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采用三维数字模型技术研究南京民国别墅中的女性空间,解析了民国女子日常生活和性别意识的演变过程,研究了女性解放思潮流播国内,以及西方有关现代设计的探索,对南京民国别墅中女性空间类型、空间形态与装饰的影响。分析了南京民国别墅中的女性空间所折射出的女性生活及其传承南京本土文化传统的独特性。结果表明:引入三维数字模型技术,可为民国女性空间研究提供确凿证据,也可为当今国内女性空间设计提供可参照的标准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贵阳孔学堂在保留孔庙核心要素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祭祀功能弱化,学习传播功能强化。在植物景观营造方面更加注重文化与植物的结合,从孔学堂内植物的选用、造景手法等方面,分析了贵阳孔学堂植物造景的精髓和规律,总结出空间组景、虚实相生、巧用树形、善用地形、建筑与植物完美结合的植物景观营造方法。  相似文献   

3.
戴安康  刘源 《广东园林》2021,43(6):49-53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让一系列南京大屠杀丛葬地纪念碑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但作为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历史文化传播方面却已略显乏力。基于符号学理论,对南京大屠杀丛葬地纪念性景观进行解构,研究了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分析了成因。将符号学方法与景观设计原理结合,从纪念性景观构建中的符号选取、主题强化、信息传达等方面入手,探讨了南京大屠杀丛葬地纪念性景观的具体更新方法。并以南京普德寺丛葬地纪念性景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4.
诸宁 《林业科技开发》2012,26(6):123-127
城市景观雕塑是确立并传播城市形象的有效方式之一。城市景观雕塑有传承历史文明、弘扬时代精神、宣传城市文化与传播城市品牌、完成美学美育的宣介与传递等四方面功能。在思考对南京景观雕塑做总体定位时,发现发展中的南京有创作全新景观雕塑的丰富素材和巨大空间。虽然已有一些业绩,但仍需要进一步挖掘并记录南京历史、提高艺术品位,开展艺术创新,探索艺术作品时代化、地方化、特色化的新路,创作出一批雅俗共赏的景观雕塑来表达城市精神,借以完成传承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的使命。  相似文献   

5.
书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教育机构,弥补了官学与私学之不足,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其早在北宋时期即确立了讲学、祭祀、藏书、生活等基本功能。而民间书院则更加平民化,布局更灵活。皖南地区地处长江中下游,信息交换与文化传播频繁,徽商的发迹更加促进了教育活动的发展,大量的民间书院由此出现。安徽宏村是最著名的皖南村落之一,村中的南湖书院是该地区民间书院的典型案例。本文从南湖书院的建筑选址、实体要素、空间形态、营建技艺、建筑装饰等方面对其建筑形制进行分析与总结,以期为民间书院的多元文化传播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国时期的国有林场在发挥经济效用、培育农林人才、加强国防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文中梳理民国时期各省建立或改造国有林场的时间及基本情况;对民国国有林场建设的主要力量进行分析,即政府不断完善森林立法与制度建设、学校提供技术支持、社会学术倡导与文化传播;阐析民国国有林场建设的历史意义,指出尽管其建设成效有限,但留下了清晰定位国有林场的价值与功能、加强对国有林场的调查研究与数据保护、深化国有林场的理念宣传与文化倡导等宝贵经验。今日的国有林场应不断深化改革,强化基础设施与经费保障,凸显生态功能,用直观的成绩不断为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城市文化建筑综合体是城市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通过建筑群形式构建的一种城市主流文化消费综合业态。阐述了城市文化建筑综合体的概念,接下来对其历史发展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就城市文化建筑综合体的传播性,及其传播者、接收者、传播媒介以及传播特点渠道和传播内容进行了分析。为以后城市文化建筑综合体的发展与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近现代城市发展迅速,但仍留下了许多民国时期历史景观建筑区。由于年代久远,结构、使用功能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已经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但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它们仍有珍贵的历史价值。该文通过提出南京西站有效的改造方案,让读者对近现代城市历史景观建筑区的保护与改造有更深层的认识,使近现代城市历史景观建筑区以全新的身份活跃在现代化城市的进程中。  相似文献   

