是PM,CA、CL最低,但4种森林同一土层N∶P平均比值差异不显著,4种森林0~30 cm土层的C∶N∶P平均比值均明显高于我国土壤C∶N∶P比值的平均值(60∶5∶1),C∶N、C∶P、N∶P比值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不同森林之间的差异也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弱。土壤SOC、TN、TP相互之间的耦合关系显著,C∶N、C∶P比值主要受土壤SOC含量的影响,N∶P比主要受到土壤SOC、TN含量的影响,土壤C∶P比对土壤C∶N、N∶P比值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7.
黄海 《森林与人类》2013,(Z1):186-191
专家点评武夷山保存有中国东南现存面积最大、最完整的中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具有该地区植被类型的典型性、多样性和系统性,是著名的动植物模式标本产地。山势陡峭,群峰林立,既挡住了西北寒流的侵袭,又截留了海洋的温暖气流,因此武夷山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气候温湿,林中有多姿多彩的生态景观、绮丽迷人的曲溪瀑泉、奇趣怪异的森林动植物和变化万千的气象景观,美不胜收。陈建伟  相似文献   

8.
黄海 《森林与人类》2012,(12):178-183
专家点评武夷山保存有中国东南现存面积最大、最完整的中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具有该地区植被类型的典型性、多样性和系统性,是著名的动植物模式标本产地。山势陡峭,群峰林立,既挡住了西北寒流的侵袭,又截留了海洋的温暖气流,因此武夷山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  相似文献   

9.
[目的]揭示大气沉降盐基离子在北亚热带典型森林群落中分配特征及其时空差异性,评价典型森林群落对大气降水的净化能力。[方法]于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在杭州富阳庙山坞林区毛竹、杉木和青冈林分样地采集大气降水、穿透雨、树干茎流、枯透水和地表径流,对比生长季和非生长季森林群落不同层次各水文分量中Na~+、K~+、Ca~(2+)、Mg~(2+)的浓度和通量变化。[结果]研究表明,大气降水中Na~+、K~+、Ca~(2+)、Mg~(2+)的年均浓度分别为0.27、0.36、0.89和0.17 mg·L~(-1),且K~+和Ca~(2+)在生长季浓度高于非生长季;3种森林群落的林冠层和枯落物层对K~+、Ca~(2+)和Mg~(2+)均表现出强烈的淋溶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调升降水pH值。林冠层对K~+、Ca~(2+)和Mg~(2+)的淋溶率在生长季偏低,而地表层对4种盐基离子的截留率在生长季与非生长季间无显著差异;对比地表径流(输出)与大气降水(输入)通量,3种森林群落对4种盐基离子均表现为截留作用,青冈阔叶林对其截留能力最强,截留率超过94.70%。[结论]3种北亚热带典型森林群落的林冠层和枯落物层是林内盐基离子的重要释放源,并缓冲非生长季酸性降水的pH;地表层则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都能有效截留径流水中盐基离子的流失,维持群落内养分循环,并保证森林集水区出水水质安全。  相似文献   

