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1986年秋至1987年冬,我们对从国内外引进的11个金针菇菌株,根据目前国内外市场对金针菇制罐标准和商品鲜售的要求,进行了比较试验,初步选出符合制罐标准的FL.V—9菌株和适合鲜售的FL.V—2、FL.V—8菌株,现将研究结果整理如下:村料与方法(一)供试菌株FL.V—1(本所从野生菌中分离),FL.V—2(香港中文大学),FL.V—3(本所从嘉定采集分离),FL.V—4(本所采集分离),FL.V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出适合广西南宁及周边地区栽培的优良草菇菌株,对引进的5株商用菌株在PDA和出菇培养基的菌丝生长情况、子实体商品性状及生物转化率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PDA培养基上,菌株V365菌丝生长速度快,长势强势;在出菇培养基上,菌株V9的菌丝生长速度快,长势稍弱;在生物转化率上,菌株V9最高,为22.2%,且子实体表现出较优良的商品性状.综合分析,菌株V9较适宜在广西南宁及周边地区气候条件下进一步验证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将葡萄蔓作为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的栽培基质,对菌丝长速进行测定,从4个菌株中筛选出新河大F1为分解葡萄蔓的最优菌株.以新河大F1为供试菌株进行最优配方的筛选,确定培养基最佳配方为:葡萄蔓60%、棉籽壳30%、麸皮9%、石灰1%,葡萄蔓可作为金针菇栽培基质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4.
平菇袋栽与阳畦栽培结合二次出菇技术,对提高平菇单产水平,充分利用培养料资源效果显著,值得推广,现介绍如下:一、袋式栽培1.供试菌种:采用我所驯化的低温平菇菌株S、Z—p117及佛罗里达平菇菌株。2.培养材料:选新鲜无霉变的棉籽壳。3.培植方法:培养基配方:棉籽壳90%,玉  相似文献   

5.
柴慈桐  梁建功 《北方园艺》2011,(23):154-156
对12个金针菇菌株在玉米芯粉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势、疏密度和生长速度进行了比较研究,从中筛选优势菌株,并对筛选的优势菌株的菌丝满袋期、原基分化期、采收期和子实体产量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以“F212”、“金杂19”、“玉雪1号”、“F45”、“金V1”、“158”6个菌株表现较好,初步选定该6个菌株作为后续试验菌株;通过该6个金针菇菌株的玉米芯栽培筛选试验,“F212”和“玉雪1号”为适宜玉米芯栽培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6.
对从广州微生物研究所引进9个草菇菌株与江苏省江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常用品种V830进行对比试验,以期能筛选出适合江苏省丹阳市及周边地区栽培出菇的优良菌株.经过对菌丝生长速度、生物学效率及出菇农艺性状进行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这10个供试菌株中,草菇菌株V9715具有菌丝生长旺盛,出菇时间早,抗杂菌能力强,生物学效率高,子实体商品性状较好的特点,而且所有的试验都是在当地自然条件下栽培,其产量和形状表现为适宜在江苏省丹阳市及周边地区生产中应用,可代替本地菌株V830使用,同时为遗传变异和遗传育种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用生防菌Hhs.015发酵液处理苹果发病枝条,研究其对树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样本中的总DNA,对细菌群落的16S r DNA的V4+V5区进行高通量测序,研究发病枝条涂抹Hhs.015菌悬液30 d后树皮内细菌区系组成变化,分析其相对丰度以及多样性指标。【结果】在属水平上,生防菌处理样本与对照样本中的细菌种类显现出明显差异,生防菌处理组Gluconobacter丰度明显升高,放线菌门菌株丰度高于对照组,Burkholderia和Luteibacter等可能与致病相关的菌属丰度大幅下降。刮去外皮后取样,糖丝菌属(Saccharothrix)丰度仍处于较高水平。【结论】Hhs.015能够在苹果树皮内定殖,并影响苹果枝条皮层细菌区系。  相似文献   