9.
从建筑单体、街巷结构、村落布局3个层次,分析了徽派民居建筑的地域特征,从气候条件、地方材料、风水文化、宗法制度、徽商文化5个方面,探讨了建筑地域特征的形成原因,以利于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
陈进  王建勇 《绿色科技》2012,(8):272-274
指出了"绿色建筑"是目前建筑业发展的趋势,是一个综合经济、文化与自然等方面的复合概念。通过归纳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结合现代建筑存在的环境污染和情感泯灭等危机,挖掘传统建筑文化与"绿色建筑"的契合点,提出了构建生态建筑与情感建筑相结合的现代"绿色建筑"。  相似文献   

11.
科学传播林业碳汇的自然地理形成机制和经济社会价值及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和贡献,提升公众对林业碳汇概念、技术、市场及政策的科学认知,有利于正确引导全民参与“双碳”战略目标实现以及展示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舆论场中的国际形象和大国担当。文中梳理了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林业碳汇在国内和国外主流媒体、新媒体及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上的传播现状,指出当前我国林业碳汇科学传播存在科学概念抽象复杂、官方主流舆论出现分歧、科学家参与积极性不高,以及对外传播力不足等难点和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分析提出构建以科学家群体为“意见领袖”的林业碳汇科学传播体系,以及明晰林业碳汇支持政策、促进林业碳汇科普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强化林业碳汇知识培训和科学传播人才培养、常态化科学设置林业碳汇议题、重视开展对外传播等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杨欣宇 《广东园林》2021,43(3):20-25
位于日本冲绳的首里城,是古代琉球王国的王宫,其建筑深受中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对中国建筑文化海外传播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以琉球王国历史与首里城营建历史为背景,从建筑整体的布局、功能,到单体外形、样式,再到细部的彩绘、装饰,系统探究了中国建筑文化在意识、制度、物质3个层面琉球建筑的影响,总结了首里城在建筑文化研究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孙小涛  徐惋秦 《绿色科技》2019,(17):251-255
指出了研究地域历史街区建筑有助于挖掘民族历史文化及其内涵。为了挖掘传统建筑文化、探讨其空间布局和建筑特点,以及目前老街存在的问题。以四川省大竹县城老街为研究区,通过实地踏勘和问卷调研等方式,分析了大竹老街建筑空间布局及特征、历史文脉、旧城老街改造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提出了老城改造的规划思路:保护街道肌理,增加公共空间;延续传统建筑格局--新旧融合;以绿化景观彰显地域特色;延续传统文化,传承城市记忆。研究结果对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创造民族的时代建筑文化,继承传统文化,要认真学习国外的优秀文化,“百花齐放”以繁荣我国的建筑创作。中国的时代建筑要积极发展地方建筑流派,体现中国建筑文化传统的神韵。  相似文献   

15.
南京科巷片区曾经是一种合理、宜居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然而随着外部社会环境条件的变化尤其是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冲击,使得科巷产生许多问题与矛盾,并在特殊时期产生了健康管理风险。选取南京科巷片区6条街巷空间为研究对象,从街巷空间体系、文化体系以及使用人群3个角度进行调研分析,梳理现状存在的问题,从健康生活的视角提出科巷改造的城市微更新设计策略:1)街巷空间的集约化利用;2)街道家具延续街巷文化;3)构建智慧生态化健康生活体系。  相似文献   

16.
2009年11月华南农业大学迎来百年校庆,主校门牌坊作为校庆重点工程竣工验收。主校门牌坊以民国建筑为原形,大气稳重.体现了华农悠久的人文历史。项目以钢筋混凝土为骨架,后做仿古仿石饰面,施工到位,不失为现代仿古建筑精品。本文以此项目对仿古牌坊设计的要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竹材是一种天然可再生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历史悠久。然而传统竹建筑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如何发挥竹材自身优势并融入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形成独特的建筑美学已成为广大建筑师追求的目标。建构理论是众多建筑理论之一,是一种关注于建筑建造的形式与功能之间理性协调的理论范式。文章解析了建构理论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竹建筑的建构特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通过研究现代众多前沿设计的竹建筑案例,分析了竹建筑中的竖向、横向、屋顶、空间结构的结构形态,阐释了现代竹建筑设计中呈现出的建构思维下的结构制造,梳理并归纳了现代竹建筑结构制造的4种特征:明晰逻辑、隐喻身体、融合自然、诠释文化;以期使竹建筑为人们提供舒适、安宁的环境,成为人们全身心融入自然界的居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