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研学旅行是指在旅行过程中进行的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模式。在对研学旅行和体验式教育金基本理念阐述的基础上,探讨了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从研学政策、课程设计、营地建设、监督评价、人才培养等发展路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议,希望为研学旅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景区为教研对象,进行了研学旅行活动方案设计,从设计思路出发,阐述了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包括研学目标设定和研学旅行活动内容,活动中特别采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通过专题研学活动,根据素质教育和地理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在研学旅行中加深了学生对中国河流地理课程知识点的理解、深化和拓展,使地理教学理论与研学旅行实践的认知相统一,达到了"寓教于研"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我国的环保教育事业起步较晚,但随着世界各地环保意识的提升,我国对于传统的环保教育也予以了更多的重视。环境保护教育的发展总是要和时代相连接的,考虑到我国现阶段的环保教学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的培养,传统课堂式的教学模式逐渐显示出了严重的不足,在这种背景下,研学旅行的新型教育方式逐渐走上了历史的舞台。研学旅行的教育方法是我国对于中学教育的一次重大革新与挑战。以基于研学旅行的中小学生环保教育作为研究的课题内容,分析了我国研学旅行教学模式开展的方法与重要意义。以期为致力于中小学环保教学创新的相关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4.
笔者介绍了环庞泉沟保护区发展研学旅行的优势为资源丰富、科普教育基地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分析了其研学旅行产品的设计原则包括坚持周边属地原则、坚持创建品牌原则、相互合作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环庞泉沟保护区单一型和联合型研学旅行产品设计,以期为关帝山林区的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在研学旅行与1+x证书制度的大背景下,研学旅行人才培养是高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培养综合性职业技能人才的重要方向。结合1+x证书制度下高职会展人才培养方向和研学旅行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探讨了会展职业技能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并通过分析会展专业在研学旅行中的专业优势,提出了基于研学旅行的高职会展专业职业技能培养模式,以期为研学旅行师资培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树木学"是林学、森林资源保护和游憩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森林培育学"、"森林生态学"和"森林经理学"等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树木学"课程涉及了树木形态、分类、植物地理、生态和资源利用等综合信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为该课程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树木学的内涵。根据现代林业和林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探讨了"树木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树木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重视教材建设,开展研究性教学,利用现代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手段,为林学专业高等教学体系的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经济林作为我国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建设、生态平衡保护和森林产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旨在通过探讨经济林与研学旅行产业融合开发使得经济林产业结构进行转型升级,解决目前经济林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供需关系逆转问题。以郑州市为例,对现有经济林资源及开发现状进行探讨,利用PESTEL模型分析融合开发的可行性,提出郑州市产业融合三大类可设计开发模式,即:1)按土地经营模式分为"公司承租+分包""公司+产业联盟";2)按商业投资主体分为"学校+旅游企业+政府""学校+专业研学机构+政府";3)按活动组织形式分为"主题认知教育""文化体验活动""应用实践探索""知识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8.
科普研学兼具生态功能和教育功能,是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一种重要形式。为探索科普研学发展的驱动机制,找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增长点,以广西自然保护地为例,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方法,建立科普研学“自然保护地建设水平-感知价值-科普研学公众参与行为”的SOR模型。结果表明,保护地自身特性是自然保护地建设除基础设施、服务水平、课程设计和安全保障外的另一重要因素。自然保护地建设水平主要通过影响参与者的感知价值进一步影响科普研学公众参与行为。其中,生态价值和体验价值的中介效应较强,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中介效应尚未充分发挥。科普研学应充分满足参与者的生态价值和体验价值感知,并以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感知上的不足为突破点,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8月5日,在浙江开化钱江源国家公园,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启动仪式暨绿色中国行——走进钱江源国家公园系列主题公益活动中对外发布了全国首条"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线路。来自钱江源国家公园的研学教育线路按照不同主题分为十条研学路线:中国最美森林科普之旅、中国铁军之源红色基因传承之旅、中国根艺国学之旅、中国最美河道探源之旅、中国绿茶金三角体验之旅、中国文化复兴之开化纸寿千年发现之旅、  相似文献   

10.
"土壤与土壤资源学实验"课程是高等林业及涉林农业院校林学、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湿地科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实践类专业基础课。东北林业大学"土壤与土壤资源学实验"课程通过构建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教学团队,理顺知识衔接,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条件等措施,提高了"土壤与土壤资源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土壤与土壤资源学实验"课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自然教育是研学旅游营地的重要建设内容,利用城市棕地开展自然研学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响应城市双修的直接表现。以曾为采石场的武汉古姆山为例,基于对场地现状的解读和使用群体的调研,从营地构成要素出发,引入采石文化和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从资源再生、景观空间和研学旅游3个方面提出修复自然环境、传承采石文化、塑造自然教育空间、选择生态环保材料、设计近自然式游学设施、路径科学化和课程全龄化设计策略,实现自然教育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为各年龄层人群提供本土、多样化、专业化的自然研学体验。  相似文献   

