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根据龟石水库水文站1960~2011年降水量资料,利用Spearma检验法、Mann-Kendall法、滑动平均法对年降水量的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龟石站1960~2011年年降水量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利用陕西省100站自动站1985~2018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百分位法定义汛期极端降水事件的阈值,统计出陕西省汛期极端降水日数、极端降水量,并对其线性趋势、年代际变化、突变性和周期变化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4a来,陕西省汛期极端降水事件整体呈增长趋势,但趋势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的差异,榆林东南部极端雨日、极端降水量增长明显,关中中东部极端雨日和极端降水量的增长较小,部分地区的极端降水量还出现了下降趋势。极端雨日出现均值突变的特征,极端降水量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和突变性;极端降水事件多体现年际变化特征,主要以准2a、2~3a的短周期为主。  相似文献   

3.
利用中国东南部86个测站37年(1954~1990年)月平均降水量资料对其夏季降水进行了客观分区,并在此基础上,对各区区域平均降水序列的参数特征、趋势性、周期性、旱涝特征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气候分区方法可以客观地将中国东南部夏季降水划分为Ⅰ区(江北区)、Ⅱ区(江南东部区)、Ⅲ区(南岭区)、Ⅳ区(华南区)和Ⅴ区(湘黔区)等5个区;用二次多项式拟合各个分区夏季降水的趋势,发现只有Ⅲ区和Ⅳ区37 a夏季降水序列具有明显的开口向下的抛物线趋势;周期普查分析发现中国东南部各区(Ⅰ区除外)存在5~9 a和10~15 a 2个周期段的振动;旱涝普查表明各区在1950年代的6 a中旱涝频繁,在1960年代各区普遍偏旱,在1970年代各区基本正常,在1980年代,Ⅰ区和Ⅱ区水涝较多,Ⅰ区尤为严重,Ⅲ区和Ⅳ区偏旱年份多,Ⅴ区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龙口市的水资源变化特征,给龙口市的水资源调配和开发利用以及水利工程的效益发挥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利用龙口市观测站近40年的年降水量,采用线性回归、累积距平法和5年滑动平均法分别进行了倾向性和阶段性趋势分析。结果表明:龙口市的全年降水贡献主要来自于夏季,夏、秋季节降水多,春、冬季节降水少,历年平均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1.765mm/10年,大致与全国降水减少趋势吻合。  相似文献   

5.
利用陕西省1960-2013年气象资料,分析了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时间尺度上,陕西省的年平均气温的上升速率约为0.23℃/10 a,1990年代后期以来,气温显著升高。四季气温也呈上升趋势,其中春、冬季上升速率较大。年降水量以8.78 mm/10 a的速率下降,1980年代后期以来,降水量明显减少。春、秋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夏、冬季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在1996年发生突变,1996年以来为高温期,年降水量在1970年和1975年发生突变,1970年以来为相对少雨期。在10年尺度上,陕西省气候依次经历了冷湿—冷干—冷湿—暖干—暖干的变化过程,暖干化趋势明显。(2)在空间尺度上,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递减,呈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特征。年降水量整体由南向北递减,部分山地形成地形雨。(3)北半球中高纬度的环流系统的变化和ENSO事件是影响陕西省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张兴东  于磊  苏也  任来平 《绿色科技》2023,(18):103-110
研究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对保障京津冀地区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MIP6中的15个气候模式和京津冀地区气象数据,评估了各个气候模式对京津冀地区气候变化的模拟性能,在此基础上对SSP126、SSP245及SSP585情景下京津冀地区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间特征来看,SSP126情景下,降水强度与中雨日数变化趋于平缓,大雨日数、极强降水量与强降水量略呈下降趋势;SSP245情景下,中雨日数、大雨日数、极强降水量、强降水量与降水强度均呈上升趋势,京津冀地区极端降水风险在此发展情景下达到最高;SSP585情景下,除中雨日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外,其他极端降水指数变化平缓,降水强度略有上升;(2)从空间特征来看,中雨日数除张家口西北部外,其他区域均处于高值区,峰值位于京津冀地区南部的邢台与邯郸等地。大雨日数、极强降水量、强降水量与最大降水量高值均位于京津冀地区的东北部,中南部相对较低。降水强度较高区域集中分布在京津冀地区的天津、北京、秦皇岛、承德等中北部地区和南部的邯郸与邢台西部山区。  相似文献   

