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保存和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德炳  杨军 《茶叶》2002,28(3):158-158
茶毛虫是茶树的主要害虫之一,1983年四川达县地区13个县市,1.46万多公顷茶园中不同程度发生茶毛虫危害.万源、宣汉、通江、南江、邻水、大竹等县有6246.13多公顷茶园,虫口密度每亩高达10万头以上.万源有数千亩茶园达到30万头/亩~40万头/亩,全县3793.3多公顷茶园暴发成灾.由于及时得到川大生物系和成都市农科所的帮助,引进了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通过病毒复制、田间防治应用,有效地控制了茶毛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灰茶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7年在武昌县茶园中采集的灰茶尺蛾(Ecxtropis grisescens Warren)死虫标本,分离出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通过对该病毒的形态结构、病症及侵染虫体的组织部位的观察,发现属一种新的杆状核型多角体病毒,其分离观察结果如下: 将茶园中采集到的病死虫用0.1摩PBS  相似文献   

3.
4.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ctropis obliqu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 EONPV)的两种制剂 EONPV 2H_2 的 Lc_(50)为2.5×10~4 PIB/m1、EONPV 2H_4的Lc_(50)为2×10~4 PIB/ml,以1×10~7 PIB/ml的 EONPV 2H_2感染寄主3龄虫的 Lt_(50)为5.5天,EONPV 2H_4 的 Lt_(50)为5.7天。两制剂均有一定的防紫外光能力,对寄主的致病性强,室内试验校正死亡率都在96%以上,  相似文献   

5.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茶毛虫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研究了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EpNPV)的室内外增殖、分离粗提,以及对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室内毒力测定、田间防治效果和病毒电镜检测。采用室内离体茶树嫩枝水培,106βPIB/ml EpNPV喷雾接种2~3龄茶毛虫,或大田直接喷雾处理2~3龄茶毛虫,在罹病幼虫液化前及时收集虫尸,完成病毒增殖。106βPIB/ml、107βPIB/ml、108βPIB/ml EpNPV室内处理第12天致病率分别为43.60%、76.13%和64.68%;第14天致病率分别为59.17%、95.71%和95.70%。大田试验107βPIB/ml喷雾处理第15天防治效果达78.11%。经透射电镜观察田间防治大量感病茶毛虫虫尸,证实为EpNPV致病死亡。  相似文献   

6.
茶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示范应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刺蛾(Iragoides fasciata Moore)是我国茶树上的一种重要害虫,爆发成灾时,可将成片茶园食成秃枝,严重影响产量。茶刺蛾幼虫的毒刺,也严重影响茶叶采摘和田间管理。近年来,茶刺蛾在有机茶园为害猖撅.为寻找有效防治茶刺蛾的生物制剂,笔者对茶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IfNPV)制剂进行了研究,现将其示范应用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商建农  叶恭银 《茶叶》1999,25(2):80-82
本文测定了茶尺Huo核型多角体病毒与几种杀虫剂混用的杀虫效果。  相似文献   

8.
以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upsNPV)的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出全长为741bp的ph基因编码区片段。将Ep-ph编码区插入pET-28-a,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28-a-Ep-ph,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在IPTG诱导下进行了高效的表达。以经表达纯化的目的融合蛋白作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了EupsNPV的ph抗体,测得的抗体效价为6.4×104。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明制得的抗体对核型多角体病毒有良好的特异性。利用制备的抗体用间接ELISA方法对茶毛虫病毒样品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到线性回归方程为y=0.4152x-0.8299,相关系数r=0.9897(P<0.01)。间接ELISA方法表明该抗体可以用于核型多角体病毒生物农药的定量检测,从而为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检测农药制剂提供了一种准确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唐美君  肖强  郭华伟  殷坤山 《茶叶》2007,33(2):82-84
通过使用剂量的生物测定,明确了茶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IfNPV)制剂中病毒的合适含量为1×107PIB/ml~2×107PIB/ml.测定了IfNPV(1×107PIB/ml)和Bt(2000 IU/μl)混配后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协同毒力指数为2.1%,两者为相加作用.在此基础上,配制了茶刺蛾病毒水剂和茶刺蛾病毒Bt混剂,两种制剂的室内外毒效均在99%以上.  相似文献   

