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山东省农作物秸秆的生产与科学利用入手,重点调查与全面分析相结合,对全省农作物秸秆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秸秆综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系统阐述了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化途径,并对加快秸秆科学利用步伐,实现产业化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浅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中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主要集中在能源、饲料和肥料等领域。虽然已取得了一批成果,但就总体而言,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文章指出,中国发展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要立足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首先要解决“四个转变”,重点要研发实用性强,推广简便适用、易操作、农民容易接受的技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4.
可再生资源农作物秸秆综合技术利用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秸秆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国内对这些秸秆的开发利用率还很低。大量的可再生资源农作物秸秆被废弃,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也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本文对我国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途径与建议。以求得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可再生资源秸秆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
6.
7.
螺杆挤压膨化机加工农作物秸秆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利用小型自热式单螺杆挤压膨化机对农作物秸秆进行膨化加工试验。将螺杆螺距、喷嘴出口间隙、秸秆物料含水率、秸秆物料粒度作为试验因素,经单因素试验和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试验找出其对秸秆膨化加工性能(膨化压力、生产率、度电产量等)的影响规律,并经优化设计得出最佳参数组合。利用电子显微扫描观察和分析膨化及未膨化玉米秸、豆秸的微观结构的变化,对农作物秸秆膨化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并通过膨化和未膨化玉米秸、豆秸的营养成分对照测试分析,证实了秸秆膨化能够改善秸秆的理化性状和营养成分,为提高秸秆的利用率和可消化率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秸秆是农作物的重要副产品,更是非常重要的可供开发和综合利用的可再生资源。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长春市生产大量玉米、水稻、大豆等农作物秸秆。本论文以2005-2011年间长春市年平均粮食产量为基础,测算长春市农作物秸秆总量及可收集量,并对该地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进行了简要评价。本文认为:要发展好农作物秸秆产业应重新认识和评估农作物秸秆的资源性特点,要整理和评估已建及在建农作物秸秆利用项目,加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力度,继续扶持农作物秸秆产业化发展,形成协调、健康、有序的产业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9.
低碳技术在农作物秸秆利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各国均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目标,积极发展低碳技术。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秸秆资源丰富且农作物秸秆开发利用技术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秸秆综合利用可避免因秸秆露天焚烧造成的环境问题,有利于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有利于节能减排、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从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的3个主要方面入手,分析低碳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同时大力倡导开发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燃烧秸秆是大气污染的源头之一,因此我国明确禁止焚烧秸秆,提出尽量采取全量还田的方法处理秸秆.此做法虽能缓解环境污染,但却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分析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并提出提升土地质量、选择合适的农作物品种、采用化学手段进行防治等病虫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农作物秸秆的皮带输运特性为研究对象,以玉米秸秆为例,分析了秸秆全水分、粒度分布,以及皮带输送倾角和皮带速度对质量输送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的质量输送量和堆积密度随全水分的增加近乎线性增加,干物质的质量输送量呈线性下降;全水分增加时,质量输送量随着堆积密度的增加,其变化率逐渐减小;粒度对质量输送量和动堆积角的影响较大;带速在临界速度1.6 m/s前后,质量输送量的趋势发生明显变化。同时,该文对小麦秸秆、甜高粱秸秆进行了试验规律验证,发现输送规律基本一致,仅小麦秸秆在输送倾角变化时的质量传输规律略有差异,充分显示生物结构特征相似的秸秆具有相同的传输规律。试验证实,流态化临界角与各粒度区间的动堆积角满足线性加权关系,为其他农作物秸秆的皮带输送提供了必要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农作物秸秆板材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弱碱对农作物稻秸进行表面化学处理后,通过热压方式压制阻燃秸秆人造板,研究异氰酸酯、脲醛树脂胶和FRW(fire retardant of wood)阻燃剂的加入量对农作物稻秆板材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的影响。研究中采用正交试验和神经网络构建工艺和性能之间的非线性映射模型,再利用遗传算法对神经网络模型的权值和阈值进行优化,然后利用训练好的模型和设定的板材性能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设计。通过验证性试验发现网络模型优化的工艺参数配比为异氰酸酯、脲醛树脂、FRW阻燃剂的加入量分别为1.926%、2.40%和15.381%,采用优化的工艺生产的板材性能和实际值之间的静曲强度、内结合强度和热释放速率峰值与目标值的误差分别为11.7%、20%和8%,相比于没有优化的工艺,其误差分别减小了35.3%、17.5%和39%。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中长期展望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但各地区分布差异大。该文通过对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资源全面调查,研究了各地区的秸秆资源量及利用现状,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以及利用途径进行了中长期预测。结果表明,2007年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主要分布在哈尔滨、绥化、齐齐哈尔和佳木斯,占全省的73.8%,秸秆利用主要以家庭燃用为主。扣除家庭燃用、秸秆还田以及养畜等用途外,预测到2015年黑龙江省剩余秸秆资源量为315万t,2020年为511万t,并根据预测结果将黑龙江分为3个类型区,建议对各区采取不同的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14.
