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建立一套合理的自行车交通系统评价体系是解决目前电动自行车和共享单车迅猛发展所带来的通行空间及停放空间问题的关键。在分析目前自行车交通系统存在问题基础上,依据影响自行车交通系统发展的因素和指标选取原则,以可达性、安全性、便捷性和舒适性作为自行车交通体系的评价指标,从慢行交通网络、交通空间、交通环境和自行车停车设施等方面确定关联指标,应用AHP-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物元分析理论构建了自行车交通体系综合评价模型,并提出对应的评价方法。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科学性与实用性。该研究成果为合理规划建设慢行交通系统及系统高效运行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慢行系统是城市绿色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有益补充。分析了道路绿廊慢行系统内涵,探讨了道路绿地融入慢行系统的意义。以郑州市中原西路为例,通过对项目概况和设计原则的介绍,提出了道路绿廊慢行系统建设的策略,以期为当今城市化背景下的交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空间句法理论提出一种较为新颖的城市慢行交通需求预测的方法,为道路设计以及城市整体路网的构建提供依据.并以交通现状图为基础,运用ArcGis软件加载空间句法分析工具axwoman进行路网轴线图的绘制及空间分析变量值(连接度、控制值、全局集成度、局部集成度和平均深度)的计算.根据道路的连接度值,对现状部分道路慢行交通流量进行调查,根据慢行交通特性,进行流量和形态分析变量之间的回归分析,建立慢行交通量和形态分析变量间的拟合关系,进行路网其他路段的交通流量预测.最后通过案例分析验证其可行性,即此方法能较为准确的预测城市的慢行交通需求,为城市慢行交通需求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水城泰州城市核心功能区滨河绿道存在的问题,主要涉及规划设计、生态环境保护、人流交通、地域文化开发等方面的不足.基于"城市双修"理念提出了对滨河绿道进行品质提升完善的策略:渗透文化元素构建功能多元化的滨河绿道、因地制宜构建自然生态的滨河绿道、增加绿色空间、建设交通便捷的滨河慢行步道体系、建设水城共融的连通开放空间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南京·紫金(溧水)科创特别社区核心区慢行景观的研究设计,简要总结了慢行景观设计的原则和策略,认为慢行景观是增强园区活力、提高市民参与的重要方式.同时,慢行景观的设计对其向其他城市开放空间的延伸,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城市慢行系统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建设的新方向标,城市慢行系统指在城市中由步行、自行车、电瓶车等慢速出行方式构成的交通系统。文章选取以步行、自行车两种交通方式为主体的城市绿道——福建常山经济开发区绿道示范段作为研究对象。景观设计通过赋予城市绿道生活、文化、游憩不同的角色,使其成为常山经济开发区一条利于生活的便捷安全道、文化展示的优美传承道、休闲娱乐的康体健身道。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镇化率逐年增长,城市绿地空间、公共活动空间不断被压缩,城市街道逐步从单一的通勤功能转变为集通勤、休闲、娱乐、运动等功能为一体的公共活动空间,街道规划与街道景观营造就显得愈发重要。以"慢行"为切入点,对城市慢行街道景观的营造及组成要素进行了分类研究,从可步行性的角度研究并指出了慢行街道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慢行街道景观以人为本、传承记忆、景观资源平衡的优化策略,以期为我国城市街道景观的营造与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慢行绿道是芬兰以行人和自行车游憩与通勤为主导功能的主要城市交通系统。文中在分析芬兰城市慢行绿道建设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慢行绿道建设现状和具体国情,提出了发展城市慢行绿道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山地城市的地貌特征、生态格局、交通结构等方面与平原城市有较大差异,对绿道规划理论与方法提出了不同需求。以泸州市中心城区绿道规划为例,基于其山水风貌、慢行交通需求以及人文景观特色等要素,探讨了山地城市的绿道规划策略。将泸州中心城区绿道划分为城市级、片区级、社区级进行建设,优化生态格局,凸显山水风貌。通过优化快慢交通接驳、完善公共自行车运营系统,引导居民绿色出行。串联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展现地域性历史文化特色。运用网络与信息技术,实现绿道的智慧管理、智慧服务与智慧体验,构筑智慧城市新生态。  相似文献   

10.
慢行系统作为彰显城市魅力和提升人居环境的重要基础,在广州打造“国际花园城市”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慢行系统为导向,针对广州市中心城区城市公园连通性存在的山水文脉联系薄弱、慢行路径不连续、服务品质不佳的问题,基于国内外对慢行系统和公园连通性的研究,及广州慢行相关规划实践,提出3个城市公园连通策略:在构建连通网络上,从景观山水、断点空间、居民生活方向入手,重塑慢行网络;在具体空间营造上,分区分径,构建互为关联的主题环路;在实施连通的路径上,从特色策略、植物配植、意境营造等方向入手,打造品质化慢行空间。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绿色出行、慢行理念的逐渐形成,共享单车使用率的也在同步飞速提升。许多城市开始更加重视城市绿道慢行空间景观的提升和改造。本文通过青岛市崂山路为例,总结了现状慢行空间景观的现状问题,探讨如何更好地营造慢行空间景观,突出其地域特色,体现其文化要素,打造文化景观,并在设计细节的处理上体现文化要素。最终实现与文化景观相结合,与山海自然环境想融合的凸显地域特色的慢行景观长廊。  相似文献   

