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开封地区稻茬麦种植常年稳定在1~1.2万hm《'2》之间,主要分布在沿黄河两岸的郊区、开封县、兰考县的部分乡村,其中约80茗~90%为撒播麦.由于该地区地下水位浅,一般为1~2m,造成地块潮湿、土壤黏重,不易耕作,加上稻茬茬口晚,为省力、省时、省工,稻茬撤播麦种植已形成稻区独特的生产方式.但当地农民"重稻轻麦"的传统观念以及对稻茬麦的粗放管理,严重影响了稻茬撤播麦的产墨.如何才能提高稻茬麦的产量呢?  相似文献   

2.
影响稻茬麦出苗的关键因子与应对措施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稻茬是江苏省麦作的主要茬口类型,稻茬麦占小麦种植面积的3/4以上,目前全省小麦高产地区和大面积低产田均集中在稻茬麦地区,造成巨大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整地播种方式、播量大小和播后处理的不同.系统分析了播种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稻茬麦出苗的影响,量化评价了播后镇压对稻茬麦全苗、匀苗、壮苗的促进效应,总结提出了基于稻草全量还田的稻茬麦高效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小麦新品种"华麦5号"在稻茬晚播情况下的高产栽培技术,2010~2011年进行了种植密度与肥料试验,结果表明,"华麦5号"在稻茬晚播情况下,以基本苗25万苗/667 m~2、施氮量17.5 kg/667 m~ 2效果为最佳。  相似文献   

4.
播期和播种量对晚播稻茬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晚播稻茬麦生产提供技术依据,研究了播期和播种量对当地晚播稻茬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播种量均对洪泽区晚播稻茬麦产量有极显著影响,随着播种时间的推迟,小麦产量呈下降趋势;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晚播稻茬麦的产量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晚播稻茬麦在11月1日播种的,每667 m~2播种量以15 kg为宜;以后每晚播1 d,每667 m~2播种量应增加0.35kg,但每667 m~2播种量不宜超过35 kg。  相似文献   

5.
稻麦两熟是江苏淮北地区的基本种植制度。本文作者主要分析了淮北地区超迟播稻茬麦存在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稻茬迟播麦生产中存在的茬口矛盾、烂耕烂种、播种质量不高、难以全苗发苗、稻麦周年难协调等突出问题的应对措施,总结集成了迟播稻茬麦栽培技术规程,实现稻茬晚播麦绿色、优质、高产、高效生产,为连云港地区及江苏淮北其他生态相似地区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小麦是滨海县越冬栽培的主要农作物,近几年种植面积在5.33万hm~2左右。随着气候变化、种植结构调整和栽培模式改变,小麦上茬玉米、水稻收获期发生较大改变。上茬为玉米茬口的早播(10月10—20日),面积为1.67万hm~2;上茬为稻套麦播种(10月25日至11月5日),面积为6 666.67 hm~2;上茬为水稻偏晚播及极晚播种(11月15日至12月30日)的稻后麦,面积为3万hm~2。本文分析了滨海县小麦早播和晚播存在的问题及优势,提出了配套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地小麦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秸秆还田与小麦播种方式对免耕稻茬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决湖北低湖地区稻茬麦难以适时播种问题,2004~2007年在江汉油田进行了低湖地区稻茬麦免耕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秋季多雨年份,在水稻秸秆还田免耕、少耕的耕作方式下,小麦出苗早、齐、快,并对中低产田小麦有显著的增产作用;稻茬麦免耕法小麦撒播具有显著的省工、节本、增产、增收效应,比撬窝点播增收705.6元/hm2,比翻耕机条播增收446.1元/hm2。  相似文献   

8.
(2)稻板茬浅旋机械匀播技术。普遍适用于先割稻后种麦地区。水稻高产优质一般需"养老稻",断水不易太早,收稻种麦期间也经常出现阴雨天气,造成稻茬田土壤含水量较高(土壤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90%左右.粘土绝对含水量的26%左右).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播期和品种类型对沿黄稻茬小麦次生根数量的影响,以3个播期、8个不同筋力型的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沿黄稻茬麦区进行种植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对单株次生根条数的影响为早播中播晚播,播期和品种类型对沿黄稻茬小麦次生根数有显著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适当早播,越冬期发根时间长,次生根多。同一品种在同一播期的同一生育时期,旱地小麦的单株次生根数明显高于稻茬小麦。不同品种类型单株次生根数的总体表现为中筋强筋弱筋。沿黄稻茬麦区适宜栽培中筋小麦品种,且中筋品种应适期早播。  相似文献   