8.
毛小伟  陈小平 《食用菌》2012,(2):22+41-22,41
对2010年底分离金针菇F21—2的各试管菌株,以上一年度保存的菌株为对照,进行出菇试验。以菌丝长势、生长量、菌袋污染率、出菇整齐度、子实体性状、产量等为指标,筛选出优质菌株,供下一年度的菌种生产及栽培使用,并提出了出菇试验一些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9.
继代培养对蛹虫草菌丝生长速度及酯酶同工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蛹虫草菌株为试材,通过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菌丝生长速度测定,对不同代次蛹虫草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株酯酶同工酶表现型进行比较分析,旨在寻找蛹虫草菌种退化机理。结果表明:不同代次蛹虫草的菌丝生长速度差异不显著,而酯酶同工酶酶谱发生较大变异。9个菌株共有3条迁移率不同的条带,分别为0.63、0.65和0.67,其中F1、F3、F4和F5代菌株出现第2、3条酶带,迁移率分别为0.65和0.67,而F2、F6、F7、F8、F9代菌株发生变异,迁移率为0.67的条带消失,菌株酶谱条带中产生了迁移率为0.63的新条带。  相似文献   

10.
菌根真菌对华石斛幼苗生长及光合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索菌根真菌在华石斛栽培和保育中的应用,将从野生华石斛分离获得的5株内生真菌接种华石斛组培苗和盆苗.结果表明:真菌能够成功侵入华石斛根内形成菌根;供试菌株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华石斛幼苗成活率,生物量及促进华石斛幼苗根系生长;并能提高华石斛幼苗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进而提高其光合性能.综合来看,对组培苗生长和光合性能促进作用较为突出的菌株为S7、S9、S12,对盆苗作用效果较为明显的是S3、S9、S10菌株.因此,这几株菌根真菌对华石斛的人工繁殖、栽培和保育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草菇V23原生质体再生菌丝经过0 ℃低温胁迫处理108 h后,筛选出菌丝较耐低温的菌株V23a,获得V23a的孢子分离菌株(Spore Isolation Strains, SIS),经栽培后,筛选生物学效率高的菌株进行组织分离,获得组织分离菌株(Tissue Isolation Strains, TIS),选出其中生物学效率最高的Va2作为草菇高产新菌种,其生物学效率比对照V23高14.27%.选育过程中分析了SIS菌株的气生菌丝密度、厚垣孢子数量和出菇率,比较了SIS和TIS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原基数、生产周期、单菇平均质量和生物学效率等主要性状.结果表明,可出菇的SIS菌株其子实体产量差异较大,但均低于对照菌株V23.TIS菌株的产量比SIS的提高了0~87.18%.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主栽双孢菇菌株的栽培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从美国、荷兰引进的8个优良双孢菇菌株(L901、XXX、2200、F5113、H901、F3F、HA15、HRLM)和国内主栽菌株(2796)为试材,研究了9个菌株的生物学性状、工厂化栽培性状、商品性状和子实体营养成分等指标,以筛选出优质高产的双孢菇菌株。结果表明:菌株L901产量最高,为21.27kg·m~(-2),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5℃,子实体大小和营养成分等各方面性状优良,可作为鲜食品种进行推广栽培。菌株HRLM子实体呈棕色,体积最大,如推广栽培可改变我国双孢菇产品均为白色的现状,具有较高的商品价值,但产量较低,需进一步育种提高产量。菌株F5113蛋白质、多糖、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含量较高,粗纤维含量少,且产量较高,适于做双孢菇深加工品种。  相似文献   

13.
陈剑  赵光辉  张莉  林原  王波 《食用菌》2016,(3):27-28
对引进5个金针菇新菌株,开展区域适应性试验,筛选出适宜当地再生法出菇模式的金针菇新菌株:川金12、F812,单产比对照8913分别增产19.7%、16.97%,川金12、F812粘连少、且不易开伞。  相似文献   

