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同志们:我荣幸地参加这次广西蚕学会的一九八一年会员代表会,非常高兴.预祝大会成功.现就建立适应我区当前情况的栽桑养蚕技术体系,加速生产发展讲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2.
<正>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改变,我区桑园面积迅速扩大,发种量增加,全年养蚕次数增多,出现了千家万户分散养蚕的新情况,由于设备条件差,技术力量不足,饲养管理不善,蚕病蔓延。1980年汉中市新沟桥公社,全年养蚕五次,共158张,其中夏秋蚕143张,蚕病暴发,仅产茧4663.2斤,张产茧平均32.6斤,经济效益差,干群意见大。因之,适应新形势需要,努力改进蚕技指导工作,就成为迫切任务。我们对这里的情况作了认真的调查分析,1981年春季在新沟桥公社打钟寺大队第四生产队建立蚕技示范推广点,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将蚕种统一催青,小蚕集中共  相似文献   

3.
<正> 自1980年我区试点推广小蚕专业化共育以来,经过几年的实践,已为群众公认,是一项省时、省工、省投资,提高单产和蚕茧质量的一项先进养蚕技术。同时还解决了千家万户养小蚕的种种实际困难,是适应农村生产责任制改革后的一种好的养蚕型式。小蚕专业化共育,为小蚕饲养商品化提供了依据,是养蚕技术的一项重大改革。普及、推广小蚕专业化共育和积极发展专业户共育,同时将小蚕专业化共育  相似文献   

4.
<正> 全国养蚕技术经验交流会,于1981年9月7日至14日在镇江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19个省(自治区)、市科研和生产单位代表共60人。 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高一陵所长在会上作了“加强应用技术的研究,努力提高我国蚕茧产量、质量和提高养蚕劳动工效”的报告。会议期间,各地代表交流了科学研究和养蚕技术的经验。四川代表介绍了在过去小蚕共育的基础上,组织专业班子,实行小蚕企业化饲养,将养到3龄的小蚕以商品形式出售给蚕农,这种经营形式,受到广大蚕农的欢迎。从1977年到现在,全省小蚕专业饲养形式已推广120余处。四川代表的介绍,引起了与会代表的  相似文献   

5.
张春林 《蚕学通讯》2003,23(4):41-42
1 我区蚕业现状我区的蚕业生产在 90年代前都保持持续发展的趋势 ,1 990年养蚕 2 .1万张 ,首次突破产茧 50 0t大关 ,继后四年中 ,产茧均以 2 50t速度递增 ,1 994年养蚕 4 .6万张 ,产茧 1 50 0t,茧款收入达 1 80 0万元 ,达到了我区蚕业史上的最高峰 ,涌现出产茧 1 50t的乡 1个 ,1 0 0t的乡 2个 ,50t乡 1个 ;养蚕收入 1 0~ 1 5万元的专业村 3个 ;1~ 2万元的大户 2个 ;曾出现过市劳模养蚕状元袁天奇 ,年养蚕 56张 ,收入 2 .8万余元而远近闻名。以后随着市场的变化 ,茧价下降等原因 ,全区挖桑毁桑特别严重 ,养蚕逐年减少 ,至 2 0 0 0年全区养…  相似文献   

6.
我区蚕茧质量经过几次蚕品种更新换代,夏蚕品种茧层率由13%提高到19.5%,茧丝长由300米增加到750米,出丝率由6%提高到12%,生丝品位由G级提高到2A级。春秋蚕品种茧层率由19.5%提高到21.75%,茧丝长由750米增加到950米,出丝率由12%提高到14.5%,生品位由A级提高到2—3A级。存在问题是蚕品种比较单一,大多数地区全年均养夏蚕品种“桂夏二号”,春蚕茧质量低,养蚕技术粗放,消毒防病差,养蚕批次密,蚕病多、产量低,喂桑不足,簇具不良,蚕茧收烘处理不合理,影响到蚕茧质量低、烘折大,解舒率和出丝率低。提高我区茧丝质量和出丝率,必须改变蚕品种单一,全年饲养“桂夏二号”的状态,加强选育和推广春、夏、秋不同季节的优良蚕品种,提高蚕种生产技术和蚕种质量。狠抓消毒防病,改革养蚕批次,推广小蚕共育,全面采用花簇,逐步扩大推广方格簇,改进原料茧收烘处理。通过以上努力,就能把我区蚕茧质量和出丝率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养好小蚕一半收",小蚕饲育是养蚕的关键。小蚕叠式蚕框育因其具有省工、省叶等优点,目前在我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掌握小蚕叠式蚕框育的十日三眠日眠控制技术,可提高小蚕共育的质量,增加种桑养蚕效益,推动我区小蚕共育向商品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细蚕共育已成为我区蚕区普遍应用的一项饲育制度。十年的实践证明,细蚕共育是稳定蚕造,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行集约经营,增产增收的有效措施;是促进蚕桑巩固地发展,实现养蚕技术改革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步骤。在有关措施的配合下,随着细蚕共育的推广与普及,我区蚕桑生产获得了巩  相似文献   