10.
2007--2009年间,我们分别科学考察了中亚热带典型区系湖南省雪峰山脉和武陵山脉的沟谷森林,在剖析了沟谷地带的地形地貌,土壤和气候等自然特点的基础上,摸清了沟谷地带森林和经济植物资源,同时提出了沟谷森林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这一科学考察,为人们认识和了解中亚热带沟谷森林植被与生境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中亚热带沟谷森林植被的保护和经济植物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海南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森林循环与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海南霸王岭1hm^2热带山地雨林的网格样方调查数据为基础,首先对全林分的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以森林循环理论为指导,研究了热带山地雨林的种群与群落特征。结果表明:热带山地雨林中不同生活型的树种在利用垂直和水平生态资源上是相对分离的,绝大部分的灌木或小乔木树种的水平生态位宽度较大,垂直生态位宽度较小,中、大乔木则正好相反,而那些低密度、稀有种的生态位宽度最小。随森林循环过程的进行,各树种在不同阶段斑块内出现的频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中占优势的乔灌木树种大都呈聚集分布的格局,个体数中等的树种大都呈均匀分布的格局,而那些个体数少的低密度种则大都呈随机分布的格局。随着森林循环过程的推进,每个树种所拥有的个体数和所占据的面积是逐渐减少的。森林循环不同阶段内的树种数随着个体数的增加呈现出逐渐减少的总趋势,尤其是由单个体和双个体所对应的物种数较多,3个以上个体对应的树种数则呈现出明显的下降。不同斑块之间组成相似性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热带山地雨林森林循环斑块动态的连续性,相邻阶段斑块之间的相似性大于不相邻阶段斑块。以森林循环阶段为基础计算的生态位宽度表明,热带山地雨林中大部分低密度的树种或只集中分布在森林循环的少数阶段斑块内的树种对不同阶段斑块的生态资源利用较少,而那些在森林循环的不同阶段都出现,且个体数或断面积中等的树种,对森林循环不同阶段斑块的生态资源利用较大。  相似文献   

12.
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森林群落组成结构与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斧头岭和可能的生存区域黑岭及雅加大岭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同时对生存区域内的人工和天然次生植被进行了研究,从群落组成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等方面探索扩大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黑岭和雅加大岭的森林群落组成结构与斧头岭具有较为相似的组成结构,三者之间的群落相似系数值在50%左右,都具有高的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在4.84~6.36之间,但次生植被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0~3.48之间.原生与次生植被的群落相似系数一般在10%左右,有较大的差异.扩大海南长臂猿栖息地,要根据原生植被的组成结构等参数,一方面对次生植被进行有效改造,另一方面要构筑生态廊道,有利于海南长臂猿种群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青云山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结构和区系特征,为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 方法 参照CTFS的调查技术规范,于2016年在广东翁源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设置了14个40 m×40 m的森林固定样地,对样地内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进行每木调查。 结果 样地内共有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216种、13 630株,分属52科110属;稀有种和偶见种分别占总种数的28.70%和43.98%。样地以杉木、木荷、罗浮柿、毛棉杜鹃花、黧蒴锥、栲、罗浮锥、米槠、华润楠、鼠刺、毛竹和甜槠为优势种,以樟科、山茶科、大戟科、金缕梅科、木兰科、蔷薇科、壳斗科、禾本科为优势科。52个科可划分为9个分布区类型,以热带性质为主,占总科数的65.39%,温带性质占总科数的15.38%;110个属可分为12个分类区类型,以热带性质为主,占总属数的70.00%,温带性质占总属数的26.36%。样地内所有个体径级结构呈倒“J”形分布,有丰富的小径级植株;记录到的物种数随起测胸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少,无明显断层现象,群落总体更新良好,呈稳定增长型。 结论 青云山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组成丰富,群落总体更新良好并处于演替初期。  相似文献   

14.
文章详细介绍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湿地的动物构成及区系特征。  相似文献   

15.
文章根据1993~1995年野生动物调查结果,阐述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湿地里生存的鱼类、鸟类和兽类的种类。  相似文献   