14.
冬暖大棚菌瓜轮作三种三收模式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世东 《蔬菜》2004,(10):38-38
利用冬暖大棚进行双孢菇—洋香瓜—草菇轮作,实现一年三种三收,避免了常规菜—菌轮作前后茬在产量上的相互影响,而且废弃的双孢菇培养料还田后,大大提高地力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现将该模式简要介绍如下:一、 品种选择双孢菇品种选用2796、As2796或F56。2796系列为半气生型,较耐肥水,单菇重、个头大,出菇期长,适合鲜销或保鲜,宜土法大棚栽培;F56为杂交种,匍匐型,单菇轻、个头小、出菇密集,适合加工出口罐头,宜工厂化或山洞栽培。香瓜选用“伊丽莎白”、“西薄洛托”、“状元”等品种。草菇可选用V35、V23(…  相似文献   

15.
为寻求适应我们江西抚州地区条件的高产稳产的香菇菌种,我们于86年下半年对八个香菇品种进行栽培比较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一)参试菌株香菇Cr02、Cr20(福建三明),大光号(广东),7917(自培),85—63F、85—123F(江西林科所杂交育成),春秋2号,以上海的7402菌株为对照。(二)培养基质配方为;木屑(阔叶树)78%,麸皮16%,红糖1.5%,过磷酸钙0.5%,石膏2%,玉米粉1.7%.尿素0.3%.混合后加水120%拌匀。  相似文献   

16.
从番茄病果上分离纯化的细菌菌株,经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培养特性观察及16S rDNA
序列测定,鉴定为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Okabe)Young,Dye et Wilkie。
利用特异性引物对已鉴定菌株及番茄发病组织进行PCR 扩增,均扩增出530 bp 左右的特异性片段,印证
了可利用特异性引物MM5F/MM5R 对分离菌株或番茄发病组织进行PCR 扩增以检测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菌。  相似文献   

17.
应用RAPD技术对香菇融合菌株进行遗传鉴定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应用RAPD技术与聚类分析方法,对香菇细胞融合菌株F1及亲本S1、465进行遗传分析.根据DNA扩增的指纹图谱,估算融合子与亲本的DNA相似系数并构建遗传相关性聚类图.结果表明,RAPD技术与聚类分析方法可应用于香菇细胞融合菌株的遗传鉴定.  相似文献   

18.
橡胶林地剑麻渣栽培草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欣  吉思 《中国食用菌》2002,21(4):21-22
本文报道橡胶林地剑麻渣栽培草菇的试验结果。结果表明 :剑麻渣的营养较丰富。从四种草菇菌株中 ,筛选出V9的生物学效率最高 ,为 17 7%。本文还探讨了橡胶林地剑麻渣栽培草菇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9.
周波  代金霞 《北方园艺》2017,(21):122-129
以柠条根际土壤为试材,采用CAS(铬天青S)选择性培养基分离筛选具有产铁载体功能的根际促生菌株,通过16S r DNA序列分析进行菌株鉴定,并测定菌株解磷、固氮、产IAA(吲哚乙酸)和ACC(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等促生活性,通过盆栽试验分析验证菌株Fe11对柠条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共分离出14株产铁载体根际促生菌,其中6株菌具备较强的产铁载体能力。所有菌株的16S r DNA序列同源性与假单胞菌达到99%~100%,假单胞菌属细菌是柠条根际产铁载体的优势菌群。多数菌株兼具2种以上促生活性,菌株Fe9、Fe11和Fe13表现出多种促生潜能。回接试验证实,接种菌株Fe11使柠条幼苗的株高、根长、叶片数、鲜质量和干质量分别增长17.25%、6.68%、17.75%、42.51%和20.67%,表明菌株Fell对柠条的生长具有良好的促进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为了获得适合工厂化栽培的浅黄色金针菇菌株,以黄色金针菇"新苏6"和白色金针菇"金杂15"为亲本进行两两配对单孢杂交。对获得13个生长快、抗病强的双核体杂交菌株进行工厂化出菇筛选。结果其中8个杂交菌株子实体为浅黄色,5个杂交菌株子实体为黄色;杂交菌株产量与"吐水"量大体呈负相关;筛选到产量高、颜色浅黄、抗性强、"吐水"少的适合工厂化栽培的菌株F1、F17和F9,产量分别达到296 g/瓶、278 g/瓶和271 g/瓶。试验为浅黄色金针菇进一步的杂交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