7.
为了分析黑龙江省夏季季风的变化规律和夏季季风与年降水之间关系的变化,采用Samel发明的方法,用逐日降雨量数据计算每一年夏季季风到达、离开、停留在黑龙江省的时间。研究结果显示:在1960年至2000年间,黑龙江省的年降水量变化趋势是每10a增加2.229mm,这一变化趋势不显著;夏季季风停留的时间和季风期间的降水量呈显著减少的趋势,分别为每10a减少6.9d和17.5mm。夏季季风这一变化主要原因在于1960–1975期间是夏季季风离开该省的时间提前,1990–2000年间是到达该省的时间拖后。夏季季风在过去40a的减弱使它对年降水量的贡献率每10a减少4.4%。  相似文献   

8.
塞罕坝1960-1980年同一等级降水量呈现隔年的规律,由于森林环境的逐渐形成,1981-2000年同一等级降水主要呈现连年规律,提出了降水与要成活率的关系。通过对年降水量的分析,揭示了不同时空降水的比重和不平衡性;4-5月份降水50mm,可作为造林成活的基本指标,6月份的降水连续起着重要作用,7-9月降水比重占60.77%。年降水天数至少增加23d。根据降水规律和对应于造林成活率的分析,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3项有利于造林和成活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9.
根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气象站1961年1月~2005年1月的气温及降水资料,分析了西双版纳近45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降水量呈下降趋势(-20.72mm/10年),夏季降水量(-24.28mm/10年)减少较明显,春季降水量(11.18mm/10年)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0.262℃/10年),尤以冬季变暖最明显(0.483℃/10年);年极端低温的上升趋势(0.545℃/10年)远大于年极端高温的下降趋势(-0.088℃/10年)。大致可以以70年代末为界将近45年的西双版纳气候分为之前冷期、之后为暖期。同时讨论了气候变化对热带作物的影响和相应的适用技术及对策。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云南滇南咖啡晾晒期的气候特征,指出南支波动与冷空气所导致的降水及阴天寡照天气是影响晾晒最为不利的天气,选取未来7 d累计降水量和平均日温差,构建晾晒指数,将咖啡晾晒气象适宜度分为最适宜、适宜、较适宜、不适宜、最不适宜五个等级。2016年11-12月验证结果显示,思茅站咖啡晾晒气象适宜度等级与生产实际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以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典型草原的主要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探究典型草原植物群落土壤水分及植物水分蒸散的时空动态变化,为该区开展植被恢复工程和荒漠化防治技术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3种主要植物群落土壤水分主要受控于降水量变化,受气温变化及植物群落水分耗散影响在时间上可分为降水贮存期、水分消耗期和缓慢恢复期。各植物群落蒸发量、蒸腾量与总蒸散量月变化及物候期变化各具特征,不同植物群落间月变化可形成单峰型或双峰型,蒸发量占总蒸散的比例大于蒸腾量。  相似文献   

