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纤毛虫群落特征的影响,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用"活体观察法"和"三级十倍环式稀释法"对定西市巉口林业试验场3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云杉林、杨树林、混交林)和不同恢复阶段的土壤纤毛虫群落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到141种纤毛虫,隶属于3纲10目37科50属。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样点的土壤纤毛虫群落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混交林群落最优,而杨树林最差,纤毛虫物种数、丰度、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的复杂性都表现为混交林云杉林杨树林。随着植被恢复时间的延长,云杉林和混交林纤毛虫群落结构趋于复杂化,物种数、丰度和物种多样性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而杨树林相反。结果显示,混交林恢复模式大大改善了该区土壤环境质量,使得纤毛虫群落结构不断优化,更有利于该区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永顺万坪乡30个不同类型群落的实地调查,结合TWINSPAN来进行梯度分析和分类,识别了7种天然林植被类型:楠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Pubescens')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从而制作出万坪乡天然林植被生态系统模型,揭示其演替规律,预测天然林群落的演替发展方向,以便于更好地对万坪乡天然林进行生态系统模式的经营、管理与保护。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山东省龙口、海阳、蓬莱和日照4个地区的海防林不同群落样地土壤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海防林的濒海灌草带、防护林带、混交林带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毛管孔隙度、土壤盐碱含量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土壤含水量、土壤毛管孔隙度表现为混交林带〉防护林带〉濒海灌草带,土壤容重表现为濒海灌草带〉防护林带〉混交林带,从土壤物理性状指标上来看,混交林带的土壤物理性状优于防护林带和濒海灌草带;不同群落的土壤pH值变化无规律性,但濒海灌草带的pH值高于其他两种群落;土壤盐碱含量规律为混交林带〉防护林带〉濒海灌草带,濒海灌草带具有较低的盐碱度。  相似文献   

4.
乳源县五指山林区按垂直分布,其林木复合群落有4种类型:1.常绿阔叶林复合群落;2.常绿阔叶树种与落叶阔叶树种混交林木本群落;3.针阔叶混交林木本群落;4.常绿落叶阔叶矮林复合群落。本文对每种类型的海拔高度、林地土壤和主要树种等分别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比较了松树—樟树混交林与两种纯林(樟树林、松树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的含量。应用Biolog技术,比较了混交林与纯林之间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类型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松树—樟树混交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均高于两种纯林;混交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占总有机碳含量的2.36%,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占全氮含量3.77%,均高于两种纯林;混交林土壤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高于两种纯林,且除碳水化合物之外,混交林对其他5类碳源的利用强度均高于两种纯林,这可能是导致混交林AWCD高于两种纯林的原因;混交林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均高于两种纯林。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种森林与环境因子长期的共同作用导致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全氮含量的差异和土壤结构的差异分别是影响不同森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差异的的主要原因。综上所述,松树—樟树混交林比松树纯林以及樟树纯林更有利于提高微生物的量及代谢活性。  相似文献   

6.
楠竹栽培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楠竹栽培及抚育 1、造林地的选择。楠竹是浅根性树种,即需水又怕水。因此,造林地应选择土层深厚(50厘米以上)、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从土壤的母岩来看,板页岩发育的土壤适宜于楠竹生长。石灰岩区、四纪红壤区的死黄土不利于楠竹生长,过于平坦和低矮的地方也不宜于营造楠竹速生丰产林。凡土壤过粘或积水地、瘠薄干燥且多风的地方,不适宜楠竹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2015年7月,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统计分析了四川邻水县万峰山近60年的人工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润楠Machilus pingii林演替序列过程的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和养分含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群落演替过程中,土壤养分状况、土壤结构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针阔混交林枯落物营养元素和土壤养分含量最高,其中土壤有机碳与碱解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2种林地,分别达27.000 g·kg-1,248.500 g·kg-1;润楠林的p H值为4.4,显著高于其他2种林地。土壤表层微生物总数大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润楠林,且与土壤总孔隙度相关性较高;针阔混交林细菌数量显著高于其他2种林地;润楠林放线菌数量比其它2种林地高一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8.
3种人工幼林的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常绿针阔混交林地和杉木林地这3种人工幼林的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细菌数量大小排序为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常绿针阔混交林地〉杉木林地,真菌数量为常绿阔叶混交林地〉杉木林地〉常绿针阔混交林地,放线菌数量为常绿针阔混交林地〉常绿阔叶混交林地〉杉木林地,表明常绿阔叶混交林的土壤有利于微生物的发育;脲酶活性为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常绿针阔混交林地和杉木林地,磷酸酶活性为常绿针阔混交林地〉杉木林地〉常绿阔叶混交林地,过氧化氢酶活性为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常绿针阔混交林地〉杉木林地,表明常绿阔叶混交林地能够供给土壤微生物较多的营养物质,从而提高了土壤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9.