农作物秸秆产沼气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3,自引:9,他引:53
用秸秆发酵产沼气是获取生物质能源的一种有效和潜在途径,但是相应的工程实践一度遭受挫折,这源由发酵技术问题。近年来秸秆产沼气在以下方面:通过营养调节和质地改善等预处理改善原料发酵特性、在反应器中增加格栅防止漂浮结壳、时差进料调节产气平衡、变换反应器接种物和接种浓度加速反应启动以及改进发酵工艺调控反应条件等,进行了许多探索,获得了有益成果,也为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找到合适预处理方法、改进反应器结构、开发高效商品接种物、保持沼气池温度相对恒定,以及把产酸和产气彻底分离是农作物秸秆产沼气未来努力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5.
农作物秸秆的生物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的副产品,也是一项重要的生物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部署(UNPE)报道,世界上种植的各种谷物,每年可提供秸秆17亿吨,其中大部分未加工利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各类农作物的秸秆资源非常丰富。据报道,我国各类农作物的秸秆年产量达7亿多吨,其中稻草为2.3亿吨,玉米秸秆2.2亿吨,豆类和秋杂粮作物的秸秆为1.0亿吨,花生和薯类藤蔓,甜菜叶等1.0亿吨,相当于北方草原年打草总量的50倍。由于直接利用这类饲料受到质地粗硬,营养价值差,消化利用率低的限制,因此只有很少一部分用作填料在草食动物中利用,多数秸秆被燃烧掉,使这一饲料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而我国发展草食动物,又决不能像新西兰那样,依靠大草原,走草原畜牧业的道路。虽然我国有占国土面积40%的大草原约几亿公顷,几乎是全国耕地面积的3倍,但由于近几年的过度放牧等掠夺性使用,使草原严重退化、沙化和盐碱化, 相似文献
16.
农作物秸秆热解多联产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4,他引:4
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先进高效的秸秆利用技术,有助于缓解能源危机,增加废弃物资源的二次化利用,降低环境污染。该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农作物秸秆固定床干馏釜气固液联产技术,并以湖北省天门市杨林办集中供气示范站为商业化运行典型案例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农作物秸秆固定床干馏釜气固液联产技术可以同时产出中等热值(8~12 MJ/m3)的民用燃气和低位发热量达到28 MJ/kg的生物质焦炭,此外还有一定应用潜力的木焦油和木醋液。现有规模商业化运行,电价和用工成本的大幅上升降低了集中供气示范站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农作物秸秆发酵制备丁二酸的代谢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该文对产丁二酸放线杆菌的发酵工艺优化,为工业规模的农作物秸秆生物转化制备丁二酸提供重要指导。采用碱解与酶解方法处理原料秸秆,并利用高效液相检测水解液,结合代谢途径的分析对发酵工艺进行了正交试验与响应曲面优化。秸秆水解液的检测表明200g的秸秆干粉水解得约52g的葡萄糖和约24g的木糖。对菌株的代谢途径分析表明细胞具有五、六碳糖代谢酶系,以及在大量合成丁二酸的同时也产生少量乙酸、α-酮戊二酸等副产物。在单因素培养基础上,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当主要的离子及生物素采用如下浓度(mmol/L)时:镁离子6.0、锰离子0.9、亚铁离子0.6、锌离子1.5、VB20.005、VB50.012、VB140.003及VB120.01,产丁二酸达58g/L。进一步的响应曲面分析表明,CO2与H2的比例、氟乙酸微量浓度、发酵pH三因素不但对产丁二酸有影响,且相互之间存在联系,当CO2与H2的比例为30.43、pH维持5.51、氟乙酸浓度为0.103mmol/L时,丁二酸产量最高达73g/L。代谢工艺的优化将丁二酸的产量提高了约25g/L,使得菌株具有进一步的工业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8.
19.
在木质纤维素酶解研究领域,高浓度还原糖的获得是实现其能源转化的基础。以稀硫酸预处理后的稻草秸秆为原料,初始酶解物料条件为20%(重量/体积),木聚糖酶220U.g-(1底物),纤维素酶6FPU.g-(1底物),果胶酶50U.g-(1底物),选取吐温80(Tween80)、MgSO4、FeSO4、聚乙二醇(PEG)和牛血清白蛋白(BSA)作为酶解体系添加物,分别考察了其添加量对还原糖浓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稻草秸秆酶解体系中,Tween80、MgSO4、FeSO4、PEG和BSA5种化学物质各自最佳添加量分别为0.05、0.0005、0.02、0.01g和0.0005g.g-(1底物);助催化作用强度依次为MgSO4〉Tween80〉BSA〉FeSO4〉PEG。添加MgSO40.0005g.g-(1底物),48h糖化后,还原糖浓度达到72.45g.L-1,比对照提高了7.98%。试验结果表明添加适量化学物质可以有效提高还原糖浓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