16.
研究广西凭祥伏波林场28年生马尾松纯林、红椎纯林及红椎×马尾松混交林的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根据培育人工大径材和满足生态服务功能的发展目标,提出基于自然的森林经营方向.结果表明:马尾松纯林可划分为2层(Ⅰ层13 ~24 m优势种为马尾松,Ⅱ层2~9m优势种为红椎),红椎纯林可划分为2层(Ⅰ层:12~17 m,优势种为红椎;Ⅱ层:2~8 m,优势种也为红椎),红椎×马尾松混交林可划分为3层(Ⅰ层:20~25 m,优势种为红椎;Ⅱ层:13~20 m,优势种为马尾松;Ⅲ层:4~7 m,优势种为红椎);胸径大于1 cm的乔木物种数表现为马尾松纯林(11种)>红椎×马尾松混交林(7种)>红椎纯林(4种);胸径大于1 cm的林木株数表现为马尾松纯林(1949株·hm-2)>红椎纯林(825株·hm-2)>红椎×马尾松混交林(383株·hm-2);胸高断面积表现为马尾松纯林(30.05 m2·hm-2)>红椎×马尾松混交林(17.48 m2·hm-2)>红椎纯林(12.35 m2·hm-2);平均胸径表现为红椎×马尾松混交林(21.7 cm)>红椎纯林(9.9 cm)>马尾松纯林(9.7 cm);除丰富度指数外,红椎×马尾松混交林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均显著低于2种纯林(P<0.05);红椎纯林草本层多样性指数最低,但3种林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于该地区的马尾松纯林,通过林分结构调整,充分依靠林下天然更新,适当补植阔叶树种,最终形成以阔叶树为主的异龄、复层针阔混交林;对于红椎纯林,根据目标树经营体系,通过林分结构调整,补植部分阔叶树种,最终形成异龄、复层阔阔混交林;对于红椎×马尾松混交林,根据目标树经营要求对妨碍目标树生长的林木进行砍伐,促进林下马尾松和红椎更新,最终形成异龄、复层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西双版纳山地雨林和季节雨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分布特征及多样性状况。 2块样地 2次取样 ,共获取大、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 6 6 0 6个 ,分属 2 3目。蜱螨目、鞘翅目、弹尾目、膜翅目仍是 2林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共有的优势类群 ,但它们在不同样地生境中构成的数量比例不同 ,而常见和稀有类群组成较为复杂且样地间的差异更为突出 ,总体表现出季节雨林具有更多的热带成分 ,山地雨林则界于热带和亚热带之间。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总数、个体总数及重要生物类群 (个体数量在 10 0 0个·m- 2 以上 )的分布 ,表现为山地雨林 (2 2类 ,4 974个 )多于季节雨林 (19类 ,16 32个 ) ,垂直分布结果表明 2类林地均具明显的表聚现象。从多样性尺度看 ,山地雨林密度 -类群指数高于季节雨林 ,这与 2林地土壤条件的优劣相符合  相似文献   

18.
黄迪  任毅华 《绿色科技》2022,(12):189-193
结构特征是森林群落的重要特征之一,不同群落中相对固定的结构反映了群落对环境的适应、动态和机能,研究群落结构是了解森林物种基本组成及动态变化的首要条件和重要基础。通过查阅文献对群落结构的研究内容及方法进行了分类归纳,森林群落结构主要包括非空间结构特征和空间结构特征两个基本类型,且点格局分析是空间格局的主要研究方法。查阅文献发现:森林群落结构的研究内容目前多基于物种组成,分析物种的多度、区系、垂直、径级结构、空间格局等,而结合气候、水分、土壤等多因子的综合性研究相对薄弱。同时,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站数量及功能质量的拓展建设也必不可少,这可为后期群落生态学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有数据显示,鸟类与植物两者的多样性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而后生态学者们通过研究,也得到了繁复杂乱与异质的生活环境可以存活更多物种的理论。对于蝴蝶来说也是如此,不论是在哪个地区,蝴蝶群落的结构除了受到历史原因影响外,所生存的环境改变也会对蝴蝶群落的结构产生影响。而且从多方研究结论来看,蝴蝶群落结构的形成因素绝非单一的地形问题,其结构形成还应与植物等因素有联系。介绍了福建雄江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的概况,对该自然保护区与其它自然保护区的物种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潮湿热带区的特点是拥有地球上最复杂而多样化的森林。这跟当地终年气候温暖、多雨、高湿的条件是相适应的。但在热带地区内,气侯和土壤都有明显的差异,尤其是海拔高度的变化会引起气候的更大差异。气候和土壤的差异引起植被的变化。因此,热带森林的树种组成和结构不是一致的。通常统称的“热带雨林”,包括许多不同类型的森林。气候、土壤和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复杂性使得热带地区,特别是雨林区,在大量移民和经济开发方面成为世界上最麻烦的地区之一。但在能够保持土壤肥力以行农耕的地区,如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