10.
1987年在哈尔滨从大豆叶毒蛾(Orgyia antiqua L.)感病致死幼虫体中分离出核型多角体病毒OaNPV一株。选1龄和3龄大豆叶毒蛾幼虫作试虫,分别用5个病毒剂量或浓度,采用定量滴叶法进行毒力测定。对应用感染剂量和感染浓度二种计量方法进行分析和比较。1龄幼虫感染剂量或浓度与死亡率回归直线方程分别为y_1=4.94+0.67x_1和Y_1=3.58+0.67X_1致死中量(LD_(50))为1.2PIB/虫,致死中浓度(LC_(50))为1.4×10~2PIB/ml;3龄幼虫感染剂量或浓度与死亡率回归直线方程分别为y_3=3.80+0.49x_3和Y_3=3.01+0.49X_3,致死中量为2.6×10~2PIB/虫,致死中浓度为1.1×10~4PIB/ml。以1.026×10~2、1.026×10~4、1.026×10~5PIB/ml病毒分别处理1龄幼虫所得致死中时(LT_(50))分别为8.9、5.7和4.5天;以1.026×10~2、1.026×10~4和1.026×10~6PIB/ml病毒分别处理3龄幼虫所得致死中时分别为9.4、8.4和4.9天。结果看出OaNPV对大豆叶毒蛾的毒力较高,对用于该虫防治实践具有潜力。  相似文献   

11.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生产工艺流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萃  朱俊庆 《茶叶》1993,19(2):23-26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毒力较强,适宜于作为杀虫剂用于茶尺蠖防治。但要在生产上推广应用,首先必须解决工厂化大量生产问题。因此,我们在饲料筛选、病毒增殖条件等研究基础上,对该病毒的生产工艺流程进行了探索。现将主要流程概括如下。一、健虫饲养1.健虫室及养虫器具消毒健虫室在每次使用前5~6天,用蚕室蚕具消毒剂——消特灵(杭州江南植物生长素厂生产)澄清液喷布消毒,并打开室内紫外光灯照射2小时。养虫用500g 装玻璃果酱瓶、2×9cm 平底玻管,置120~150℃下高温干燥消毒1小时,其他木结构养虫器具用消特  相似文献   

12.
日龄对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毒性的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美君  殷坤山  肖强 《茶叶》2003,29(4):208-209
室内生测表明 ,1~ 6日龄的茶尺蠖幼虫感染 Eo NPV 9~ 10天后均 10 0 %死亡 ,日龄对最终毒性无影响。但不同日龄幼虫的起始死亡时间和 L T50 有明显差异。 L T50 为 4 .3± 0 .2 0天~ 6 .7± 0 .14天 ,各日龄虫的 L T50按从低到高排列次序为 :1日龄 <5日龄 <4日龄 <2日龄 <3日龄 <6日龄。  相似文献   

13.
为验证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20亿PIB/ml悬浮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对水稻生长安全。在二化螟卵孵化盛期施药75 ml/667 m2效果较为理想,防效为88.9%,平均产量为9 357.4kg/hm2,平均增产率为41.0%。  相似文献   

14.
用20亿PIB/mL灰茶尺蠖病毒(EgNPV)对成年SD大鼠进行急性经口、经皮毒性试验,对白色家兔进行眼刺激和皮肤刺激试验,对豚鼠进行皮肤致敏试验以及进行小鼠急性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20亿PIB/mL灰茶尺蠖病毒(EgNPV)水剂对SD大鼠的急性经口毒性(其LD50雌雄大鼠均5 000 mg/kg)属于低毒;对SD大鼠的急性经皮毒性(其LD50雌雄大鼠均2 000 mg/kg)属于低毒;对家兔的皮肤无刺激性;对家兔的眼睛也无刺激性:在染毒后24 h内不洗眼情况下,眼刺激积分最高为0;对豚鼠的皮肤致敏率为0,其致敏性分级为Ⅰ级,属弱致敏物;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各实验组小鼠内脏组织均未见有病理改变,无急性致病性。  相似文献   