<正>一、楠竹栽培及抚育1、造林地的选择。楠竹是浅根性树种,即需水又怕水。因此,造林地应选择土层深厚(50厘米以上)、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从土壤的母岩来看,板页岩发育的土壤适宜于楠竹生长,石灰岩区、四纪红壤区的死黄土不利于楠竹生长,过于平坦和低矮的地方也不宜于营造楠竹速生丰产林。凡土壤过粘或积水地、瘠薄干燥且多风的地方,不适宜楠竹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大面积的低效林严重阻碍林业可持续发展。为探索将低效乔木林改为竹木混交林的适宜条件和措施,通过在低效乔木林中栽植楠竹,研究了林地坡向、林分郁闭度、林地清理方式、竹苗类型以及造竹密度对楠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宜楠竹生长的低效林郁闭度为0.3,采取带状劈割后,栽植楠竹原丛苗,造竹密度500丛/hm2;营建的林分第4年郁闭成林,第6年进入收益期,第7年新竹平均胸径达6.9 cm,竹子覆盖度为60%,竹木混交林状态基本形成。林地坡向对楠竹生长无影响,阳坡和阴坡均适宜于楠竹生长。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毛竹 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扩张对土壤甲螨群落的影响,2017 年冬季在从化流溪 河森林公园内,采用样方调查法分别对毛竹林、竹阔混交林、阔叶林 3 种林地进行调查取样,通过室内 Tullgren 漏斗法对土壤甲螨进行分离和鉴别。结果表明:共捕获 5 607 头甲螨,隶属于 67 属,优势属为角 单翼甲螨属、大奥甲螨属和大头甲螨属。竹林土壤甲螨数量最多;但阔叶林样地的土壤甲螨类群数最多, 群落的 4 种多样性指标亦最高,毛竹扩张导致竹林地下土壤甲螨数量增加但多样性降低,各样地土壤甲 螨群落相似性和 MGP 分析得出类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实地调查和环刀法,研究了王朗自然保护区7种典型生态系统(糙野青茅草地、柳树灌丛、白桦林、混交林、冷杉林、云杉林和方枝柏林)的土壤持水能力,并以此为基础评价了王朗自然保护区的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结果表明:同一生态系统土壤容重随深度极显著上升而持水能力随深度极显著下降,生态系统系统类型对土壤容重和持水能力有极显著影响,以混交林土壤平均容重最小和持水效果最好;王朗自然保护区土壤的最大持水能力为90 870 361 t,主要贡献都是草地生态系统和混交林。生态系统对区域土壤持水的贡献取决于其面积的大小及其本身的持水能力。基于土壤持水能力的生态系统定向管理中,应加强混交林的建设,在构建的过程中还应注意群落的结构及减少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13.
多伦县沙地云杉混交林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多伦县沙地云杉林3条样带的群落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沙地云杉混交林的物种组成结构,分析了3个典型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沙地云杉混交林植物种类丰富,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共有植物71种,群落垂直结构分层明显;多伦县沙地云杉与白桦混交林物种多样性较丰富,在群落梯度上,群落Ⅰ为52种,群落Ⅱ为45种,群落Ⅲ为47种,物种丰富度指数大小顺序为群落Ⅰ>群落Ⅲ>群落Ⅱ;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规律大致相同,均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3个典型群落的物种均匀度指数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为乔木层最大,灌木层其次,草本层最小。通过对多伦县沙地云杉混交林物种多样性的研究,为加强沙地云杉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现地野外调查和采样测定方法,利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土壤养分含量指标,研究了白龙江上游不同林型的水源涵养林群落物种的多样性、土壤特征及二者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白龙江上游水源涵养林植被分布呈5个主要垂直带谱、10种不同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以天然干热河谷灌丛最高,阔叶混交林次之,最低的为天然杜鹃—冷杉混交林和天然杜鹃灌丛;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干热河谷灌丛最高,杜鹃-冷杉混交林次之,冷杉-青杄混交林最低。  相似文献   

15.
