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活体测膘方法用于选种的准确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活体的背膘厚因容易测得,并且具有较高的遗传力(h~2=0.4~0.6),与瘦肉率间具有高的遗传相关(r=-0.5~-0.6),因此在瘦肉型猪的选育过程中,人们常以背膘厚度作为间接选择瘦肉率的主要性状,将其纳入选择指数之中。目前活体测膘的方法主要有超声波法和探针法(即刺尺法),本文旨在从表型和遗传的角度,对两种方法用于选种的准确性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超声在猪背膘测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猪的背膘厚指的是猪的皮下脂肪厚度,皮下脂肪是位于真皮层以下、筋膜层以上的皮下脂肪组织。背膘厚是一个很重要的繁殖性状,养猪生产者对背膘厚的选择广泛应用于遗传改良和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背膘厚的遗传力很高(h~2=0.52),而且背膘厚与瘦肉率具有高度的表型负相关(r=-0.81),所以在猪的育种上通常选择背膘厚来提高瘦肉率~([1])。长期连续进行以降低背膘厚为目标的选种,可以间  相似文献   

3.
猪背膘中NADPH生成酶的活性与瘦肉率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选择湖北白猪断奶仔猪48头,测定150和180日龄的活体背膘厚及背膘脂肪组织中NADPH生成酶的活性。180日龄随机屠宰36头。对背膘中4种NADPH生成酶的活性与活体背膘厚及胴体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50和180日龄4种酶的总活性与活体背膘厚、胴体背膘厚及肥肉率呈正相关;与胴体瘦肉率呈负相关。说明4种NADPH生成酶的活性高时,猪的活体背膘厚、胴体肥肉率提高,瘦肉率降低。文中还给出了用酶活性估测瘦肉率的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猪背膘中4种NADPH生成酶的活性可以作为选择瘦肉型猪瘦肉率性状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4.
为比较沙乌头猪二元杂种猪不同体重阶段背膘厚和眼肌面积,试验通过B超测定两种二元猪80~100 kg活体背膘厚和眼肌面积。结果表明,沙乌头猪二元杂种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随体重增加而增加。鲁莱黑猪×沙乌头猪(LS)组背膘厚在80~90 kg极显著增加(P<0.01),眼肌面积在80~90 kg缓慢增加(P>0.05)。杜洛克猪×沙乌头猪(DS)组背膘厚在80~100 kg显著增加(P<0.05),眼肌面积在80~90 kg缓慢增加(P>0.05),90 kg后显著增加(P<0.05)。沙乌头猪二元杂种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因杂交组合方式(地方猪血统比例)不同而异。DS组80~90 kg背膘厚均极显著低于LS组(P<0.01),而其80~90 kg眼肌面积均极显著高于LS组(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沙乌头猪二元杂种猪活体背膘厚、眼肌面积与体重均呈正相关。综上,在考虑活体背膘厚和眼肌面积方面,DS组优于LS组。研究为沙乌头猪的开发利用提供相关理论及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
皖南花猪的背膘厚度与胴体组成之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皖南花猪背膘厚度与胴体组成之间的相关性,并利用回归分析建立了背膘厚与胴体组成之间的最优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去势对猪的肌肉大理石纹、pH和皮率没有影响,去势猪的多数性状明显大于未去势猪,但去势猪的骨率和瘦肉率却明显小于未去势猪,表明去势对猪的膘厚及胴体组成有明显的影响。不同位置的背膘厚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6~7膘厚和荐膘厚与骨率和脂肪率之间的相关显著(P<0.01),荐膘厚与瘦肉率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三点平均膘厚仅与脂肪率存在显著的相关,而与皮率、骨率及瘦肉率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肉色、大理石纹和pH与皮率、骨率、瘦肉率和脂肪率之间的相关不明显。去势加强了膘厚与胴体皮率、骨率以及脂肪率之间的相关性,可以提高猪胴体重,但这种提高体现在胴体产脂能力的增强,而胴体的产瘦肉能力没有增加。  相似文献   

6.
探针测膘和超声波测膘比较李剑豪(广东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510650)膘厚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性状,胴体瘦肉率呈强负相关(r=-0.5),可以通过测量膘厚得知胴体瘦肉率,所以膘厚也是在猪的品种选育综合选择指数中的一个重要指标。自Hazel(1945)发明了...  相似文献   

7.
利用RENCD声波评定仪对背膘四个部位C、K、L、P进行测定,然后与实际屠宰测定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活体测定的膘厚与脂肪率均有较强的正相关,K点极显著(0.63031);与瘦肉率有除较强的负相关,K点为显著(-0.39683),这将有利于更快更早地了解猪的脂肪生长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8.
《养猪》2016,(3)
试验基于超声波原理,对不同方法测量猪活体背膘厚的准确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活体背膘A超测量值与B超测量值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且两者间存在强相关,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过回归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发现两者之间呈直线线性回归关系(P0.01)。在猪场不具备购买B超的条件下,可以使用A超进行猪活体背膘测量。  相似文献   