15.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与农药混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测定了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与几种杀虫剂混用的杀虫效果。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苏云金杆菌(Bt)与EoNPV混用时,表现有一定的颉颃作用,而且Bt浓度越高,往往颉颃作用越强。敌灭灵、喹硫磷与EoNPV混用,虽然有协同作用,但无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6.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ctropis oblique nucleopolyhedrovirus, EoNPV)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并从感染该病毒的虫体中提取EoNPV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将该基因片段与载体pMD18-T连接,转化入大肠杆菌TG1中,经单克隆菌落筛选及测序鉴定后得到重组质粒,以该质粒为荧光定量PCR标准品模板稀释后建立标准曲线。构建的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89,检测范围为103~108拷贝/µL,特异性和重复性较好。该方法可以准确地判断出病毒拷贝数,为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在虫体内增殖动态的研究和病毒制剂的质量检测提供了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17.
4个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分离株对茶毛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浙江分离株的毒力最强,其LC50为2.5×106PIB/mL;湖南分离株的毒力最弱,其LC50为13.36×106PIB/mL。不同分离株的毒力强弱依次为浙江分离株>贵州分离株>湖北分离株>湖南分离株,但贵州分离株与湖北分离株的毒力相差不大,LC50分别为9.5×106PIB/mL和7.31×106PIB/mL。测定了EpNPV 4个分离株的5个与病毒复制、病毒—宿主关系、毒力水平相关的功能基因序列,分析其不同株系间的遗传结构,发现湖北分离株和贵州、湖南两分离株的相似度最高(99.7%);浙江分离株和湖南分离株间的相似度最低(99.4%)。基于5个基因拼接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湖南(HN)和湖北(HB)两个株系最先聚类并为一支,再与贵州(GZ)分离株聚类,最后才与浙江分离株(ZJ)聚合,说明浙江分离株与其他3个分离株的遗传距离均较远。试验结果初步表明,EpNPV不同株系间的毒力水平差异与其遗传结构差异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8.
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DNA在3株昆虫细胞系中的转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 DNA 磷酸钙共沉淀方法,把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 DNA 导入3株昆虫细胞株。结果表明,同源细胞株的被转染率显著高于非同源细胞株。用间接免疫酶技术检测细胞中病毒多角体蛋白的存在来确定转染率的方法,可在转染21小时后就获得结果,该方法快速、简便。同时,还研究了吸附时间和病毒 DNA 浓度对转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谢振伦 《茶叶科学》1992,12(2):133-137
从显脉球须刺蛾(Scopelodes venosa Kwangtungensis Hering)幼虫自然罹病死亡虫体中,分离到1株多角体病毒,包涵体呈多角形,有四边、六边、八边等多种形态,大小为600—800×1000—1200nm,多角体会在0.05 mol/L Na_2CO_3+0.1 mol/L NaCl 弱碱溶液中降解,且能释放出短杆状的病毒粒子,其大小为260—300×40—60 nm。室内感染3—4龄幼虫,LC_(50)为4.112×10~3 PIB,回归直线方程为 y=0.549x+2.86  相似文献   

20.
茶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与其它杆状病毒关系的基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茶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IragoidesfasciataNucleopolyhedrovirus(IrfaNPV)是新分离的一种杆状病毒。本研究克隆和分析了IrfaNPV的AcORF47同源基因和VP80基因。AcORF47同源基因与苜蓿丫纹夜蛾多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californicamultiplenucleocapsidnucleopolyhedrovirus,MNPV,AcMNPV)的ORF47和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mori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的ORF38有42%的同源性,与薄荷灰夜蛾多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Rachiplusiaoumultiplenucleocapsidnucleopolyhedrovirus,RaouMNPV)的ORF44有40%的同源性。IrfaNPV的VP80C端222氨基酸与17种NPV特有结构蛋白VP80/P87有25%~58%同源性。在18种VP80/P87分子进化树上,IrfaNPV与AcMNPV、BmNPV和RaouMNPV的亲源关系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