12.
利用Granier热消散探针法(Thermal dissipation probes,TDP),对我国南亚热带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中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的树干液流变化进行了监测,结合同步监测的光合有效辐射、空气相对湿度、空气温度等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马尾松树干液流速率的日变化呈单峰型曲线,日间中午(13:00—14:00)的树干液流速率最高,湿季最高峰值为25.24 g·m-2s-1,干季最高峰值为17.75 g·m-2s-1,夜间也存在微量树干液流;2)马尾松树干液流速率主要受光合有效辐射和水汽压亏缺(vapor pressure deficiency,VPD)的影响,湿季中光合有效辐射起主要作用(P<0.001),干季中水汽压亏缺起主要作用(P<0.001);在干湿两季,树干液流速率滞后于光合有效辐射,提前于水汽压亏缺;3)湿季的蒸腾量显著高于干季(P<0.001);与森林恢复初期的马尾松树干液流相比,本地区树干液流速率相对较低,表明随着演替的进行,马尾松树干液流速率下降;4)研究结果揭示了华南地区的群落先锋树种马尾松在演替中期时的水分利用特征,对该地区森林恢复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于2016年、2017年10月至翌年4月,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条调查样线上布设70台红外相机,开展兽类和鸟类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结果显示,3780个捕获日,累计获得1169张独立有效照片,共拍摄到兽类6目13科28种、鸟类5目10科23种,分别占保护区记录兽类、鸟类的21.5%和4.9%。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6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11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的动物36种(濒危2种、易危6种、近危3种、低危25种);在保护区各主要植被类型中,物种的相对丰富度(RA)依次为: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热带雨林>暖性针叶林。提出在西双版纳运用红外相机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应避开雨季;抽样强度应达到5%以上,需涵盖主要植被类型及一定量海拔梯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新疆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野马放归区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主成分分析法(PCA)进行分类和排序。结果表明,野马放归区内有18科26属35种植物,主要是旱生、半旱生的乔、灌、草等荒漠化植物,优势类群主要有黎科(Chenopodiaceae)、豆科(Leguminosae)、禾本科(Poaceae)、菊科(Asteraceae)植物,可以划分为5种群落类型;群落的主成分为针茅、蒿子、驼绒藜、芦苇、大赖草、猪毛菜和麻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典型抽样法,按照城市公园绿地、道路绿地、公共绿地3类对长春市不同绿地类型绿化树种生长状况进行调查与评价,结果表明:旱柳、垂柳、榆树、红皮云杉、黄花落叶松等乔木树种,榆叶梅、紫丁香、金银忍冬等灌木树种,金山绣线菊、东北连翘等绿篱树种在长春市城市绿地中生长状况较好,以上树种均为较适应长春本地环境特点,生态功能与观赏价值较高的乡土或外来引进树种。  相似文献   

16.
枣球蜡蚧是满洲里榆树上的主要害虫,以若虫和雌性成虫严重危害榆树。为了掌握该虫发生规律,对其展开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满洲里7个地区平均虫口密度为3.57个/10 cm,平均有虫株率为57.86%。危害最严重和最轻的地区分别是203国道和机械化林场,危害指数分别为30.2和0。不同地区枣球蜡蚧有虫株率图显示,由远方中学到机械化林场这7个地区枣球蜡蚧发生规律可能与榆树种植区地理方位有关,本次调查研究为今后防治杏球坚蚧提供有效的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17.
指出了对广东省自贸区CITES履约制度进行探讨,有利于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解决贸易争端,减少不必要的制裁,实现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发展。于2015年4~6月,在广州南沙新区、深圳前海蛇口、珠海横琴新区等3个自贸区开展了CITES履约制度创新调研。结果表明:自贸区内存在CITES履约制度不完善、多头管理、审批程序复杂且耗时、"二次监管"、检验检测专业技术缺乏等问题,这些因素的存在,消弱了自贸区CITES履约效率和管理水平。鉴于此,提出了简政放权、信息共享、优化"二次监管"及企业诚信评估等建议,以促进自贸区CITES履约和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工作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江西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基于江西竹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机遇,提出了做强县域竹产业集群、加快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开拓竹产品市场、加快竹林资源培育和做好顶层设计等6条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竹亚科(Bambusoideae)单竹属(Lingnania McClure)是竹类植物中的一个特殊类群,由于其节间较长,特别适于劈蔑编制生产和生活用品,历史上一直都是其分布区居民不可或缺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被广泛栽培和应用。单竹属植物种类较少,全世界近20种,中国产14种,主要分布于华中及华南部分省区。越南有少量分布。为适应国际竹类栽培品种登录工作的需要,依据《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ICNCP)》的规则和要求,经系统整理,已确认单竹属传统栽培品种4个,新登录栽培品种1个,再加上2个原栽培品种,共计7个栽培品种,分属于2个不同竹种。现将这些栽培品种及其相关信息整理,以便查阅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苏州6个滨水公园和2个滨水街区为研究对象,在对主要滨水植物来源和典型滨水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苏州滨水植物景观地域性特征表达策略,结果表明,苏州的滨水植物群落营建对乡土乔木、灌木的应用比例较高,现代滨水绿地和旱溪景观的草本植物以外来新品种为主;历史文化街区和湿地公园的滨水植物景观地域特色明显,表达模式值得推荐,而现代滨水植物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特征表达不明显;最后,文章提出苏州滨水植物景观地域性特征表达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