9.
《养猪》2017,(4)
试验以南阳黑猪与大白猪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活体背膘厚差异。结果表明,南阳黑猪与大白猪3点校正达100 kg活体背膘厚平均值分别为(34.38±0.57)mm、(11.69±0.28)mm,南阳黑猪3点校正达100 kg活体背膘厚平均值极显著高于大白猪(P0.01),在品种的筛选上南阳黑猪比大白猪更占优势。  相似文献   

10.
《养猪》2019,(3)
为比较三元猪不同体重阶段背膘厚和眼肌面积,试验通过B超测定4种三元猪80~115 kg活体背膘厚和眼肌面积。结果表明,三元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随体重增加而增加。杜洛克猪(新美系)×[托佩克猪(N系)×托佩克猪(A系)(]QN)组、杜洛克猪(台系)×[长白猪(美系)×大白猪(法系)](MZ)组背膘厚在80~90 kg缓慢增加(P0.05),90~100 kg显著增加(P0.05),100 kg后趋于稳定(P0.05)。杜洛克猪(美系)×[长白猪(美系)×大白猪(法系)(]MX)组背膘厚在100 kg前显著增加(P0.05),100 kg后趋于稳定(P0.05)。杜洛克猪(新美系)×[长白猪(法系)×大白猪(法系)(]GA)组背膘厚在110 kg前缓慢增加(P0.05),110 kg后显著增加(P0.05)。4种三元猪眼肌面积在110 kg前显著增加(P0.05),110 kg后趋于稳定(P0.05)。三元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因杂交组合方式不同而异。背膘厚方面,除80 kg时MX组显著低于其余3组(P0.05)外,其余体重阶段各组间背膘厚差异均不显著(P0.05)。眼肌面积方面,除100 kg时,MX、GA高于MZ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外,MX、GA组在其余体重阶段均显著高于QN、MZ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三元猪活体背膘厚、眼肌面积与体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该试验结果表明,4种三元猪适宜上市体重均为110 kg,MX、GA组眼肌面积高于QN、MZ组,建议推广MX、GA三元猪的生产。  相似文献   

11.
猪眼肌面积和背膘厚的B超测定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猪眼肌面积和背膘厚度与瘦肉率直接相关。在猪的遗传育种和性能鉴定上作为两项重要的指标参数深受重视 ,其精确测定有重要的意义。测定活体的背膘厚度在实施超声技术中已广泛应用 ,而眼肌面积的测定则往往依赖于屠宰试验 ,其活体测定技术国内尚未完全成熟。本人采用加拿大 AMI- 90 0兽用B超仪 ,利用其直观的 B超影像对猪的眼肌面积和背膘厚度同时活体测定时进行了较详细的探讨 ,摸索出一套趋于成熟的测定技术。1 测定仪器1.1  B型超声波扫描仪 ( B超 ) 湖南国际企业合作公司从加拿大阿米公司引进 AMI-90 0型兽用 B超仪 (重量轻。机…  相似文献   

