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了了解山西南部水地小麦育种发展趋势,对2012—2014年山西南部水地小麦区试的41份品系进行农艺性状比较分析、相关分析、通径分析。结果为:穗长变异系数最大,为9.61%。产量三要素变异系数有效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多重比较分析表明,各年度间产量达极显著水平。参试品系与对照各农艺性状t检验均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基本苗、有效穗数、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贡献较大,但综合作用中穗粒数最大。根据分析结果及山西南部生态条件,穗粒数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在山西南部小麦育种过程中应该将穗粒数较多,千粒重稳定提高的小麦品系作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为给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用2015年参加山东省小麦预备试验和区域试验的135个品系为试验材料,对不同穗数范围的产量及产量因素、不同产量水平下的产量结构、各产量因素与籽粒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单位面积粒数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在山东省小麦生态条件下,选育高产稳产品种应在稳定千粒重的前提下,确保较多的穗数,最大限度地提高穗粒数和单位面积粒数。  相似文献   

3.
四川和黄淮生态区小麦品种(系)主要产量性状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付庆云  杨金华  杨靖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0):4817-4820
采用来自四川和河南两地区的主栽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品种和2012年两地部分区试小麦品系共27个材料,在河南辉县地区种植,随机区组法2次重复,生长期间和收获后调查产量结构性状,研究南方和北方生态区小麦品种产量构成的差异.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四川品种在北方种植,其产量明显低于北方品种;②四川品种的穗粒数高于北方品种,但穗数和粒重低于北方品种;③北方的多穗型品种在北方生态区种植易获得高产,大穗型品种在产量结构合理的条件下也能获得较高产量;④单位面积穗数是北方冬麦区构成小麦产量的第一因素;⑤大穗型品种播量对单位面积穗数调节效果不明显.上述结果说明,不同类型生态区小麦最佳产量结构差异较大,北方品种高产主导因素是单位面积穗数,南方品种优势倾向于穗粒数.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106个杂交组合中21个超标优势组合F1代产量性状及相关性分析,发现各超标优势组合的产量三因素均具较高水平。其中,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通径系数为0.8536;穗粒数次之,通径系数为0.4355;千粒重贡献较小,通径系数仅为0.2492。由此表明,湖北麦区生态条件下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的选配应在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两因子上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新疆滴灌条件下不同来源春小麦品种(系)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方法,对新疆、甘肃、宁夏春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与籽粒产量的关系.[结果]影响新疆自育春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千粒重>生育期>收获指数>单位面积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和单位面积生物学产量是决定甘肃春小麦产量的主导因素;影响宁夏春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穗粒重>结实小穗数>单位面积穗数>生育期>株高.[结论]在对新疆自育春小麦品种的改良中应选择千粒重及生物学产量较高、成熟期较早的类型;在新疆生态条件下对引自甘肃的春小麦进行改良时应特别重视对生物学产量较高类型的选择,提高生物学产量的可能途径为:增强分蘖成穗能力,提高结实小穗数;在新疆生态条件下对引自宁夏的春小麦进行改良时应选择穗粒重高、结实性好、群体(穗数)大、中秆早熟类型.  相似文献   

6.
谢俊花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249-9250,9253
[目的]研究黄淮南片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产量的影响因素,探讨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根据2009~2010年度我国黄淮南片小麦冬水组预备试验的数据资料,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构成产量的三因素随产量的提高都增大,但在不同产量水平下对产量作用的效应不同。在一定的产量水平下,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相关程度为:千粒重(0.309 68)穗粒数(0.219 75)有效穗数(0.054 58);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为:千粒重(0.703 05)有效穗数(0.613 19)穗粒数(0.469 10)。[结论]结合黄淮南片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的特点,黄淮南片冬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千粒重,稳定有效穗数,挖掘穗粒数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以豫麦49、郑麦004、周麦19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半冬性小麦品种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半冬性小麦以10月13—23日为最佳播期,早播、晚播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效应均较低,产量明显低于适播期;相对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是穗粒数、千粒质量、穗数,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最高的是穗数,千粒质量次之,穗粒数最低,说明本生态条件下,在保证有足够的基本苗、稳定千粒质量的条件下,通过提高穗粒数来提高小麦产量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小麦生育期间光热资源丰裕,但降雨分配不均。灌区小麦分蘖发展快,两极分化速度慢,籽粒灌浆期短,麦田耗水量大,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是亩穗数和千粒重。旱区小麦分蘖的第二盛期不明显,不孕小穗和退化小花数目多,籽粒灌浆期更短,麦田耗水量小,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是亩穗数和穗粒数。有效促控小麦群体发展,充分利用生态条件,把握着适宜于当地的小麦群体是两区稳取高产的基础;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解决或缓和导致穗重不稳的主要矛盾是确保两区小麦增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陕西中等肥力水田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1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系)试验结果为依据,对8个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行灰色关联度和相关性分析,以期为陕西中等肥力水田小麦育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最高茎数、产量、有效穗数、千粒重、每穗粒数、穗长变异系数较大;8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有效穗数、每穗粒数、最高茎数、基本苗数、生育期、千粒重、穗长、株高;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穗长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结合该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特点提出,提高陕西中等肥力水田小麦产量的措施为提高分蘖成穗率;在育种上或栽培措施上提高每穗粒数;同时注重千粒重、株高和穗长的协调。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掌握安徽沿江地区华阳河农场农业科学研究所新引进的不同叶面肥在小麦不同时期喷施的效果,鉴定不同叶面肥对小麦生长及主要性状构成因素和产量的影响,同时鉴定不同叶面肥在安徽沿江地区小麦生产的利用价值,以5种叶面肥为试材,在小麦不同生长时期喷施,测定小麦产量、有效穗数、单穗粒数、单粒质量等。结果表明:叶面肥“新美洲星”和“津平1号”在安徽沿江地区小麦上喷施效果明显,能增加小麦单穗粒数和千粒质量,且增产幅度较大,适宜在安徽沿江地区小麦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小麦区试品种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揭示安徽省淮北地区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为小麦高产品种选育和大田生产提供参考依据.对2014-2019年度参加安徽省小麦区试半冬性组的284个品种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  相似文献   