杉木枫香混交林生长及其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从林木生长及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入手,对杉木枫香混交林与枫香、杉木纯林进行了定位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生长优势明显,有利于地力的维持和形成稳定的人工林群落。改善了林内的小气候条件和土壤的理化性状,是一种高产稳定、生态协调的人工针阔混交林类型,与杉木纯林相比,11年生混交林蓄积提高34.8%,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43.3%,含氮量增加12.1%,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增加11.5%、8.3%和11.3%。营造杉木枫香混交林是杉木纯林皆伐迹地更新,防治地力衰退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青海不同林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PLF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青海省7种林分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规律,从微生物的角度为该区森林土壤资源的科学管理与评价以及林分结构调整和生态系统更新、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常规实验室分析和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s,PLFAs)分析法对青海省云杉、白桦、落叶松和山杨组成的7种不同林分类型(大通青海云杉天然林A、大通白桦次生林B、湟中白桦青海云杉天然混交林C、乐都落叶松白桦天然混交林D、民和山杨人工林E、循化山杨白桦次生林F、尖扎青海云杉天然林G)表层土壤(0~20 cm)的土壤理化特征和微生物量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组成进行分析,并探索土壤微生物各菌群与土壤理化特性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中共检测到17种PLFA生物标记,且PLFA生物标记的种类不尽相同,在A和B林分种类最多,而G林分种类最少;7种林分类型土壤中含量最高的PLFA生物标记是16:0,最丰富的脂肪酸种类是饱和脂肪酸;土壤微生物PLFA总量表现为B林分最高,G最低;细菌PLFA含量总体表现为阔叶林最高、针阔混交林其次,针叶林最低,真菌的PLFA含量明显表现为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且细菌的分布量显著大于真菌;7种林分类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在F和G林分中显著小于其他类型,而McIntosh指数表现为A,B和D显著大于其他处理;主成分分析表明广义细菌和革兰氏阳性菌是土壤微生物群落类群的主要成分;冗余分析表明pH值、土壤含水量和细根生物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密度和凋落物现存量。【结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存在显著差异,在管理和利用森林生态系统时应考虑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征,以便制定出合理的森林管理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17.
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用"活体观察法"和"三级10倍环式稀释法"对定西华家岭生态恢复区4个人工低产林改造后的混交林和1个杨树纯林对照点的土壤纤毛虫群落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人工低产林改造过程中土壤纤毛虫群落组成与土壤环境的相关性。共鉴定到124种纤毛虫,隶属于3纲9目30科42属。结果表明,各样点土壤纤毛虫物种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杨树纯林的土壤纤毛虫群落结构简单,物种数、丰度和物种多样性均最低;改造后,随着时间的延长群落结构趋于复杂化,样点间物种相似性减小,物种数、丰度和物种多样性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改造后纤毛虫优势类群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由杨树纯林的肾形目演替为混交林样点的下毛目。结果显示,人工低产林改造改善了该区土壤环境质量,使得土壤纤毛虫群落结构不断优化,有利于该区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气候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特征和分布模式,为认识其多样性形成机制及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温带针叶林(新疆喀纳斯,新疆库尔德宁)、暖温带针阔混交林(甘肃小陇山)、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湖北木林子)和热带雨林(海南霸王岭)4种不同气候带森林为对象,在已经建立的固定样地采集土壤样品,利用Illumina测序技术分析不同气候带森林土壤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以及群落构建特征。【结果】土壤细菌多样性在暖温带针阔混交林中最高,即在沿气候梯度的5个地点样地中呈单峰分布;土壤真菌的香农指数在温带针叶林中最高,土壤真菌丰富度在热带雨林中最高。基于零模型数学框架分析发现,土壤细菌的群落构建主要由确定性过程主导,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受随机性过程影响较大。典范对应分析(CCA)和Mantel test分析表明,土壤pH值(r=0.826,P<0.001)和植物多样性(r=0.474,P<0.001)与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不同气候带的森林土壤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都存在显著差异,土壤细菌和真菌具有不同的群落构建特征,土壤pH值和植物多样性是影...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固氮树种对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第二代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结构影响及其机制,采用磷脂脂肪酸分析方法分别在干季和湿季研究了第二代桉树纯林和第二代桉树/固氮树种混交林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量和结构。结果表明:与纯林相比,混交林土壤(0 10 cm)的有机碳含量、铵态氮、硝态氮、总氮、凋落物生物量分别提高了17.77%、41.62%、85.59%、25.38%、19.12%,除土壤有机碳外,其它在统计学上均达到了显著性差异(p0.05);混交林的细菌生物量显著增加,但其真菌生物量显著减少;同时,混交林的总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相对百分含量在干季显著提高,真菌的相对百分含量却显著降低;但在湿季,除总细菌外,其它微生物群落结构没有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PCA)表明:第二主成分轴能明显把第二代桉树混交林和纯林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区分开来(p0.05),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混交林具有较高的细菌相对百分含量和相对较低的真菌相对百分含量。冗余度分析(RDA)表明:凋落物生物量、凋落物C/N、铵态氮、有机碳含量是驱动我国南方第二代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因子。此外,壕沟切根试验表明根系及其分泌物可能是第二代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的重要碳源。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辽西地区人工林对石灰性褐土土壤质量的定向改良作用,以油松×沙棘混交林、山杏纯林、油松纯林3种人工林地为研究对象,对在石灰性褐土上的人工林土壤肥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松沙棘混交林能够显著提高有机碳含量,比荒地高42.8%;油松沙棘混交林、油松纯林土壤碱解氮分别比荒地增加34.6%和33.6%,人工林对土壤全氮含量影响不显著;油松沙棘混交林的土壤速效磷和水溶性磷分别比荒地提高14.9%和128.57%;人工林增加了土壤速效钾含量;林木的改良土壤作用主要表现在土壤表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