9.
从晚秋蚕条桑收获技术和条桑养蚕技术两个方面阐述了晚秋蚕省力化养蚕技术应用,并简要阐述了晚秋省力化养蚕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0.
在我区蚕桑生产发展中,农村原蚕生产是扩大蚕种生产,保证蚕种供应的主要途径;农村原蚕生产有利于蚕桑生产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有利于增加农民种桑养蚕的收入;有利于提高蚕种场生产的效益。建议农村原蚕生产要加强做好防“微”工作,加强农村原蚕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桑园管理,加强原蚕管理人员的培训,确保我区蚕桑生产蚕种的供应,促进我区蚕桑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蚕病防治方法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蚕病危害制约了蚕业经济的发展,通过对蚕病的发生、危害、防治措施进行调查研究,危害我区的蚕病有病毒病、真菌病、细菌病、原虫病、虱螨、蝇蛆病等,但对养蚕危害最大,后果严重的是病毒病。八十年代初,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养蚕由集体转变为千家万户,点多面广技术人员少,增大了养蚕技术指导的难度,放松了蚕病防治工作。蚕农把希望寄托于药物治疗上。随种配的消毒剂——漂白粉有70%的农户都没有使用,  相似文献   

12.
卢德 《广西蚕业》2002,39(3):21-22
在原蚕点养蚕 ,收购种茧回本站制种 ,这是我站历年来采取的办法 ,由于过去对原蚕点的管理措施和养蚕技术要求不一 ,收购回来的种茧质量有好有坏 ,以致我们制出的蚕种的质量也参差不齐 ,很难保证蚕种的质量。针对这一问题 ,本科室制定出一系列规范原蚕点种桑养蚕的技术措施 ,来确保原蚕点蚕农养蚕获得高质量的蚕茧。实践证明 ,通过规范原蚕点的管理和统一技术措施 ,我科室今年制的蚕种产量和质量比过去明显的提高 ,请看表 1原蚕点实施规范前和规范后管理 ,蚕种生产成绩的对比。表 1 规范原蚕点管理前后的蚕茧及蚕种质量年份 张原种收茧量(公…  相似文献   

13.
一、夏蚕的生产情况新兴县现有桑地面积1150亩,养蚕队212个,近年推广了二化性品种,蚕农对二化性品种蚕的饲养管理技术低,尤其夏蚕的饲养、管理水平更为突出,随着目前农村责任制的落实,新的饲养员较多,夏蚕饲养技术更难掌握,产量普遍不高。为此,我们选择了饲养员比较稳定、蚕房比较好的环城、洞口、城关、河头几个公社八个养蚕队作了调查。以全县饲养的新九×8301和新九×683蚕品种作为调查品种,统计以面上生产蚕批的实际单张产茧量及下茧比率(正茧与  相似文献   

14.
笔者这几年负责原蚕点的技术指导工作,对农村养蚕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养蚕户基本都是多种经营,除了养蚕外还养猪,种水稻、玉米、花生、香蕉等作物,工种比较复杂,生产经营方式比较粗放,养蚕的一般是中老年人,年轻的基本都去做生意或打工。而养蚕尤其是养原蚕又特别需要饲养技术,需要精心饲养,细心管理,科学对待,这就给原蚕饲养提出了难题。怎样才能做好原蚕点的技术指导工作呢?下面是本人在原蚕点技术指导工作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5.
<正> 提高蚕茧质量是丝绸行业走出困境的关键,普及推广简易活动蚕台与篾片蔟配套养蚕,切实改变了我县蚕桑生产单产低、质量差、效益低的困境,我县1995年以前,由于饲养条件得不到改善,饲养技术达不到要求,因此蚕茧质量始终上不去,1995年初从四川省蚕研所引进塑编蚕网活动蚕台养蚕,再结合我县的实际将篾片蔟的应用与之配套,收到  相似文献   

16.
<正> 大蚕期用工时间集中,劳力矛盾大。我市大面积养蚕生产普遍采用蚕(?)、蚕(?)育,劳动强度大,工效低,严重制约着家庭蚕桑经营规模的扩大。南沈灶镇、新农乡近几年来在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上寻找突破口,重点探索和推广了塑料编织布蚕台覆盖少回育。在推广过程中,我们先试用了中国农科院蚕研所研制的绳索吊挂蚕台,然后,根据本地实际和操作实践对绳索吊挂蚕台作了必要的改进。从1985年起先后在新农乡机场村、南沈灶镇李南、晨光等村进行了多点试验,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1987年起重点在这两个乡镇推广。经过三年的努力,这两个  相似文献   

17.
养蚕环境是养蚕业的基础。要养好蚕必须具备适宜的气象环境、营养条件和卫生防病条件。其中温度更是蚕的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环境温度太高或过低,很难把蚕养好,甚至致它于死地。我区蚕农每年在炎热的夏季养蚕,往往疾病丛生,轻者减产,重的失败,故有“烂三造”之说,这与高温引起蚕代谢失调关系极大。  相似文献   

18.
开展对资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是依靠科技振兴蚕业,充分发挥我区蚕业资源优势,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我区蚕业生产及科技现状l.蚕业生产现状:我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宜桑宜蚕。1989年全区养蚕54431张,收购蚕茧106.07万公斤;现有国营蚕种场一个,年制种能力60000张;蚕茧收烘站  相似文献   

19.
《四川蚕业》2000,28(1):26-29
<正> 简易活动蚕台,是目前农村省力化养蚕的重要形式之一。我县蚕台应用存在制作技术及养蚕操作技术不科学、不规范,以致出现蚕儿发育不齐,蚕病损失超过蚕箔育,影响了蚕台多功能优势的充分发挥。为此,主要研究蚕儿上台最佳时期、最宜数量、上蔟技术  相似文献   

20.
<正> 小蚕共育是获得蚕茧高产优质的重要措施之一,更能适应于目前千家万户养蚕的需要,普及和推广小蚕共育技术,必将推进蚕桑生产朝着“科学、省力、低成本、高效益。”的领域进军,不断探索,开拓前进。小蚕共育的好处众所周知。但一些地方对于尽快的普及应用这一技术种种思想顾虑,主要是耽心缺乏经验怕搞不好,现将我区小蚕共育搞得好的组织共育的办法和型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