12.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分析豫北小麦12个品种的主要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与其他各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千粒重(0.773)>有效穗数(0.746)>株高(0.690)>穗粒数(0.689)=生育期(0.689)。产量构成因素间,生育期与其他各性状都较为密切。在豫北地区小麦高产育种中,应注重对千粒重和有效穗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近15年小麦区试高产品种产量构成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通过对1989~2004年河南省高肥区试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发现:15年来,高肥小麦区试产量呈递增趋势,随着产量的增长,三要素中千粒重的增长最多,其变异系数也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和公顷穗数。通过对15年高产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这15年里,冬性品种的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公顷穗数;春性品种的公顷穗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较大。冬性品种应在相对稳定的公顷穗数和穗粒数的基础上提高其千粒重,春性品种应在保证相对稳定的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基础上增大其公顷穗数。  相似文献   

14.
试论超高产小麦选育的思路和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目前高产小麦育种现状的分析,结合黄淮麦区西部的生态条件和气候特点,提出产量再上新台阶,要以资源创新为基础,协调提高产量三因素的量值为思路,利用矮败小麦育种工具和常规超亲育种方法,通过改良小麦株型结构,增强后代选择压力,选育超高产小麦品种,达到单位面积穗数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并举提高,突出穗粒数,实现产量突破。  相似文献   

15.
黄淮麦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效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研究表明,近期育出小麦品种的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更加接近,之间的换算系数应以0.95为宜;经对新育出的品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偏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穗数(r=0.3389)>穗粒数(r=-0.3346)>千粒重(r=0.3256);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数,以穗数与之最大为0.6052,其次是千粒重为0.5198,最小的是穗粒数为0.1988;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数,又一次说明了三个产量构成因素的负相关性。根据上述分析及本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的特点,提出黄淮麦区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有效分蘖数,稳定千粒重,挖掘穗粒数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冬小麦不同穗型对产量构成因素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提高小麦产量,以多穗型、中穗型和大穗型小麦为材料,通过不同密度对产量结构的调查、分析和探讨及其有关性状的研究,找出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证明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中,决定产量的主导因子是穗数,其次是千粒重,最后是穗粒数。并提出今后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有效分蘖,稳定千粒重,挖掘穗粒数的潜力;并对今后黄淮北片麦区小麦高产育种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时侠清  季昌好 《安徽农业科学》1995,23(4):316-317,320
根据安徽省淮北片春性组小麦区试二年资料,对产量结构进行通径分析。认为品种间产量的高低,取决于穗数的多少,茎蘖成穗率高是增加穗数的主要因素。这对制定小麦育种目标和春性品种的选择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小麦产量构成的主要因素是:单位面积收获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但是在最近几年春小麦大田生产试验和自治区春小麦区试总结材料中,出现春小麦收获穗数低于基本苗.  相似文献   

19.
以小偃15为对照,比较了37-33等4个旱地小麦品系的产量及光合特性,为陕西旱地小麦区试推荐优良品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09-16和1312较对照增产23.2%和22.9%;产量因素中二者穗数较低,但穗粒数和千粒重占有优势。4个品系拔节期和孕穗期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不同程度地高于对照;胞间CO_2浓度在品系(种)间变化趋势不尽一致。相关分析表明,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与产量呈不同程度地正相关。笔者试验条件下可推荐1312参加陕南片区小麦区试;09-16参加渭北旱塬区小麦区试。  相似文献   

20.
华北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04~2005年国家小麦品种展示的16个品种的试验资料,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因素与产量相关显著,其相关程度为:每公顷有效穗数(0.7990)>每穗粒数(0.4338)>千粒重(-0.4307);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为:每公顷有效穗数(1.0234)>千粒重(0.6413)>每穗粒数(0.5437)。根据上述分析及本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的特点,提出华北地区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有效分蘖数、稳定千粒重、挖掘穗粒数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