12.
以低碳为切入点,提出了减少交通所造成的碳排放是实现低碳的有效途径,慢行系统的建立可减少机动车的使用,从而有效降低碳排放量。着重介绍了慢行系统的构建原则,探讨了如何能够使慢行系统更加便捷地为市民服务,提高慢行系统的接受程度和使用率,从而达到减少机动车使用量、降低交通所造成的碳排放量的目的,实现低碳生态城市,从而实现生态城市的远大目标。  相似文献   

13.
城市居民的健康状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逐渐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研究促进城市居民健康的环境设计理念和措施也日益受到规划者和决策者的重视,慢行系统作为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的健康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通过梳理健康城市慢行系统的基础理论,总结了健康城市理念下的慢行系统规划要素,以徐汇区桂江路高压绿廊的建设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从慢行网络、管理准则、步行设施、步行体验、场所空间五个角度构建促进城市健康的慢行系统规划要素模型,从而全面提升该区域居民健康指数。  相似文献   

14.
滨水带状公园中的慢行活动空间是促进居民健康的重要城市空间。基于层次分析法从慢行路径、慢行设施、慢行景观3个方面和16个评价指标构建慢行友好型滨水带状公园空间评价体系和评分标准,权重结果表明慢行路径对于慢行友好型滨水带状公园最为重要,出入口、道路连通性、无障碍设计、水岸与边坡防护设施对慢行活动影响较大。并以海口市西海岸带状公园为例,计算公园各区段综合得分和各指标得分,得到各区段在打造慢行友好型滨水带状公园方面的评价及改造方向。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的新规划理念,从人本视角出发,结合滨州市新立河公园慢行系统和滨水绿道的现状特征,利用实地调研数据,采用量化分析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当前公园慢行系统在道路铺装、交通基础设施和线路连续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利用宜人的滨水景观、综合规划合理的交通网络、优化配置完善的慢行设施和宣传倡导健康的慢行生活等的优化策略,使慢行系统规划设计更加人性化和多样化,更好地营造生态健康的城市慢生活氛围。  相似文献   

16.
李宁 《广东园林》2021,43(2):63-66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在对城市慢行系统进行再建设,而装配式天桥凭借低成本、施工周期短、对交通和环境影响小等建设优势得到大力推广。以广州市东风路装配式人行天桥建设项目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与分析,归结出老城区装配式人行天桥的景观设计方法——引入整体城市设计理念、制定适宜的功能布局和结构形式、造型美学实现城市特色景观、绿化造景提升空间品质、细节化设计体现人文精神,并提出城市设计理念应贯穿于设计、施工、养护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我国正处在高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伴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出现了诸如居民生活压力增大、邻里关系淡薄、旧城区功能衰退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为了缓解城市压力、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有必要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引入"慢城"理念。里洲慢生活社区作为在城市中普遍存在并具有典型代表的老旧居民区,其内部环境缺乏合理规划、亟待整治。基于"慢城"理念的相关准则,深入挖掘分析其景观改造更新原则和策略,以里洲社区的历史文化和资源要素为背景,从营造社区文化、构建绿色慢行交通体系、优化空间结构布局、引入公众参与、打造特色社区品牌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改造策略;探索"慢城"理念在我国城市老旧社区改造更新中推行应用的可行性;为我国城市发展和社区改造更新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城市中心城区由于建筑高密化、人口密集化等特征,绿道建设与城市固有交通、绿地等基础建设之间存在多方面的矛盾,不同绿道体系之间接驳契合度、通达性不完善,不能为市民绿色出行提供良好的体验性。本文立足于将慢行交通系统融合于绿道这一规划模式,在满足绿色交通多元化的基础上,寻求合理的途径与策略,以期对今后的城市中心城区绿道建设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福州市休闲慢行系统体现了山水城市的特色。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居民使用特征及满意度分析,探讨了山水城市休闲慢行系统优化提升策略。结果表明,福州市居民对休闲慢行系统的总体满意率为95.04%,且具有以下使用特征:山体绿道的人气最高;绿道在晚上和周末的使用频率最高;有65.14%的居民距离绿道在2 km以内;居民的停留时长在3 h内。最后基于以上情况,提出突出品牌特色、强化夜景、完善配套、链接成网、巧设观景设施等适用于以福州为代表的山水城市休闲慢行系统的优化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20.
指出了人行道建设是城市慢行交通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城市形象的重要因素。而人行道路铺装是人行道路建设的主要构成载体和设计要素,其对城市人行环境空间的氛围营造、功能流线划分以及人群的行为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以大连主城区主要街区人行道铺装建设现状为例,对其景观铺装的构成形式、色彩运用、防滑效应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分析,归纳总结出了大连主城区重要地段人行道铺装材料类型、观赏性、内涵性等建设特点,从而进一步推进大连城市环境品质和宜居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