10.
根据鲁南地区气候土壤条件及当地种植习惯,总结了该地区稻茬麦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以期为稻茬麦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便于秸秆禁烧工作开展,防止前茬水稻秸秆全量还田种植小麦后易出现的缺苗、断垄、小苗吊死等现象,针对江苏省沛县稻草秸秆还田后种植小麦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秸秆还田的深度、小麦品种、播种方式、播种量、施肥等技术方面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并对稻茬麦栽培技术进行集成示范,摸索出适合沛县地区的晚播独杆麦高产栽培技术,并在生产上取得显著成效,为类似生产区域的稻茬麦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稻茬麦早播增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奎 《现代农业科技》2009,(18):54-54,57
根据长垣县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小麦生长发育特点,总结了一套适合该地区的稻茬麦增产栽培技术,即以早播、免耕为基础的配套栽培技术.为长垣县稻茬麦的增收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3.
探索春季不同追肥策略对稻茬晚播麦生产和产量的影响,为淮北地区稻茬晚播麦科学追肥提供依据。在大田条件下,以淮麦33为材料,采用大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在返青期、拔节期一次追肥和在返青期+拔节期、拔节期+叶龄余数1.5期2次追肥4种追肥方式对稻茬晚播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追肥时间和次数主要影响小麦的成穗数和粒重,在返青期+拔节期2次追肥的方式小麦群体结构合理,成穗率高,产量结构协调,单产最高达8083.5 kg/hm~2。  相似文献   

14.
<正>正阳关农场地处淮、淠、颍三水交汇处的正南洼地,种植模式分一麦一稻和一麦一豆2种。其中一麦一稻模式面积逾533.33 hm2,水稻生产方式为旱直播方式,品种大都为糯稻,腾茬较晚,常年稻茬麦播种时间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冬前生长时间极短,甚至不能齐苗,给小麦的稳产、丰产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为探索晚播稻茬小麦稳产、丰产的途径,2012年秋种按照神农公司美洲星示范生产要求进行  相似文献   

15.
由于受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五河县稻茬小麦每年都有相当大的迟播面积,笔者根据多年生产实践,总结出以"补"字决为核心的迟播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其中,科学管理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重从科学管肥、科学管水、科学管草、科学管理病虫害等方面介绍了五河县迟播稻茬麦科学管理技术,以期为提高五河县迟播稻茬小麦产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加快秸秆还田技术在颍上县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完善稻茬麦栽培技术,提高稻茬麦产量,特进行了稻茬麦免少耕秸秆覆盖种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稻茬麦免少耕秸秆覆盖种植提高了地温,前期出苗快,对杂草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后期表现有效分蘖增加,成穗率高,穗粒数增加,千粒重提高,较免耕露地种植的产量增加516kg/hm~2,增产率为9.6%。  相似文献   

17.
通过凤阳县总铺镇小王村稻茬麦示范片3年种植淮麦28的观察、记载及生产经验总结,对淮麦28稻茬麦产量结构进行分析,提出淮麦28稻茬麦7 500 kg/hm~2绿色丰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王璟 《河南农业》2014,(21):42-42
<正>一、沿黄稻茬麦生产现状沿黄地区稻茬麦作为河南省重要的小麦生态类型区之一,其种植面积达数百万亩,主要种植模式为稻麦轮作和稻垄撒播套种,在小麦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该地区小麦生产上存在气候不稳、缺乏优势主导品种、品种更新缓慢、稻茬整地困难、农田基础设施差、病虫草害严重等问题。受上述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稻茬麦独特的生产特点,即土质黏重、通透性差、耕作层浅、可耕性差、适耕期短、肥料单一、杂草及病虫害严  相似文献   

19.
汉中地区常年12万hm2水稻收获后的田块种植油菜和小麦,在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实际生产中,小麦、油菜播栽期正值汉中秋雨连绵的季节,草害、湿害严重,生产中常年采用的常规翻耕种植方法,造成耕种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播栽质量差、产量低而不稳、土壤耕性退化、水土流失、稻草焚烧污染环境等一系列突出问题,传统耕作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研究汉中稻茬麦油免耕覆盖栽培技术,对于解决汉中稻区生产所存在突出问题具有重要作用。针对汉中稻茬麦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开展了汉中小麦、油菜免耕栽培试验,探讨适宜汉中特定条件下的麦油免耕覆盖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0.
<正> 我县常年小麦播种面积在52.84万亩左右,其中稻茬麦占有很大比例,因此,种植适宜稻茬、晚播的小麦良种对我县小麦产量再上新台阶起着重要作用。几年来,我们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