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百脉根的基因转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报道了豆科植物简单有效的转化再生实验系统。百脉根子叶外植体被含发根性Ri质粒载体的发根农杆菌感染,该载体带有一个upt-Ⅱ基因和一个甘露碱合成酶基因,在含卡那纱的筛选培养基上,外植体能诱导出毛根,并不断生长,毛根诱导频率为45.5%。切取毛根根段在筛选培养基上培养,毛根能膨大,并分化再生成苗和植株,其再生率为767.9%。抗性植株形态正常,浅层根系发达,DNA斑点杂交与Southern杂交证明 相似文献
3.
4.
百脉根农杆菌快速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百脉根品种“里奥”作为受体材料,以GUS基因为报告基因,研究了影响农杆菌介导的百脉根遗传转化的几种因素及表面活性剂(PEG 4000)、真空处理和乙酰丁香酮对提高转化效率的影响,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百脉根快速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并获得了转基因抗性苗。结果表明,以子叶(带叶柄)为外植体,在OD600为0.5的菌液中,加入150 mg/L的PEG 4000,真空度6×10-2Pa,抽真空12 min,共培养3 d,转入含卡那霉素50 mg/L和羧苄青霉素300 mg/L的分化培养基中,约20 d后,50%的外植体分化不定芽,生根成苗。PCR初步检测表明有83%的植株为GUS阳性,转化率约为42%。 相似文献
5.
贵州天然豆科牧草——百脉根的引种与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脉根的野生种广泛分布在贵州各地,采自于罗甸、贵阳、威宁县的野生种经人工引种驯化,每化顷可产鲜草37500-45000公斤,种子450--600公斤,其适应性强耐瘠土,抗热、抗旱、耐密,在PH值5左右的土壤上能良好生长,可在我国亚热带暖温带地区推广,可作人工草地混播和改良草地的草种。 相似文献
6.
7.
8.
9.
农杆菌携带柞蚕抗菌肽基因转入桑树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人工合成柞蚕抗菌肽D基因通过根癌农杆菌Ti质粒载体转入桑树叶盘,获得基因转化工程苗。柞蚕抗菌肽对桑树青枯病假单孢菌有明显杀菌作用。人工合成柞蚕抗菌肽基因导入农杆菌感染桑树叶盘并诱导成苗。经卡那霉素筛选,胭脂碱电泳检测及抗菌肽基因探针进行印迹点杂交,确认抗菌肽基因转化桑苗成功,为培育抗青枯病品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Chi基因的克隆及转基因马铃薯植株的获得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为了提高马铃薯对真菌病害的抗性,本试验进行了马铃薯转基因抗病育种的初步研究。通过PCR扩增,从生防木霉菌Trichoderma atroviride的cDNA中克隆到一个内切几丁质酶基因Chi,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33ECR-Chi。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将Chi基因转化到马铃薯栽培品种“费乌瑞它”和“夏波蒂”试管薯片中。经侵染和共培养后,用卡那霉素和羟苄青霉素筛选抗性芽,共获得18株植株,对所得转化植株进行PCR检测,结果12株为阳性,占67%。本试验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马铃薯的生防能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12.
13.
百脉根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L16(45)正交设计对百脉根ISSR反应的5个因素,即DNA模板浓度、dNTPs浓度、引物浓度、Mg2+浓度、TaqDNA聚合酶浓度在4个水平上进行优化实验,通过不同反应体系扩增效果比较,最终确定在20uL体系中各反应物的最适含量为:40ng模板DNA、2μL 10×PCR Buffer、0.15mmol/LdNTPs、0.75μmol/L ISSR引物、1.5mmol/L MgCl2、1UTaqDNA聚合酶。该体系的建立为今后利用ISSR技术进行百脉根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利用德国GFS-3000光合仪,以百脉根品种里奥、迈瑞伯、佐治亚为对照,测定了从俄罗斯引进到西北绿洲地区的61份百脉根种质材料的光合速率(Pn)、胞间CO_2浓度(Ci)、气孔导度(Gs)等光合特性指标,通过灰色关联度加权分析及聚类分析综合评价了供试种质材料的光合性能。结果表明:61份种质材料可分为3类,第Ⅰ类12份种质材料,光合性能较优,其中,排在前5位的材料分别为Zxy08p-4693、Zxy06p-2376、Zxy09p-5642、Zxy09p-6464、Zxy09p-6300,该类材料的光合速率在18.12~23.39μmol/(m~2·s),胞间CO_2浓度在305.49~365.90μmol/mol,气孔限制值在0.28~0.34μmol/(m~2·s);第Ⅱ类包括引进的26份材料及对照佐治亚、迈瑞伯,光合性能中等,该类材料的光合速率在14.59~20.12μmol/(m~2·s),胞间CO_2浓度在197.32~335.53μmol/mol,气孔限制值在0.32~0.54μmol/(m~2·s);第Ⅲ类为Zxy06p-2287,Zxy08p-4528和Zxy09p-5809等20份材料及对照里奥,光合性能差,该类材料的光合速率在10.41~16.86μmol/(m~2·s),胞间CO_2浓度在217.70~319.64μmol/mol,气孔限制值在0.34~0.51μmol/(m~2·s)。 相似文献
15.
利用遗传转化,将硒富基因转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是提高苜蓿富硒能力,解决当前硒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以“中苜1号”紫花苜蓿为受体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来自硒超富集植物二沟黄芪(Astragalus bisulcatus)的硒代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基因(smt1)转入苜蓿,并以3 mg·L-1潮霉素进行筛选,获得转化植株10株。结果表明,5株均能扩增出与smt1基因大小相符的条带。RT PCR检测结果表明,2株目的基因表达呈阳性,这表明smt1基因已成功转入紫花苜蓿基因组中,且可以在植株中正常表达。 相似文献
16.
幼龄荔枝园间作热带豆科牧草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通过在荔枝Litchi chinensis园中间作8个不同豆科牧草品种的3年试验,结果表明:82号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 cv.GC1480间作鲜草平均产量居最高,达到15 400 kg/hm2;平托落花生Arachis pintol对荔枝的茎围增长促进作用最强,达到11.0 cm,82号柱花草达到了10.7 cm,这些豆科牧草间作对荔枝茎围影响差别不显著;对荔枝冠幅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有钩柱花草S.hamata cv.Verano冠幅达到5.866 7 m2,其次为爪哇葛藤Pueraria phaseoloides,达到5.733 3 m2;对荔枝花梢影响与55号柱花草S.guianensiscv.CIAT1044呈极显著差异,82号柱花草达到34.6簇,其次是爪哇葛藤,达到30.5簇,均优于55号柱花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