12.
宋金彩  庄玉珠 《养猪》1994,(1):33-34
利用L—M型超声波直读测膘仪和笔式测风,分别对32头松辽黑猪和8头商品杂交猪的活体膘厚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以上两种方法测膘所得结果基本一致,且与实际膘厚相吻合。活膘与用体瘦肉率呈强负相关,据此进行活体瘦肉率估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猪背膘厚是遗传力较高的性状。背膘厚度可直接反应胴体品质及瘦肉率的高低,所以在生产和育种中十分重视对膘薄性状的选择。但实践证明,既使同一品种同一日龄的猪群,不同体重的猪背膘厚度是不同的。选育中,不同体重的猪就不好评定其胴体品质的优劣,从而给养猪生产和选育工作带来困难。因此必须将各头猪的体重校正到相同水准上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杜洛克、大白、长白三个品种的屠宰后背膘及眼肌面积的测定,并分析其与胴体瘦肉率的相关性。对活体母猪的背膘厚度测定,分析其对母猪生产及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品种猪的背膘厚与瘦肉率间存在相关性,背膘厚低于15.1 mm时瘦肉率高于65%,经产母猪配种时背膘厚度介于13.0~17.0 mm时,母猪分娩时活仔数和初生重较高。哺乳期间母猪背膘厚度减少量越小,断奶至发情时间间隔越短,哺乳期母猪应逐渐增加饲喂量已达到合适的泌乳量和缩短非生产天数。利用试验设计控制采食量及营养成分来比对日粮水平对猪的繁殖性能和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育肥后期采用低磷的饲料配比方案,其中赖氨酸含量保持在0.62%时具有较高的经济回报。通过上述试验方案的研究,可为提高猪肉瘦肉率、提升猪肉胴体品质,掌握引进品种在我国的生产和繁育潜力,从而判断生长、繁殖、屠宰性能和制定有效的品种培育规划提供可靠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养猪》2015,(6)
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1(ACSL1)是为体内合成甘油三酯提供脂酰Co A底物的最重要的长链脂酰Co A合成酶之一,文章以ACSL1基因作为猪背膘厚性状的候选基因,进行多态性检测和相关分析,旨在为大白猪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依据。试验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510头大白猪ACSL1基因多态性,分析多态性与活体校正背膘厚的相关性。结果表明:ACSL1基因的T和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565 7和0.434 3;等位基因在该大白猪群体中分布处于哈德-温伯格平衡状态;TT基因型个体的校正背膘厚为8.55 mm,显著薄于TC型个体的9.87 mm(P0.05),极显著薄于CC型个体的11.56 mm(P0.01);TC型个体显著薄于CC型(P0.05);T等位基因的平均效应为-1.117,C等位基因的平均效应为1.455,T等位基因替代C等位基因的平均效应为-2.572。ACSL1基因的T等位基因为该大白猪优良等位基因,有目的地选留TT型个体可有效降低猪的背膘厚,减少脂肪沉积,从而提高瘦肉率。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猪背膘厚度与肌内脂肪含量之间的关系,试验用超声波测膘仪测定了102头"杜长大"三元杂交猪的活体背膘厚度,利用索氏抽提法测定其肌内脂肪含量,并将所得的两组数据对应进行相关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背膘厚度与肌内脂肪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和回归关系(P 0.01),且r为0.833。当背膘厚度范围在11~13 mm时,对应肌内脂肪含量在2.86%~4.28%之间,此时肉的品质风味相对较好,脂肪含量适中对人身体健康有利,也是生猪出栏最佳时间。以活体测定背膘厚度为自变量,屠体肌内脂肪含量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方程:Y=3.775 7×10~(-3)×X~(2.7650)(7 mm≤X≤16 mm),即可用于预测育肥猪适宜出栏时间。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ECI1基因多态性与背膘厚性状的遗传关系,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286头淮猪新品系Ⅱ系Ⅱ世代个体ECI1基因的遗传变异,统计分析ECI1基因型与背膘厚性状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培育中的淮猪新品系猪群中存在丰富的ECI1基因多态性,CC型个体的活体背膘厚显著高于TT型个体(P0.01),TC型个体处于中间。该研究进一步验证了ECI1基因对淮猪新品系育肥性状的影响效应,为ECI1基因作为淮猪新品系的分子遗传标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选择江苏龙山亲和农牧有限公司4头长约二元杂交猪和6头杜长约三元杂交猪进行屠宰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三元杂交猪平均膘厚比二元杂交猪显著减少,差异显著(P<0.05),后腿比例和板油比例差异极显著(P<0.01),屠宰率、眼肌面积、脂肪比例、胴体长和瘦肉率差异不显著(P>0.05)。对杜长约三元杂交猪进行瘦肉率与各胴体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后发现,瘦肉率与眼肌面积、胴体重、屠宰率呈强正相关,而与脂肪比例呈强负相关。利用眼肌面积、平均膘厚、屠宰率分别建立了对胴体瘦肉率的回归方程,其中眼肌面积、平均膘厚对瘦肉率回归方程R=0.9417;平均膘厚、屠宰率对瘦肉率回归方程R=0.8540。  相似文献   

19.
猪活体测膘最佳部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树敏  宋金彩 《养猪》1990,(2):26-27
自Hazel(1945)发明了探针法活体测膘技术后,日益被西方猪的育种家广泛采用。因背膘厚度与瘦肉率有很高的遗传相关(r_A=-0.5),其度量简便,更主要的是,度量后的猪种可供选择之用,从而大大地提高了选择强度。现行的测量仪很多,但是,据Christian认为都不如探针法准确。探针法测量的部位不一样,因此得到的结论也不一样,美国的L.N Hazel(1984)是测肘部关节后缘距背中线3.75—5.08厘米处。明尼苏达大学畜牧系测的部位第一点在肘关节上方肩部最厚处,第二点是在最后一根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与香港式测定猪瘦肉率与背膘厚的回归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目前中国用来决定出口肥猪价格高低的主要指标是瘦肉率。我国常用的方法是把肉、脂,皮,骨分离后测定猪的瘦肉率。目前有些地方也按照香港五丰行的方法来稳定猪的4腿瘦肉率。我国的测定方法复杂,费时;而香港五丰行的方法较为简单,快速。但是,关于用这两种方法测定的瘦肉率与背膘厚的关系却报道较少。本文利用衡阳市外贸种猪场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企图对按中国式及香港式测定的瘦肉率与背膘厚进行回归统计分析,导出回归方程,以便简化测定操作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