12.
正全国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近日印发《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方案》,提出将加快推动自然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逐步把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融入中小学校教育。到2025年,基本建立"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体系,绿色营地生态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全国500%以上青少年参与森林研学教育活动。方案提出,将依托"关注森林活动",加快普及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推进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建设,构建营地标准化运营体系和准入机制。以营地所在的各类自然保护地为基础,打造精品研  相似文献   

13.
高校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既是应对学校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学生国际视野及学习能力的必要手段。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2006级-2011级的"园林树木学"双语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为基础,探索了"园林树木学"双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设置外语教学的比例、科学选择课程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等。课程改革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专业思维能力,为其他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旅融合可以促进旅游产业升级,更大化地满足游客需求,提高旅游经济效益。以浙江省红色旅游资源为载体,设计了特色红色旅游线路及业态融合活动内容,该线路从嘉兴到杭州再到宁波,根据当地红色旅游资源与特色,将嘉兴红色旅游与研学旅行融合,杭州红色旅游与体育旅行融合,宁波红色旅游与乡村旅行融合,并且设置了不同的红色活动与业态融合活动内容,并对此进行了各方面的融合价值分析,解决了红色线路单一、差异化不强以及游客需求感不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草坪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坪学课程教学内容庞杂,实践性较强。草坪业的不断发展,对草坪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对草坪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革,以适应课程体系自身发展和草坪业发展的需要。该文从草坪学课程的历史和现状着手,从草坪植物生物学体系、草坪工程技术体系和草坪养护管理体系等方面分析了草坪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草坪学课程教学要明确教学目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实验、实习环节的教学,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进教学手段改革,实现教学过程现代化;建立科学的课程综合考评体系,有效地检验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结合实际生产的需要,坚持"生产开发、科研、教学"三结合,培养学生的科研开发意识等。  相似文献   

16.
文章引入自然教育理念,在简述云南国有林场森林资源概况的基础上,从自然教育基地建设,推动自然教育发展为出发点,以金殿林场自然教育所开展的研学活动、网络教学、主题课程、开展公益活动为成功案例,探索研究自然教育在国有林场中开展的必要性及如何推动自然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根据"城乡生态环境与绿地系统规划"课程设置背景,分析了"城乡生态环境与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首先,"城乡生态环境与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应体现课程特点与课程地位的重要性;其次,教学内容要适应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的需要;第三,教学内容应统筹兼顾其他课程。教学模式要从传统的教师"教"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从管理学生转向服务学生;其次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通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改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城乡生态环境与绿地系统规划"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建设"文化强国"以及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林业院校的文学艺术教育教学应敢于担当、有所作为。一是要担负起"阅读文化"的濡染之责,通过培养和提升阅读主体的精神修养、开设阅读学类课程、讲授朗读学类专业理论知识等,助力校园朗读文化和艺术氛围的培育,营造"书香校园"的教育文化氛围;二是要担负起"传统文化"的涵养之责,通过面向全校开设有关中国古代文学的系列课程并提高课程教学的文化深度、加强文学艺术教育与理工及园林和艺术设计等学科专业的融合、开设具有跨学科特色的文化与文学艺术课程以及文学和国学方面的专题讲座、组织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等,积淀"国学校园""人文校园"的教育文化底蕴;三是要担负起"生态审美文化"的陶冶之责,通过结合文学艺术类课程教学大力培育和彰显"生态审美文化"特色,通过美化校园、诗化校园、打造"生态诗意校园"等培育凸显"生态诗意校园"特色的教育文化和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9.
林学专业部分学生对林业地位的认识不足、专业认同感不强,"森林培育学"是林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优势。在"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中通过提升教师思政教学能力、建设思政案例、改革教学方法、创造思政育人环境、改进思政考核方法等途径开展了课程思政教育的建设和实践。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贯穿于"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过程,实现学生在家国情怀、时代使命、专业认同、科学精神、个人素养等方面提升的思政育人效果,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20.
网络教学是近年来依托于计算机网络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实现了优秀教育资源的应用与共享。在网络环境下,对林业类专业基础课程"木材学"进行了教学改革,阐述了网络在"木材学"课程中的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从该课程内容、形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对"木材学"课程进行了网络教学的改革和实践,为在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了优质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提高了"木材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